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百科  > 所属分类  >  生活科普   

海南长臂猿

海南长臂猿(学名:海南长臂猿)属于赤霉菌科冠长臂猿属。海南长臂猿体长40-50厘米,体重7-10公斤。它的毛发向两侧外生长,胸部和腹部为黑色,后肢明显短于前肢,没有尾巴和颊囊,毛发短而蓬松。雌猿身体呈金色,头顶上有菱形或多边形的黑色冠斑。成年雌性顶上的黑冠较窄,与面板不相连,背部呈灰黄色、棕黄色或橙黄色,面板和吻部有薄的白色面环。成年雄性全身黑色,头顶有短而直立的冠毛,带冠;海南长臂猿出生时为金色,随后变为黑色,6-7岁性成熟毛色表现出性别差异。

海南长臂猿主要分布在中国海南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个面积不足20平方公里的岛状区域,栖息于海拔650-1200米的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中。海南长臂猿是一种高度树栖的昼行猿,以成熟果实、嫩叶和嫩芽为食。这个物种是一夫一妻制,繁殖间隔一般为两年。

海南长臂猿具有传播种子的功能,是生态系统健康和稳定的象征。1950年后,受人类活动影响,海南长臂猿的栖息地迅速减少。2015年,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将其列为极危(CR)物种;2021年《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评定其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目录

历史沿革 编辑本段

1892年,瑞士苏黎世大学教授托马斯·盖斯曼(Thomas Giessmann)认为来自中国海南的长臂猿标本是一个新的亚种,并将其命名为海南长臂猿(Hylobates hainanus)。1905年,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动物学系R.I.Pocock通过形态分析将黑冠长臂猿、黑冠长臂猿和海南黑冠长臂猿归为黑冠长臂猿属。1951年,它被认为属于纳苏特雨蛙的一个亚种,后来它被重新命名为海南雨蛙;;1986年,它被列为Hylobates harmonic Harlan的三个亚种之一;1988年,它被认为是中国斑尾雨蛙的四个亚种之一。1996年,盖斯曼将其拉入东部黑冠长臂猿的三个亚种,直到DNA测序技术的应用。根据中国黑冠长臂猿几个个体的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海南长臂猿从亚种升级为种,这意味着它可以被视为一个独立的新物种。2001年,国际权威分类学家Colin P.Groves指出海南长臂猿属于黑冠长臂猿五种之一。之后,海南长臂猿与东部黑冠长臂猿的分类争议长期存在;根据最新的研究和分类系统,利用线粒体基因序列分析、声音行为、皮毛颜色、解剖特征等。》,认为海南长臂猿为有效种,属于冠长臂猿属。

形态特征 编辑本段

海南长臂猿体长40-50厘米,体重7-10公斤。它的毛发向两侧外生长,使它的脸变圆。胸部和腹部为黑色,胸部两侧的皮毛为浅黄色。偶尔在胸部出现一个浅黑色的小块,但不延伸到腋窝;前肢明显长于后肢,无尾巴和颊囊,被毛短而蓬松;雌猿需要一年的时间才能逐渐变成金黄色,头顶上的黑色冠斑呈菱形或多边形。成年雌性顶上的黑冠较窄,与面板不相连,背部呈灰黄色、棕黄色或橙黄色。在面盘和吻部有一个薄的白色面环,眶脊以下和嘴以上的宽度呈三叶草形。成年雄性猿的冠毛短而直立,有一个冠毛,全身黑色。

分布栖息 编辑本段

分布范围:海南长臂猿主要分布在中国海南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不足20平方公里的鼋头岭和南本岭群岛。

栖息地:海南长臂猿栖息在海拔650至1200米的热带山区常绿阔叶林中,高度树栖。食物丰富度和可获得性、环境适宜性、天敌等因素综合影响其夜宿地的选择。海南长臂猿更倾向于选择食物资源丰富易得,环境适宜的地方,如半阴半阳坡,树木密度高,DBH宽且树枝高,栖息地靠近道路、居民区和水源地,天敌很少出现或可以很好隐蔽的环境。

生活习惯 编辑本段

社会行为:与其他长臂猿不同的是,海南长臂猿是一夫一妻制的家庭结构,通常由4-9只个体组成,包括1只雄性和2只雌性猿及其后代。这是为了适应生态压力而不断选择的结果,因为适宜的栖息地面积狭窄,破碎化程度高,即将成年的雌性个体只能留在自己的家中形成这样的社会结构。同一个群体中的两只雌性可以同时抚养同一只雄性的后代,雄性后代成熟后将被驱逐出群体;它最大的家园范围可以达到每个个体200-500公顷,然而,由于栖息地退化,这一范围将扩大。当海南长臂猿的两个家庭群体相遇时,群体中的成年雄性和未成年个体相互追逐,追逐对象是固定的。

觅食行为:海南长臂猿选择结实率高的高大粗壮植物作为食物源植物,达到100多种,其中樟科植物居多,豆科植物较少,几乎不下到地面寻找食物。桑科、樟科、番荔枝科在海南森林群落中数量丰富,是它们喜爱的食物。其中,以树木果实为食的有129种,约占食源植物总种数的70%,以中国龙树、油松、羽松和百日青树果实的肉质茎为食,其次为藤本植物果实15种、灌木果实9种、嫩叶17种,均以树木嫩叶和黄桐、岭南山竹、酸枣等8种植物的果实和嫩叶为食。它主要以肉质多汁的成熟果实为食,这些果实在形态上为浆果、核果和聚集的花和果实。吃嫩叶和花的植物种类很少,根据季节变化也有一些差异。在7月至12月的雨季,它们很少吃树叶和花,偶尔吃动物性食物。在1月至6月的旱季,不吃未成熟的水果。与雨季相比,吃嫩叶和花的植物种类和数量更丰富。除了植物性食物,还有几种动物性食物。幼猿更喜欢吃幼叶,而较大的水果只吃果肉,吞咽或吃整个小水果。

鸣叫行为:海南长臂猿的鸣叫行为主要发生在黎明后4小时内,每日鸣叫次数在1 ~ 4次不等。

合唱:声音频率不超过2 kHz。成年男性从2-3个简单的FM音节开始,然后是3-4个简短的单音节。2-3分钟后,成年雌性加入进来,它们开始发出简短的单音节词,然后大声呼喊大约7.5秒。最后,成年雄性用简单的FM音节唱歌。随着海南长臂猿的行为变化,家族中的雌性和年轻个体相继接近成年雄性。

海南长臂猿海南长臂猿

雄性孤猿的歌唱:只有简单的调频音节,持续时间很短只有4-5秒。

警报与示范:常年个体首先发出短音节“苟-苟-苟”,频率低于800 Hz,持续7-10分钟;然后所有家庭成员在发出这种呼叫后迅速集合,然后发出“jier-jier-jier”呼叫,该呼叫由频率逐渐降低的长而简单的音节组成,频率低于3440 Hz,一般持续约5-9分钟。

召唤和歌唱:只有成年男性才能做到,而且只有持续时间较长的简单调频音节存在。经过几分钟的歌唱后,可以看到家庭组的其他成员已经转移到同一植被。

成人独唱:简单的FM音节一般3-7个,短的单音节少0-3个。它可能在召唤成年异性恋者。

沟通行为:海南长臂猿通过肢体语言进行交流,雌性个体、雌雄个体、父子或母子之间维持稳定家庭关系的理毛行为。兄弟姐妹之间的游戏行为关系到年级的建立、情感交流和身体素质的提高。

移动行为:当海南长臂猿群体中有新生幼猿时,带幼猿的母猿首先移动,然后是公猿和亚成年猿,最后是不带幼猿的成年母猿。当幼猿大约1岁时,首先移动的是公猿,然后是带幼猿的母猿和幼猿、亚成年猿,最后是不带幼猿的成年母猿。当没有幼猿时,首先移动的是公猿,然后是亚成年猿,最后是成年母猿。

生长繁殖 编辑本段

交配繁殖:由雌性发起,将后躯呈现给成年雄性,表明它们处于怀孕和排卵状态,并像机器人一样迅速摇动全身以寻求交配。男性个体开始表现出恐惧。交配姿势有三种,一种是面对面悬在空中,后躯相互依偎,贴着小腹,臀部不断抖动。第二种是公母的“下蹲”,第三种是所谓的“爬胯”。交配时,雌性会发出兴奋的叫声,交配持续时间很短。在怀孕期间,雌性仍然可以主动邀请雄性交配,交配次数可以从1次到9次不等。交配行为总是发生在中午之前。海南长臂猿性成熟较晚(通常为7-8岁),繁殖间隔一般为两年,短于其他大多数长臂猿,妊娠期至少为173天。生育高峰在每年的雨季,食物最丰富,有利于后代的生长。

生长发育:刚出生的海南长臂猿幼猿是金色的,只有头顶中间有一条黑线。6个月后,它们逐渐变成黑色头发。6-7岁性成熟后,雌猿和雄猿的毛色存在性别差异。幼猿在出生后一岁半之前不能完全脱离母亲独立行动。雄性猿类将在长到大约5.5岁时离开家庭群体。

物种价值 编辑本段

海南长臂猿具有良好的生态价值。一是种子传播的载体,二是生态健康稳定的指标,三是促进分布区生态保护的旗舰物种。其种群数量和食源性植物的动态变化预示着其栖息地的质量。有针对性地恢复和管理保护区将有助于其人口恢复。

种间关系 编辑本段

天敌:在中国海南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南长臂猿缺乏天敌,只有人类和蟒蛇等大型猛禽存在。没有幼猿的海南长臂猿在面对潜在的捕食者时首先发出“gou-gou-gou”警告,家庭成员相互提醒,成年雄性不断攀爬和跳跃以观察入侵者,而雌性则留在原地并调整位置以隐藏自己。十分钟后,全家人离开了入侵者所在的地区。当海南长臂猿携带幼猿面对人类时,雌猿携带幼猿或自行离开或寻找雄猿。当面对鹰猛禽时,雌猿会爬到树冠顶部,挥动四肢驱赶;面对蛇时,母猿逃到了不远处,公猿迅速抱起幼猿离开了这里。

竞争:海南长臂猿的竞争对手有巨松鼠、海南猕猴等。当它们遇到竞争对手时,成年人或年轻人会追逐它们或将其驱赶到数米远的地方。

物种保护 编辑本段

种群状况:20世纪60年代初,海南长臂猿分布在中国海南岛的三个地区,即阿寿岭、雅加岭和奇查大岭,种群数量为200只。20世纪70年代,其栖息地迅速减少,该物种的种群数量迅速减少,只有2组7只动物。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海南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种群数量逐年增加。2015年有超过25只个体,2022年有5组36只个体,仅出现在中国海南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它是中国唯一的特有长臂猿,也是世界上最受威胁的灵长类物种之一,正面临高度灭绝风险。

危险因素:随着步枪和陷阱偷猎和人工林逐渐取代森林,栖息地日益恶化。在1991-2008年期间,由于栖息地减少35%、近亲繁殖效应、配偶可用性差以及人为或自然灾害等因素,海南长臂猿的种群数量一度下降。

保护级别

2015年,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将其列为极危(CR)物种;

2021年海南长臂猿被《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评定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2023年,海南长臂猿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

保护措施

2007年,国际保护组织(CI)将海南长臂猿列为全球25种濒危灵长类动物中的第一种。2015年被列为“零灭绝联盟”(AZE)濒危目标物种,被视为全球重点保护对象。2016年,它被列入世界上最稀有的哺乳动物之一;2019年,中国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成立,来自世界各地的300多名专家学者开展海南长臂猿保护联合研究;2020年,10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海南长臂猿保护国际研讨会,发布《海南长臂猿保护行动计划纲要》,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海南长臂猿保护研究中心获批成立。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白环蛇    下一篇 茶卡高原鳅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