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圣寺三塔
崇圣寺三塔是西南地区保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是著名的佛塔,又称大理三塔。崇圣寺三塔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古城西北.5公里外,苍山的乐盈峰在西边,洱海在东边,洱海建于南诏、大理时期,距今近1200年。根据《南诏野史》及明清其他相关古籍的记载,一般认为崇圣寺三塔建于唐朝元年(公元836年)花了8年时间才建成,还花了很多钱雇佣工匠它是古代云南的标志性建筑。
崇圣寺的三座塔由一座大塔和两座小塔组成这座高塔被称为千寻铁塔施工工艺为16级方檐空心砖塔,高69.13米,具有明显的唐代建筑风格。南北塔整体轮廓呈圆锥形,具有明显的宋代建筑风格这两座塔相距97米,高42米.19米,是一对十级八角砖塔,檐密。三座宝塔矗立在它们的脚下,千寻塔在中间,两座小塔呈拱形南北向。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区目前占地1000亩,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区以三塔为中心,景点主要有三塔、南诏建了大钟和宇通观音殿;后区则是崇圣寺。
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区是苍耳的观光区、文物古迹、佛教文化、集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其中崇圣寺的三塔表现出了很高的造塔艺术,有着非常高的历史、文化和建筑价值。1961年3月4日,崇圣寺三塔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大理的代表和标志。1978年,国家文物局拨款对崇圣寺三塔的塔进行了专业维修、裂缝、大规模维修瓦片和其他部分,增强了三塔的抗震能力,恢复了古塔的外观。2004年,大理州政府筹资约2亿元,对清咸丰年间被毁的崇圣寺进行恢复重建新年 s日工程于2006年竣工,结束了崇圣寺有塔无庙的历史。
历史沿革 编辑本段
名称由来
崇圣寺建于唐朝开元年间(713-741年)冯友兰第十任南诏王时,收养了寿海驱魔人“以南诏为佛国,重建崇圣寺为大崇圣寺护国”建议,重建崇圣寺。三塔的主塔建于唐朝的南诏国(836年),是中国现存最高的古代佛塔;南、北二塔建在巨塔的后面,大约是在宋徽宗建造的时候(1101-1125年)清代云南回民起义混战中,只有崇圣寺三塔完好。民国时期,崇圣寺成了军营,除了三塔、宇通观音堂外,其他建筑一片废墟。
三塔全称叫崇圣寺三塔,又称崇圣寺三塔它是一组形成等腰三角形的宝塔建于原崇圣寺山门前,因崇圣寺三塔而得名。根据《滇略》和《大理府志》:三塔系“唐贞观六年,尉迟敬德监造”开元初,南诏请唐朝工匠穆韬修复”。
唐代始建
南诏是唐朝建立的以乌蛮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包括白蛮等民族。南诏政权延续了两百多年,传了十三个国王、艺术、民俗和宗教都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唐朝南诏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提倡,后期达到顶峰。佛教的繁荣极大地促进了寺院的出现,宣化寺、感通寺、崇圣寺、华亭寺等宝塔应运而生。
据考证,崇圣寺始建于唐代开元年间(713-741年)三塔的主塔建于唐朝的南诏国(836年),是中国现存最高的古代佛塔;南、北二塔建在巨塔的后面,大约是在宋徽宗建造的时候(1101-1125年)崇圣寺建造规模宏大,据《南诏野史》“开成元年(公元836年)大理崇圣寺建在山顶上,地基占据了方圆七里地。圣人李先哲建立了三座宝塔,高30英尺,有11,400尊佛像,890座房屋和4550斤青铜。自保十年至天启元年,主要工匠是龚涛、徽义、徐立。
古代大理国,地处亚热带,雨水丰富,靠近洱海,洪水多由于古代科技落后,人们认为它是龙,但在古籍《金石萃编》中有记载:传说龙拜塔畏彭大理过去是龙泽,所以它是城镇。则建三塔降龙。可见,造塔铸彭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尊佛,也是为了节水防灾。在塔的四个角落,建造了一只青铜金鹏鸟,据说是为了压制洱海中的水怪现在金鹏已经没有水怪了,只剩下修复前的金鹏鸟脚。
宋元时期
经过几代的扩张,到了宋朝“大理国”期间,崇圣寺达到顶峰。大理九王去崇圣寺“逊位为僧”不仅使崇圣寺成为名副其实的皇家寺庙,也大大扩大了崇圣寺的影响力。
北宋至和三年、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农历五月初六大理发生大地震,史书有记载:城墙上挤满了人,城楼在中间(大塔)破裂如破竹,十日后安然无恙。后面的两个小塔被地震震歪了,而且一直歪到现在,真是奇观。
从元朝到清朝中叶,崇圣寺一直受到皇室的保护。元武宗判了十四年(1311年)和元泰定三年(1326年)特明文规定,对崇圣寺的寺产严加保护,任何人不得私自拿走。并对其进行维护,使崇圣寺成为元代“寺庙回春,三塔挺立,金碧辉煌,山色秀丽(相等)因此,元代时,崇圣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清时期
明代李元阳《崇圣寺重器可宝者》记载:寺内有五重兵器,一是三塔,二是钟,三是雨铜观音,四是道士宋佛的牌匾,五是三圣一的金像。说明当时寺内有三座佛塔、巨钟、雨铜观音、五宝郑杯和佛肚边。
明正德九年(1514年)在地震中,大理古城大部分房屋倒塌,千寻铁塔也倒塌了“裂两脚,如折竹”,最后竟然“旬日复合”南北两座小塔只倾斜,“两小塔如翼内向”
清朝咸丰年间,云南回民在咸丰起义六年(1856年)带兵攻克大理,混战中,大部分宫殿被烧毁,僧人四处逃散,只有三塔完好无损。
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崇圣寺成了军营,除了三塔、宇通观音堂外,其他建筑一片废墟。
在1925年的地震中,千寻铁塔的顶部被推倒,大理 “ 城市与酒店破旧的房子像灰尘一样”,“ 中塔金顶落地时受损好在还有3356座塔”。
中华民国
1961年3月4日,崇圣寺三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6年至1980年,国家文物局拨款对三塔进行维修和加固。1976年,国家文物局拨出专项经费,用于勘察设计和施工准备1977年提出了初步加固方案1978年5月开始架设,对受损情况进行复查,修改维修工程计划和考古发掘工作1980年完工,历时三年。维修中,从塔顶和塔基共发现文物680余件,其中佛像100余尊,其中一尊纯金佛像重1000多克。
2004年,大理筹资近2亿元恢复重建崇圣寺新年正式结束后2006年11月15日,崇圣寺开始对外开放,结束了大理 无塔寺。
2011年7月,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区成功被列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建筑特色 编辑本段
建筑结构
崇圣寺主塔(千寻塔)它是一座砖塔,有着密密的屋檐和亭台楼阁,在中国古塔建筑史上也是很有特色的。塔的整体形状为方形,但采用中空管结构,向心力相对均匀,减少了横向剪切力的负面影响,因而抗风抗震能力强。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大理1000多年的历史上多次发生强震,大理多大风,但千寻铁塔依然屹立在苍洱之滨。
主塔和南北两座小塔,密檐结构设计相同,但外观和层数有差异:主塔是正方形的,有16层,在南面、北塔都是八角形的、十层。接连发生地震后,千寻铁塔一度被撞掉塔顶,南、北塔也在地震中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坏,后来被政府解决了恢复和重建。
千寻塔
千寻塔是崇圣寺三塔中间的主塔,高69.13米,“寻”古代是测量高度的单位,一搜等于八尺“千寻”是形容主塔之高。千寻铁塔有16层,有一个木梯盘旋在塔的中央。塔身呈纺锤形,线条圆润,是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
平面台基千寻铁塔平面呈正方形,宽9.85米,两层桥台,上边长21米,高2米用砖块建成住友形状,周围用长短宽窄不一的阶梯石铺砌。站在东方中央的是8龙.23米,高约5米的石墙,正面刻着“永镇山川”四字。墙的两侧,砌1宽.6米的踏跺。下桥台的边长为33.5米,前高后低,平均身高1米左右鹅卵石平台是开放式的,青石压面设有钩眼柱,钩眼高度为0.8米,宽度1-1.5米,中间空心“十”字体,柱子上刻珍珠,柱子四角刻狮子。根据《修崇圣寺塔栏杆碑》,这些钩孔、了望塔是明成化年间加建的。桥台西侧加盖5级台阶,宽2.3米。
塔身塔檐千寻塔是唐代的密檐塔它的主要特点是塔壁上没有柱子、木制的装饰,如桶;每座塔的屋檐都是砖砌的,塔檐的角上斜插着菱角牙。千寻铁塔的结构从第二层到第十五层基本相同,第十六层是塔顶。从二楼到九楼,除了结构一样,大小也很相似,九层以上的缩水逐渐明显。以二楼为例,塔楼高度为1.35米,每边10宽.2米、下为10.5米,下部宽25厘米、高约20厘米的横梁与一楼屋檐相连。上部建重檐,每17层砖每次上浮5至7厘米。跳出来的第二层砖被建成菱角牙。檐部总长12.2厘米、高1.8厘米。其中重叠部分为1高.2米,檐面0.6米。四角略上翘,高出塔檐中间约30厘米。
塔刹
塔刹位于塔的最高处,看起来像一个小碗盖的塔塔式制动器一般由制动座组成、闸体和闸顶由三部分组成,主要用于存放物品和装饰。1925年,千寻铁塔被彻底摧毁,塔顶只剩下一个盖碗,底部直径为2.28米,高1.07米,壁厚1.5厘米,碗底向上收缩成直径约50厘米的圆口。盖碗用边框包裹,内嵌铜质空心套袖侧宽37厘米,壁厚1厘米,上口缩成直径约20厘米的圆形。整个套筒埋在住友至16层的塔顶,深度为3.47米,两段套。盖碗上有8个铁环,一段铁链遗存,一根边长2厘米的方形铁柱。
两座小塔,南北向,圆锥形轮廓,是典型的宋代建筑风格,建于大理段正严、段正兴时期(从1108年到1172年)两座塔相距97米,每座塔的高度为42米.19米。一至八层是中空的直墙,里面有十字架。底座也是八角形,八层以上是实心的,下面是空心的。
平面台基
南北塔平面呈八角形,地基与千寻塔大致在同一水平面上,为夯土结构。这种地基方法与千寻铁塔完全不同,后者是一种坚固的全屋地基,深度为2.8米,每边比塔宽1.5米。据调查,南北宝塔的桥台原是砖砌住友式,但早年因无人看管而损毁严重,后改为石砌桥台。现有地基大部分裸露于地面,表面风化剥蚀,凹凸不平,影像难以分辨。
塔身与塔檐
南宝塔和北宝塔呈圆锥形,轮廓坚硬笔直。塔身高度底层4.4米,二至七楼1.2米左右,八楼到九楼87厘米,顶楼38厘米,加上莲花座或者棋盘格平座的高度,塔檐没有密平感。塔的第一层四周都是石碑,没有塔门;二楼两侧各有一个棋龛,高70cm、宽50厘米、30厘米深,佛内、菩萨像一尊;八楼的大门没有t穿过塔中心,四面用砖雕成“破子楞窗”顶楼上的四个棋龛和四个破子楞窗户;塔身中间有一座砖砌塔形建筑,塔身八角用砖雕成“宝珠形倚柱”莲花柱基础上部承重量。此外,第四、六、八层塔下用砖仿花扁座,其余各层作莲座。八楼以下的塔是中空的,面积为0.8米*8米,中央有一根直径3厘米的柱子,柱根插在基上皮塔的中心点上,柱头达到八楼顶部,间隔七层、八层砖由木枋支撑。
塔刹
南北小塔制动器高度4.85米,中柱为锥形铁柱,全长17.6米(埋在砌体内2.79米,高出4号塔顶.81米),只用宝珠、伞盖、宝瓶,不施相轮。
建筑布局 编辑本段
整体布局
崇圣寺三塔建在原崇圣寺前。 三塔以南336米处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桃溪。三塔以北76米处有梅溪,东邻滇藏公路。崇圣寺的东面是 和 千寻塔,它的全称是“明道,法界的通灵者,骑在塔上”两座小塔分别位于崇圣寺的南北,三座塔呈等腰三角形排列,与千寻塔相距70米三塔呈现三足鼎立,布局和整体造型和谐统一。崇圣寺三塔位于苍山十九峰中央峰脚下踏入崇圣寺就能看到它们;千寻塔、存放重铸巨钟的宫殿、宇通观音殿和崇圣寺大雄宝殿都位于一条中轴线上。
崇圣寺的三塔造型优美,千寻塔造型优美独特,与两座小塔组合排列“品”话,主次分明,但整体统一。从远处看,对比鲜明,在造型上相互映衬、和谐协调。
内部布局
千寻塔
千寻铁塔是一座方形空心砖塔,檐密,是中国现存最高的塔之一其塔基前有永镇山河四个大字,笔力遒劲,大气磅礴。除了重叠,塔身全部刷成白色。千寻铁塔每层楼的前后两侧中央各有一个券龛,用来放置一尊汉白玉佛像此外,相对的两侧都开有窗户,这样塔楼可以受到光线的照射,有利于空气流通。塔底高约13米,西面有塔门走上楼梯,你可以到达塔顶。
千寻铁塔共有16层,第二层到第十五层的结构基本相同,大小也差不多,第十六层是塔顶。在塔的二层东西两侧中间,有三个龛,一个大的,两个小的中间的大龛里放着一尊佛像,大龛两侧放着亭式龛莲花座和寺庙式屋顶,嵌有梵文碑文。在南北两侧,中间有一个凭证形的窗户,直接通向塔中心。三楼南北有龛,东西有窗洞。以上各层依次交替,塔往上缩。这座塔是中空的在古代,有井字形的楼梯供人们攀爬。目前楼梯坏了,不可能爬到顶上。塔顶有一个金属塔闸盖、宝顶、金鸡等。
南、北小塔
南、北面两座小塔为八角空心砖塔,檐密,十层相同。两座塔都涂了一层白泥,除了两层、八楼设置的券龛除石佛像外,其余均饰瑞云、莲花、宝瓶等。此外,两塔顶部还有三个铜葫芦作为装饰。
景区布局 编辑本段
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区,以三塔为核心,占地1000亩,分为两个区域:前区以三塔为中心,景点主要有三塔、南诏建了大钟和宇通观音殿;后区是崇圣寺,号称汉传佛教第一寺。总体布局可以概括为三条主轴线,分为八个单元、九进、十一层次。其中大鹏金翅鸟依主中轴线依次而建、山门、护法殿、弥勒殿、十一面观音殿、大雄宝殿、阿嵯耶观音阁、山海大观石牌坊、望海楼。中轴线两侧和次轴线上有零星的方丈大殿、罗汉堂、千佛廊、客堂、斋堂、护法殿、祖师殿、佛教研究院等。
相关景点 编辑本段
大雄宝殿
高大明亮金碧辉煌的大雄宝殿是对北京紫禁城太和殿的模仿它有九个重檐开间,宽度为51.高7米,高26米,是中国最大的佛教寺庙。《张胜温画卷》巧妙的雕刻成1的高度.8米和117米长的木雕卷轴安装在大雄宝殿内壁的巨型壁龛中,是国内外独一无二的木雕卷轴。大雄宝殿是佛教寺庙中等级最高最核心的建筑,也是游客参观和信佛的核心区域。因为世尊无畏有力,所以被称为大雄。
九龙浴佛
相传佛陀在农历四月初八出生于北印度天下着雨,花香四溢,九龙在天上飞,吐水给太子洗澡这就是所谓的它“九龙灌顶”,九龙浴佛由此而来。石尊出生后,一周能走七步,就叫这个“步步生莲”他指着天空,指着地面,说到做到“全世界,只有我一个人”
九龙浴佛喷泉是根据九龙王子洗澡的传说九龙和王子以石雕的形式雕刻成一组风景,石雕和喷泉的结合体现了浴佛的真实效果。
南诏建极大钟
南诏剑仲达铸于公元871年,南诏吉剑十二岁,故名南诏剑仲达。据徐霞客 s 《滇游日记》记录:钟巨大,直径可达十余尺,但厚达一尺,声音可达八十里…作为崇圣寺五大重武器之一,与三塔并称镇寺之宝,却被清咸丰所灭、同治年间(从1856年到1872年)的战乱。重铸的南诏尖大角钟是典型的佛钟,由北京古钟博物馆根据史料设计,南京陈光机器厂铸造。钟体分为上、下面两层,上层饰六波罗蜜纹,下层饰六天王像这座钟有3米高.86米,口径2.138米,重16.295吨。重铸的南诏钟是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铸造的第四座钟,也是云南省的第一座钟,生动再现了大理著名的老十六景之一“钟震佛都”,以及“千古有三塔在天,一楼有风雨钟在天”的景致。
雨铜观音殿
宇通观音铸于南诏中兴二年(唐昭宗光化二年)公元899年。关于观音寺名字的由来,相传当时大理崇圣寺有一位僧人,立誓终身养铸一尊铜观音像,为国为民祈福“铸造时三段为模,但肩以下铜材先用光,忽如珠雨,正好第一,故名。
清咸丰年间,宇通观音寺毁于大火,观音铜像的手和衣襟也有损坏。直到光绪二十二年的1896年,时任大理巡抚的蔡标才将受损部分修复。50年代初,宇通的观音寺还有超尘的称号、两位非凡僧侣的守护者。
到文化大革命时,宇通被认为是观音“破四旧”的对象砸碎回炉。我们现在看到的宇通观音寺,是在原址上扩建重建,于1999年竣工是云南省迎接世博会的精品工程。现在的宇通观音寺高29米.99米,占地8100平方米,建筑面积4384平方米,是三塔文物景区的又一重要景点。殿内居中的2.在2米高的汉白玉须弥山上,有1.8米镀金铜铸莲花座,莲花座8个支架.6米高铜铸镀金雨铜观音。重铸的玉通观音是根据清末遗骨照片精心临摹的,重11吨。慈祥、善良的女脸,健壮挺拔的男身材,是典型的南诏、大理晚期男性观音向女性观音过渡时期的造像。
文物发现 编辑本段
1978年至1981年,国家拨款对崇圣寺三塔进行维修修复。在维修千寻铁塔期间,在其顶部和塔基出土了680多件各种文物。其中,塔莎中柱底座出土567件,中柱以东坑中出土6件,西坑出土8件,塔顶碗内壁覆盖1件;塔的第七层西北角墙上的洞里出土了三件;塔基底壁洞出土104件。这是目前发现的南诏、大理时期一批具有高度丰富性和重要性的文物。这些出土文物是为了研究南诏、大理时期的宗教、历史、文化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崇圣寺三塔所藏铜镜、瓷器、钱币、印章等各种文物从侧面反映了南诏、大理与内地经济、文化联系非常紧密。
佛教造像
千寻塔共出土了153尊佛像,其中大部分放在塔底,包括64尊佛像。出土了七十六尊菩萨像,其中五十八尊是观音像,其他的都很有趋势、普贤、除盖障、迦叶等。主要是金属雕像,有少量水晶、木雕和泥塑等雕像,高度从5厘米到28厘米不等。此外,这次还发掘了一座塔模、印章、钱币、瓷器、乐器、日用器、金银饰品等若干。
佛像可以清楚地辨认出是五方佛,佛像中间有六尊佛像、东方十三尊佛像、南宝生如来像两尊雕像、西方二十尊阿弥陀佛、北方不空,如十尊佛像。桑塔塔藏族佛像的发式各不相同,有螺旋发和发髻。佛垂耳、少数人戴耳环,面容精致、丰满有两种,前者具有唐代造像的特点。从衣服来看,有袒胸的款式、脱外套中有三种袈裟,即缎带袈裟和穿肩袈裟少数佛像肩宽腰细,似乎是受东南亚古代造像的影响。
在千寻宝塔中隐藏的菩萨雕像中,有18个看起来像人的雕像。头戴佛冠,露出上半身,胸前戴花藤,下半身穿裙子。《大理国梵像图》这尊雕像的标题是易昌观音菩萨,它的形状与在中国大陆看到的观音有很大的不同。大理国佛教的这个观音像,明显是受印度佛像的影响。
文字资料
千寻铁塔收藏的文物中有手写的经文、刻文铜版、绢地符咒等。可惜由于年代久远,大部分经书已经腐朽,只剩下四部经书。
在千寻铁塔的塔闸底座发现了一块《金刚经》的碎片出土时,外表呈深褐色,看起来像木炭后来在修缮时被揭开,送到故宫博物院装裱。残卷宽27厘米,长561厘米丝绸制成,用金银粉书写标题定在这一卷的第一部分“作为施主和出家人的董明清女人法等”在它下面是一个134厘米长的涂有金银粉末的佛像“华南地区没有金刚般若佛教协会”,次为“天王帝释像”,再一次为五方佛、所有的菩萨后面都是图文混排的佛教故事。另外三部经书藏在塔顶砖缝里的一个镀金铜字里。打开后发现有三帧用墨书布写经典,分别是《佛前自心印陀罗尼钞》《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和《胎藏曼荼罗图像》。
大历明治四年刻的铜板
碑文是对寺庙布施的记载。目前青铜版的书写格式完全符合南诏、大理国的做法是从左向右直写。碑文是研究大理历法和崇圣寺三塔维修历史的资料。铜版尺寸10.5x7.3厘米,中文5行,楷书。保存完好,现存云南大理博物馆。
其他文物
杨和丰铜像铭文
杨和丰铜像铭文”It 这是一尊大约50厘米高的铜像。正面全是官服和袖子,是一个官员形象。背面铸文3行。为“追为谭戳杨鹤峰,谓玄德公。楷书,关于在我正太平的时候匿名写的。没有杨鹤峰 史,而谭绰是南诏清平之官,相当于宰相。这个铜像大约是杨鹤峰上台后,先人被封后,铸在塔内祈福的雕像。能追封先人为“王”可能是大邑宁王杨干真。雕像基本完好,铸造年代约为公元929937年。这是塔内罕见的非佛教铜像,值得研究。原作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
金藤织
金色藤编,一对两件,金色,略圆,大小相同,直径6.2厘米,厚0.8厘米,年代为大历时期文物,是一对摆件。金藤编织以金线为材料,花纹大致可分为三层,最外层饰以绳纹,中间层饰以如意纹,最里层饰以五朵梅花。在缝隙处安装方便的开启机构。这两件闪闪发光的手工艺品形状很小、奇怪,制作精美,内部编织、焊接等技术现藏云南省博物馆。
文化活动 编辑本段
佛事活动
2006年5月,僧人盛辉为大理崇圣寺题词“大理崇圣,映西南”同年7月,大理崇圣寺开光仪式系列文化活动正式举行,包括欢迎阿依耶观音回家、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共识讨论、为大理崇圣寺开业剪彩、大理崇圣寺开业典礼、崇圣寺佛学院揭牌仪式、佛祖与佛祖的烟火派对它的光芒闪耀、祝福仪式等一系列活动。
2007年4月16日,大理崇圣寺举办了首届大理佛教文化研讨会。并邀请了全国各地著名的佛教文化研究专家、学者、40多位高僧出席了会议。10月8日至次月8日,经中国佛教协会批准,由云南省佛教协会主办大理崇圣寺承办的三潭印月大法会在大理崇圣寺举行。
对外交流
2006年9月19日,台湾省灵九山代表团访问了崇圣寺,并与以崇化和尚为团长的中国和尚团进行了友好交流。10月6日,台湾省国民党骨干连战一行到访大理崇圣寺,连战为崇圣寺题词:大殿巍然耸立,苍山洱海捧着一颗神圣的心。
为了加强中日两国对佛教的了解,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2007年1月29日至2月5日,包括大理崇圣寺住持崇化法师、中国国家宗教事务局、由中国佛教协会多名成员组成的大理崇圣寺佛教文化代表团访问日本。此次活动参观了日本寺庙,加深了相互了解和友谊,加强了大理崇圣寺和日中黄林友好交流协会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2021年2月21日上午,柬埔寨王国驻昆明总领事馆总领事叶参观了大理崇圣寺。全国政协委员、大理崇圣寺住持崇华和尚、云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叶热情接待了总领事,并带领其参观了崇圣寺各大殿,沿途介绍了崇圣寺的历史和文化。
公益活动 编辑本段
2006年8月28日,大理举行了一次帮助学生的捐赠活动。大理相关部门领导出席并为大理本地高考文理科状元颁奖。
2021年漾濞“5.21”地震发生后,崇圣寺三塔旅游区将按照应急演练步骤向南推进、北面的两个停车场和厕所免费对外开放,并增派夜间值班人员维持秩序,最大限度减少游客在地质灾害面前的损失。
2022年10月13日上午,大理崇圣寺举行了一年一度的“老年人慈善捐赠活动”崇圣寺积极参与抗震救灾、扶贫济困、捐资助学、环境保护等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截至2022年10月,崇圣寺累计捐赠社会公益慈善事业资金超过400万元。
开发保护 编辑本段
开发项目
1994年10月,崇圣寺三塔文物保护管理处成立,三塔公园成立。省、州、市文化部门对三塔公园进行科学规划,自筹资金,投资8000多万元,恢复重建了一批精美的历史文化景观。
2002年10月,为了整合达利 当地的旅游资源状况、市政府决定成立大理旅游集团,桑塔公园隶属于该集团。圣塔公园被列为三大风景名胜区quot,大力推行现代企业管理,进行升级达标。
2003年,崇圣寺三塔获得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证书,同年8月18日,崇圣寺恢复重建工程开工。
2004年,崇圣寺通过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成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次年4月,崇圣寺大规模恢复重建,结束了崇圣寺三塔建成以来的近百年历史“有塔无寺”的局面。崇圣寺的规划布局以三塔保护为核心,并借鉴了国内外寺庙布局的特点、宋、元、明、根据清代建筑特点,按照主次轴线和八个平台九个入口十一层进行规划建设。
2006年1月1日,大理崇圣寺正式对外开放。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游客的数量逐渐增加。
2011年7月,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区被国家旅游局认定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保护修复
1961年,崇圣寺三塔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6年,云南省文物队对三塔进行了加固整修和维修,并对塔顶进行了测量和清理、塔基文物。
1976年至1980年,国家文物局拨款组织对三塔进行了嘉靖以来最大规模的维修,并增设了钢筋混凝土圈梁、水泥灌浆法修补裂缝、补砌塔身塔檐、对崇圣寺的三塔进行了大规模的拆砖补砖维修,增强了三塔的抗震能力,恢复了古塔的外观。在维护中,在千寻铁塔的顶端、塔基等部位发现各类文物680余件。
1997年香港回归后,南诏大钟楼得以重建、重铸建极大钟。1999年,玉通观音寺重建重铸。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