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百科  > 所属分类  >  艺术百科    文化百科   

吟诵调

吟诵调(常州吟诵)是国家级项目编号Ⅱ-0137,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常州吟诵属“吴吟”,是用常州方言吟诵古典诗词文章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流布于常武地区。

吟诵艺术属“小众文化”,与古琴、昆曲相仿,标志着民族文化的最高水准,具有文学、音乐、语言学等多学科的研究价值。常州吟诵的基本内容相当丰富和全面,主要有吟诗的音调(包括吟七律、七绝、五律、五绝等“近体诗”的音调和吟“诗经”、“乐府”、“楚辞”、杂言诗等“古体诗”的音调),吟词的音调以及吟文言文的音调等。

吟诵是植根于常州、运用常州方言进行的吟诵,它不同于其他地区吟诵的主要之点有:其一.文化底蕴深厚,一批传人如赵元任、周有光、屠岸均出自儒学名门,为我国文化界大师级人物,其吟诵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形成高水平的吟诵群体,为各地所罕见;其二.常州话保留着入声和部分古代读音,接近中古语音,。因而,常州吟诵较多、较好地体现出唐诗宋词等古典文学作品的声韵美和节奏美,抑扬顿挫格外分明;其三,由于赵元任的研究和上世纪本市及时的采录,故而,常州吟诵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坚实的保护、传承基础。

吟诵艺术遍布全国各地、台港澳地区、深受汉文化影响的日本、韩国、东南亚诸国,在传播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发挥过重大作用。“五四”以来,吟诵之风衰微,上世纪初便被称做“绝学”。

目录

概况简介 编辑本段

吟诵调是江苏省常州市的地方传统音乐形式,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吟诵艺术属“小众文化”,与古琴、昆曲相仿,标志着传统文化的最高水准,具有文学、音乐、语言学等多学科的研究价值。吟诵的基本内容相当丰富和全面,主要有吟诗的音调(包括吟七律、七绝、五律、五绝等“近体诗”的音调和吟“诗经”、“乐府”、“楚辞”、杂言诗等“古体诗”的音调),吟词的音调以及吟文言文的音调等。

2008年6月7日,吟诵调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渊源 编辑本段

吟诵调
吟诵调
常州吟诵迄今为止,已有三千年以上的传承历史。考察其源流,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吴地吟唱(吴吟),肇始于战国时代,经唐宋发展,明清走向繁盛。常州古属吴地,吴地的概念最先源于春秋后期五霸之一的吴国,当时吴国的疆域大致在今天的苏南太湖流域、浙北地区和皖东地区,狭义上的吴地一般就是指的苏南地区(苏锡常)。关于吴吟有许多记载,最早出现在《战国策·秦策二》:“臣不知其思与不思。诚思则将吴吟,今将为王吴吟。”吴地独特的方言和人文地理,也造就了吴地独特的音乐、语言和文学艺术,吴吟基于吴地方言,有独特的音调,李白在他的诗文中多次提到“吴吟(吴歌)”,“我有吴趋曲,无人知此音”(《赠薛校书》)、“试发清秋兴,因为吴会吟”(《送麹十少府》)、“昨夜谁为吴会吟?风生万壑振空林”(《夜泊黄山闻殷十四吴吟》)等。所以,后人说“平头均楚制,长耳嗣吴吟”。常州吟诵与江南吴地先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密不可分,既凝聚了常州的人文历史,又饱含着先辈们的文化基因。据载,盛唐时常州有著名的“茶山境会”,宋代时常州每年春季借“劝农”之机举行“春游诗酒会”,明代的时候常州亦有“诗酒艺会”。但随着科举制和私塾的消亡,传统的吟诵为西方的朗诵取代,渐趋沉寂。有幸的是,在上世纪20年代国学大师赵元任先生首次研究吟诵,1971年赵元任先生在美国康奈尔大学举行的“中国演唱文艺研究会”活动中,主讲《各种不同形式的吟诵》,并用常州方言示范吟诵了多种不同形式的古诗文,并录唱片,为后来的常州吟诵再次兴起留下了火种。近现代以来,“常州吟诵”领域拥有诸多的吟诵名家,先后出现了赵元任、周有光、邹宗浩、丁彦士、吴玉良、史肇美、何祖述、陆汝挺、屠岸羊淇、史曼倩、钱之、邹醒国、正平、羊汉等一批代表性人物,其影响遍及海内外华人界与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地区。近年来,常州加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成立了常州吟诵艺术协会,促进了研究和传承工作的深入。

艺术特色 编辑本段

吟诵调
吟诵调
东汉以前有歌有诵,是否有吟尚不明。尽管有个别文献提到了吟,但是语焉不详。东汉以后有歌有吟有诵。凡诗文皆可吟诵,历代的歌诗(诗、骚、乐府、词、曲等)在不能歌之后,亦用吟诵之法传承。凡文人皆会吟诵,唱和酬答,教育学习,皆用吟诵。历史上有很多吟诵名家,如谢安王阳明等。明清两朝,吟诵尤为发达,更为学习诗词文赋和八股文的方法。桐城派创其独特的古文吟诵法,倡导“因声求气”,其法流传至今。吟诵主要通过古代的教育系统(私塾和公学,前者为主)传承。老师把对诗文的理解,灌注在吟诵之中,整个儿传给学生。所谓读书声,即吟诵声。一般有吟有诵,诗词多吟而文赋多诵。吟诵在古代,是如同识字、写字一样,是文人的基本技能,只要上过几年私塾,就会吟诵。因此,几乎没有人专门研究吟诵,几乎没有关于吟诵的专门论述。我们对古代教育普及程度的印象也有偏差。在古代,农村普遍有族馆村学,一般为三年义务教育制,所以一些农民也会吟诵。乡镇以上的地方,妇女也多可读家馆。文盲率窜升,乃近代以后之事,实是新学堂勃兴之后,师资不继,而私塾消亡,所造成的恶果。吟诵是完全口传心授,纯粹的口头非物质文化。因此吟诵也无定调,也无曲谱。日本、朝鲜、越南等国,皆有汉诗文吟诵,传承达千年以上。有用转读音吟诵的,有用汉语吟诵的,有用本国语吟诵的,各分流派。其吟诵调也有雅俗乐之别。
同时,吟诵也是一种语言形式,吟诵其实是吟和诵的合称,吟,即吟咏;诵,即诵读。古代诗词文赋大部分是使用吟诵方式创作,作为文化的有声传承方式,吟诵既不同于朗诵,又不同于一般的歌唱。

代表作品 编辑本段

赵元任首开以音乐为视角对吟诵进行理论研究的先河,亲自进行吟诵录音,记写《静夜思》、《枫桥夜泊》、《长恨歌》、《江城子》等著名诗词名篇的吟诵乐谱,并颇具匠心地运用吟诵音调创作了《瓶花》、《听雨》等歌曲。

传承意义 编辑本段

吟诵是中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是公认的中国文化独特魅力之一,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不仅华人吟诵,在日本、韩国、越南等很多国家中,吟诵汉诗的传统也一直流传不衰。但是,作为吟诵之根,远为丰厚璀璨的中华吟诵却几乎没有了传承。
吟诵通过私塾和官学教育体系口传心授,流传至今。吟诵的内容是经典和诗文,吟诵的形式是依照汉语的特点和诗词格律而进行,从内到外,都是中华文明精神的结晶,体现着大雅君子风范。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州吟诵作为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集诗词、音乐、语言于一体的艺术形式,具有跨学科的研究价值和传承性的保护价值。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海门山歌    下一篇 天宁寺梵呗唱诵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