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百科  > 所属分类  >  百科词条   

绿臭蛙

绿臭蛙是蛙科两栖动物,雄性约81毫米,雌性约103毫米。成虫背部墨绿色,靠近身体后端和侧面呈褐色,并混有黑斑;从吻部到前角有一条细细的黑线,颌缘呈灰黄色,其间有黑线;四肢浅褐色,有4~5条黑色条纹;上臂和胫骨附件关节上有深绿色斑块;腹面为浅米色,有微小的黑色斑点;大腿后侧有明显的黑斑或破斑,腹部和四肢腹面有少量微小斑点。

绿臭蛙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南方、西南和北方。栖息于海拔390 ~ 2500米的山涧中,这里一般石头多、水质清澈、水流湍急。小溪的两岸大多是巨石和陡峭的岩壁,树木、灌木和杂草繁茂。它们主要以昆虫及其幼虫为食,如鳞翅目、鞘翅目、双翅目和蜘蛛等。

2021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将绿臭蛙列为濒危物种(LC)。2000年,绿臭蛙被我国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绿臭蛙被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

目录

分类进化 编辑本段

绿臭蛙没有亚种。然而,中国各地采集的样本外观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大多数采集的样本背部斑点的变化较小,而面部、咽部和胸部斑点的深度、大小和密度变化较大。例如,在四川峨眉山和天全采集的样品大多有斑点,而在贵州彭州、都江堰和印江采集的样品斑点很少甚至没有斑点。从不同地方收集的样本大小也有很大差异。采自四川峨眉山和天全的样品较大,采自四川巫山和贵州安龙的样品较小。

有人认为绿臭蛙是一种环状物种。本种在四川盆地呈环状分布。除了西北地区的次级分化种群外,该物种的大多数在该区域具有渐进或连续的遗传连锁。这一物种的两个种群被认为在203万年前曾经因地理隔离而分化,但后来在大约5.4万年前合并为同一物种。四川盆地东南部的一个遗传“大熔炉”和四川盆地西北部的生殖隔离为这一假说提供了一些证据。

形态特征 编辑本段

成体形态

成年:雄蛙体长约78 ~ 88毫米,雌蛙体长约93 ~ 113毫米。头部扁平,头部长度略大于头部宽度;吻部钝圆,下唇突出;瞳孔呈横椭圆形;吻部明显,面颊略向外侧倾斜,面颊深凹;鼻孔位于吻和眼睛之间,在吻的边缘下方;前眼角之间有一个明显的白斑;眼间距小于鼻间距,但等于上眼睑宽度;鼓膜较小,约为眼睛直径的一半,鼓膜到眼睛后角的距离约为1个鼓膜宽度;犁骨齿的两个斜排发达,位于内鼻孔之间,并向后倾斜至中线而不相遇;舌头呈梨形,后端有深深的凹口。

前肢粗壮,前臂发达,前臂和手的长度接近体长的一半;手指细长略扁,有吸盘,纵径略大于横径,有明显的腹侧沟,指尖分为背侧和腹侧指面,第一指沟不清晰;第三根手指吸盘的宽度不超过其下方指关节宽度的两倍,这意味着吸盘的背面有一个半月形凹槽。除第一指外,其余三指均有马蹄形横沟,第三指最长,第四指次之,第一指比第二指长;关节下肿瘤明显,外侧3指咽下肿瘤明显;掌内突呈圆形,掌外突略呈椭圆形。后肢长而发达,胫骨附件关节伸展附着于身体时到达吻部,左右脚跟重叠;胫骨长于体长的一半,脚略短于胫骨;第三趾和第五趾的长度几乎相等;脚趾端和手指端均为吸盘状;无跗骨褶,脚趾完全成蹼,达趾端,第一、五趾游离侧膜狭窄;外侧跖骨蹼到达跖骨基部;关节下肿瘤明显;内侧跖骨突呈圆形,无外侧跖骨突;没有跗骨褶皱。

光滑的皮肤。无背侧褶皱;上下唇缘、颞区、上眼和面部背面、背侧皱褶、身体背面和四肢背面有白色小刺,但不同个体有或多或少、稀疏或密集的变异,有的不明显;体侧和肛门孔下方有扁平疣,肛门下方和大腿附近的扁平疣比较密集。颞侧褶皱短而清晰。腹侧皮肤光滑,腹侧有扁平疣,部分疣有白色小刺。

生活时,背部呈深绿色,两眼之间有一个小白点,背部靠近后端和侧面呈褐色,有分散的褐色和黑色斑点;从吻部到前角有一条细细的黑线,颌缘呈灰黄色,其间有黑线;四肢背部绿色或浅棕色,之间有4~5条黑色条纹,外侧的手指和脚趾也有条纹;上臂和胫骨附着关节上有深绿色斑块。腹面呈浅褐色,有细小的黑色斑点散布,部分个体的咽和胸部呈紫棕色。腹面细黑点的数量因个体而异,大多数标本在咽和胸部有更多的细黑点。大腿后侧大黑斑或破斑明显,四肢腹部和腹面斑点少而小。液浸标本背面为蓝灰色,侧面较浅;黑斑或条纹仍清晰可见,腹咽和胸部斑点明显,呈紫棕色或灰褐色。

雄蛙比雌蛙小,前臂略粗。第一个手指在婚礼垫上发育良好;在繁殖期,胸部中央有一个三角形的白色刺和一个无声囊;背侧有较细的雄线,腹侧没有。

蝌蚪形态

蝌蚪又窄又长又平。生活时,身体和尾巴呈橄榄褐色或褐色,散布着极细的褐色和黑色斑点;尾肌原色为棕红色,尾部透明,尾鳍低或直,末端钝圆;尾巴前半段有黑斑,后半段黑斑更密集;腹部可以透过右边巨大的粉红色肝脏看到东西。液浸标本的头部为灰色,尾部为浅褐色斑点,腹面和尾部为白色。后肢平均长度为7.5毫米;;新孵化的蝌蚪全长约9.44毫米;;大约在第36阶段,全长约13毫米,尾长约23毫米。吻部圆,鼻孔靠近吻部,眼睛位于后脑勺,出水孔小,位于左侧,游离短管向后;肛管与肛基左侧的下尾鳍相连,右侧开肛;尾鳍从与尾部的连接处开始后,鳍的基部低而厚,上尾鳍略高于下尾鳍。口稍宽,上唇无乳突,下唇有一排交错的乳突,下唇两侧及嘴角有少数辅助突起;上唇牙列长,略有变异,下唇牙列长;内排左右两排相互靠近,角质颚薄而窄。

分布栖息 编辑本段

区域:绿臭蛙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南部和西南部省份,如湖北、湖南、重庆广东和四川省,但在中国甘肃省和越南北部也有发现。

栖息:成年青蛙一般栖息在海拔390 ~ 2500米的山涧中,周围一般有茂密的植被(通常是森林,但偶尔也有耕地)。蝌蚪是底栖动物,经常生活在水坑底部的岩石下或腐烂的树叶下,有些生活在流水无法冲击或水流缓慢的地方,大多数生活在水底。他们居住的小溪里有很多石头,水质清澈,流速很快。溪流的河岸大多是巨石和陡峭的岩壁,树木、灌木和杂草郁郁葱葱,经常在溪流中长有苔藓的岩石上爬行。

生活习惯 编辑本段

活动和防御:主要活动方式是跳跃活动,也观察到在河岸上攀爬和爬行。成年青蛙经常呆在山涧附近长有苔藓和蕨类植物等植物的岩石上,并依靠背部的绿色作为保护色来避免被捕食者发现。他们经常面朝水,头靠在岩石上。当受到干扰时,它们会立即跃入溪流,并在深水裂缝或岩石下游泳,以避免敌人的伤害。有些人会在水下呆很长时间。有些人白天也会躲在水石下面。

绿臭蛙绿臭蛙

觅食行为:它们主要以昆虫及其幼虫为食,如鳞翅目、鞘翅目、双翅目和蜘蛛等。饲养方法主要采用伏击法。隐藏在草丛和其他地方的飞行和移动的昆虫被发现,即跳向昆虫并张开嘴抓住它们。我见过捉蜻蜓的场景:蜻蜓低空飞行时,绿臭蛙的头正对着蜻蜓,随着蜻蜓的移动,不断调整头部方向,突然发起攻击。有时,有些情况下你错过了几次空气,但又错过了更多次。

生殖习惯:寻找伴侣绿臭蛙没有囊,但它在繁殖期会发出叫声,听起来像“咕-咕-咕。。。”;在繁殖期,雌蛙和雄蛙会互相抱在腋下。

产蛋:臭蛙卵巢内卵的发育是同步的,结合野外产卵的情况,可以认为是一次产卵的蛙。由于种群内不同个体的卵发育不同步,种群的产卵期相对较长。绿臭蛙的繁殖高峰期是每年的12月,但根据2007年贵州的记录,当地的绿臭蛙产卵高峰期是在8月中旬,不同地区的绿臭蛙种群繁殖习性不同,这与种群所在的自然环境差异有关。雌蛙会在岩石下产卵,不同地区的产卵量也不同。青蛙卵是乳白色的,卵直径约为3.5毫米

生长:蝌蚪一般栖息在岩石下或溪流中的枯叶下,有些栖息在流水无法冲击或水流缓慢的地方,大多数分散在水底,它们集中在水底的枯叶堆中。新孵化的蝌蚪全长约9.44毫米;;26~40期蝌蚪全长约34.0 ~ 39.7毫米,尾长约21.6 ~ 27.4毫米;;当蝌蚪发育到四肢和尾巴长度约为19毫米的变态时,它们的总长度约为13.7毫米。此时,它们的嘴唇、牙齿和角质项圈消失,仅在嘴处保留了一点乳突,身体的四肢和背部开始显示出成年特征。大约在第36阶段,全长约13毫米,尾长约23毫米。第44期全长约13.8毫米,尾长约9.5毫米,口部与成人相似,四肢横纹清晰;新变态的幼蛙体长约14.5毫米,较大的蛙体长17毫米,各部分特征与成年蛙相同。据估计,绿臭蛙的性成熟年龄为2岁,野外寿命为6岁。

科研价值 编辑本段

臭蛙皮肤分泌物中可提取多种化合物,在医药等领域具有潜在价值。

2017年发表的一篇文章显示,研究团队从绿臭蛙的皮肤中提取了一种新发现的肽:OM-LV20,该肽具有加速体内外伤口愈合的能力。

2021年发表的一篇文章显示,研究团队从绿臭蛙的皮肤中提取了一种新的肽:OM-GL15。OM-GL15具有清除自由基、将三价铁离子还原为二价铁离子的能力,具有抗氧化作用。对小鼠的实验表明,局部应用OM-GL15可以有效减少紫外线对小鼠皮肤造成的光损伤。

物种保护 编辑本段

种群数量:全球没有绿臭蛙种群的统计数据,但这种物种很常见,种群规模很大;由于该物种和栖息地没有受到威胁,因此推测其种群数量稳定。

保护水平

2021年,绿臭蛙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为濒危物种(LC)。

2000年,绿臭蛙被我国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2021年,绿臭蛙被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张晚意    下一篇 斑鸠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