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寺
栖霞寺又称栖霞古寺,是中国江苏省南京市汉传佛教的重点寺庙。栖霞寺位于栖霞山中峰西麓,占地40余亩始建于南齐永明七年(489年)它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
栖霞寺原为明高僧邵捐建寺庙,因其名而得名栖霞“栖霞精舍”隋代在中国创立了三大佛教流派,梁朝郎和尚在这里弘扬了三大佛教流派的教义,被称为江南三大佛教流派的始祖。唐代长清的栖霞寺和灵岩寺、湖北当阳玉泉寺、浙江天台的国会寺也被称为中国佛教“四大丛林”。
1983年,栖霞寺被国务院定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庙次年,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成立,现任方丈为龙翔法师。19883356年,栖霞寺佛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郑明军北和千佛崖石窟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编辑本段
南北朝时期
南朝刘松泰年间(465-471)隐士明高僧邵在古城建了养生(今南京)东北摄山(今栖霞山)他隐居二十余年,不与世争,修善业。刘宋末年(479)法度禅师到了建康,在山上教《无量寿经》。所以明僧邵和达摩和尚很熟,也是师友。南齐永明年间,僧少舍舍为寺礼佛,故以其名栖霞而得名“栖霞精舍”,请和尚主持作证,是栖霞寺的前身。南齐永明七年(489)法师主持了栖霞寺的建造。
隋唐时期
唐高祖武德年间(618-626)圣旨扩建栖霞寺,改名功德寺。这次扩建增加了49座寺庙,有雄伟的亭台楼阁和宏伟的宫殿。因为规模大,和山东长清的灵岩寺差不多、湖北当阳玉泉寺、浙江天台的国会寺也被称为中国佛教“四大丛林”这是栖霞寺的黄金时代。
唐高宗上元年间(674-676),改名功德寺为阴军栖霞寺。唐武宗会昌五年(845)朝廷出于政治原因排斥佛教,栖霞寺连同众多寺庙一起被废,直到玄宗大中五年(851)才得以重建。南唐时(937-975)高月奉命重建栖霞寺,并修建了一座舍利石塔,更被命名为苗银寺。
宋元时期
北宋时,栖霞寺改名普云寺、栖霞禅寺、严因崇报禅院、景德栖霞寺和虎穴寺(因为栖霞山又名虎穴山)南宋皇帝高宗建立燕四年(1130)金兀术率军攻下建康,全寺毁于战火。
明朝时期
明初洪武二十五年(1392)重修寺庙,恢复栖霞寺的名称,沿用至今。明代的栖霞寺是灵谷寺管辖的第二大寺,殿宇宏大,规模宏大。当时栖霞寺有山门,有36座寺庙,包括国王庙,31座寺院,100多名僧人,120亩寺基。成化至嘉靖年间(1465-1566)一家公司侵占寺庙财产,欺负和尚导致和尚出逃,寺内香火几乎断绝。嘉靖中期,兴山禅师请了几位禅师一起重修栖霞寺。万历二十七年(1599)住持童鸣禅师对栖霞寺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包括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祖师殿、伽蓝殿、韦驮殿、藏经殿、接引殿、地藏殿、三圣殿、毕夏音乐厅等,花了七年时间才完成。
清朝时期
清初顺治五年(1648)曾下令修复栖霞寺。清代狄龙皇帝南巡,曾五次在栖霞寺居住江苏的官员建造了栖霞宫,并翻修了寺庙,为其增光添彩。清末咸丰五年(1855)栖霞寺因为战乱被太平军破坏了。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由寺僧重修。
民国以后
民国十六年(1927)孙率10万北洋军占领栖霞山一次,栖霞寺部分被毁幸而国民革命军击退了孙,幸免于难,现在正在修建的栖霞寺。1933年,栖霞寺的修复工作结束。抗战时期,栖霞寺方丈明昌法师在寺内开设了难民营,收留了3万多名难民,保护了大量市民,但寺院也遭到了破坏。20世纪60年代,由于历史原因,寺庙里的佛像、经书、大部分法器被毁,僧人四散幸好有军队驻守,庙里的建筑得以保存。在政府的大力保护下,栖霞寺已成为风景与文化兼备的著名景点。
地理环境 编辑本段
栖霞寺所在的栖霞山也叫伞山、虎窟山、佘山,位于南京东北22公里的栖霞镇,属于宁镇山脉西段的北支,面积近4平方公里2008年,它被评为国家AAAA风景名胜区。栖霞山到处都种着红枫、鸡爪槭、三角枫等红叶树种是我国赏枫四大圣地之一,被誉为“第一金陵明秀山”地形。
栖霞山以低山丘陵为特征,总体呈东西走向。主峰三毛峰也叫凤翔峰,海拔284.7米,又因主峰形似伞,故古“伞山”东峰若形似卧龙,则称龙山,西峰若形似卧虎,则称虎山。
地质
栖霞山位于宁镇山褶皱带,其北坡被侏罗纪火山岩覆盖,其南坡被下中侏罗统象山群覆盖,沿其轴线出露古生代地层,整座山主要由石灰岩组成、砂岩,北部有带状花岗岩,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地质学中这样命名“栖霞组”后来,它被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重新命名“栖霞灰岩”栖霞山中富含铅、锌、银矿床,在地质学上被称为石头中的宝石“栖霞石”产于此,地质资源丰富典型。
气候
栖霞区地处中纬度,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受冬季影响较大、夏季风的交替影响导致冬季寒冷、夏热、春温、秋暖季变化明显的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约为15度.3℃,年日照时数2100小时左右,年日照率47%左右。年蒸发量为1585.2毫米。年平均降水量为1000毫米—9月为汛期,降水量约占年平均降水量的56.05%
建筑布局 编辑本段
栖霞寺朝西,深150米,宽120米,面积约18000平方米东西方向结合山体地形,依山势逐级上升。大殿沿中轴线分布,因山而建北方的空间比较紧凑,有利于修行;南侧比较平坦安静,有利于游玩和观看;中央空间宏大,利于祭拜,整体分布以穿越下层室内空间为特征。
栖霞寺占地40余亩,共有大雄宝殿、毗卢殿、佛经楼三进院,格局整齐美观。寺庙的主要建筑有一扇山门、弥勒佛殿、毗卢宝殿、法堂、念佛堂、藏经楼、过海大师纪念堂、舍利石塔。寺前的亭子里,有一座明皇碑,是初唐时为纪念明高僧邵而立的,寺后还有千佛岩等名胜古迹。进入山门,首先是弥勒佛殿。出了寺门,爬上楼梯,是寺内的正殿,大雄宝殿,其次是毗卢殿。毗卢寺后,法堂依山而建、佛教诵经堂和佛经楼,佛经楼的左侧是“鉴真和尚纪念堂”寺内还新建了一座玉佛楼,是栖霞寺的一位僧人,现捐赠给台湾省佛光山方丈星云法师。
主要建筑 编辑本段
明征君碑
明郑钧纪念碑位于栖霞寺山前的亭子里它是为纪念南齐隐士明高僧邵而建,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明征君碑高1.74米,宽1.31米,厚0.36米。碑上刻有“棲霞”这个词,相传是唐高宗李治的一封亲笔信;碑文也是亲笔,初唐著名书法家高,唐代王之敬所书。这座纪念碑的材质极为罕见,是罕见的海百合茎和中国孔珊瑚化石。作为南京唯一保存完好的唐碑,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明郑钧纪念碑于1982年被列为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晋升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山门
明代到明代,是栖霞寺山门。山门中间是一扇大门,两边各有一扇小门,象征佛教“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大门中间额书“栖霞古寺”蓝色背景上的四个镀金字符。这两个石狮子分在两边。山门前的一个大广场是寺庙前空间的延伸。山门不高远远望去,背后的大殿惟妙惟肖,符合佛寺层层上升的布局特点。
弥勒佛殿
进入山门就是弥勒佛殿。弥勒殿呈正方形,长15米,深8米,面积约120平方米。它的规模不是很大,但厅内空间紧凑。庙里供奉着裸露的胸部和腹部、开怀大笑的弥勒佛,有昂首挺胸的韦陀王,所以弥勒佛殿也叫天王殿。两边站着四个穿着盔甲的天王,也被称为四大金刚。他们主管“风调雨顺”,表示五谷丰登,风调雨顺。
毗卢宝殿
走出弥勒佛殿是一个方形天井,平台中央是毗卢宝殿。大殿内富丽堂皇、富丽堂皇,正中供奉着一尊金箔贴身毗卢真那佛,庄严地坐在莲花座上。佛像高约5米,连须弥山也高达8.6米,梵天分别站在其左右、皇帝释放了两个天王,他们充当“天龙八部”的一员,是佛教的守护神。在大殿两侧,还有20 尊天王像,都有两米多高“天龙八部”中的成员。毗卢宝殿除了供养佛像,也是早晚课的重要场所此外,寺庙里更重要的祭祀活动和仪式也经常在这里举行。
藏经楼
走出毗卢殿,从住持处进入s室,然后上台阶就到了藏经楼,是整个寺庙最高的地方。楼下是住持僧人居住办事的法堂,用于传法,也是举行皈依受戒的地方。宝座后面有一幅白龙山人画的达摩画像。在画像上方,一块牌匾高高挂着,上面写着“正法眼藏”四个红底金字。楼上是藏经,龛中间是一整块汉白玉雕成的玉佛,据说是缅甸僧人给的。目前有72个信箱,装有《大藏经》7168册中文、律、三大类佛教经典和其他各种经文8000多册.4万余册。其中《贝叶经》最为珍贵,据说是唐玄奘在西天取经时带回来的。
舍利塔
从藏经楼旁边的小门出去,就是佛塔了。隋仁寿元年(601)隋文帝下令天下八十三州修建仁寿佛塔栖霞寺佛塔就是其中之一作为长江以南最古老的石塔之一,它重建于十世纪的南唐。这座佛塔原本是一座木塔,后来在唐武宗会昌年间被毁。现存的佛塔是南唐时期的高月、林所建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塔身为白色石雕,高约 183356米,五层八面。佛塔外壁刻有浮雕,图案各异,形象生动。释迦牟尼的故事塔基上刻的是s出家,后面是胎托、诞生、出游、苦行、坐禅、说法、降魔、涅槃。这座塔上雕刻着一尊高高的天王雕像、普贤骑象与文殊菩萨;塔檐下雕有飞天、乐天、供养人等像。塔顶原本是金属闸,用铁链连接在脊端重兽背上的铁环上后来改成了几层雕莲花做成的宝顶。栖霞寺佛塔虽因岁月的锤炼而受损,但仍能感受到其典雅优美的造型和精湛的雕刻技艺。
20世纪30年代,建筑师梁思成、林和夫妇专程到栖霞寺勘察了佛塔,并给予了高度评价。该塔形象严谨自然,人物形象生动,雕刻精美,中国画构图典雅,是我国五代时期佛教艺术的杰作。作为栖霞寺最有价值的古建筑,栖霞寺佛塔于1988年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佛阁
又称三庙,位于佛塔东面,供奉无量寿佛。佛像高108米,高133米;观音、It 这座佛像高约11米。佛像的折雕风格与大同云冈石佛相似。现在大佛阁前的两尊石佛,以前是佛塔旁的接佛,有三米多高,类似洛阳的龙门石佛,也是我国佛教艺术黄金时代的代表作品。
千佛岩
千佛岩又名千佛岭,位于栖霞寺佛塔东侧,是南京唯一的六朝佛教石刻遗迹。据《栖霞寺碑》介绍,邵死后,僧人在齐朝南朝时,齐永明住了两年(484)他的儿子明张中和达摩禅师首先雕刻了无量寿佛和观音、势至西岩壁二菩萨。相传佛像雕刻完成后,龛顶光芒四射,整齐划一、梁的许多贵族听到此事后,纷纷来到这里,在依山傍水的石壁上雕刻佛像,或五六或七八尊为一龛,史称千佛岩。此后,南朝已有佛龛294个,佛像515尊。唐宋元明时期,官员学者先后修复或挖掘了数千块佛岩,石窟上下共五层大的有几英尺高,小的只有几英寸高,总共有700尊佛像。
千佛岩是中国南方最大的岩石、最早发掘的石窟在南朝齐梁时期。1956年千佛岩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无量殿
无量殿是千佛岩最早的发掘时间、占地最大的佛龛,无量寿佛居于殿中央,观音石在两侧雕像比例匀称,线条流畅优雅。三佛的雕刻方法s衣褶与云冈石窟相似,但发掘时间比云冈石窟早17年。因为雕像精致简单,可以和大同石窟相媲美、龙门石窟不相上下,其价值在于保存了南朝佛像的原始神韵,这在江南尤为难得。
石公佛
石佛位于三座寺庙的左侧。相传雕刻最后一尊佛像时,如果锤子轻了,石头就不会动了;如果你用锤子,石头会立刻裂开;当它 它不重也不重,它这只是一个火花,它可以 不要被雕刻。眼看雕刻雕像的最后期限临近,石匠为了避免所有工人的死亡,跳进了壁龛,变成了一手拿着锤子的雕像、一手持錾的“石公佛”这个传说反映了后人对明代著名工匠王寿的尊敬和怀念。
开发保护 编辑本段
开发
1956年,栖霞山开辟为寺庙园林,成立栖霞山管理处,随后进行寺庙庙宇的修缮、亭台楼阁,绿色方丈庭院。1958年,它被翻修并对外开放。1963年7月27日,栖霞山管理处与栖霞寺签订协议,栖霞山的产权归栖霞山管理处。文革”在此期间,该寺被用作华东煤炭勘探队第四营的驻地。栖霞山上的原始林地缺乏抚育管理,导致森林荒芜,栖霞寺佛像、碑文损毁严重,千佛崖佛像损毁严重。
1979年后,栖霞寺开始修缮,1980年10月修缮工程完工,移交佛教协会管理。1986年5月21日,市政府决定将大门至两侧沟壑纵横的千佛崖上的长观亭这一面积约7公顷的景区移交栖霞寺管理。
文物保护
1931年重修佛塔四周的石栏杆,修复基石缺损,重刻莲花石刻,修建相轮。1957年,安装了避雷针。1977年,受损的石栏杆得到修复。1993年,8个落石构件粘在裂缝上,塔身裂缝用环氧树脂填充。
1962年,有关部门在明郑钧纪念碑外建了碑亭,加强保护。
重要事件 编辑本段
1983年,栖霞寺被确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佛教寺庙,次年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成立。
1988年,栖霞寺佛塔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栖霞寺郑明军北和千佛崖石窟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5年,栖霞寺被列为“江苏省五星级宗教活动场所”
2018年,栖霞寺加入中国古籍保护协会。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