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百科  > 所属分类  >  艺术百科    文化百科   

张成造剔犀云纹漆盒

张成造剔犀云纹漆盒是元代画家张成造制作的一件去犀漆器现藏安徽博物院,安徽博物院八大国宝之一,也是元末手工艺精品。漆盒通高9.5厘米,直径14.5 cm,底边带针“张成造”三字款。盒子刻有云纹,斜面呈红黑线,分7层,刀法为圆形。

漆盒是1956年屯溪古籍书店张捐赠的,造型典雅大方、工艺精美、有力的刀法体现了元代精湛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可以为研究中国古代的犀牛采摘技术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目录

器物特征 编辑本段

张成造的犀牛剥漆盒是安徽博物馆的八大国宝之一,高度达到9.5厘米、直径14.5 cm,漆盒为木胎,整体呈圆形,全身漆厚,黝黑发亮,华丽大气。盖子和底部分别刻有三组如意云纹图案,边缘较深,打磨光滑。刻面上可以清晰的看到三条红漆,流转婉转,富有生意经。底边刻有三个大字“张成造”

张成造漆器的盖子和底部有三组云纹图案器底云纹因只能在窄壁上装饰而简化,但仍是双卷轴结构。这种波纹被特别称为“如意云纹”,已广泛应用于服装、金银器、建筑、家具的装饰也是“剔犀”漆器最常见的装饰图案,因其线条飘逸流畅,能体现拾犀之美,表达人 it吉祥的祝愿。

制作工艺 编辑本段

剔犀工艺

张成的绘画技巧的颜料盒叫做“剔犀”根据《髹饰录》,去除犀牛是一种绘画技巧:除去犀牛,还有朱红色黑色和透明紫色的脸。或黑白线条红黑带雕花等,还是三色重叠。其文皆刻剑环、绦环、重圈、回文、云钩之类。纯朱者不好。剔犀是用朱、黑两色漆或朱、黑、黄三彩漆,有规律地一层一层画到一定厚度,然后用刀在漆面上刻云纹、杂草等图案,叶片截面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层次。剔犀还被称为“云雕”,日本人称之为“屈轮”,是对其花纹的描述。张成造的漆盒属于“乌间朱线”类。

制作工序

漆盒的制作过程是分别制作木胎、刷漆灰、髹漆、置稿、剔刻、打磨抛光,其中喷漆是重要的一环,每一层都是黑色的、红漆胶带一定要刷好几遍才能达到一定的厚度,因为刷了很多层之后,要等漆半干了才能用刀在上面刻各种图案,这样漆层才有浮雕的效果。因为使用的油漆颜色和工艺不同,所以有红色条纹、剔黄、剔黑、剔彩、剔犀之称。这个颜料盒是用摘犀牛技术制作的先在胎体上涂几遍黑漆,当黑漆已积累到一定厚度时,再涂几遍红漆,使两种颜色层有规律地达到一定厚度,然后用小刀按一定角度雕出如意云纹,使刀口横截面呈现红黑相间的漆层这个漆层的效果很像犀牛角横截面的纹理“剔犀”相比挑红,挑犀牛色彩更丰富,但题材更简单、单一,不雕山水、人物、花鸟、鱼和昆虫,但简洁的雕刻线条、流畅、大方的云纹为主。

价值评价 编辑本段

据文献记载,雕件早在唐代就已出现,但至今未发现实物。到了宋代,尤其是南宋,已经出土了很多这样的器物,所用的材料有、工艺远不如这个元代张承做的犀牛盒。

张成造剔犀云纹漆盒张成造剔犀云纹漆盒

此“张成造”刻有犀牛的云纹漆盒,造型古朴典雅,纹饰丰富,制作时彩绘数百次但漆质依然致密,漆色鲜艳明亮,红漆三行流畅是非常罕见的传世精品,代表了我国古代漆雕技术的最高水平,也是研究元代犀牛漆的珍贵实物。

基于此,张成造用于消除犀牛云纹的涂漆盒子被称为“漆雕之宝”也是公认的国家级文物精品。

在朱华东主编的《安徽文物》中有提及:元代漆器工艺,尤其是漆器雕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工匠,其中有张成 的产品在浙江嘉兴有很高的知名度,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张成造'去犀云纹漆器盒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学者张秋莲在《漆器极品:“张成”造剔犀圆盒》中也提到,漆器研究专家认为,元代是中国去犀漆器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件去犀云纹漆器盒是元代去犀漆器的代表作。

馆藏展出 编辑本段

这个除犀牛用的漆盒现藏安徽博物馆,是安徽博物馆的国宝之一。张成造云纹除犀漆盒已被《安徽馆藏珍宝》《国宝大观》等多本书籍收录2008年8月8日,还入选参加国家文物局在北京首都博物馆举办的奥运会“中国记忆115000年文明瑰宝展”,赢得举世惊叹。这件文物还出现在2013年5月央视录制的《国宝档案》节目中,2022年发布数字收藏。

传播收藏  编辑本段

张成造1956年张赠安徽省博物馆张是广东人(一说杭州人)曾任永泰洋行下属英美烟草富士卷烟公司经理。1942年4月任休宁县屯溪镇商会主席。1944年,商会改为董事监事制,张任会长。人民政府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他在屯溪古籍书店工作,购买了大量的徽州古籍,并参与发现、整理徽州文书。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石像生    下一篇 东阳木雕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