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百科  > 所属分类  >  艺术百科    其他艺术    百科词条    生活科普   

民族舞

民族舞蹈是一种基于特定民族文化和传统的舞蹈形式。它反映了一个特定国家的历史、生活方式、价值观和信仰体系,并配以独特的舞蹈动作、音乐和服装被表达出来。每个民族的舞蹈都有自己独特的舞蹈风格、舞步和动作,比如汉族的秧歌,蒙古族的筷子舞、满族的马舞萨满舞和朝鲜族的长鼓舞通常反映当地的风俗、历史故事、战争传统、农耕习俗等。

民族舞蹈起源于原始社会,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人们在表达情感时就手拉手,绕圈、跳舞的场景才是原著“民间舞”到了先秦时期,模拟人和动物的歌舞的工作生活开始逐渐发展,并在秦汉时期得到进一步推动,出现了“乐府”机构对民间诗歌、音乐舞蹈资料收集。隋唐时期,随着乐舞机构的扩大,民间舞蹈活动重新活跃和发展起来。直到宋元时期,民间舞蹈活动才被“勾栏”和“瓦舍”诸如此类的地方开始兴起,并被广泛用于节日庆典和祭祀活动,直到明清时期。从此到近代,传统民间舞逐渐走向舞台和职业化,并在中国现代舞史上取得了重要成就。直到改革开放,民间舞和芭蕾舞、现代舞一起登台,呈现'三足鼎立'的景观。进入新世纪,民族舞蹈的叙事方式转变为诗意叙事,具备了能歌善舞的能力、民族特色鲜明、服装道具与舞蹈内容相匹配等艺术特色。

截止2023年,民族舞蹈作为中国传统舞蹈形式,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蕴含着深刻的民族精神和时代价值,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傣族孔雀舞的重要组成部分、拉祜族芦笙舞、朝鲜族舞、瑶族猴鼓舞、苗族古瓢舞等民族舞蹈被列入中国文化遗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有傣族孔雀舞《雀之灵》,蒙古族舞蹈《牧马舞》,黎族舞蹈《草笠舞》。

目录

起源发展 编辑本段

历史起源

关于民间舞蹈起源的传说最早出现、流传度最广的是“神授说”也就是民族舞蹈是神仙教的或者给的。《吕氏春秋·仲夏记·大乐》记录了这个:音乐的起源很遥远:生于测,生于太乙。在流传下来的古代神话中,也提到大禹之子夏柒做客天帝,偷偷把天宫歌舞《九歌》《九韶》带到人间。

另一种对起源的科学解释是,民间舞蹈诞生于没有阶级和剥削的原始社会、当人们一起工作时,作为一种情感的表达、庆典和宗教仪式存在于文化和民族之间,也存在于各民族的神话传说之中、战争、农耕等相关联。从那时起,人们在各个时期和地区通过跳舞来表达他们的身份、生活方式和情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舞蹈风格。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舞蹈逐渐演变成代表特定民族和文化的民族舞蹈。即民间舞蹈来源于劳动和生活,是经过一定的加工创造出来的,并随着社会经济、随着风俗文化的发展。

此外,民间舞蹈大多来源于群众狩猎劳动、 生产劳动、 宗教祭祀赞美崇拜等活动, 尤其是宗教文化,对古代民间舞蹈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这些舞蹈动作是群众表达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方式,舞蹈的艺术美是在时代的发展中形成的。

历史发展

新石器时期

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有了祈求神灵的能力、传达信息、表达情感和表现思维的能力。留在中国新疆天山、云南西南部的沧源描绘了古老的民间舞蹈,用肢体动作传达幸福和虔诚,包括狩猎归来庆祝丰收的表演“提尾而舞”以及收割后人们围着圆圈挥舞手臂的舞蹈。

此外,该时期的“五人手拉手舞蹈图案彩陶盆”十三人手拉手舞蹈图案彩陶盆”彩陶器皿等等都描绘了人类最早的群舞姿态,也就是当人类开始有能力和需求表达自己和群体的意志,表达自己的利益时,就会出现手拉手的圈子、手舞足蹈的场景,这才是原始的人类“民间舞”自新石器时代以来,舞蹈已经成为人们 情感的表达、祭祀神灵、庆祝丰收和纪念祖先的方式。民族舞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舞蹈形式。

先秦时期

夏代帝王启将“禅让制”改为“世袭制”之后专注于乐舞的享受,创作了《大韶》乐舞,并在尧帝 s期。这使得一些乐舞不再局限于祭祀,而具有了提供高级享受表演的功能。

商朝消灭了夏后,成为一个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巫术盛行,巫术和巫术舞蹈充斥整个社会。在商朝,《隶舞》《皇舞》和《羽舞》开始出现,包括模拟人 的劳动生活,而乐舞《大鹱》成了祭祀先王的作品。这些乐舞延续到信仰神灵重视祭祀的周朝,尤其是“傩祭”在周代盛行。其中每年举行的“国傩”仪式声势浩大,巫师方带领舞蹈演员扮演神兽角色,表演巫术舞蹈,驱赶鬼怪和疫病。这种傩仪一直延续至今并形成“宫廷傩”和“乡人傩”的差异形式。同样,周代也有百姓载歌载舞的场景,更注重宫廷乐舞。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不同派别对乐舞的创作和观念展开了一场争论,其中“新乐”与“古乐”这场争论导致了决赛“礼崩乐坏”的重要因素。然而,民间歌曲和舞蹈表现了劳动生活和祭祀中使用的巫舞,即使在战争期间也是如此。

先秦乐舞在宫廷和民间都有发展宫廷乐舞是在每一代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和打磨,同时融入了民间生活素材。以巫舞为核心的民间傩戏,展现了民间歌舞的另一面。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是民族舞蹈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后来的舞蹈形式和表演奠定了基础。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后,经济和人民的稳定发展民生促进了民间歌舞的繁荣。在这一时期,为了满足不同阶级人民的需要,先秦时期被废除”礼制”和”雅乐”,“乐府”机构的建立,民间诗歌、收集乐舞资料,培训舞蹈演员,促进了民间歌舞的发展。

汉代继承了秦的制度和政策,实行休养生息制度,重视农业技术和经济的发展、贸易和文化逐渐繁荣起来,民间歌舞也相应发展起来。并立“乐府”太乐署”出现了两个机构,整理和演奏大量先秦各代雅乐,大规模收集民间歌舞资料“七盘舞”女舞”剑舞”刀舞”其他舞蹈形式,包括民间歌舞材料,由穿着长袖或长短巾的舞者表演“长袖舞”巾舞”,已成为流传至今的传统舞蹈形式。

隋唐时期

隋唐以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促进和发展中国各民族各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时期统称为“杂舞”这些民间歌舞继承了前代的一部分内容,而前代“长袖舞”和“巾舞”为基础创作了优美活泼的女性舞蹈,如“白纻舞”和“杯盘舞”还包括流行于长江流域的南方民歌,如'吴歌'和'西曲'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中原汉族歌舞艺术的象征“清商乐”。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和佛教的东传,《龟兹乐》《天竺乐》等周边国家的乐舞进入中国,融入中国文化。北魏建立后,北方少数民族的健美与粗犷“胡乐”和“胡舞”迅速向南方传播,为隋唐乐舞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的民间艺术活动呈现出多种多样的舞蹈场景,描绘了西域人在树下自娱自乐的舞蹈场景、北方高句丽歌舞的浪漫姿态与西域胡人的表演“戴竿”等。

隋唐时期,无论是宫廷使用还是民间歌舞,都在汉魏南北朝民族乐舞文化交流融合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民间乐舞的滋养和业余舞者的吸收,细化了宫廷乐舞机构、发展和创新最终形成了高度发展和辉煌的盛唐“乐舞文化”在集中整理隋代前代所有乐舞的基础上,不同场合使用的《七部乐》由此而来。隋代乐舞机构“太常寺”扩大并增加人数,形成3万多人的宫殿、祭祀宴和舞蹈等,并同时设置“教坊”和“内教坊”训练雅乐表演者。

唐朝继承了隋朝的乐舞机构,并进一步扩大与此同时,宫廷乐舞高度发展,民间舞蹈活动也活跃发展。例如,在上元节和中秋节等庆祝活动中,人们唱歌跳舞,表演自娱自乐的舞蹈,如“杵舞”和“扁担舞”,同时还有汉代“百戏”武术和杂技表演,以及朝廷举办的大型“踏歌”参与活动。

宋元时期

随着北宋王朝的建立,在经济发展和市场繁荣的背景下,少数民族民间舞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宋代的宫廷舞蹈在继承唐代乐舞的基础上,形式更为简单,注重舞蹈与音乐的结合,注重舞蹈对英雄形象的刻画,使得《南吕薄媚舞》《降黄龙舞》等属于故事歌舞的节目广泛流传,深受当时百姓的喜爱。与此同时,一大批优秀的艺人回到自己的村庄,把宫廷歌舞以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在人民面前,并于1960年举行了民间舞蹈活动“勾栏”和“瓦舍”等地开始兴起,为乐舞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民间舞蹈被广泛用于庆祝新年和新年国庆节和祭祀活动。

元朝是横跨欧亚最广的朝代,其蒙古族民间舞蹈“盅碗舞”等得到了发展。到了元代,宫廷乐舞在融合前代雅乐吸收汉文化的基础上,加入了符合蒙古族人民风俗习惯和需求的元素。与此同时,汉族民间舞蹈仍是主流,元代民间舞蹈得到了丰富的发展,既有描绘乡村生活情趣的小型歌舞表演,也有民间舞蹈队在寺庙和特定场所伪装成女性的祭祀和自娱活动。

明清时期

明朝是汉族重新掌权的朝代,注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并提出了恢复中原文化的号召。在明朝初期,朝廷和朝廷都有军队年代恢复民间文化的呼声导致了民间道观的大量出现同时,边防军将汉族民间文学形式和傩祭传播到西南地区,促进了当地民间舞蹈的发展。

明代,傩舞傩戏等民间舞蹈活动广泛开展,这些表演都是通过舞蹈来进行的、唱歌和表演来娱乐上帝和人们。此外,传统的民间活动如“社火”和寺庙的“庙会”还增加了各种表演,如舞龙、狮舞、拾阁和藤牌舞等。在宫廷中,明朝延续了前代雅乐的传统,分为文舞和武舞两种,同时引入了民间杂技和魔术表演。它建立的音乐和舞蹈组织“四夷乐”负责各民族的歌舞表演。

近现代时期

自1950年以来,吴晓邦提出'学习第一届全国民族音乐舞蹈表演'口号号召所有的舞蹈演员发起一场向民间歌舞学习的运动。在这种创作理念的指导下,出现了很多人、有品质、中国特色民间舞蹈作品。如1953年3月和1957年3月的第一次、《花鼓灯》《花灯舞》《刘海戏金蟾》《云彩灯》《双条鼓》等汉族舞蹈作品出现在第二届全国民族音乐舞蹈展演和全国业余音乐舞蹈展演中。其创作风格以舞台改编为主,既不破坏原有的形式,也不取代其舞蹈内容,大多保留了民族民间舞蹈的原始风貌。此外,维吾尔族舞蹈家阿吉·《武狮》在雷赫曼、苗族舞蹈家金欧德《多朗赛乃姆》、傣族舞蹈家毛翔s 《欢乐的芦笙舞》层出不穷,很多都成为了中国舞蹈圈的经典作品。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十几年,除了传统民间舞的舞台化专业化改良,创新性创造性转化的民间舞作品也逐渐成为主流。这些作品不仅成为舞蹈编导追求的典范,更被视为中国民间舞的经典作品之一。其中贾作光 s 《孔雀舞》 1955年在华沙第五届青年学生和平友谊节上获得一等奖,被评为20世纪中国民族舞蹈经典作品之一。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既有以傣族传统舞蹈为素材的舞蹈作品,也有表现傣族妇女生活场景的舞蹈作品,如杨 的编舞、《鄂尔多斯》由道美兰表演;还有黄石创作的反映彝族民俗的舞蹈作品《水》。与此同时,巴图创作的表现蒙古族生产生活的舞蹈作品《喜背新娘》和杨丽萍创作的模仿孔雀的作品《牧马人之歌》也不断涌现。他的舞蹈创作开始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民族舞民族舞

从1949年到1966年的十年间,中国 中国民间舞蹈创作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和繁荣,在中国现代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一大批文艺团体的建立、专业舞蹈艺术学院的建立以及相关舞蹈出版物和研究机构的建立,为中国民间舞创作提供了平台,也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与此同时,与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交流促进和发展了中国 民间舞蹈创作。如1953年4月1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民族乐舞展上,来自全国各主要行政区和民族自治区的408名民间艺人表演了93个乐舞节目;第二届全国民族乐舞汇演于1957年3月10日至25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28个民族的27个代表团的1200多名农民参加了会议、牧民、工人、手工业者、民间艺术家和学生业余演员表演了290多个民间音乐和舞蹈节目。在此期间,中国 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质和量都很高,许多舞蹈作品,如蒙古《雀之灵》在全国广泛流传。

据不完全统计,从1949年到1962年,共有55个节目在世界青年和学生和平友谊节上获得各种奖项。其中,各民族民间舞蹈获奖节目32个。中国 中国新舞蹈艺术从中国民间舞开始,并在中国民间舞的历史传统中获得了初步的国际认可。

但1967年,文革期间,国舞被囚禁、消极的,没有表现的,他的大部分创作风格只是基于特定的文化政策,而民族化风格被刻意淡化直到“文革”之后从1976年到1979年,民间舞逐渐复苏、复排、重播早期的创作作品。

改革开放后,民族舞蹈不断发展,其民族内涵、文体语言和神话叙事趋于丰富1979年至1999年,民族舞蹈和芭蕾舞、现代舞一起登台,呈现'三足鼎立'的景观。

进入新世纪,民族舞蹈的叙事风格向诗性叙事转变,出现了朝鲜族的《盅碗舞》等作品、藏族《长白情》和2004年获得第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阿姐鼓》,舞蹈诗歌金奖。

艺术特点 编辑本段

舞蹈特点

在民间舞的艺术特征中,身体动作的特征是重要的一部分,主要包括体态、基本动作的联系和动作的路径等。通过动作特征,民间舞可以表现事物本身的特点和艺术表现力。舞者使用特定的动作,例如挥动手臂、旋转身体、跳等,来描绘特定的形象和情感。这些动作可以模拟自然界的风、水、山、花卉和其他元素也可以显示动物的形状和运动,如鸟类飞行、鱼跃水面等。舞者的姿势 跳舞时的身体、手势和线条也可以表现特定民族的传统礼仪和习俗,如藏族舞蹈中经常出现的弓和腰、弯腰驼背等动作体现了藏族人民的农牧文化。

身体运动是外在物体特征的表现。舞蹈艺术和绘画艺术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似的,都是通过在视线范围内勾勒人物的外在形象来塑造人物的精神面貌和艺术效果。民族舞蹈通过人体动作的画面和线条的组合,勾勒出美妙的艺术形象。民族舞蹈的动作大,呈现出快速变化的状态。这让舞蹈本身带来了更多的想象和思考。

舞蹈形式

载歌载舞是中国民族舞蹈的显著艺术特色之一,即以唱为辅,以舞为表演。在具体的表演过程中,中国民间舞通常会将其地域方言和民间唱腔适当地融入舞蹈中,以进一步展现民间舞的舞蹈张力。比如北方汉族的秧歌,在舞蹈过程中表现了北方人的豪放、粗犷而疯狂的地域特色,南方汉族的花灯舞表现了南方人美好而温柔的性格,这种性格并不局限于汉族中国各种民族舞蹈在实际表演过程中都喜欢并习惯于载歌载舞例如,藏族人民会通过唱歌和跳舞来庆祝农牧业生活。通过舞蹈表演和歌唱的配合,让观众近距离接触不同民族的文化。

舞蹈情节

民间舞蹈通常伴随着舞蹈情节,其中包含着各民族的传说、图腾、民歌等地方文化元素来加强舞蹈的感染力和艺术特色。比如在蒙古族舞蹈中,经常出现抖肩的动作,象征着草原上的鹰和鹅。另外,图腾文化在蒙古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蒙古族舞蹈中的很多动作都是从图腾的造型演变而来的。因此,民族舞蹈中蕴含的舞蹈情节也是体现民族舞蹈形象的有效途径。

舞蹈服饰

民间舞蹈服饰的艺术特征体现在舞蹈中、象征化和精神化。民族舞蹈服饰的主要艺术特征是舞蹈。它通过充分挖掘人体动作的表演潜力,利用人体姿态和动作线条,营造舞蹈的表演氛围。民族舞蹈服装裙、衣袖、裤子等零部件和配件都设计得超级重,营造出奇妙的舞蹈效果;其次是象征性,民族舞蹈服饰往往借鉴了民族服饰中的鲜明风格、饰品图案等符号元素,被选择性地运用于服装设计中,成为国家形象的象征;第三是精神化优秀的民族舞蹈服饰不仅追求简约、民族特色和新颖外观更注重服装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审美观念与民族文化内涵。它始终与舞蹈作品的内容保持一致,成为舞蹈形象塑造中具有精神内涵的部分。

表演特点 编辑本段

表演风格

民族舞蹈的表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舞蹈是在民族生活的基础上形成的,因为不同民族的生活环境不同、民族文化有巨大的差异性表现,所以以舞蹈动作为基础、舞蹈表现形式、舞蹈服装妆容等都有很大差异,它们的舞蹈表现意义也不同、审美文化展示。为了传达具有浓郁民族色彩的民族舞蹈。

表演道具

民族舞蹈往往利用特色道具来丰富表演内容,营造舞蹈氛围,展现特定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审美特征。比如韩国舞蹈经常使用长鼓等道具来增加节奏感。此外,中国的民间舞蹈大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用舞蹈和自己的道具再现生活场景,以表达对生活的怀念或向往,进一步增强舞蹈的感染力。

音乐特点

民族舞最早有“乐舞”秦汉刘邦写的《大风歌》,唐代写的《宽裳羽衣舞》等名字,都是乐舞民族音乐与舞蹈的融合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这是基于它们的共同特殊性。音乐是舞蹈的核心内涵,舞蹈是音乐的表现形式两者紧密相连,共同塑造了完整的思想情感和形象内涵。充分协调视觉和听觉两种感官,民族舞蹈才能更加灵动、活泼,并展现出非常吸引人的形象。与纯粹的视觉或听觉艺术相比,民族音乐与舞蹈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具有更强的艺术特征。

艺术类别 编辑本段

民族舞蹈是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包括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民族舞蹈,如汉族的秧歌、二人转,满族萨满舞,蒙古族筷子舞、维吾尔族的马舞多浪舞朝鲜族的龙鼓舞等这里只阐述流传甚广家喻户晓的民族舞蹈 及其民族特色。

苗族舞

贵州苗族芦笙舞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其主要特点是男子用下肢弹奏芦笙(包括胯、膝、踝)作为一种表达方式的灵活舞蹈。在贵州苗族文化中,人们从小就开始接触和学习吹芦笙跳芦笙。芦笙舞在当地节日中广泛使用、祭祀等方面,其舞蹈类型分为弥撒、习俗性、表演的芦笙舞分为黔中黔南苗族芦笙舞“长衫龙”黔东南的 与芦笙舞“锦鸡舞”它的苗族舞蹈服装是白色的、青色作为主色,绣有苗族特有的图案。

汉族舞

汉族舞蹈有东北秧歌、云南花灯、安徽花鼓灯和山东胶州秧歌等这些舞蹈以其华丽的表现形式,展示了汉族民间舞蹈的风格和特点、大胆的配乐和色彩,以及强大的渲染力和感染力。其中东北秧歌是最北方的民间舞蹈,包括高跷秧歌、二人转、地阳子有三种形式,其基本动态规律如下“走相”稳相”鼓相”和毛巾花等。云南花灯,作为云南汉族的民间舞蹈,以轻盈优美著称,花灯舞也不例外、折子灯、团场等,它的基本节奏是“崴”,即弯曲不均匀,身体自然摆动如柳条飘飘。

藏族舞

藏族舞蹈具有热烈的基调,热情好客的文化特色融入舞蹈之中在具体的表演中,特别注重腰部动作的丰富性,尤其是燃妖、摆动等动作的运用,主要是基于脚的想法“堆谐”和动感的线条“谐”透过舞者轻柔的摆动的腰部,人体的线条之美在看似运动和静止之间展现出来。妖娆”腰部运动是藏族舞蹈较为明显的审美特征之一与此同时,“膝盖”动作也是藏族舞者、一种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动作是它的动感舞蹈、内心情感的重要表达。

新疆舞

新疆舞蹈大多讲究轻盈率真灵动,代表动作是扬眉动眼、晃头移颈、拍手打响指,三步一抬。它灵活的手腕和颈部动作也具有西方风格。新疆舞分男、女舞,女舞讲究体态婀娜,而男舞讲究劲舞,这主要是由于新疆 美国地广人稀,人际交往不频繁。为此,生活在不同绿洲的新疆人会根据自己地区的具体情况,跳不同的新疆民族舞蹈,其中以维吾尔族为主。

彝族舞

据记载,从战国到汉代,与彝族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舞蹈如踏歌、葫芦笙、铜鼓舞、各种道具兵器舞已经出现,在彝族舞蹈中还能看到。 彝族舞蹈以第一步为主, 上半身动作少见。 舞步以踢跺脚为主, 穿插踢跺脚、 回吸前盖章、勾腿互踢等,其风格大胆泼辣、 强而有力。彝族舞蹈有各种各样的主题,包括庆祝丰收、婚礼、迎宾等生活场景。舞蹈中经常穿插彝族舞蹈独特的装饰品、服装和乐器为其增添了民族色彩和独特的艺术氛围。

傣族舞

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傣族舞蹈以其柔美的舞姿塑造了一个亲柔的民族形象、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通常由手臂的平稳运动决定、它的特点是有节奏的腰部摆动和脚部的精神活动。舞蹈动作多是模仿自然景物、以傣族的农业劳动和传统习俗为题材,表现了傣族人民的生活感受和文化特征。因为傣族地区有大量的孔雀,被当地人视为善良、智慧和吉祥的象征,所以它的代表舞蹈是孔雀舞,孔雀在森林里漫步、展翅、开屏等手势进行演绎,通过孔雀舞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理想、欲望的表达和诉求不断传承和发展、创新孔雀舞 的舞蹈特点,他也赞扬了美丽的生活。

朝鲜族

中国朝鲜族舞蹈起源于朝鲜族传统舞蹈,现在主要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延边、在辽宁和黑龙江省,他们的舞蹈形式包括独舞和群舞舞蹈的特点保留了韩国传统舞蹈的宫廷和教学风格,继承了韩国传统的民间舞和竖舞。如中国朝鲜族舞蹈《农乐舞》表现了庆祝丰收的喜悦,其动感舒缓的舞蹈保留了朝鲜族民间舞蹈的艺术精髓。

蒙古族舞

基于辽阔的草原环境和游牧生活方式,蒙古族舞蹈始终以上半身动作为主,其肩部动作作为蒙古族舞蹈特有的舞蹈形象, 主要来源于蒙古族在放牧时对草原飞禽走兽的无意识模拟, 是通过舞者的加工和再创造而形成的。硬肩”揉肩”这种行为反映了这个民族的个性特征,“绕肩”耸肩”它是从骑马时肩部的动作演变而来的。此外,马头琴是蒙古族舞蹈出现的方便之地,舞者随着马头琴的旋律起舞,表现了蒙古族独特的英雄本色。

传承保护 编辑本段

传承现状

1949年以来,中国文艺工作者先后创作了《东方红》《中国革命之歌》三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通常将各族民间舞蹈串联起来,表现各族人民团结进步的宏大主题。此外,中国还举办了“少数民族艺术表演”和其他比赛,为民间舞蹈提供一个展示和表演的平台。到2023年底,北京舞蹈学院已经形成了包括韩在内的民族民间舞蹈大舞台、藏、蒙古、维吾尔、朝鲜族和其他民族民间舞蹈并存的教学体系。现代教育和现代政治相辅相成,舞台上的民族民间舞蹈由编导和舞者编排'二度创作',已经成为现代教育体系中的表演艺术作品。不仅如此,民间舞的商业模式也得到了发展。比如张艺谋领衔的制作'印象'系列、《复兴之路》由周在丽江创作、北京天创国际演艺制作交流有限公司在拉萨推出《丽水金沙》等作品,是对包括大量云南在内的当地各类歌舞资源重新整合后的艺术创作和加工、西藏等许多少数民族的音乐和舞蹈。

保护措施

2008年,拉祜族人跳芦笙、傣族象脚鼓舞、朝鲜族鹤舞、雷山苗族铜鼓舞、姚 美国的猴鼓舞和其他民族舞蹈被列入中国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到2013年,我国已制定《喜马拉雅》《著作权法》等法规,起草或即将颁布的法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保护条例》,初步建立了我国 美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

2017年底,云南民族大学举办《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法》成果展,助力云南民族舞蹈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这套教材由云南尚柔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自主开设,是云南第一套汇集25个少数民族舞蹈的教材,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民族舞蹈教材体系。

2021年,在云南魏初牟定县,来自所有城镇和村庄的人们组成了一支舞蹈队,以保护传统民间舞蹈——古瓦舞”

2023年,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办“中国顶尖舞者成长计划”针对青少年的活动,将对包括民族舞蹈在内的四种舞蹈进行综合学习评估,获胜者可以获得著名舞蹈家的指导,参与艺术传承。

价值影响 编辑本段

作为中国传统舞蹈形式,民族舞蹈通常在特殊场合和节日表演,如国庆、婚礼、节日庆典等。它们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交流方式来展示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独特魅力和艺术表现能力。民族舞蹈也广泛应用于舞蹈表演中、文化展示和艺术教育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蕴含着深刻的民族精神和时代价值,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 美国的民族舞蹈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中展示了各族人民的思想、心理和生活方式对研究和传承民族文化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民族舞蹈表现了各民族的多样性,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类型的舞蹈风格,如彝族 南“阿细跳乐”德昂族的“水鼓舞”锡伯族的“萨满舞”等等,各族人民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传递思想、传达情感,这些风格是多样的、千姿百态的民族舞蹈风格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s艺术宝库。同时,民族舞蹈的多元化表演不仅可以促进其文化内涵的不断曝光,还可以增强中国民族文化的魅力提升文化软实力,让舞蹈表演更具文化性、 教育价值、娱乐价值和民族价值。此外,对于现代舞的创作,民族舞蹈的情感和艺术技巧也值得借鉴。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芭蕾舞    下一篇 汉族舞蹈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