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节
寒衣节,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十月朔”烧衣节”,俗称“秋祭”或“鬼头日”每年农历十月初一,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有清明节、中秋节也被称为中国的三大节日“鬼节”
相传寒衣节起源于周朝,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与清明节祭祖的习俗不同,寒衣节的主要意义是给死者送寒衣。农历十月将进入寒冬,所以人们会为已故的祖先多烧些御寒衣物,以示思念同时,活着的人除了吃面条,还会穿新衣服过节、红豆饭、饺子、迎冬等节日习俗。寒衣节不仅仅是庆祝米粒回归,更是通过祭祀活动表达对祖先的思念和缅怀,用人文秩序表达祖先顺应自然秩序的态度。寒衣节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一直传承至今,但其概念逐渐模糊,只有部分地区还保留着这一节日习俗。
历史发展 编辑本段
相传寒衣节起源于周朝的一种祭祀人们每年农历十月初一祭奠先亡者,称为送寒衣,但宋代有准确记载。《礼记・月令》年,记载了周朝腊祭的情况古人祭祀猎物,天子在社坛上祭祀日月星辰之神,在门口祭祀五代祖先,同时安慰农民,颁布新的作息制度;而《诗经·豳风·七月》记载七月天气转冷,九月转冷,是人为人父母的日子、你关心的人,比如恋人,送温暖衣服的那一天。同时,人们也会想念死去的亲人冷不冷,给他们送去棉衣因此,寒衣节也有一个名字叫“授衣节”
唐代及以前,农历九月赐衣,日期不定据《唐大语令集》年记载,唐玄宗天宝年间,九月初一被定为寒衣节,朝廷正式承认寒衣节的存在,直接影响了民间的扫墓赠衣习俗。宋代是寒衣节的成熟时期因为9月份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还没有进入寒冬,所以推迟到10月份《东京梦华录》010010010《梦梁录》准确地记载了寒衣节的时间是农历十月初一,人们开始祭拜祖先,为祖先烧纸和衣服;在明朝,有卖冷衣服的商店;清朝时期,寒衣节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在中国广大农村几乎没有改变。
新中国成立前,农历十月初一也叫“散工日”或“结账日”也就是一个大家族会在这一天设宴奖励长工、短期工,并算了一笔账,让他们回家,同时宣布是否继续留用,留下电话“打冬”或“打冬活”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大多在这一天改善生活,庆祝丰收。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人们素质的提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现代元素被不断地融入到传统的祭祀活动中,寒衣节也成为了人们 的父母、恋人等家庭成员准备御寒衣物,表达爱意的重要节日;死者的祭品变得五花八门,从传统的纸衣服到家用电器,再到豪华别墅和豪车。
节日习俗 编辑本段
祭祖:寒衣节要祭祀祖先,祭祀活动有墓祭和家祭两种。坟墓祭祀是在祖先面前举行的坟墓和服装是由五色纸在墓祭祀前、帽、鞋、被、房舍、骡马等纸制品,准备相应的供品。扫墓祭祀时,供品排列在坟前,点上香烛,一家人轮流举行跪拜仪式,然后摆放钱和纸衣、在坟前焚烧房屋等;家庭祭祀是在家里举行的仪式在陕南,人们在家庭祭祀时在每家房子前后的院子里、路边撒上灰圈,里面焚烧冷衣服和纸钱,以示逝者各取一份,互不相让。在陕西宝鸡,不仅家家户户在祖坟上烧纸衣纸钱,晚上还在家烧纸哭。
烧寒衣:寒衣是给已故祖先穿的御寒衣物这一天,人们在早上准备御寒的衣服和供品下午,有坟的家庭会去墓地祭奠,给先人烧纸钱和寒衣,没有墓地或离墓地远的会在十字路口焚烧,表达哀思。根据民间传说,10月1日是孤独的灵魂会议人们送寒衣,不仅要烧给先人,也要烧给孤魂野鬼。在一些地方,焚烧寒冷的衣服被改为“烧包袱”在一个纸袋里放很多鬼纸,写上收信人和寄信人的名字,这叫“袱”人们认为在阴阳界钱能买到东西,只能买到死人的纸衣服、房舍、只有当冥币等物品被烧干净后,师洋的纸才能变成冥界的布、衣服、房舍及金钱等。
吃面条:在寒衣节那天吃面条最初的面条是煎饼形状的,但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人吃不同的面条,包括阳春面、荞面、兰州拉面和其他类型的面条。
吃红豆饭:在江苏,人们通常吃红豆饭来悼念一个在地主的刀下悲惨死去的牛郎。
吃饺子:十月是冬季的第一个月,第一年的第一天是冬季的第一天饺子不仅是祭祖用的,也是一家人吃的人们在饺子中放入各种馅料,吃后可以为身体提供足够的热量,以抵御冬天的寒冷。在河南洛阳,有“十月一,油唧唧”包饺子就是如此。
吃糍粑:中国南方有吃糍粑的习俗,也有“十月王朝,激情燃烧”的俗语。
迎冬:在古代,人们认为寒衣节是进入冬天的象征,包括“授衣”和“开炉”庆祝的时候,虽然天气还暖和,家里当家的女主人还是会把事先做好的棉衣拿出来,让孩子和丈夫试穿,庆祝冬天的到来,这就是所谓的“授衣”主人还会把炉子拿出来,把炉子和烟囱收拾好,试着点一把火,保证炉子凉下来还能正常使用,这叫“开炉”民间相信寒衣节那天会有鬼出来,街上阴气较重男人因为阳气可以随便出门,而女人则可以 因为天气阴,我不能出去。
文化内涵 编辑本段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在收获时节祭祀祖先以示孝顺的习俗十月,既是庆祝米粒归仓享祖的谢幕时节,也是抵御严寒的开篇大典。寒衣节的本质是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和感恩人们向已故的亲人表示敬意、大量的抚慰死者的社会活动表达了先民以人文秩序顺应自然秩序的态度。同时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统一,体现了我们祖先的追求“天、地、人”和谐统一,讲究天时地利人和、遵循自然法则的想法。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