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百科  > 所属分类  >  地理百科    建设建筑    景观景点   

中国地质博物馆

中国地质博物馆Geological museum,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四羊胡同15号,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所公立自然科学博物馆,也是亚洲历史悠久藏品丰富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地学博物馆之一目前是国家一级博物馆。

中国地质博物馆始建于1916年,前身为政府地质矿产博物馆“农业和商业部地质调查所”建立的“地质矿产陈列馆”,后在北京、中国地质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始建于1916 年,经历了地质矿产展览馆、中央人民政府地质部地质展览馆美国政府、地质科学院展览办公室、地矿部地质博物馆阶段后,于1986年正式更名为中国地质博物馆。作为一个独立的科学机构,它始终存在并不断发展。

中国地质博物馆有22万件标本(套),涵盖古生物、矿物岩石、宝石和玉石等领域。其中就有闻名中外的巨型山东龙、中国龙鸟等恐龙系列化石,来自北京、元谋人、著名的穴居人等古人类化石,以及大量具有科学和观赏价值的鱼类、鸟类、昆虫等珍贵的史前化石;有世界最大的“水晶王”巨型萤石方解石晶体簇标本、精美的蓝铜矿、辰砂、雄黄、雌黄、白钨矿、中国标本美国的特色矿物,如辉锑矿和各种各样的宝石、玉器和其他国宝。

中国地质博物馆主楼共6层,总高约36米,东西长40米,南北长70米,建筑面积近11000平方米,建筑风格稳重大方。有四大主要展厅:地球厅、矿物岩石·宝石厅、史前生物厅、国土资源部,不同的展厅根据主题展示相关的地质标本。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地质博物馆先后荣获北京市青少年先进教育基地、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等荣誉。

目录

历史沿革 编辑本段

中国地质博物馆始建于1916 年,当时的前身是政府“农业和商业部地质调查所”建立的“地质矿产陈列馆”,体验完地质矿产展厅、中央人民政府地质部地质展览馆美国政府、地质科学院展览办公室、地矿部地质博物馆阶段后,于1986年正式更名为中国地质博物馆。

建馆初期

地质矿产陈列馆(1916-1949)

1916年1月4日,袁世凯允许农商部上书成立地质调查所农商部命矿政司司长张一鸥为地质调查所所长,下设四个单位和一个博物馆:地质股、矿产股、地形股、编制单位与地质矿产博物馆。1920年7月,农商部公布《地质调查所修正章程》,将地质调查所划归农商部直接管辖。此时,地质调查所设立了3个单位和1个大厅:地质股、矿产股、总务股和地质矿产展览馆。1921年,在北京丙木寺胡同9号建成地质图书馆,用剩余的8000元为展览馆增建了两个展室,使博物馆的展览面积增加了400平方米。1935年9月,中央地质调查局迁至南京珠江路942号(后为700号)时,北平仍留有一些职员,称地质调查局北平分局。陈列馆分为南京、北平两馆。

1937年10月底,北平分馆正式撤销。11月,地质调查图书馆、展厅的部分藏品从南京搬到了西部,还有100多箱没有运出去。展厅的藏品被迫分到了重庆北碚、南京和北平三地。1942年,日伪政府在北平分院旧址成立华北地质研究所。1946年8月,中央地质调查局从重庆北碚复员到南京,南京总图书馆于1948年10月10日重新开放。1949年,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南京、北京的地质矿产陈列馆或陈列室也由地方军管委会同地质调查机构接管。

中国地质博物馆中国地质博物馆

新馆筹建

中央人民政府地质部地质展览馆美国政府(1952-1958)

1952年9月1日,中央人民地质部地质展览馆由地质部领导它被正式命名为中央人民政府地质部地质展览馆美国政府。1955年4月,南京地质展览馆更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美国政府地质部展览馆南京分馆”,由北京总部牵头。

1955年12月,国务院决定建设国家地质展览馆。1956年8月,地质部常务会议决定在北京西四羊胡同修建一座10000平方米的国家地质展览馆大楼新楼竣工前,军分区9号院划拨给地质展览馆作为筹备办公用房。

新馆建设

地质部地质博物馆(1958-1970)

1958年8月,西四羊胡同新楼落成,地质展览馆正式更名为“地质部地质博物馆”10月,博物馆工作人员和展品从第九军事部队连搬入新馆。

1959年9月28日,地质部地质博物馆开馆,人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PRC正式启用,并于10月2日正式启用。

地质科学院展览办公室(1970-1979)

1970年9月,地质部撤销,成立国家计委地质局。国家计委地质局责成地质科学院举办技术革新展览,地质部地质博物馆更名为地质科学院展览办公室,1979年10月恢复“地质部地质博物馆”馆名。

中国地质博物馆(1986年至今)

1986年,该博物馆正式更名为中国地质博物馆。1998年3月18日,地质博物馆隶属关系变更为国土资源部直属事业单位,继续使用“中国地质博物馆”名称。2001年4月1日,中国地质博物馆大楼翻修,2004年7月14日重新开放。2012年8月,地质科普广场建设竣工投入使用。2016年,地质博物馆迎来百年华诞。

设计布局 编辑本段

场馆设计

中国地质博物馆主楼共6层,总高约36米,东西长40米,南北长70米,建筑面积近11000平方米这是一座石面建筑。建筑风格稳重大方、恢弘大气。其独特的窗户几何形状类似于一个平坦光滑的宝石截面,墙壁的延伸部分是博物馆的亮点、以宝石水晶簇为基础,由红色制成、蓝、三颗由绿色组成的宝石分布在原点周围的标志。

馆内布局

中国地质博物馆有四个主要展厅:地球厅、矿物岩石厅、宝石厅、在史前生物馆,按照地质标本的主题设置了三个临时展厅,其中枫叶馆位于一楼,矿物岩石馆和宝石馆位于二楼,三楼是史前生物馆和一个临时展厅另外,一楼有观众服务部,二楼有标本咨询服务部,三楼有标本修复实验室。

展览陈列 编辑本段

常设陈列

地球厅

地图馆位于博物馆的一楼展览以动力为主线,介绍了在内外动力作用下,地球上的重要地质作用。东展线介绍了内部的动态地质过程,伴随着板块运动、褶皱断裂、火山、地震等地质作用是重点,西延线外的动力地质作用是主要的主要介绍了水和风的地质作用。介绍一下地壳是如何上升的、增厚,形成许多巨大雄伟的山脉,以及形成各种壮丽山川和地貌的原因。

矿物岩石厅

矿物岩石馆位于博物馆二楼,展览采用雅俗共赏的方式、动静结合、虚实呼应、寓教于乐的设计方式,让观众在欣赏展厅展品的同时,了解自然界中矿物和岩石的成因和原始产出、自然界中各种矿物和岩石的分类、具有代表性的矿物岩石的感官特征及其供人们使用的特性。观众在欣赏各种精美奇特的矿物岩石展品时,可以通过互动展览和虚拟展览,参与一些矿物岩石展品的探索性操作,获得相关知识。

宝石厅

宝石馆位于博物馆的二楼展览以单晶宝石和玉石为主,将天然宝石与人工制品中的宝石进行对比,鉴别市场上常见的类似宝石。展厅主要展示宝石、玉石、有机宝石、贵金属等材料及其成品,并纳入宝石鉴定、宝石鉴赏、宝石琢型、宝石评价、宝石成因、宝石微观世界、宝石分布、宝石开采、宝石加工、首饰镶嵌、人为提高宝石和人工制品的知识点和兴趣,以及它们的制造方法和宝石文化。

史前生物厅

史前生物馆位于博物馆三楼展览以生物进化过程中的重大事件为线索,向观众介绍各个地质时期生物和常见化石的发育过程,展示生物在地球上的发生、进化和灭绝的过程。从空间布局上,整个展厅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个小序厅,包括一面精美化石艺术墙、一个交互式多媒体展览——简明的生物分类查询系统,以及一些关于化石的基础知识介绍。第二部分是展厅的主要内容,分为最早的生活、生物大爆发、海洋无脊椎动物的时代、脊椎动物的出现、生物登陆、生物大绝灭、恐龙与鸟类、八个单位的哺乳动物和人类。

专题展览

2023'龙出巢湖'专题展

本次展览由中国地质博物馆和安徽省地质博物馆联合主办2023年5月18日开始,预计持续到2023年11月。展览分为“末日浩劫”见证复苏”游向世界”重见天日”四大部分。本文重点介绍了以巢湖鱼龙为代表的爬行动物在中生代早期回归海洋的过程,并向公众介绍了世界范围内鱼龙及其他海洋爬行动物的发展演化和巢湖动物群化石的发现、研究、保护和普及科学工作和成果。

本次展览共展出30多种固体标本,包括以早期鱼龙为代表的早中生代海洋爬行动物化石,以及古生代三叶虫、腕足动物和其他无脊椎动物化石以及其他地区发现的鱼龙化石晚于巢湖鱼龙。同时,展览期间将持续播放化石,探索科普知识,反映巢湖鱼龙的进化、两部关于生活习惯的动画电影。

2022“我们的国家公园”专题展

本次展览时间为2022年7月31日至2022年12月31日位于中国地质博物馆三楼临时展厅,是美国林业和草原局在中国地质博物馆的宣传中心、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地)发展中心等单位联合举办的专题展览。展览不仅有丰富的图文内容和视频图像,还有许多珍贵的动植物标本,包括东北虎、大熊猫、藏羚、野牦牛、绿尾虹雉、红豆杉、珙桐、伯乐树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以及雷山苗族妇女和s服饰与李女装清朝的服饰。

本次展览聚焦三江源的源头、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首批国家公园的生态特色,将引导公众更好地理解建设国家公园是为了维护重要自然生态系统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2022《恐龙与鸟》特展

2022《恐龙与鸟》特展由中国地质博物馆和中国古动物学博物馆主办、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自然博物馆、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协办。展览时间为2021年12月30日至2022年3月下旬。展览分为“假说纷争”重新出现的恐龙的起源理论”是龙是鸟”古鸟类”现代鸟类”五个部分,对“鸟类的恐龙起源理论”对传统图文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系统梳理、化石标本、现生鸟类标本、骨骼对比标本、视频多媒体观赏、VR互动等多种形式展示,共展出30余件珍贵化石和标本。

广场展览

美丽矿物

美丽矿物”展览于2021年2月25日举行,基于中国地质博物馆的收藏,红色、黄色、蓝色、绿色、黑色、白色和其他不同的颜色进行了分类,并展示了62个精美的矿物图片,以提高公众 提高对矿物晶体的认识和欣赏能力,激发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建立珍贵的矿产资源、保护自然环境的科学思想和精神,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馆藏精品 编辑本段

中国地质博物馆有22万件标本(套),涵盖古生物、矿物岩石、宝石和玉石等领域。其中就有闻名中外的巨型山东龙、中国龙鸟等恐龙系列化石,来自北京、元谋人、著名的古人类化石,如穴居人,和世界 最大的“水晶王”巨型萤石方解石晶体簇标本和其他中国特色矿物标本,以及各种各样的宝石、玉器和其他国宝。

水晶王

晶体,化学成分是二氧化硅(SiO2),无色透明,晶体发育良好,有孪晶。整个晶体由大约13 ~ 15个平行的晶体组成,看起来像一个晶莹剔透的金字塔,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晶体高1.9米(基座以上高1.7米),最大宽度1.7米,厚1.0米,重达3.5吨,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大的水晶,被称为中国的水晶之王。目前位于中国地质博物馆正门前广场

标本采自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方山乡唐哲村。首先在北京展览馆资源厅展出,然后赠送给中国地质博物馆。该藏品自1961年被中国地质博物馆收藏,现已成为“镇馆之宝”

萤石和方解石集群

该标本于1998年在湖南省临武县香花堡矿区的一个水晶洞穴顶部采集。该标本长120厘米,宽90厘米,高46厘米,重约2吨目前位于博物馆二楼的矿物岩石馆。该标本由白色片状方解石簇和绿色粒状萤石晶体组成;方解石是地球上分布最广的矿物之一但是类似于这个标本的巨大方解石串是非常罕见的。

中华龙鸟

中国的恐龙化石目前位于博物馆三楼的史前生物馆。中国龙鸟是世界上发现的第一种长羽毛的恐龙,字面意思是“一种来自中国的类似恐龙的鸟”这是因为它在被首次发现时曾被认为是最原始的鸟类而得名。现在公认它属于兽脚亚目动物中的水龙骨科。从形态上看,原始的中国龙鱼处于向鸟类进化的相对原始的水平。中国龙鸟的背上从头到尾都有一层丝滑的皮肤衍生物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相似结构的恐龙化石,为鸟类羽毛的起源提供了重要信息,中华龙鸟也闻名于世。

元谋人(牙)

该化石是以元谋人命名的两颗牙齿化石,也是元谋人 的化石它位于博物馆三楼的史前生物馆。元谋人只有两颗上中切牙,一左一右这些化石可能属于年轻人。牙齿很厚,唇面比较平整,舌面花纹复杂,与北京人的基本形态相似,但与现代人有较大差异。根据牙齿化石的出土层位、通过对伴生动物化石和古地磁方法的研究,确定元谋生活在早更新世晚期,约170万年前,至今在中国境内、即使是在亚洲大陆发现的最古老的人类化石。

这个化石是地质学家钱芳等人于1965年在云南元谋那邦村附近发现的,1973年被中国地质博物馆古生物学家胡承志先生命名为直立人.元谋亚种(homo  勃起 元mouensis Hu),简称元谋直立人或“元谋人”元谋猿人”

山顶洞人的首饰(兽牙)

1933-1934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新生代实验室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北京猿人遗址顶部发掘洞穴,出土石器和人类化石、骨角和穿孔摆件,目前的文物位于博物馆三楼的史前生物馆。穴居人是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距今约2万年。属晚期智人。一万七千多年前,“山顶洞人”你已经知道把石头、骨片、兽牙、海贝等经过切割、磨平、打孔、穿线、染色并制成项链和手镯,戴在脖子上、手上以为装饰。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骨灰

红灰标本是1933年在北京周口店采集的第一个北京人化石遗址目前位于博物馆三楼史前生物馆。这个骨灰标本是北京人用火的最有力证据他们不仅用它来保暖和保护自己,而且对改变他们的饮食习惯也有很大的作用,这是人类社会生活习惯的重要飞跃。1929年,在周口店的山洞里,中国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个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他们生活在大约70万到20万年前,还保留着猿类的一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会制造和使用工具和自然火。

巨型山东龙

巨型山东龙化石于1964年在山东省诸城县发现,高7.75米,长14.7米,骨架重2.5吨,位于博物馆三楼史前生物馆。巨型山东龙”经过四年时间,这些骨骼化石终于在1969年被修复,并于1972年全部组装完成,被中国地质博物馆收藏。巨型山东龙”它是世界上已知最大的鸭嘴龙,也是鸟类和臀部中最大的恐龙。

学术科研 编辑本段

中国地质博物馆注重学术研究1981年创办《地球》杂志,是中国第一本地学科普杂志它先后出版了几十本关于中国的书籍的地质历史文化和环境资源开发,如《地震解读》010010《低碳生活》、用好和保护好书,还有科普书。

为了促进学术研究,中国地质博物馆建立了中国地质博物馆矿物物种信息网和典型矿物标本数据库,在地学领域发挥基础支撑作用,促进相关学术成果的产生。该博物馆还积极参与研究项目,如松辽盆地白垩纪树蕨植物群研究。

为了研究、为保护和合理利用地质资源,促进学术活动,该馆成立了中国地质博物馆学术咨询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并参加了中国博物馆协会地质博物馆专业委员会,致力于学术研究和创新。

社教活动 编辑本段

中国地质博物馆长期以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教育活动,每年举办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并参加自然资源部、中国科协开展的“世界地球日”科技周”科普日”等重大科普活动。

中国地质博物馆科普讲座、科普巡展、科普咨询等地学科普活动层出不穷博物馆开设《矿业权管理知识读本》等讲座,为青少年普及地质知识,并举办许多有趣的活动,如“矿物收藏家”矿彩华章”魔法宝石”等活动,让青少年在娱乐中获得知识。

博物馆的临时展览内容注重人类的生存环境和质量,采用了大量的数字化、仿生、虚拟现实等技术让观众在浓郁的科学氛围中亲眼目睹、亲手操作,亲身体验,轻松踏入奇妙的地学空间。

所获荣誉 编辑本段

1999年11月,中国地质博物馆被中国科协命名为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2008年5月18日,地质博物馆成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2008年,地质博物馆被宣传为全国文明单位。

2014年9月,中国地质博物馆入选北京市科协“2014年科普之旅”开放单位。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北京天文馆    下一篇 吉林省博物院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