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海梭子蟹
远海梭子蟹(学名:Portunus pelagicus)又名远洋梭子蟹、花蟹,属于梭子蟹科梭子蟹属。形状为纺锤形,外壳整个表面有白色云纹;头胸甲的宽度约为两倍长,表面密布粗糙颗粒,颗粒间有软毛;腹部退化为扁平的一块,它靠近胸部并分成七个腹部段。男性腹部呈三角形,女性腹部呈圆形。爪足长而粗壮,约为头胸甲的3.5倍长,表面有花纹,长节前缘有3-4根刺;游泳的脚表面光滑,每个关节边缘都有短毛;长的后缘没有刺。远海梭子蟹有一对复眼,有手柄,可以仰卧。
远海梭子蟹主要分布在热带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海域,而中国主要分布在东海和南海。栖息于水深10-30米的沙质或沉积物底部,最适生存温度为23-28℃,最适生长盐度为25-32,最适生存pH约为8.2。
远海梭子蟹是一种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暖水蟹,也是西太平洋至印度洋的重要经济蟹类之一。2018年,全球远海梭子蟹的捕捞量达到28万吨,印尼每年向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出口为其带来了数百万美元的收入。蟹壳富含虾青素和甲壳素,可用于食品工业带来经济效益。
形态特征 编辑本段
远海梭子蟹是一种梭形蟹,整个壳面有白色云纹。体重约200克~ 250克,头胸甲宽度约为长度的两倍,雄头胸甲长度约为61毫米~ 75毫米,宽度约为125毫米~ 147毫米。女头胸甲长约66毫米~72毫米,宽约130毫米~150毫米。头部和胸甲表面密布粗糙的颗粒,颗粒之间有柔软的绒毛。远海梭子蟹的腹部退化为扁平的一片,靠近胸部,分为七个腹节。雌雄腹部形态不同,雄性腹部呈三角形,第三、四、五腹段融合,第六腹段呈梯形;女性的腹部是圆的。
远海梭子蟹的头部、胸部和腹部有几对附肢。头上有5对附肢,前2对是触角,后3对是1对颚和2对颚。第一根触角的基部有一个平衡囊,触角上的细毛和身体及附肢上的细毛都有触觉效果。胸部有8对附肢,前3对为颌足,后5对为布足;第一对布脚又称“爪脚”,长而粗壮,约为头胸甲的3倍长,表面有花纹,长节前缘有3-4根刺,腕关节内外两端各有1根刺;背部4为对称的“游泳脚”,表面光滑,各关节边缘有短毛;长的后缘没有刺。大部分腹部附件已退化,雄性第一和第二腹节产2对;雌性第二至第五腹节产4对。
远海梭子蟹的前额有四颗牙齿,中间的牙齿短而小,侧额齿厚。眶内齿与额外侧齿相等,眶缘外有一小钝齿,眶外齿突出。前侧边缘有9个齿,这些齿有刺,最后一个齿最长并向侧面突出。幼虫外观与成虫相似,但幼虫前额中央齿钝,成虫尖锐。
分布栖息 编辑本段
世界分布:远海梭子蟹主要分布于热带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海域,包括东亚的中国和日本。东南亚的泰国、越南、菲律宾、印度、马来西亚等国;大洋洲的澳大利亚等。
中国分布:中国主要分布在东海和南海,包括沿海省份如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和台湾省。
栖息地:远海梭子蟹栖息于水深10-30米的沙质或沉积物底部,幼蟹多栖息于潮间带滩涂。梭子蟹的最适水温为23~28℃,在14~36℃均可存活。远海梭子蟹最适生长盐度为25~32,在8~35盐度下均能存活。远海梭子蟹的最适生存pH值约为8.2,适应范围为7~9。远海梭子蟹所需的溶解氧应在3毫克/升以上,低于13毫克/升会影响摄食、蜕壳和生长,甚至引起死亡。
生活习惯 编辑本段
觅食行为:远海梭子蟹白天和冬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埋在土壤或沙子下面,晚上外出觅食。远海梭子蟹是一种食肉动物,以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它经常以甲壳类动物(小寄居蟹)、贝类动物(牡蛎)、头足类动物(鱿鱼)、鱼类和大型藻类为食。眼斑梭子蟹凶猛好斗;同类相食的现象经常发生在个体较小时或蜕皮时。水温在23~28℃时,摄食量增加,水温低于17℃时,摄食量减少。水温低于14℃时活动量少,低于12℃时长期死亡,不进食。
迁移行为:远海梭子蟹具有洄游行为,可分为越冬洄游和产卵洄游,而这种行为与水温有关。一般在11月底12月初,远海梭子蟹开始洄游到20-30米的水深越冬。此时,在沿海水域很难捕获大量的远海梭子蟹。2月底3月初,远海梭子蟹开始向近岸移动,3月底4月初出现产卵群。
生长繁殖 编辑本段
交配和产卵:远海梭子蟹雌雄同体,繁殖方式为卵生。一岁蟹的交配期一般为8-10月,新蟹为6-8月。交配后,雌蟹腹部由三角形变为半圆形;繁殖期长,每年有两个繁殖高峰期,分别为3-5月和8-10月。远海梭子蟹产的卵呈椭圆形和浅橙色,产卵量与体重有关,一般在10万至150万枚之间。
生长发育:远海梭子蟹的生活史包括六个阶段:五个幼虫阶段和成虫阶段。幼虫发育周期为11-13天,成活率约为12%。成蟹期短吻鳄的头胸甲宽约75 mm,重约48 g,雄蟹性腺发育早于雌蟹,雌蟹与雄蟹交配后性腺迅速发育。早熟雌性生殖腺呈黄色或橙色,晚熟雌性生殖腺呈棕色或灰黑色。远海梭子蟹雌雄个体比例存在季节差异。交配期雄性个体占优势,产卵期雌性个体占优势。远海梭子蟹在变态发育过程中,会多次蜕皮,可以促进生长,清除体表各种寄生虫。幼虫阶段被称为蜕皮,因为外骨骼又薄又软。经过几次蜕皮后,外骨骼逐渐变硬,被称为蜕皮。远海梭子蟹的蜕壳大多在夜间进行,从下午6点到早上8点,高峰期主要在下午6点到次日凌晨2点。远海梭子蟹蜕壳后新壳柔软,四肢下垂无力,故称“软壳蟹”。软壳蟹抵抗力弱,经常因感染而死亡。
主要价值 编辑本段
经济价值:远海梭子蟹是一种温水蟹。因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加工简单,是西太平洋至印度洋暖水区适宜养殖的重要经济蟹种之一,可为沿海渔民带来经济效益。
1999年,远洋梭子蟹的全球渔获量为133938吨,中国的渔获量最大,为52577吨,其次是菲律宾的34076吨。2018年,全球渔获量约为28万吨。通过向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出口梭子蟹,每年可为印尼带来数百万美元的收入。渔获量的增加导致远海梭子蟹种群的减少。自2000年以来,澳大利亚科克本湾的远海梭子蟹渔获量大幅下降。科克本湾的渔民还重新设计了捕鱼工具,以确保远海中雌性梭子蟹和幼体的数量。远海梭子蟹商业渔获量的增加导致种群数量减少,使得远海梭子蟹的人工增殖迫在眉睫。2016年,全球远海梭子蟹养殖产量达到40吨。蟹壳富含虾青素和甲壳素,可用于食品工业带来经济效益。
食用价值:远海梭子蟹雄蟹的食用蟹肉含蛋白质19.27%,脂肪0.15%,水分79.87%。母蟹的食用蟹肉含蛋白质16.19%,脂肪0.16%,水分83.25%。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