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百科  > 所属分类  >  其他艺术   

光亚

光亚,傣语称“光酣咬”或“光克腊”细腰长尾鼓。汉语称“象脚鼓”,因形似大象而得名的脚。光亚在明代以前就出现在傣族地区,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具有特色的传统民族乐器。

光亚是一种单面鼓,鼓面较大,中段略薄,上下两端呈半圆锥形,尾端呈喇叭状,一面有蒙牛皮,另一面无固定音高它是用一行记录的。它音色浑厚有力、节奏明快,锣声多、钹是用来跳嘎阳舞的、马鹿舞孔雀舞和许多其他民间舞蹈都有打击乐队伴奏、傣族戏曲乐队的主要伴奏乐器。通常在民俗活动、节日庆典、喜庆的日子敲打可以烘托出热烈的气氛。主要流行于云南西双版纳、德宏和景颇的傣族、佤、傈僳、拉祜、布朗、阿昌、在德等少数民族中美国报业公会American Newspaper Guild的缩写。2011年,傣族象脚鼓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在缅甸印度支那半岛、泰国、它在老挝和其他国家使用。

目录

历史沿革 编辑本段

光亚历史悠久,但其历史渊源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民间流传的说法也很多,但主要以神话传说为主。光亚最早的记载是明代李思聪的《云南通志·百夷传》:车中乐师,由车中人制作,以羊皮为三至五尺长的鼓,用手敲打,中间用铜钹、铜鼓、克拉珀和中国的乐武义佛教和道教。文中的“三、五尺长鼓”其实指的就是光亚可见,光亚在明代以前就出现在傣族地区,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该书还阐述了光亚与宗教活动密切相关。傣族男女老少爱唱歌跳舞,像这样的山歌有两个:鼓声响起,孔雀跳跃,鼓声停止,群山歌唱。可见光与傣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长期的发展和传承中,各民族和傣族人民在傣族文化的影响下共同生活,光亚也在各民族中不断融合发展,形成了具有浓郁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新艺术。与布朗族传统文化艺术相融合,不仅成为布朗族常见的乐器,还发展出以蜂桶鼓为代表的新艺术;瓦语称光亚“格兰”已成为佤族祭祀歌舞中不可或缺的打击乐器;在景颇族、拉祜族、阿昌族、德 昂等许多少数民族也成为常见的打击乐器。

况且光亚在缅甸,中南半岛、泰国、老挝等国也很流行,但没有光亚 在各国古籍中的出现时间、地点、创始人或者最早使用这种鼓的民族,使用最多的缅甸,只是在乐舞书籍中提到光亚鼓在古代非常流行。在缅甸语中,简称光亚“锅鼓”, 常光亚是“掸族锅鼓”,柬埔寨语叫做“斯阔帝”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光亚舞曲的不同表演形式缅甸的缅甸人有优美的舞蹈“雅跳”和以说、唱、舞相结合的“晃跳”两种;泰国民间有“特腾”舞,以木琴、 锣、钹、钟声等打击乐器伴奏,营造热烈气氛。

民间故事

相传古时候,一个勤劳的樵夫上山砍柴,看到一棵空心的象筋树,树干上有一个大洞当强风吹起时,它发出很好的声音樵夫用树叶筑起了树洞,声音停止了他用手指弹了弹树叶,声音又响了起来。于是,他把象筋树砍倒,取了一块,两头一起砍平,用青木的树皮把木头的顶端盖得严严实实,用麻绳扎紧,用手敲击时发出浑厚的声音。他把这种简陋的乐器带回家,敲击起来他的妻子拿起铜锅盖敲了敲他的儿子拿起两个茶壶盖互相摩擦“嚓嚓”的音响来。空心木、铜锅盖、茶壶盖的声音相互配合,奏出和谐优美的音乐。远近的邻居听到这话都冲了进来,又敲又跳,好不热闹。起初,人们根据这种中空的木头“咣咣”声,把它叫作“桄”,意思是有回声的鼓。后来傣族同胞闻讯赶来观看后,才正式称之为“光”因为鼓的形状像一头大象的脚,也叫它“象脚鼓”

傣族地区还有一个民间传说古时候,云南蒙阳有个小伙子,因为日夜陪伴他的大象而死为了抑制自己的想法,减轻自己的悲伤,他按照大象 的样子,用木头做了一个鼓身他用象皮做了一个鼓面,于是他做了一个象脚鼓。但后人认为象脚鼓名称的由来与佛教有一定渊源“象主祥瑞”直到佛教观念深入人心之后,这个鼓才依附于象脚鼓。

构造种类 编辑本段

光亚鼓身细长,鼓面较大,中段略薄,上下两端呈半圆锥形,尾端呈喇叭状,形似两只大象脚拼接而成,主要由鼓胸组成、鼓腰、鼓足三部分构成。光亚没有他没有固定的音高,所以他以鼓上端的蒙牛皮革面作为打击面,用线来记录音乐。光亚在不同民族、用于不同地区,种类繁多,形状大小不一,按大小可分为大光牙、中光亚、小光亚三种类型。

光亚光亚

光子高约180~200cm,鼓面直径约35~38cm。鼓胸为杯状共鸣体,长约60厘米,下部呈弧形收缩与鼓腰相连;鼓腰为中空圆柱体,长约100厘米,最薄处直径约15厘米,外表面刻有环形花纹;鼓脚呈喇叭状,上面绘有莲花图案;整个鼓身由芒果树或香椿制成,鼓面覆盖有牛皮。鼓面、鼓胸下部固定在鼓腔旁的圆形藤圈上,通过调节鼓皮的张力来调节光亚的音高;现在傣族人会在鼓上绘制具有民族特色的图案,鼓带上绣有精美的民族图案鼓带的一侧或饰以金色流苏,或编织成各种绒球装饰的网状,使整体外观更加精致。多和铓锣、与铙钹一起,用于伴奏各种民间舞蹈。

中广子高约75 ~ 100厘米,鼓面直径约30厘米,有形制、装饰与大光牙无异,大光牙是傣族地区流传较广用途较多演奏技艺较高的鼓。在云南德宏,它被称为“光旺”,意为短鼓,高约80~100cm;在云南西双版纳,它被称为“光托”其腔比德宏地区略短,高约70-85cm;多和镲、锣鼓配合不仅用于各种舞蹈的伴奏,还用于有特色的竞技比赛。

高约20~30cm,鼓面直径约12cm,小光鸭的形制与大广鸭相同。在云南德宏傣族地区,它被称为“光埋播”,意为竹鼓。鼓由粗厚的竹子制成,鼓外裹猪皮或羊皮;在云南的西双版纳,傣族地区被称为“光囡”,意为小鼓。木制,共鸣腔比例大,鼓腰足短,鼓身彩绘色彩鲜艳精致。小光亚一般是用棍子打,棍子是小孩子的玩具乐器。 

演奏特点 编辑本段

光亚是傣族地区最流行的鼓,用途较多,技艺较高。演奏时,将鼓扛在肩上或直立在地上。当挎在肩上时,将鼓身斜放在左臀上,鼓面向前,稍微向右倾斜用左手握住鼓框的边缘,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和右手交替敲打鼓面,右手反复敲打一遍,用半握拳敲打。

有正拍、闷拍、指拍、掌拍、拳击和其他打击方法可以演奏出不同的音色和复杂的节奏。甚至可以在每次高潮或者情绪激昂的时候用手肘、脚掌、膝部来敲击鼓面。在鼓面中央糊一层糯米,放大声音、调音和加强鼓共鸣的作用。短光子音色丰富有力、它让人激动长光亚音色清亮,节奏明快。在双面鼓、镲、在龚的配合下,可用于嘎阳舞、马鹿舞、孔雀舞和许多其他民间舞蹈伴奏也可以由表演者在跳舞时演奏,获得生动和民族的效果。也可作为乐队中的色彩节奏乐器,表现形式多样,演奏技巧节奏丰富、音色变化多样。

传统伴奏 编辑本段

光亚是一种伴奏乐器,常用双面鼓演奏、铓锣、钗、民间活动中使用钹等乐器、节日和庆典往往伴随着许多民间舞蹈,如《孔雀舞》《马鹿舞》《节日舞》。

传承困境 编辑本段

光亚主要在云南西双版纳、德宏等傣族地区比较受欢迎在傣族男子中,从小孩到老人,都会跳广亚来激励和演奏广亚,很多傣族民间舞蹈也是有所耳闻的“鼓语”来变化的。它常被用作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彩色节奏乐器,是深受傣族人民喜爱的民间乐器之一。秋收后的农闲时节,各村鼓手都要进行光亚比赛、佛寺互相比赛,鼓声优美,技艺精湛者可获奖;节日期间,人们还想把光亚穿在用彩球装饰的网中“鼓衣”尾部插着一束孔雀翎,家家户户都敲响了欢乐的辉煌,乡村沉浸在欢庆之中;在民俗活动中,用双面鼓、铓、钹是用来为孔雀舞伴奏的、马鹿舞、鱼舞、白象舞等优秀民间舞蹈;同时,在长期的历史演变和积累中,形成了一种可以用来表达幸福的表达方式、怒、衰、怀着复杂的情感打鼓。这些都使得光亚在漫长的历史中得以继续传承和普及。

光亚在傣族地区的广泛应用,成为傣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2011年,傣族象脚鼓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1世纪后,相关人士不断完善光亚保护机制、加强金融安全和保护、加大音像资料的录制力度,增强非物质历史遗产的记忆和表现,为光亚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有力的保障。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一些民俗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s生活中,一些当地人不注意继承和保护当地的民俗文化,参与活动的热情不高,导致象脚鼓随着老艺术家的去世而失传;传承艺人年龄分布不均,缺乏新生代的参与;以口头传授、传承方式以现场示范为主,传承结构单一,导致失传断层的现实困境。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彝族月琴    下一篇 大钹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