陆龟科南亚陆龟属陆龟(缅甸陆龟)
缅甸陆龟(学名:Indotestudo elongata),属于陆龟科南亚陆龟属,是一种中型陆龟。该物种由BLYTH于1854年在缅甸首次发现,被称为Elongated Tortoise或Yellow-headed Tortoise。其头部呈黄色,体型修长,成年个体体长通常在30厘米左右,体重约1千克,最大个体可达3.5千克。缅甸陆龟为亚热带雨林型陆龟,不擅长游泳,主要生活在森林和灌木丛中。作为一种杂食性物种,其食物包括草叶、果实、种子、蘑菇、鼻涕虫和动物尸体,且其摄食习惯随季节变化而变化。
到2019年,缅甸陆龟的全球种群规模呈现下降趋势,90年间数量减少了约80%。
2018年,缅甸陆龟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极危物种,2019年则被《华盛顿公约(CITES)》列入附录Ⅱ。中国等部分分布国也通过立法对其进行保护。截至2023年5月,依据中国国家林草局《禁食野生动物分类管理范围》,在中国,禁止以食用为目的的养殖活动,但允许用于药用、展示和科研等非食用目的的养殖。
缅甸陆龟体型中等,雄性最大甲长约为33公分,雌性为29公分。成体背甲呈长椭圆形,拱圆,头部中等大小,头顶有一对前额鳞和一枚常分裂的大额鳞,其他鳞片较小且不规则。吻部短,上颚有三个锯齿。眼睛大,颈部短。背甲高且长,有一颈盾,脊部平坦;背甲和腹甲无枢纽关节,背甲呈淡黄色并带有黑色斑纹,每块盾片中间有黑色斑块,背甲中部5块、两侧各4块边缘也有黑色斑块。臀盾单枚,向下覆盖。第2肋盾与第5-7缘盾相连。腹甲大,前缘平厚,后缘缺刻深;腹甲呈黄色或淡黄色,带有黑色杂斑纹。四肢为黄色或灰褐色,粗壮,覆盖大块鳞片,前肢扁圆,后肢圆柱形;前肢有5爪,后肢有4爪;指、趾间无蹼。尾巴短粗,末端有一爪状角质突起,雄性更为发达。生活状态下,头部颜色从淡黄绿色到灰白色不等,身体为淡黄褐色,盾片上有不规则的黑色斑块(有些个体无斑块);四肢覆盖鳞片,鳞片颜色从黄绿色到黄褐色,带有不规则黑色斑点。
雄龟的背甲窄长,腹部纵向凹陷,前肢粗壮,尾巴粗长,泄殖孔距离腹甲后缘较远;雌龟体型圆厚,背甲宽,腹部平坦,尾巴细短,泄殖腔孔距离腹甲后缘较近。
卵的长径为43-47.8毫米,短径34.1-36.7毫米,重量为35.6-38.1克。缅甸陆龟目前尚未发现亚种分化。
缅甸陆龟广泛分布在南亚及东南亚地区。其分布的最西端位于阿拉瓦里山脉喜马拉雅山脚下的卡莱沙尔野生动物保护区。缅甸陆龟在印度北部及东部、尼泊尔、孟加拉国、不丹,以及缅甸、泰国和柬埔寨的部分地区有局部分布,而在老挝、越南及马来西亚西北部地区仅零星存在。在尼泊尔,缅甸陆龟的分布仅限于特莱地区,目前大部分林地已被转化为农业用地,至2016年,该物种仅存于奇旺国家公园。
在中国,缅甸陆龟主要分布在中国南部地区,如云南及广西等地,广西崇左、南宁市等地有养殖。
缅甸陆龟是一种适合雨林的陆龟,不擅长游泳,常栖息于雨林、森林或灌木丛中。降水量对缅甸陆龟的分布至关重要,研究表明,年降水量在4000-6000ml之间的地区,缅甸陆龟出现的可能性最高。
缅甸陆龟主要栖息于落叶林型(如娑萝、干羯布罗香、落叶阔叶混交林),其林冠开阔、破碎,能够提供充足的光照,使草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的林下植物处于中度至非常茂密的状态;在干燥、无叶的季节,缅甸陆龟可能会退缩到常绿的溪流廊道森林。
缅甸陆龟多生活在低海拔至海拔600m左右的丘陵地区,其活动明显受到地形的限制。在喜马拉雅山脉,海拔500m以上的地方没有这种生物活动的记录;在柬埔寨则通常栖息在低海拔的缓坡地形,存在小范围而随机的局部和季节性移动。
历史上,该物种曾受益于老挝北部和越南的常绿林退化和优势树种的改变,因为它更喜欢落叶林类型的栖息地。
缅甸陆龟的平均寿命约为30-40年。不同研究者对于缅甸陆龟的性成熟时间报告有所差异,基本为在第7年、体长约200mm左右或体重达2000g左右时达到性成熟,雌性陆龟稍小于雄性陆龟。但在泰国北部,雄龟在第6年,体长约175mm时即性成熟,而雌龟较雄龟性成熟时间晚约2年。
缅甸陆龟的交配期一般从5月开始,7-8月是交配旺季。繁殖期,雌雄龟的双眼及鼻部周围变为粉红色。在自然条件下,发情的雄龟可追求同一只雌龟数日,期间不断骚扰雌龟,并撞击雌龟臀盾等。交配开始时,由雄龟接近雌龟,嗅闻其泄殖腔。雄龟在交配时射精,时间约在5-20分钟。
发情期时,雄性缅甸陆龟会通过攻击性行为来争取交配机会。它们主要的战斗策略是正面交锋,将头部缩入甲壳内,用甲壳的尖部击打对方,并伴随后退一步的力量蓄势,同时还会撕咬对方的前甲壳边缘和前肢。这种攻击行为主要发生在发情期的雄性个体之间。在求偶过程中,如果雌龟不愿意交配,雄龟可能会咬伤它。然而,雄性缅甸陆龟能够识别成熟的雌龟,不会追逐未成熟的雌龟。
缅甸陆龟每年可以产卵多次,通常在6月至7月以及9月至11月之间,每次产卵数量为2至4枚。卵的长径为43至47.8毫米,短径为34.1至36.7毫米,重量在35.6至38.1克之间。
在野外挖坑产卵时,它们倾向于在树下湿润且隐蔽的地方产卵。卵坑深度大约为10厘米,坑中卵的数量不一,卵的上层覆盖着松散湿润的泥土,并覆盖有枯枝落叶以作为掩护。卵的孵化时间受温度影响,在自然条件下,当温度在26.6至29.4摄氏度时,卵可以在98至134天内孵化。
缅甸陆龟是一种杂食性龟类,成年和幼年个体都以花、草、野果、鼻涕虫和真菌等为食。在人工饲养环境中,它们可以食用瓜果、蔬菜和瘦肉,尤其喜欢吃西红柿。
一项关于缅甸陆龟粪便的研究表明,在缅甸,它们的饮食包括草、树叶和蘑菇,特别是在两份粪便样本中都发现了蘑菇。当地猎人观察到乌龟以掉落的花朵(如佛焰苞、花荇草、针茅)为食,雨季开始时还以草芽为食。还有人观察到缅甸陆龟食用红原鸡的蛋壳,可能是为了获取钙质。在越南南部的调查也显示,缅甸陆龟会吃蜗牛和稻田蟹(尤其在雨季),尽管蜗牛的空壳并不特别吸引它们,这可能是由于该物种食用蜗牛的主要目的是补充蛋白质,而非钙质。
在自然环境中,缅甸陆龟的饮食受季节变化影响极大,它们的饮食会随着季节变化和可获取食物的变化而变化。
缅甸陆龟是一种亚热带雨林龟种,白天会躲藏在阴凉的植被、朽木、洞穴或地洞中,主要在清晨和傍晚活动,以避开白天的极端高温。
缅甸陆龟大多数是独居的,它们的栖息地相对固定,活动范围较小。尽管个体活动范围可能重叠,但除了繁殖期外,个体之间没有明显的回避或吸引行为。在自然环境中,同性别的缅甸陆龟在同一地点出现的概率高于异性别的个体。体型较小的缅甸陆龟似乎不会特意躲避体型较大的个体。相较于争夺生存领地,个体之间的活动轨迹和范围的重叠更多是由于生存资源(如配偶、食物等)的位置所引起的。
缅甸陆龟的生存环境面临着诸多挑战,其天敌众多,包括巨蜥、火蚁等,且是多种寄生虫的宿主。巨蜥会吃掉缅甸陆龟的卵和幼龟,火蚁则以亚成体为食。多种蚊子会吸食其血液,而身上已经发现了三种蜱虫以及线虫等寄生虫。
尽管缅甸陆龟的分布范围广泛,且适宜的栖息地相对较多,但自2019年起,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其种群数量已经大幅减少。目前已有迹象表明,该物种的资源可能已经枯竭。在过去的90年间,由于栖息地的丧失,其全球种群数量可能下降了80%。
在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如印度、孟加拉和泰国等地,缅甸陆龟的种群数量稀少,且性别比例失衡。在1999年至2019年间,印度和孟加拉国部分地区的种群数量下降了50%-70%。在泰国,种群密度低至每平方公里一只或几只,雄雌比例高达1:2.45。
在老挝和越南,20世纪下半叶缅甸陆龟的数量已经非常稀少,仅在一些特定区域可见。然而,自那时起,这些地区的亚群种群资源已经严重减少,甚至可能已经灭绝。
尽管在缅甸、柬埔寨的大部分地区和越南南部部分地区等少数东南亚地区,缅甸陆龟仍相对常见,但由于它们难以在除开放旅游的国家公园外的人类活动区生存,其活动区域最终将被限制在保护区之内。
全球范围内,缅甸陆龟所面临的威胁主要是栖息地的减少和人类活动,尤其是东亚(包括东南亚)地区的大量非法猎取。这种猎取不仅是对自1989年以来不断扩大的宠物市场的回应,也是对长期以来与当地民俗相关的生存型消费采集的延续。
在印度,缅甸陆龟常在娑萝附近活动,因此娑萝采集者会顺便猎取它们。狩猎者常用犬类寻找缅甸陆龟,并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将猎物销售到本地或国际市场。20世纪90年代,这种乌龟是越南野生动物贸易中最常见的一种。在中国,广西市场在2004年曾查获一起非法出售野生缅甸陆龟的案件。
人类活动导致的缅甸陆龟死亡原因因年龄段而异。对于所有年龄段的缅甸陆龟,不在道路上行车、焚烧垃圾和伐木等人类活动都可能造成死亡。在繁殖季节,尽管幼龟死亡的主要原因尚不明确,但汽车碾压和牛的踩踏是次要原因。此外,在印度东北部,传统的刀耕火种种植方式也是导致当地缅甸陆龟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
缅甸陆龟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18年版本,列为极危(CR)。
根据2019年《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附录Ⅱ,该物种已被收录。
在2015年的《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爬行类)中,该物种被列为极危(CR)。
在中国2021年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该物种被列为一级保护动物。
此外,该物种也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于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全球范围内,对缅甸陆龟的保护措施主要包括设立保护区和制定法律以防止盗猎行为。目前,在美国和欧洲,作为宠物饲养的缅甸陆龟主要来自人工繁殖。在中国,通过立法手段对其进行了保护。根据中国国家林草局《禁食野生动物分类管理范围》的规定,禁止将缅甸陆龟用于食用目的的养殖活动,但允许其用于药用、展示和科研等非食用目的的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