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百科  > 所属分类  >  生活科普   

侮辱罪

侮辱罪是指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情节严重的行为。侮辱的方式可以是暴力,也可以是暴力之外的其他方式。侮辱罪是对他人人格名誉权的侵犯,侮辱他人的行为必须公开实施如果不是公开的,不构成本罪。本罪是故意,具有侮辱他人的目的过失行为不构成本罪。

中国 我国对侮辱罪的规定源于1979年刑法。1997年修订的刑法第246条对侮辱罪规定如下: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控制或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除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以外,应当告知后才处理。最高人民和最高人民法院美国法院,2023年9月25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信息网络上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应当认定为侮辱罪、诽谤罪定罪处罚。

侮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控制或剥夺政治权利。侮辱罪原则上只有告知才能处理,即受害人需要提起刑事自诉程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案件,可以由检察机关提起公诉。

侮辱罪、虽然诽谤和其他侵犯人格权的犯罪大多是“小案”,但它关系到人民 人民群众和公众的切身利益对社会保障的感受、公平和正义的感情。通过打击侵犯人格权的犯罪活动,净化网络空间,维护清朗的网络环境。

目录

立法沿革 编辑本段

中国 我国刑法关于侮辱罪的规定源于1979年刑法中的侮辱罪,其立法目的是为了预防“文革”中随意侮辱、诽谤他人重新出现,以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

1997年修订的刑法第246条对侮辱罪规定如下: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控制或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除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以外,应当告知后才处理。

2015年8月29日公布的刑法修正案(九)增加了关于侮辱罪规定,“如果受害者告诉人们 人民法院通过信息网络对第一款规定的行为作出判决,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 美国法院可以请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最高人民和最高人民法院美国法院,2023年9月25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共有20条,主要包括界定网络暴力的适用规则、明确规定了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政策原则等十个方面,将网络暴力的性质确定为准则。在信息网络上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应当认定为侮辱罪、诽谤罪定罪处罚。

构成要件 编辑本段

客体

侮辱罪的客体是他人的人格和名誉权。

侮辱罪侮辱罪

客观方面

侮辱罪构成要件的内容是使用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开诋毁他人且情节严重。

1.肯定有侮辱行为 

侮辱是指对他人的蔑视与众不同的价值判断能力、德性、身份、身体状况等相关。即使行为人表达的内容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只要行为人表达了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就是侮辱。

侮辱可以分为暴力侮辱和其他方式:

暴力侮辱:暴力”,指用强制的方法损害他人的人格和名誉,如强迫他人戴高帽游行、当众脱光他人衣服等。这里的暴力目的不是伤害他人身体健康,在实施暴力侮辱过程中造成他人死亡或者伤害的,构成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

其他方法:指以非暴力的行动言语文字或图片等方式侮辱他人,比如和人握手做出恶心的样子,当众大笑、通过张贴传单或漫画侮辱他人的方式侮辱他人。

2.侮辱必须公开进行 

公然”侮辱他人是指在公共场合或以能被许多人听到或看到的方式侮辱他人。侮辱他人的行为必须公开进行如果不是公开的,就不构成犯罪。

侮辱不要求发生在公共场所;在公开场合,受害者不需要在场。但如果只是侮辱被害人,没有第三人在场,第三人也不可能知道,则不构成侮辱。此外,只要不特定的人或大多数人可能知道,即使他们不 我不知道它在现实中,它不不影响犯罪的成立。

利用电子邮件、如果网络侮辱他人,该罪也成立。 

3.侮辱的对象必须是特定的人 

特定人,即侮辱他人的行为必须具体针对特定的人如果不是针对特定的人,就是一般的谩骂等等,不构成犯罪。

特定人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几个人,但必须是特定的可识别的。即使是一个邪恶的人或有名无实的人也可能成为侮辱的对象。但不应轻易认定为公开揭露有损公众人物名誉的事实的犯罪。在公共场合没有特定对象的辱骂不构成侮辱。死者可以 t在本罪中不是侮辱的对象,但如果表面上侮辱死者实际上是侮辱死者家属,则应认定为侮辱。法人可以 t不是本罪的客体,但如果表面上是侮辱法人,实际上是侮辱法人代表等自然人,则应认定为侮辱罪。

4.情节严重 

情节严重主要指以下情况:手段恶劣的;侮辱具有严重后果,如导致受害者自杀或精神失常;反复辱骂等。

散布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客观上保护了公共利益,不属于侮辱罪。这种阻却违法的具体条件如下:第一,传播的事实与公共利益相关,这是公众应该知道的民主自治的事实;第二,传播行为有利于保护公共利益;第三,传播的事实是真实的。

主体

侮辱罪的主体是已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主观方面

侮辱是以侮辱他人为目的的故意犯罪,过失行为不构成犯罪。行为人明知自己的侮辱行为会导致抹黑他人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允许这种结果发生。如果行为人错误地将虚假事实作为真实事实进行传播,则是对千万事实的误解,不构成侮辱罪。

常见问题 编辑本段

暴力方法实施

侮辱罪可以通过暴力手段实施。这里的暴力仅指行为人采取的损害他人人格尊严和名誉的强制措施,不包括故意杀害被害人。

行为人在侮辱他人的过程中故意伤害甚至杀害被害人的,应当以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不应以侮辱罪或者故意伤害罪论处、故意杀人罪实行数罪并罚。但是,如果第三人阻止行为人侮辱他人,行为人为了排除障碍而伤害或者杀害第三人的,应当对行为人实行数罪并罚。

侮辱罪的处罚

根据刑法第 2463356条规定,犯侮辱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控制或剥夺政治权利。犯罪的人只有被告知才会被处理。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提起公诉的情况

侮辱罪是被告知后才处理的自诉案件,需要在法庭上自行告知。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应当由检察机关提起公诉。

对于网络侮辱、诽谤罪是否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应当全面侵权、动机目的、行为方式、信息传播范围、有害后果等因素做出判断。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现场可以参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的规定,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情形“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

一)引发群体性事件;二)导致公共秩序混乱;三)引发民族、宗教冲突的;四)诽谤多人,造成不良社会影响;五)损害国家形象,严重危害国家利益的;六)造成恶劣国际影响的;七)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情形。

民事侵权与侮辱和侮辱罪

民事侵权和侮辱的区别如下:

第一,行为的严重程度不同。构成侮辱罪的必须是“情节严重”的行为;民事侵权中的侮辱仅限于“造成一定影响”的侮辱行为。

第二,行为对象不同。侮辱罪的客体只能是自然人;民事侵权和侮辱的客体可以是法人。侮辱法人名誉权可以构成民事侵权,但不构成侮辱罪。

第三,对行为人主观过错的要求不同。在主观上,侮辱罪的行为人必须是直接故意:而民事侮辱侵权行为人主观上有故意和过失。即只要侵权人有过错,客观上就造成了他人的人格、损害名誉应当承担名誉侵权的法律责任。 

人肉搜索”与侮辱罪

人肉搜索”现象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找到特定人和线索的一种方式,它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总是伴随着网络暴力。人肉搜索可以细分为两类纯公共隐私型和名誉损害型。名誉损害类型是特定人的名誉受到损害的可能性的隐私和其他信息在互联网上公开后会受到损害。

名誉受损的人肉搜索,情节严重的,构成侮辱。情节严重的可以是手段恶劣的,如多次侮辱,或因侮辱造成严重后果的,如受害人 的精神障碍。而名誉受损的人肉搜索导致他人自杀,会不会是因为所谓的介入“被害人自我决定、自我答责”否认情节严重是有争议的。这里的情节严重是作为轻罪的侮辱罪的条件,不需要额外的严格限制。只要侮辱和受害者之间的条件关系 可以肯定的是,甚至没有必要要求行为人有预见被害人的可能性自杀,也就是过失。

虚拟名誉的损害与保护

对于网络虚拟身份的名誉保护,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肯定了网络虚拟身份具有主观性和人格权。但要明确,对于“网我”对名誉的保护,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真我”名誉权的保护在现实中需要一个明确的法益主体。最终可以肯定“真我”的名誉与“网我”融合在一起的声誉,为“网我”之贬损就是对“真我”在损害发生之际,这种网络虚拟身份可以明确解释为刑法上的侮辱(或诽谤罪)保护对象的“他人”

第二,在肯定网络虚拟身份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人格权属性的同时,需要对定罪做出量化条件“情节严重”从严把握。

第三,在具体司法实践方面,需要明确虚拟身份与特定自然人的对应关系。社会中的普通人可以基于虚拟身份的相关侮辱吗(或诽谤)这是一个法官 s社会评价通过推断事实来判断与现实世界相对应的特定个人(不仅仅是网络虚拟空间里的评价)是否贬义的关键。

救济措施 编辑本段

侮辱罪的救济规定如下:第一,侮辱罪原则上应在被告知后才处理,即有必要保护一 通过受害者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美国刑事自诉程序;第二,在“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案件,可以由检察机关提起公诉;第三,如果被害人提起自诉并提供证据有困难,人民法院将不予受理美国法院可以请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对于受害者来说,网上侮辱、如果人民 本院认为诽谤自诉案件被害人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可以请求公安机关提供帮助

救济措施:

1.当当事人受到侮辱时,应第一时间选择报警,保存好证据。

2.公安机关认为符合刑事立案标准的,案件将进入刑事诉讼程序。同时,受害人也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侵权诉讼。

3.公安机关不予立案侦查,当事人有证据证明被害人 其行为符合侮辱罪刑事立案标准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刑事自诉美国法院自己。

4.自诉人应当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向犯罪地的美国法院提起刑事自诉附带民事诉讼一并提起的,应当提交刑事附带民事自诉书。

5.自诉需要准备的证据材料一般包括:一是证明自诉人受到被告侵害 有证据证明被告的犯罪行为■犯罪事实。例如:公安机关的相关材料。二是证明被告人实施的犯罪行为情节严重或者已经达到法定的严重后果。例如:故意伤害案的伤情经鉴定为轻伤。第三,自诉人依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条第三项提起诉讼的,应当提交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的决定书美国检察院已经做出不予追究的决定。第四,法院有管辖权的证据材料或事实依据。

与其他罪的界限

强制猥亵、侮辱罪”与侮辱罪

这两个罪的法益是不同的侮辱罪的法益是他人名誉和强制猥亵、侮辱罪的法益是他人 性行为自己决定。两罪主观目的不同,强制侮辱罪以暴力划分、胁迫等强力实施,但也有追求性刺激的、性满足的目的在主观上更恶劣,更应受谴责,在法律处罚上更重。两罪的犯罪对象不同强制侮辱罪的猥亵行为可以对任何女性实施,犯罪对象往往不特定。犯侮辱罪的人通常出于愤怒而报复、发泄不满的动机往往是犯罪的特定对象、具体的。

但是,这是公然的强制和虐待、侮辱他人也会侵犯其名誉权,所以两罪并不对立。 无视他人的强制猥亵行为、虽然侮辱行为损害了他人的名誉,触犯了侮辱罪,但性行为作为一种行为的法益性质 s自己的决定比名誉更重要,应该强制恶意使用、侮辱罪处罚。

诽谤罪与侮辱罪

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事实,公然损害他人人格名誉,情节严重。捏造事实”,就是凭空制造虚假事实。诽谤和侮辱的界限这两个罪名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人格和名誉。主要区别在于:侮辱不是以捏造的方式进行的,而诽谤必须是捏造的事实。侮辱包括暴力侮辱,诽谤不使用暴力手段。侮辱往往是在受害者面前进行的,而诽谤则是在公共场合或向第三方传播。

寻衅滋事罪和侮辱罪

辱骂他人”寻衅滋事罪与侮辱罪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两种行为都是贬义的、侵犯他人人格尊严的意图包括“辱骂他人”行为中含有不文明用语,会伤害他人性格和心理。在某些情况下,它们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但两者有明显的区别,不能简单划等号。

第一,侵权对象的内容有区别。寻衅滋事罪更多体现的是对社会公共交往秩序的破坏,行为必须发生在一般的公共交往场合。侮辱罪侵犯的客体主要是受害人和被侮辱人的人格权,不一定是对公共传播秩序的破坏。

第二,行为的内容和方式不完全一样。在行为内容方面,“辱骂”犯罪 quot一型和二型quot仅包含贬义词、言语虐待,不包括行为上的侮辱。侮辱罪的行为是以暴力或者包括暴力在内的其他手段进行侮辱、言语侮辱和言语侮辱。在行为方面,侮辱犀牛罪的要件必须是“公然侮辱”但是在寻衅滋事罪中,“辱骂他人”并没有“公然”或“当众”方面的要求。

第三,诉讼程序不同。侮辱罪主要作为刑事自诉案件处理除非涉及严重社会利益或有重大社会影响,否则由受害人自行提起诉讼,实行不诉不理原则。寻衅滋事罪属于公诉案件,由公安机关侦查,然后提交检察机关审查起诉。

设定意义 编辑本段

网络环境是开放的、虚拟性、匿名性等特点,与线下的侮辱诽谤相比,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的侮辱诽谤显然传播性和危害性要大得多,对受害者的影响也难以消除。

网络暴力违法犯罪活动不仅严重侵犯了当事人的人格权、个人尊严也严重污染了网络生态、毒化网络风气,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网络暴力不是一种独立的违法犯罪类型,而是包括多种不同性质的违法犯罪。具体包括侮辱、诽谤、侵犯公民权利个人信息、非法使用信息网络、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等相关犯罪。

侮辱罪、虽然诽谤和其他侵犯人格权的犯罪大多是“小案”,但它关系到人民 人民群众和公众的切身利益对社会保障的感受、公平和正义的感情。通过打击侵犯人格权的犯罪活动,净化网络空间,维护清朗的网络环境。

在涉及网络暴力的刑事案件中,诽谤是最常见的犯罪、侮辱罪。这些违法行为通常会给受害者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或伤害,进而导致更严重的后果同时,普通公众在此类案件原告中所占比例较高,体现了加强网络暴力犯罪活动治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立法实践 编辑本段

司法实践

2019年至2023年9月,中国全国检察机关以涉嫌侮辱罪批准逮捕、诽谤罪犯罪嫌疑人213人,均以涉嫌侮辱罪被提起公诉、有415名被告犯有诽谤罪。

2022年3月21日,最高人民 中国最高人民检察院首次发布了以人格权刑事司法保护为主题的指导性案例。

法律依据 编辑本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民国(文章节选,来自“国家法律数据库”,施行日期:2021年3月1日)

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控制或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除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以外,应当告知后才处理。

如果受害者告诉人们 人民法院通过信息网络对第一款规定的行为作出判决,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 美国法院可以请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

文章节选,来自“最高人民法院”,施行日期:2023年9月26日)

二、准确适用法律,依法严惩网络暴力违法犯罪

3.依法惩治网络侮辱行为。在信息网络上肆意谩骂、恶意诋毁、公开泄露隐私等方式侮辱他人的,情节严重,符合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的,应当以侮辱罪定罪处罚。

7.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行为。实施网络侮辱、诽谤等网络暴力行为,不构成犯罪,符合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的,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10.准确把握违法犯罪行为的认定标准。通过信息网络报告、揭露他人 诽谤的罪行或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只要不是故意捏造事实或故意传播事实,就不应被认为是诽谤罪。评论他人 ■言行、批评,即使观点有失偏颇、言论有点偏激,只要不是肆意谩骂、恶意中伤不应视为侮辱罪。

三、畅通诉讼程序,及时提供有效的法律救济

11.落实公安机关协助取证的法律规定。根据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三款,被害人在网络上受到侮辱的、如果人民 本院认为诽谤自诉案件被害人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可以请求公安机关提供帮助。公安机关应当根据人民群众的要求美国法院和案件的具体情况,及时确定行为主体和收集相关侮辱、诽谤信息的传播及其影响等证据材料。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为公安机关依法取证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协助。公安机关协助取证,符合自诉案件受理条件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受理应由美国法院决定立案;无法收集相关证据的,公安机关应当向当事人说明情况以书面形式向美国法院起诉。

12.准确把握侮辱罪、诽谤罪的公诉条件。根据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二款的规定,犯侮辱罪、诽谤罪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应当依法追究。对于网络侮辱、诽谤罪是否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应当全面侵权、动机目的、行为方式、信息传播范围、有害后果等因素做出判断。

实施网络侮辱、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诽谤,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诽谤“严重危害社会秩序”

1)致使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的、自杀等严重后果,社会影响恶劣;

2)以普通大众为随意侵权的对象,相关信息在网络上广泛传播,造成大量低俗、恶意评论,严重破坏网络秩序,社会影响恶劣;

3)侮辱、诽谤许多人或多次传播侮辱、诽谤信息,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

4)组织、指使人在大量网络平台传播侮辱言论、诽谤信息,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

5)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情形。

13.依法适用侮辱、诽谤刑事案件的公诉程序。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网络侮辱、对于诽谤的,公安机关应当依法及时立案。如果被害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自诉在同一时间,人民法院美国法院可以要求自诉人撤回自诉或裁定不予受理;已经受理的,应当裁定终结审理,并将有关材料移送公安机关原自诉人可以作为受害人参与诉讼。对于网络侮辱、在诽谤罪案件中,在公安机关立案前,被害人提起自诉如果人民 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有关行为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应当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

对于网络侮辱、诽谤的,由受害人或者其近亲属向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认为已经构成犯罪,但不符合提起公诉条件的,可以通知报案人向人民检察院提起自诉美国法院。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代位权    下一篇 离婚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