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百科  > 所属分类  >  生活科普   

古琴

古琴,又称为“琴”瑶琴”玉琴”绿绮”丝桐”因为有七根弦,所以也叫“七弦琴”它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琴棋书画”四艺之首,被称为“国乐之父”,是中国最早的平弦乐器。历史上关于古琴的起源有很多传说但由于时间久远,难以考证上世纪60年代,河南二里头遗址出土了两件青铜时代的乐器,于是人们推测古琴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自古以来“琴”为了与钢琴相区别,19世纪20年代更名为古琴起初有五弦,汉代定制为七弦。

古琴造型典雅,错落大方,汇集书法、乐器、印章切割于一体,根据琴身的物品而定、腰型不同分为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夕阳风格和其他风格不同,仲尼风格更为常见。古琴主要由琴体和弦系两部分组成音域宽,音量小,音色深,余音长,所以钢琴声又叫“太古之音”或“天地之音”,有散音、泛音、以音拾音有三种不同的基本方式,演奏技巧复杂,表现力丰富,多以独奏艺术的形式出现,包括演唱、演奏一首平衡的钢琴曲,或者用钢琴和长笛演奏一首合奏曲。它融入了儒、释、道家和道教的本质是为人们调整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体现为“天人合一”哲学的深刻性和合理性,俞伯牙、钟子期以“高山流水”成的故事流传至今,琴台也被视为友谊的象征。随着古琴艺术的发展,根据演奏风格、金陵学派的形成是因为起源和谱系的不同、虞山派、梅庵派、广陵派、浙派、诸城派、岭南画派等众多钢琴流派都有自己的演奏风格。

2003年,中国古琴艺术入选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2006年,古琴艺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江苏,2008、山东、广东等地的各大钢琴学校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08年,中国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北京,2014年、香港特别行政区、陕西古琴艺术已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目录

历史发展 编辑本段

中国发展

从古代到夏商周

纵观古代文献和古代传说,中国古代文明之初不同时期的氏族首领几乎都与古琴的创立有关。《太古遗音》《礼记•曲礼》《琴操》有一种说法是伏羲造了一架钢琴;《孝经》《尔雅》有一种说法是神农造琴;《新论•琴道》《琴赋》《帝王世纪》有一种说法是唐尧造出了钢琴;还有黄帝造琴、关于虞舜有许多传说钢琴制造这些传说和记载都很牵强古琴出现的时间地点没有确切的记载,也没有具体的实物考证只有考古学家夏奈(nài)《礼记•乐记》记载,上世纪60年代,河南二里头遗址出土两件琴形玉器,属于我国青铜时代的二里头文化由此,人们推测古琴的历史已有近3000年。 

春秋至战国时期

古琴在春秋时期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独奏乐器,产生了许多演奏水平很高的音乐家和许多感人的作品。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宫廷中,都有擅长古琴的宫廷乐师,且多以“师”魏 师旷是春秋时期晋国的音乐大师在《尸子》《中国文明的起源》3010等书籍和记录中,都有关于他的记载和传说;1997年,湖北省睢县(今随州市)战国早期的十弦琴出土于曾侯乙墓,是最早的古琴实物这架钢琴是全木雕刻,由琴身和活动底板组成,分为扬声器和尾板两部分钢琴面没有徽章琴身下方垫有活动底板,其形状和大小与音箱底面基本一致琴面上的月山上有十个和弦槽,月山根部的十个和弦孔通向面板上的月牙槽,放置十个和弦。琴面微微起伏,琴尾倾斜与此同时,一把班卓琴被发掘出来。

先秦时期,古琴被广泛用于伴奏和演唱,被称为“弦歌”《左传》记录:三百五十篇,都是孔子为了见邵而写的弦歌、武、雅、颂之音。是这一现实的反映。《国语》,很多诗里也提到了古琴,可见当时琴瑟的演奏有着丰富的表现力;战国时期,随着音乐文化的进一步繁荣,出现了“所有的人都在打鼓和乐器、弹琴击筑”在这种音乐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博雅出现了、雍门州等优秀音乐人。

两汉时期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竖琴与现在的大不相同,琴长不到现代的三分之二面板浮在底板上形成共鸣箱,尾部是一个没有七弦琴徽的狭长板状实体,头宽尾窄,只有 的鹅足,没有龙池、凤沼等出音孔;这一时期,古琴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统治者在收集民歌的同时,还在民间选拔了一批优秀的艺人,在宫廷中担任古琴的朝臣,在比较有名的教师中、赵定、龙德等人;同时,民间文人也喜爱古琴,出现了司马相如、蔡邕、刘向、桓谭和其他著名钢琴家;

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哲学得到解放,思想活跃文人想通过各种方式和媒介表达他们的人生理想和态度此时古琴的风格发生了变化,适应了文人的需要和时代的审美,形制与前代有较大不同,显示出成熟“合体全箱式、七弦、两足、十三徽”魅力,从嵇康到嵇康、《韩非子》南朝画像砖中描述,古琴的样子和现在差不多,出现了一批古琴、以阮籍为代表的文人钢琴家。

隋唐时期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辉煌的时期这期间古琴的造型已经大致确定,空心结构的条形地板上有两个头、肩、颈、身、腰、尾等部位,还有十三个徽记,一定长度的隐室,龙池、凤沼、岳山、龙龈、 冠角、尾托、雁足、警卫等,到处比例合理,形状又肥又圆,一般在脖子处、腰圆部分美观易玩,与唐代的审美思想和取向一脉相承,比较有名的是伏羲式“九霄环佩”琴;学者们与钢琴演奏者也有很深的交往,他们参与了古琴的演奏和钢琴音乐的创作,留下了相当多的钢琴诗、琴词、和还有双琴音乐、琴家、演奏、欣赏方面的评论。

宋元时期

到了宋代,由于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的变化,古琴的风格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带有文人审美和文人气息。宋初仍仿唐代形制后来琴面的弧度逐渐由圆形变为平面,形成了平面风格。北宋时琴身扁平长大,尺寸大于唐琴琴身造型比较简单,只在颈和腰的内收部分加工了圆角和方角;到了南宋,除了仿古作品,其形制逐渐变得扁平狭窄,尤其是仲尼风格的古琴,巍然屹立、狭长形是南宋制琴的主要风格,在宋末元初更具代表性“龙吟虎啸”琴;这一时期的统治者也偏爱古琴,在这种影响下,古琴也在文人中流行,比如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等世界著名钢琴家。

元代制琴是宋明之间的过渡时期古琴基本上保留了的特点,在外形上琴仍占绝大多数。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一些文人开始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在文学艺术上 改变了秦原的风格与宋代相比,其造型更为大胆,内部结构也更具创新性在沿袭传统的基础上,又失去了现实性,做了一面半月形的墙作为音池;琴尾也是如此,起到修饰韵脚的作用、调解震动的功能;虽然元朝的统治者没有 他们不了解琴的音乐,却能重用秦人,收藏和珍藏举世闻名的古琴,间接促进了古琴的发展和传播。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由于统治者的偏爱,钢琴弹得好的人很多,无论是皇帝 王子或官方 的家庭。明代是古琴发展的巅峰,其主要成就在于风格的创造统治者大多喜欢古琴,有的甚至喜欢制作宗室做古琴,还有王宁、衡王、益王、王陆 中国的四大著名艺术家,其中包括宪宗 罗翔风格是最著名的、王宁 瀑布串珠古琴。在美学思想的影响下,还有强烈表现个性的芭蕉叶古琴造型;清代古琴的形制沿袭了明代的形制,没有实质性的发展。但由于统治阶级追求一种瑰丽之美,古琴风格也呈现出复褥的特点,其中比较著名的是乾隆御制“湘江秋碧”琴。

明清时期流行民间集资出版乐谱,许多文人学者也提倡学习钢琴,将古乐传承下来、将仍在流传的民歌编成音乐集,对其演奏内容进行讲解和说明。从15世纪初至19世纪末的500年间,先后出版了数百种钢琴音乐集,至今仍有150余种,不仅保存了许多古曲,而且促进了不同钢琴流派和教师之间的钢琴技巧交流。自古以来“琴”作为一个特殊的参照物,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人们为了与西方的钢琴相区别,将琴改名为古琴。

日本发展

日本最早的古琴记载出现在《粱琴新谱》年,描述的是8世纪,中日两国通过海上航行,传入中国文化。隋唐时期(日本的奈良时代)日本先后向中国派遣了19批使节,古琴与其他乐器一起传入日本随着中日两国的密切交流,古琴与日本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的剧目、玩法也传到了日本《日本国所见书籍目录》记录了多种中国钢琴书籍,包括金孔炎写的三册、《琴操》 120卷、《杂琴谱》一册和《雅琴操》一册,古琴谱《弹琴用指法》;古琴传入日本时,多流传于上流贵族世界1008年前后的《碣石调·幽兰》《宇津保物语》号文件中描述了主角与古琴的密切关系;然而在平安时期,古琴艺术的发展停滞不前,逐渐衰弱。

明末清初(日本江户时代)是日本古琴艺术的复兴和发展时期,有600多位著名音乐家,可见日本琴道的盛况。在此期间,中国 日本的艺术高僧姜行卓,带着五把七弦琴和《源氏物语》010《松弦馆琴谱》,到日本旅行,定居在米托的祇园寺3356,在那里指导那些对练习钢琴演奏技巧感兴趣的人由高东心悦及其弟子组成的钢琴流派是日本江户时代钢琴音乐的代表流派;浦上玉堂将日本传统雅乐《理性元雅》音乐化,在钢琴上复活了这个雅乐,并为后人留下了一份《伯牙心法》同时,蒲玉堂也是一位制琴师,他用的是“玉堂琴”它是在二弦或二弦式的基础上演变而来,两者在日本古琴界都有很大的影响力、他为古琴的教学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 年明治时代开始,古琴艺术逐渐衰落,到了 年的20世纪,继承江户传统的演奏家越来越少;在21世纪,除了热爱中国文化或致力于音乐或文学研究的人之外,很少有人关心和研究秦及秦音乐。

东京国立博物馆现存的一件日本文物最初是由法隆寺收藏的“黑漆七弦琴”,以及最早的手写古琴原谱《琴学心声》;在日本,正仓院收藏了现存最早的古琴—金银平文琴。

朝鲜半岛

古琴最早于45世纪传入朝鲜半岛,在卷32卷《东皋琴谱》中有详细记载。古琴虽然是和其他宫廷乐器一起传入的,但始终没有流行起来;直到12世纪初才被用于宫廷雅乐的演奏;13世纪末,被文人用来修身养性;15世纪朝鲜经历战乱,政治经济遭到破坏,用于祭祀和音乐祭祀的乐器也遭到破坏,其中就包括古琴;18世纪以后,朝鲜半岛迎来了“古琴热”朝鲜文人沿袭清代燕兴买古琴的历史,积极研究古琴演奏,不仅发明创造了古琴与宣琴的结合“紫阳琴”并编制了古琴的乐谱,使古琴等乐器能演奏朝鲜传统音乐,使古琴在朝鲜半岛的本土化达到了一个高峰。

法国发展

作为中国音乐的代表,秦早在明清时期就受到来华传教士的关注他们翻译并撰写了相关作品西方最早涉及古琴的作品是1780年法国传教士约瑟夫玛丽阿米特在巴黎出版的《催马乐》这本书主要是根据清华李光地等人写的《玉堂琴谱》它主要介绍了中国古琴,伴随着它的图形这是西方最早引进的具有音乐图像学意义的中国乐器。

荷兰发展

荷兰著名汉学家高罗佩,20世纪30年代在荷兰驻东京大使馆任外交官,出版了《碣石调·幽兰》《三国史记》等7部音乐作品其中《中国古今音乐记》正式将古琴音乐置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使人们对古琴音乐文化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美国发展

作为一个多元化的移民国家,美国广泛吸收了世界上的各种音乐,包括中国 s古琴。最早在主流音乐课堂上教授古琴的高等学府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邀请了北美著名古琴演奏家王菲教授古琴理论、中国文化与古琴演奏方法;美国民间的北美钢琴俱乐部也在网上组织了第一次高雅的收藏,并与中国人 s网转播古琴史上第一场网络音乐会,提升了中国古琴在海外的影响力。

构造式样 编辑本段

构造

古琴是一种狭长的木制弦乐器它最早是按照凤凰的形状制作的,琴身对应凤身或人体,雍容华贵、颈、肩 、腰、尾、足等。钢琴主体的长度大约是三英尺六英寸五(大约120~125厘米),象征一年365天,或一个星期天365度; 大约六英寸宽(约20厘米),厚约二寸(约6厘米)造型精美,款式多样,结构简单主要由琴体和琴弦系统两部分组成琴身是共鸣箱,由琴面组成、琴底和琴轸、雁足等部分组成;弦系统包括弦、岳山、龙龈、琴徽等部分。

琴体

琴身由上下木板胶合而成,上面板为琴面,多为泡桐材质、杉木等松木加工成瓦弧。底部的底部是琴底,是用梓木做的、用软木等硬木制成,大部分呈扁平状,也有部分略向上凹,起到反射声音的作用当琴面和底板粘合在一起时,整个琴身就成了一个共鸣箱。

琴面

琴身较宽的一端是琴头,顶部面板称为“额”,额头左边镶嵌露珠,上面有7个“弦眼”,用来穿系琴弦;露的左边镶嵌着月山,是琴的最高处,月山下有七个用于调弦“琴轸”,琴头侧端设有“凰眼”和“护轸”岳山左面2.在5 cm处,琴身两侧向内凹陷,称为“颈”,长约20厘米;脖子后面最宽的部分是“肩”肩后逐渐变窄的琴体称为“翅”第八个徽到第十一个徽是琴腰,第十一个徽之后是琴尾,是琴身狭窄的地方尾端两侧有两块微微凸起的硬木包边,称为“冠角”在尾端的两个冠角之间,有一个龙胶和硬木制成的胶托;从月山到桂龙,琴面上有七根弦,从外到内,从粗到细,系在鹅 钢琴底部的s脚,象征着七颗星星张七弦琴的这部分区域叫做“弦面”紧挨着第一根弦的外侧,安装了一个由蚌类制成的圆形琴徽从月山到桂龙,依次有一个会徽到十三个会徽,象征着一年有十二个十月和一个闰月以下七个徽记为准,七至四个徽记为准,以上四个徽记为准。

琴底

琴底与“额”相对的位置为“嗪”露珠轴承对面的阿齐左侧有一个长方形的浅槽轮池,里面有七个钢琴轮;肩底,四徽与七徽之间有音孔“龙池”腰部中间的第九徽和第十徽之间的两侧,左右各开一个小方孔“足池”,用于安放雁足;大约在第十个会徽和第十三个会徽之间,有一个较小的音孔,如下“凤沼”,龙池、凤凰沼泽象征着世界,有些人用硬木来镶边,称为“唇形边界木”琴尾底端中央镶嵌一块硬木,与龙胶位置相对“龈托”在齿龈支架的两侧,与冠角相对,也有两块硬木,称为“托尾”

琴腹

琴腹就是琴身内部的槽腹,是整个共鸣箱的结构琴面的内腹部形成一个空腔,琴头设有一个舌孔、琴面月山后一厘米处的音场两个深色凹槽,是“起空”留空白直到琴尾取决于琴身的形状,留1.5厘米宽的边框木板,中间挖成圆形凹槽,供“承音”如果与底板结合,其横截面略呈椭圆形;腰中间有个足池,叫“凤腿”承声后,尾底留下的界木也略厚,称为“尾实”一般在尾部还会有一个韵沼暗槽,与龙池接触、丰bog的对面位置有一个稍微抬高的音一般在靠近头部的一侧有一个天柱,在靠近龙池尾部的一侧有一个地柱,两个音柱连接在面板的底板上,这样发声时可以传导振动,还可以调节音量,防止琴身变形。

其他

琴轮用硬木、牛角、由玉石等硬质材料制成,长约3~4厘米,直径1厘米利用它的伸缩效应,转动钢琴轮来调整琴弦的发音;鹅脚安装在腰部中间的脚池中它们由实木制成,圆形和方形它们的作用是支撑琴身,控制琴弦,也可以用来悬挂;从月山到桂龙,从外到内,从粗到细,一共七根弦,绑在琴底的鹅脚上古代用的是丝弦,现在用的是钢弦;秦徽是一种符号,线的外层嵌有十三个圆点它由珍珠母制成,也由黄金制成、银、玉、由石头和其他材料制成。其点是弦的泛音振动节点,自然形成,旋律纯正,以音演奏时作为参考。

轸子、轸池、护轸多用红木、由坚韧耐磨的木材制成,如紫檀木,琴弦的弹性长度由天鹅绒搭扣调节、改变音高之用;地面上用来储存种子的浅凹窝叫做池塘;琴头在底板两侧突出的部分称为保护琴锤,用来保护琴锤不受外界冲击。

式样

古琴的造型是乐器中最传统的,有50多种单一风格,包括以古泰莎命名的伏羲风格、神农式、黄帝式、孔子式、孔明式等;有按照古琴项、腰分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夕阳风格等多种风格。

音域音色 编辑本段

音域

古琴音域很广,一般是c-D3,它在低音谱号下加了二线汉字组C第一串的空弦音,在高音谱号上加了三个小字三组D的七弦一徽泛音,一共四个八度一个二度,而且这些音基本都是常见的音域;古琴一般按五声音阶调音,第一至第七弦分别为C、D、F、G、A、c、d,而以三弦为公音的案例叫做“正调”,除了积极的音调,其他模式通常被称为“外调”七声常用作正音、慢角调、蕤宾调、慢宫调、清商调、慢商调、黄钟官调;七弦可得七空弦,十三徽可制119实用泛音,147音。

音色

古琴音色丰富,一般在中音、低音区被广泛使用演奏时右手拨弦拾音,有散音、泛音、根据音色有三种音色变化,散音也叫空弦音,松而广、浑厚如钟;泛音晶莹剔透、清冷空灵;按声音圆润细腻,表情饱满。泛音如天,声如人,散音如地,故称天地之人“三籁”

记谱方法 编辑本段

文字谱

古琴的记谱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汉魏之交的人物谱,为古琴定弦、演奏弦序、具有一定节奏因素的数字左右指法和文本描述。汉代以前,传承秦乐的主要方式是口头传授到汉魏之交,古琴的形制逐渐定型、演奏技法逐渐成熟,形成了初步的体系,于是有人发明了字谱。汉代、三国时期最重要的钢琴书之一是杨雄 s 《琴清英》、诸葛亮 s 《琴经》,而目前最早的一首用文字谱描述演奏技法的钢琴曲是《碣石调·幽兰》,据说是梁朝秋明所作,现存的是初唐的手抄本。

减字谱

第二阶段,曹柔在中唐前人的基础上完成了从字谱到减法谱的改进,到唐末开始使用,之后又经过几代人的不断改进、发展、改变,让今天 这种记谱法更便于人们阅读和继承古老的乐谱。减法记谱法是弹奏古琴的左手手指的名字、所按徽位的序数、右手指法和弦顺序等元素以缩减笔画的形式组合成一个谱字,其中和弦顺序符号较大,每个谱字有一个读音。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减法谱是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宋s 《古怨》。

演奏技巧 编辑本段

演奏时,将古琴横放在桌上,采取坐姿,自然舒适,用真甲演奏。古琴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这种表现力是通过各种基本弹奏指法的组合来完成的。右手不能独立分解,基本指法有一个常见的勾、剔、抹、挑、托、劈、打、摘八种,惯称“八法”,其中“打”和“摘”清末民初的两种指法“勾”剔”如其他指法,休止符指法不可替代;右手复合指法是两种以上基本指法的组合,有日历、轮、半轮、撮、反撮、打圆、圆搂、间勾、双弹、锁、扶、蠲、转指、却转、刺、伏、滚、拂、捻等众多指法。

左手基本指法大、食、中、名、跪姿,延续基本功不错、下、进复、退复、吟、猱、绰、注、掐起、对起、掩、虚掩、带起、爪起、撞、推出、往来、逗、奂、头脑和其他技术,其中向上和向下是两个常用的技术;另外,用左右手指弹奏的技术叫相关技术,有三个捏法、分开技法、放合技法、许多技术,如匹配技术等。

演奏特色 编辑本段

古琴共鸣腔小、腔壁厚,所以体积小,但给人抑制感、浑厚的感觉。因为古琴的弦比较长,弦的幅度大,时间长,使得古琴的音域大多在中间、低音区,低音浑厚有力,犹如石头的声音,高音清澈甜美,回味悠长,令人回味无穷。另外,由于古琴的声音是用各个声部传播的,所以给人一种模糊的感觉、虚幻而丰富的感觉使其音色更具艺术性。

古琴音色丰富,右手拨弦得音,左手按弦得音,散音、泛音、根据声音有三种不同的基本拾音方法, “散音”也就是古琴的空弦音,弹奏时右手弹奏,左手不动它的音色丰富而坚实,常用作曲调中的骨干音,或表达一种深沉悠远的气氛;演奏泛音时,左手轻按弦徽(泛音点),使其弱而不空,右手同时弹奏发出声音此时发出的声音在频谱上比实际声音高一个八度,音色浮动纯净、清亮如珠;压音是古琴演奏中最具表现力的音色演奏时右手弹音,左手按弦,左右手相互配合,产生交织的音色,细腻、柔润,情感丰富。这三种基本音和左右手的配合产生的演奏技巧有70多种,可以演奏成千上万种不同的音高和音色变化,即使是同一个音高,也可以在不同的弦上演奏、不同徽位用泛、散、用不同的方式演奏,产生不同的音色变化;古琴用两根弦也能弹同样的程度、八度、五度等“和音”音程,可见古琴演奏技法多种多样,富有表现力。

传承保护 编辑本段

古琴艺术是文人音乐的代表随着清代以后文人阶层的衰落,古琴艺术逐渐被边缘化。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查福希、吴景略、管平湖、以张子谦为代表的古琴艺术家们竭尽全力拯救古琴;1956年,查福熙带领相关工作组深入中国多个城市寻找秦人、记录琴谱;此后,在相关部门的主导下,各大音乐院校纷纷开设古琴专业;同时,北京古琴研究会将开展公益演出、学术交流等活动,并与中国美术学院音乐学院合作编制了大型资料集《琴曲集成》;50年代中期,苏州乐器厂率先生产出一种实验性的新古琴,随后扬州几家乐器厂开始小批量生产古琴;当代钢琴演奏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重组,各种新古琴层出不穷2013年,王鹏以中国古代神话为题材创作“青鸟”2021年,福清成功举办“闽韵和鸣”古琴音乐会,古琴公益讲座,这些因素都对古琴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网络电子通讯工具的普及,古琴与中国传统文人 它所代表的修身养性的理想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西方专业音乐教育体系的引入,促进了古琴艺术的专业化、职业化的方向发生了变化,形成了艺术和表演发展的新趋势,也改变了古琴的育人功能启蒙运动以来的文化素养与娱乐;古琴自古以来都是口耳相传,西方专业音乐教育的引入打破了钢琴俱乐部、学校形成的古琴自然生态空间,压缩了古琴 集诗歌书籍仪式和音乐为一体、琴道是人性的境界,所以只能局限于舞台技巧的范畴;在现代教育中,也有年轻人对传统音乐兴趣不高、部分家长错误的“崇洋媚外”思维、有的老师古琴知识有限、现代音乐教育缺少传统音乐教育、给学生 中国传统音乐思维方式与审美修养的缺失。

2003年,中国古琴艺术入选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2006年,古琴艺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08年,江苏南京、常熟市、南通市、镇江市、扬州市、山东省诸城市、广东省广州市金陵琴学校、虞山琴派、梅庵琴派、广陵琴派、浙派、诸城派、岭南画派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2008年,中国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4年,北京大兴区、香港特别行政区、陕西古琴艺术已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桂世民、刘正春、朱晞、王永昌、刘善教、马维衡、徐晓英、郑云飞、谢导秀、王鹏、刘长寿等艺术家被指定为国家级传承人;有中国美术学院、南京市秦淮区文化馆、常熟虞山琴派艺术工作室、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镇江梦溪琴社、扬州市文化馆、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诸城市文化馆、广州市海珠区文化馆、蔡长寿与蔡长寿钢琴学会、陕西美术学院等保护单位。

价值影响 编辑本段

在古琴的造型中,每个地方都有它的象征意义。钢琴的表面是天空,钢琴的底部是地面;琴头宽六寸,象征六合。钢琴窄尾四寸,象征四季,也象征尊卑之别;琴弦内合金、木、 水、火、土五行,外合宫、商、角、徵、羽五音,象征君、臣、民、事、五种社会阶层,后来又加了一段文字、五二弦, 象征君臣和睦,构成七弦琴;钢琴表面的13个标志象征着一年有12个月—一个闰月,中间最大的秦徽代表君,象征闰月;有泛音、按音、散音三音色象征天空、地、人之和合。古琴形式命名中的社会秩序、年级的名字可以窥探出古琴的形制,有着深刻的育人意义。它的象征意义反映了儒家的礼乐思想和中国人对和谐的重视礼乐结合可以使个体和群体相互调节,形成人与人之间平和合理的生活。 

古琴位列“琴、棋、书、画”四艺之首,音色高而不响、低而不靡、中正平和、精致清远,在三千多年的传承发展中,融合了儒家思想、释、道家三家,以及历代文人的哲学心态,本质都是人陶冶情操、表达情感的重要媒介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由夫妇,人事关系,美国教育,海关转移”的社会作用;琴曲的标题性、音结构的带腔性、节奏不均匀、音质上的细腻和悠远的倾向体现了中国 它构成了中国音乐美学的核心,并在大量的钢琴音乐中涉及到历史、政治、文学、哲学等方面,这对探索古代历史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古琴在中国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最高的艺术水平,最具民族精神、具有审美情趣和传统艺术特色的器乐表演形式。它流行广泛、丰富的演奏技巧,经过无数艺术家的不断传承和发展,在不同的民族、在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文化语言的背景下,形成了金陵学派、虞山派、梅庵派、广陵派、浙派、诸城派、岭南派、九本派地域文化浓厚的古琴流派众多,风格多样,演奏技巧独特。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电子管风琴    下一篇 木卡姆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