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百科  > 所属分类  >  文化百科   

赫哲族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只有5373人(2020年)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交汇形成的三江平原和万达山,居住着三乡两村,渔猎是主要经济来源。赫哲族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但他们不属于阿尔泰语系他们没有自己的民族语言。

赫哲族的祖先是苏神族的组成部分唐朝和渤海国时期,赫哲族的祖先属于黑水莫洪后来赫哲族成为女真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色的丰收是国元年(1115年)松花江下游,湖里改路,赫哲族先民属之。明末清初,赫哲族先民逐渐从野蛮的女真族中分离出来,形成了独立的族群当时赫哲族分为“剃发黑金”和“不剃发黑金”两部分,而中国的赫哲族和俄罗斯的那乃族主要是剃发黑斤的后裔。直到康熙二年(1663年)三月,“赫哲”它最初是作为一个姓氏出现的。清康熙八年(1689年)中俄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赫哲族从此跨境生活。建国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赫哲族和中国人民的政治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开始平等参与管理党和国家事务。政府还积极帮助赫哲族发展经济,从而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同时,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赫哲族人口开始稳步增长。他们也是中国55个少数民族之首“普九”教育的民族。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赫哲族地区不仅有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而且有自己的书面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和电影创作等。

赫哲族过去崇尚万物有灵,氏族内部普遍存在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灵物崇拜、原始崇拜如鬼神崇拜祖先崇拜和萨满教信仰。同时,赫哲族也有他们自己的风俗,和他们的服饰、被褥多采用鱼皮、兽皮制成;他们的饮食分生、熟两种,以鱼、兽肉和野菜为主;他们的葬礼有“二次葬”的习俗等等。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习俗逐渐被汉族同化,所以他们不仅举办属于自己民族的节日“乌日贡”文化和体育会议也将庆祝春节清明节等汉族传统节日。赫哲族艺术也丰富多彩,包括“伊玛堪”赫哲族鱼皮画、萨满舞口弦琴等,其中赫哲族鱼皮制作技术、赫哲族伊玛堪、赫哲族维吾尔代表大会、赫哲族婚俗、赫哲族 美国结婚订单已被列为中国 的非物质遗产。

目录

人口分布 编辑本段

赫哲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饶河、抚远、虎林、富锦、集贤、桦川、依兰等市、全县5373人(2020年)他们居住在三个乡两个村,分别是同江市界金口赫哲族乡、八岔赫哲族乡、双鸭山市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和佳木斯市敖奇镇敖奇赫哲族村、抚远县抓集集镇抓集者村。其余的住在富源县、同江市的勤得利、桦川县苏苏屯和富锦、依兰、佳木斯等地。早期由于赫哲族的频繁迁徙,、流动人口很难统计。康熙末年,在“三姓”这个地区大约有1个赫哲族.两万人,后来因为疫情、近亲结婚、土匪掠杀、战争等原因,人口急剧下降。1931年—1945年,日本侵略战争结束后,中国赫哲族人口只有300人,濒临民族灭绝。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赫哲族人口才慢慢恢复。

赫哲族居住的三江平原是冲积平原,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地势较低,平原分布、草地、湿地、泡沼。三江流域水产资源丰富,当地的鳜鱼是珍稀物种,且“东珠”人参”并称之为东北贡品“三珍”万达山,位于三江平原西南部,是长白山系的一部分,残存的矿脉蜿蜒于饶河、虎林、抚远、同江等市、县境内,属中、低矮的山脉,边缘有小山。万达山脉是天然次生林,被称为“林海雪原”众所周知,这里自然资源丰富,有许多动物和植物,其中紫貂曾经是非常珍贵的贡品。

宗教信仰 编辑本段

在古代,图腾崇拜在赫哲族中广泛存在、自然崇拜、灵物崇拜、原始崇拜如鬼神崇拜祖先崇拜和萨满教信仰。图腾崇拜是指把一种动物和植物视为自己的保护者和禁忌s族过去赫哲族有熊图腾和虎图腾崇拜的痕迹。他们在猎杀、吃了熊肉和虎肉之后,会有道歉的仪式或动作。同时,赫哲族也崇尚万物有灵论,认为自然界万物皆有神灵,比如狼神、鹰神、闪电神等等。他们对奇山、怪石、还有对精神物品的崇拜,比如制作神树所以认为有些物体可以驱邪避邪,所以用作护身符,比如虎牙、狼牙等。赫哲族人也相信灵魂不灭,所以祭祖,称祖孙三代“别欧本玛法”在中国新年期间,猪头将被用作供品来烧香和悼念他们。

另外,过去的赫哲族是萨满教的稳定信徒,甚至达到了民族信仰的地步。萨满 s功能主要分为跳看医生、求子、祭天神、占卜等等,根据它们的不同作用和法力的高低分为治疗“巴奇朗”萨满、祷告说情的“弗力兰”萨满、专治瘟疫的“德斯库”萨满等。《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然而凌春生把赫哲族的萨满分成了河神派、独角龙派和申江派。萨满教的社会功能是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们把宇宙分为三个境界,也就是众神居住的上界(天庭)人和神以外的神(色翁)居住的中界(人间)亡灵和恶神(布舒库)居住的下界(阴间),后来,在汉族、在满族的影响下,它又产生了“七层天”九层天”地狱”等观念。

语言文字 编辑本段

赫哲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但没有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字。早年赫哲族砍柴、清代还用满语插草记,后来只有少数老人能背诵满语“十二字头”的一部分。赫哲族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全—通古斯语族,满语支。但在与周边民族的长期关系中,赫哲族 s语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变成了赫哲族语和满语、蒙古语、古亚洲和一小部分汉语的混合语言。同一民族之间也因居住地不同而存在方言差异,分为智利语和赫哲族两种方言由于历史原因,赫哲族方言基本上只在苏联流传。赫哲族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逐渐发展到使用汉语作为口头和书面交流工具,除特殊情况外,很少使用自己的语言。

民族文化 编辑本段

风俗习惯

生产:赫哲族是渔猎民族,渔猎是其主要经济来源。赫哲人在春、秋、冬季垂钓一般以个人为单位,如果是集体垂钓,需要选举一人“劳德玛发”他组织并主持了渔业生产和分配。清末以前,集体捕鱼收入平均分配,乌鱼也得到了照顾、寡、孤、独自一人且不参与捕鱼的人。狩猎活动一般是成群进行的,所以也需要由“劳德玛发”领导们根据居住地的不同,对猎捕的野生动物种类也各有侧重,主要是鹿、貂、以狍子和各种细毛动物为主要狩猎对象,以熊为主要狩猎对象、虎等大兽为辅。赫哲族妇女主要负责采集野菜、野果有时会和男人一起去钓鱼,帮忙加工鱼干、鱼披子、鱼皮等。妇女也是手工业的主体,她们用鱼、动物皮被用作制作衣服和生活的原料、生产设备,而男人主要是造船、铁制工具并从事编织、木工等工作。清末赫哲族地区不仅有棉网和连珠枪“快枪”,促进了生产和渔业的发展,农业传入赫哲族地区。妇女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她们在家附近种菜、烟叶,然后逐渐发展到种植玉米、大豆、小米和其他作物,男性将在形状、播种、蹚地时予以协助。至于锄草、薅地、收割等农业工作大多由妇女承担。

赫哲族赫哲族

饮食:赫哲族的饮食分化、熟两种,以鱼、以动物肉和野菜为主,小米为副食。鱼松是赫哲族人每餐必点的一道菜他们经常把鱼切成细丝,和野生的混在一起“江葱”和野辣椒,称为“拌菜生鱼”在春、夏、秋天,鲜鱼会切片蘸醋、盐食用,称为“拉布特喀”切成薄片贴在鱼皮上,插上柳条,烤成七分熟,这叫“达勒格切”将去皮冷冻鱼切片,蘸醋、盐水和辣椒油一起吃,也叫“苏日阿克”清朝末年后,赫哲族开始吃小米,逢年过节或接待客人时,会用小米做稠粥或肉粥庆祝。另外因为地处寒区,从事渔猎生产,所以冒烟、饮酒是赫哲族的一大消费的生活。

服饰:在过去,赫哲族人 s服装、被褥多采用鱼皮、用动物皮制成,直到清末才开始流行布料。那时冬天的衣服和裤子都是用长绒毛做的“成皮”缝制而成,如狍(鹿)皮大衣、狍(鹿)皮衣等。春、夏、秋季选择初冬皮肤、大秋皮等制作,短发,比较酷。而女人则喜欢用鱼皮做衣服裤子,也会用贝壳来搭配、铜铃、等饰件。赫哲族传统服饰、床上用品会绣上各种图案,有的还会放鱼、动物皮裁剪成图案再染色缝制,尤其是女性穿的衣服,更加精致美观。

住宅:赫哲族为了满足渔猎业的需要,选择居住在河流两岸的高处或狩猎场附近。其住房较为原始、简单,分为长期住房和短期住房。长期固定住所有马架、在地上挖一个洞,也就是挖三四尺深,然后砌一堵三四尺高的墙,用木头架起来,再盖上土。这种房子属于窑洞的发展。冬天,大多数人住在草顶上的主屋,通常在主屋旁边建一个卖肉干的商店、存放谷物或其他物品的鱼笼。这个临时住所在罗口有一个尖尖的圆顶安、草棚等,为了躲避洪水,历史上的赫哲族、猛兽袭击,住在树屋里,这是筑巢时期留下的痕迹。

交通:过去赫哲族冬天用狗拉雪橇(拖日科衣)滑雪板、马爬犁等;夏季用桦皮船(乌莫日沉)舢板船、快马子”威呼)等交通工具。狗拉雪橇可以覆盖三四只到几十只狗,在雪原上一天可以走100多公里,视载重而定所以赫哲族家庭一般都养狗,少则三四只,多则几十只,所以历史上也称赫哲族地区“使犬国”桦木船需要十几个人才能驾驭,小到快马,只要一个人就能扛得动。此外,马也是赫哲族打猎骑马搬运货物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

节日:受满、受汉族的影响,赫哲族也过元宵节、端午、中秋、清明节,而赫哲族最重要的节日是春节。有时候有些人会这么做“吐伙宴”面饼、厚厚的梅子饼和粥分发给邻居。在新年 除夕夜,将会有一系列为死者举行的祭祀活动“烧黄钱纸和包袱”房子西墙供奉三代祖先,灶神供奉在灶具上方,房子西南墙供奉天地之神。自1985年以来,赫哲族聚居区一直举行“乌日贡”文体大会,以文体活动的形式庆祝丰收,日期是农历五月十五。1988年以后,“乌日贡”每三年举办一次,大会上不仅有文艺演出,还有射箭比赛、拔河、摔跤、鹿毛球”等比赛。2016年,同江市八岔赫哲乡,“赫哲族的夏天遇见巴查”为主题,举办了首届八岔赫哲族渔猎文化节。2021年,赫哲族维吾尔代表大会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婚俗:赫哲族实行族外婚姻和一夫一妻制。在过去,富裕的家庭或官员也有一夫多妻制。赫哲族 结婚年龄一般是十七八岁以前结婚仪式也比较简单男人只需要拿一个酒壶给女人 回家协商钱的数量如果女方和父母允许,他们可以一起睡一晚,然后拟定婚期。当新娘结婚时,新郎不我不必去一般三四个女人带着绸缎或者布料去当嫁妆。他通常带着一个桦树皮做的篮子。后来受满、受汉族影响,结婚仪式趋于复杂,与汉族没有太大区别。复婚的话,没有限制,和第一次结婚差不多,但是需要用没有七彩顶篷的车。2014年,赫哲族婚俗被列为中国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葬礼:在过去,赫哲族的葬礼仪式如下“二次葬”的习俗。打猎时死在山里的,应该先关押“树葬”,用桦树皮或树枝包起来,放在树上,两三年后再埋起来。那些死在家里的人应该在3天后下葬。下葬时,不使用棺材,而是挖一个长方形的坑,尸体仰面跪在墓中,死者用过的器皿全部作为陪葬品。然后在周围砌上圆木,在上面搭个棚子盖起来,埋进坟墓里。后来受满、汉族的影响,开始使用棺材。儿童可以 死后不要埋葬他们应该被埋在树里或者用桦树皮包裹起来,放在远离他们家的树林或者山坡上。因为当地人认为孩子 的灵魂是脆弱的,可以 当他们被埋在地下时,就出不来了。另外,赫哲族曾经有“档子”和“撂档子”仪式。在一个男人 ■死亡、女人死后的第九天,要在死者生前睡觉的地方放上被褥,旁边放一个祭坛用于日常祭祀,以示死者的灵魂还在。撂档子”这是一种将死者的灵魂送往冥界的仪式,通常在死后一百天举行。举行仪式时,需要用芦苇垫或白布搭一个棚子,做一个木偶(木古法),戴上后,代表死者入棚。然后送魂萨满敲鼓祈祷了3天,然后用雪橇送到西北,扔了。此时,送魂萨满站在高处,向西北方向射出三支箭,指示亡魂顺着箭头所指方向前往冥界。仪式结束后,长辈以外的家属将死者的被子放在墓前、烧床垫等脱下你的丧服。后来,“撂档子”仪式改为死后一、二、三周年时举行。

礼仪:赫哲族礼仪中有一个重男轻女的观念,即尊老爱幼,维护老人的权威是其礼仪的中心。媳妇可以 不要和公婆同桌吃饭,要站门边等饭;嫂子可以 I don我无法和她的哥哥面对面交谈,所以她需要有人来传达一些东西;晚辈见到长辈要鞠躬,长辈亲吻晚辈的脸颊和额头;以礼待客,留下来吃饭、喝酒并献上鱼头以示尊敬。后来赫哲族礼仪逐渐向周围其他民族融合。

禁忌:赫哲族在社会生活中有自己的一套禁忌和制度。如果渔场狩猎场是公有的,在渔场捕鱼就要遵守事先咨询的轮换作业制度。猎场是第一个获得临时狩猎权的狩猎前已经划分猎场的,不允许越界狩猎。在狩猎、钓鱼的时候,不允许参与者说真的不好、谎言,当地人认为会得罪神灵,以至于没有收获。孕妇和经期妇女不准去渔场和渔船,妇女不准坐猎枪、子弹和各种狩猎工具,孕妇可以 不劈开鱼头之类的。

社会组织

赫哲族曾经以氏族和宗族存在(家)族组成的“哈拉莫昆”社会组织。其组织规模不一,十户以上至二十户以上不等最初是由同姓同血缘的家庭公社组成,后来变成了以地域关系为主要形式的村落共同体。早期“哈拉莫昆”的首领是由内部所有成员选举产生的,而且必须有才能、威望和公正的人,然后有一种情况,儿子继承了他的父亲 的业务,最后发展成政府任命或委任。

清政府时期,“哈拉达”氏族长)被改制为“姓长”,“莫昆达”宗族长)被改制为“乡长”姓常的,乡长权力大,负责管理“哈拉莫昆”内部的生产生活、婚姻、丧葬、司法等大小事宜。遇到不法、不平之事,通过姓和乡长取证,然后公开处理,凶手判死刑,其余事件视罚款材料大小,价值二至一百两银子,公众和当事人认可后才能结案,否则再议。如遇复杂严重情况,将邀请他人“哈拉莫昆”参与和解,除非绝对必要,不要求助于政府。直到20世纪初,这种组织结构才彻底失去了作用。

艺术文化

讲唱艺术:赫哲 ■歌唱文学非常丰富,包括“伊玛堪”说唱故事)特仑固”传说)说胡力”故事)等多种类型。其中“伊玛堪”是一种以说为主、以演唱为辅的民间口头文学说唱艺术,歌词较长,有的作品甚至可以说唱几天几夜。表演者不仅要模仿不同年龄的演唱音调,还要模仿各种角色、动物对话,栩栩如生。特仑固”以神话、传说和故事是主要内容,包括民族起源的历史、地方风物、风俗习惯等等。2006年,“赫哲族伊玛堪”被列为中国 美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鱼皮制作技艺:虽然历史上很多民族都有过鱼皮文化,但只有黑龙江省同江市界津口乡的赫哲族在清朝以后得以传承。鱼皮制品是用北方冷水鱼的皮,然后去皮制成的、干燥、熟软、拼剪缝合、艺术装饰和其他复杂的过程。做一套鱼皮衣,需要拼接一两百块鱼皮,再用鱼骨做扣子。此外,还有众所周知的“无纸剪纸”赫哲族的鱼皮画类似于剪纸。后来鱼皮画从雕版技术发展到平贴技术,再到浮雕技术,最后发展到手工刺绣技术,成为当地的旅游纪念品和文化创意作品。2006年,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被列为中国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音乐舞蹈赫哲族 的音乐主要是民间曲调,分为“嫁令阔”白本初”博布力”等。其中“嫁令阔”是的,它是一种以民间小调为主的民歌形式,曲调悠扬,多是根据情景作曲,即兴演唱,包括风俗礼仪歌、情歌、摇篮曲、悲喜歌等内容。2021年,“赫哲族嫁令阔”被列为中国 美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口弦琴是赫哲族唯一的民族乐器,用金属丝制成、由钢板制成,在赫哲族民间广为流传。铃鼓和腰铃是旧时萨满的主要乐器后来,它们被世俗化,用作民间乐器,并经常用于“跳鹿神”等群众性活动中。跳鹿是赫哲族的传统舞蹈“萨满舞”一种,春天开河后或者秋天封冻前,萨满会带领人群“跳鹿神”,相互竞技。同时,萨满舞蹈还有萨满歌舞的独舞形式。建国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萨满舞蹈是完善和演变,从宗教舞蹈到现代舞。赫哲族的传统舞蹈多模拟钓鱼、狩猎和战斗的场景。如表现赫哲族女孩为了反抗封建婚姻,被迫投河自尽,变成天鹅“天鹅舞”等。

体育活动

赫哲族有非常传统的体育活动,如:打冰磨、叉鱼、射箭、叉草球、赛船、骑马、摔跤等等。其中“叉草球”它最初是为了训练青少年使用它而设计的“激达”扎枪)技能和活动,在每年的春秋两季。参与人数不固定,分为两队参与者手握木叉一方发球后,另一方用木叉叉球,然后在叉中向前移动否则,它后退,然后另一队发球如此反复,最先到达边界的队伍获胜。后来规则改了,率先过叉的队伍约定次数获胜。

其他文化

在过去,赫哲族人把一年分成12个月,每个月30天。赫哲族人把30根长短大小相同的木棒串在一起,每天移动一根,用于计时。赫哲族人还会通过观察大自然的变化来划分四季,预测气候和年生长量。赫哲族过去习惯用碗、盆、桶、袋子和其他物品被用作计算重量的容器清末出现了用木板制成的梯形箱型容器,容量为17.5斤。赫哲族还保存了许多古籍,如“入贡的赫哲人”副统之印”赫哲人葬习”葛氏习文”等等,为了研究赫哲族的历史、风俗、信仰等等都有重要的价值。

发展现状 编辑本段

建国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给予赫哲族人民贷款和生活补助,并免费提供物资,促进了赫哲族人民的经济发展。1980年,巴查、街津口、四排村赫哲族组成了专营渔业生产队,由国家资金扶持。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人均收入大幅提高。1992年,鱼类资源严重萎缩,赫哲族转向以种植业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结构。21世纪后,国家实施兴边富民行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赫哲族人民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支持,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加快了经济社会发展。同时,赫哲族 中国人民的政治权利也得到充分保障,他们平等地参与管理党和国家的事务、省、地区(市)市县的党代会、人与自然美国国会和CPPCC会议有他们自己的代表。

历史上赫哲族地区物质生活极其贫乏,卫生知识匮乏,无医无药当流行病发生时,疾病蔓延,人口死亡率非常高。建国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赫哲族地区的医疗条件得到改善,改变了缺医少药的局面,基本消灭了伤寒、天花等传染病,赫哲族人口也开始稳步增长。赫哲族也是中国55个少数民族之首“普九”受过教育的国家也是第一个消除年轻人文盲的国家。

1987年开始,黑龙江省高校对赫哲族考生降低20分录取。1999年,捷金口、八岔、赫哲族学校四排达到省级标准化学校标准,四个村办学校学生升学率、巩固率100%,顺利通过省级和国家级“普九”验收。与此同时,赫哲族开始出现自己的书面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影视创作,如《赫哲人的婚礼》《冰山上的来客》《乌苏里船歌》等。赫哲族聚居区还建立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经常组织文体活动。1990年,同江市赫哲族博物馆落成,展出民族文物和民俗物品。2002年,中国赫哲族博物馆在同江市三江口建成,占地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70平方米,馆藏文物1500余件。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茶道    下一篇 苗族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