溱潼会船
溱潼会船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清明节(溱潼会船)是有着800多年历史的特大型水上民俗活动。
溱潼会船之起源有:祭祀真武大帝说;明初朱元璋寻祖说;明侯必大抗倭说等。但多以南宋名将岳飞及义民张荣、贾虎在溱湖与金兵作战,而形成清明第二天溱潼地区百姓撑船祭祀阵亡将士,逐渐演变成撑会船习俗的传说为主。众传说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祭祀忠魂英烈,二是撑会船比赛兼民间文艺表演。
溱潼镇位于姜堰北郊,地势低洼,河网密布,典型的苏北里下河水乡环境。水乡人生产、生活离不开船,风里浪里练就水性和船技,因而有了每年的撑会船竞技活动。每年清明节前后,姜堰区溱潼镇及周边二百多座村庄千余供船、龙船、篙船、划船、拐妇船参加表演与竞技。活动程序为:选船,试水,铺船,祭祀,赴会竞赛及水上文艺表演,送头篙,酒会,唱夜戏。参与者及观众十多万人。祭祀是会船活动中的核心。当地有“早烧清明晚烧冬”之说。清明当天或提前一天各户人家均祭祀自己的祖宗,清明第二天则祭祀无名坟墓,祭奠阵亡将士。
溱潼会船形成于宋朝,发展于明清,兴盛于民国直至新中国成立。“文革”一度湮没,改革开放后恢复,1990年以来得以弘扬。溱潼会船集中反映了里下河地区稻作文化区域的典型民俗风情,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人类学、民俗学价值,是一部活的民俗文化的百科全书。
相关文化 编辑本段
姜堰区会船节有着“溱潼会船甲天下”之称,被专家誉为“民俗文化之大观,水乡风情之博览”。
溱潼会船节的历史,可追溯到800多年前的南宋。南宋时期岳飞岳家军与金兵战溱湖,当地百姓在清明节撑船祭奠死将士,久而久之,便成一种水乡习俗。每年清明时节,上千船只、上万船民来此聚会,场面壮观。近几年来,随着姜堰经济的发展,会船节已成文化会,也成为姜堰招商引资的经贸集会。
节日活动 编辑本段
赛船
清明节前10天,有会船的村子就由会头在村里树起旗帜。他是本村的行政负责人,会船的安全由他负责。被选中的船主很乐意。经过试水、铺船、赴会等程序,进入最振奋人心的赛船阶段。两船对齐后,开始扬锣,“堂!堂!”两声,发出竞赛的号令,接着水手们齐喊:“下!下!”声音响亮,篙手两臂张开,两手挥动竹篙,笔直地两上两下,竹篙与船帮相碰发出“笃——笃”撞击声,扬篙如长矛" data-nodeid="llc5wyi219u" style="font-family: 微软雅黑;">长矛列阵,下篙如巨蟒入水。有节奏的锣声越来越紧,船立即从水面上腾起,犹如离弦的箭飞驰而去。两船比赛,终有胜负,在进行中如有胜者,“堂堂堂”一阵乱锣,就表示停篙。不断的比,反复的赛,把会船竞赛推向高潮。
当赛船结束,会船节活动临近尾声时,欢闹的演戏、酒会、送头篙三部曲又凸现高潮。
演戏
按惯例,赛船前,各大村庄的头面人物,早就张罗着在露天搭台唱戏谢神的事了。扬剧、淮剧、京剧" data-nodeid="llc5wyi2pvo" style="font-family: 微软雅黑;">京剧、杂技……各庄花钱请戏班子,在赛船结束的当晚开演。也有不请戏班子的,则由本庄的文娱爱好者组织起来载歌载舞,或请电影队放电影的。一个庄子,这天晚上要是没有演出活动,庄上人就会觉得不痛快,不尽兴。
酒会
赛船结束的当晚,篙手们毫无例外地要举行一场热烈的酒会。各船高手欢聚豪饮,大伙话题再多,也要转到一点上来:“今年的头篙送给谁?”围绕这个题目,七嘴八舌把“头篙”的得主定下来。至于酒会的费用,早有习俗,公吃公摊,概由参加者负担。
送头篙
习俗以送头篙预祝人家生儿子。这对于个别久婚不孕夫妇或新婚夫妇颇有有活力,谁能够得到高手们的青睐,成为头篙的得主,那真是一件喜事。酒会上,头篙的得主一选定,马上就会有热心人向这一家通报喜讯。这一家便立即做好迎接的准备,全家上下,满怀喜悦的心情,恭候篙手们的光临。头篙一进门,灯烛辉煌,鞭炮齐鸣,主人向篙手们奉上糖果、香茶,一一致谢。送篙者满口都是“祝愿早生贵子”的话。得主不断许诺:“到时候一定请各位吃喜酒。”要是头篙的得主这一年碰巧真生了“贵子”,那可就热闹了。首先要为一船的篙手每人添一根新篙子,富裕者还自动置办酒菜,宴请全体高手。可以想见,一条会船有一根头篙,一个庄上,多少会船,多少头篙,牵动着多少处欢乐的人群。溱潼一带,村村社社的乡亲们,年复一年,就是以这样那样的健康的风俗导演出一幕幕寻求欢乐的戏,使欢乐的气氛笼罩着水乡。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