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百科  > 所属分类  >  艺术百科    其他艺术    演出展览    艺术作品    其他文化   

哈萨克牧羊女

哈萨克牧羊女》是董希文1948年创作的布面油画,现藏中国美术馆。该作品描写哈萨克牧羊人的生活,选取了一个看似平淡却富有诗意的场景。画面融合了北魏敦煌壁画粗犷的线条和几何色块,吸收了北魏艺术中浑厚的线条和造型的表现手法,基本上是用冷峻的线条和扁平的浅色色块点缀,做出雪山、帐篷、牧羊女的运动感很强。无论从画面的内容还是形式上,都能传达出董希文的艺术。

微软雅黑;" />
目录

画面内容 编辑本段

《哈萨克牧羊女》描绘了一个哈萨克牧羊女,左手拿着一个陶制的赭色牛奶罐,右手抱着一只新生的棕色小羊羔这个女孩穿着鲜艳的传统民族服装。风吹起了她白色的头巾和鲜艳的裙子。她笑了,身体微微向右倾斜,头向左倾斜,脸上有两块高原红,呈弧形。她被羊群围着,身后牧场里的毡包旁边的女人们在给小羊接生、给骆驼挤奶。远处,蒙古包赫然在列山坡上,骑马的牧民在互相追逐。雪山耸立在画面更深处,彩云在天空中飘荡。

创作背景 编辑本段

内容原型

《哈萨克牧羊女》从人物姿态到背景景物都与敦煌壁画有关。将牧羊女形象与敦煌第285窟和第249窟的两尊西魏菩萨造像进行比较,发现牧羊女所戴的白色头巾其带线条的三角形形状以及牧羊女抱着一只羊羔的姿势,都与敦煌壁画中菩萨的服饰相似、手势姿态一致。用简洁的线条和色调概括山峰的形象,并用骑马的人物加以点缀的背景处理方法,出自敦煌428窟北周壁画。

创作环境

董一生致力于油画民族化的探索从20世纪40年代初开始,他就一直在考察敦煌、临摹。他能够把传统的、外来的技能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再创造来表现现实生活的《哈萨克牧羊女》是董最早的研究成果之一对油画民族化的探索。1943年,董有机会在莫高窟学习传统艺术,并观看了成都张大千临摹展、重庆常书鸿敦煌临摹壁画展览结束后,他带着新婚妻子来到西北的敦煌。董认为油画民族化是他多年来一直追求的、中国风必须大量引入中华民族特有的绘画语言,最终在敦煌找到了突破口。董长期学习和研究敦煌壁画,临摹大量壁画并运用于油画创作,增加了他对西北的了解,改变了他的绘画风格,也为后来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和方向。1948年,董在北平艺专任教时,《哈萨克牧羊女》受敦煌壁画的影响,借鉴敦煌壁画的风格,受敦煌附近的阿克塞哈萨克牧区的启发。当时他描写的南疆地区还没有解放,他的艺术才华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所以他的心情比较压抑因此,作者在描写牧羊女精彩的工作生活的同时,也包含了淡淡的忧伤,这也体现在整个画面形象的塑造上。

艺术鉴赏 编辑本段

就绘画语言而言,《哈萨克牧羊女》整幅画面的构图形式,打破了西方传统的焦点透视的绘画结构模式,采用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法来构成画面,吸收了敦煌壁画的艺术造型和构图方法。在人物的构图和表现手法上,还有由近及远逆时针排列的少女、羔羊、妇女、毡房、牧民、雪山、彩云等场景体现了敦煌艺术的特点,符合敦煌壁画的大众化。画面也有西方表现主义、野兽派之类的画有点夸张、 变形、重色彩等特点,但没有表现主义、野兽派的激动、紧张激烈,却又田园抒情、温和与安静。技巧可能不太成熟,比如对台词的控制不够简洁、构图略显杂陈、色和色不完全协调,组合有点勉强,有时候太多,有时候没那么好,但在当时的中国组合更有价值。

《哈萨克牧羊女》整个画面没有鲜明的对比色,也没有鲜明的笔触画面主色调为黄褐色,让人很容易联想到风尘仆仆的长城。同时,董用群青勾勒出画中的物体,用白色块和环境色强调雪山的特点。对于具体的山体结构,根本不做修改。天空不是蓝色的,而是呈现出渐变的效果,有淡淡的红色笔画藏在其中。

董运用了写实与风格化的结合,画面没有很强的立体感,呈现出很强的平面性。前景牧羊女的姿势、模特和服装,还有羊、毡包、对山的描写都体现了作者所追求的童稚图案之美。小白羊、黑羊、华阳活蹦乱跳,既呼应了未来牧羊女的真实,又与她略显矜持的表情形成对比。董运用独特的几何图形构成物体和图像的轮廓结构,在画面上相互照应,相互呼应,富有装饰趣味。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朝鲜族农乐舞    下一篇 戴红帽的女青年像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