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鼓词
温州鼓词,又称瑞安鼓词,是流行于浙南最大的民间艺术流派,俗称“唱词”因为艺术过去大多是盲目的,所以也被称为“瞽词”,是一种鼓、中国 说唱是中国说唱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以艺人自弹自唱为表演形式“浙北平潭,浙南古祠”的说法。
学者们普遍认为它形成并盛行于明末清初,发源于平阳、在瑞 一个地区,原本是为了聋人生存的表演技艺,在清代中叶达到顶峰,并在中国南方广泛流传清末民初,随着牛的出现,迎来了第一次革新,文人也加入了表演者的行列,并走向职业化、固定的表演场所。20世纪20年代,南北两大唱腔诞生后期由于南派的音乐特点,更适合演绎鼓词温州鼓词,以瑞安城关话为表现音,占主流改革开放后一度陷入衰落,80年代随着艺术家的创新而复兴,并流传至今。
温州鼓词以“九板五调”鼓乐与表演的结合记录了说唱艺术的发展历史,具有道德教育的功能,蕴含着宗教、哲学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经典著作有长女词《南游传》《十二红》等。2006年,温州鼓词经国务院批准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平阳县申报的温州鼓词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展项目。代表性的继承人是阮石池、方克多、陈志雄等等。
艺术特点 编辑本段
表演特点
形式
温州鼓词的表演是一门综合艺术,艺人在唱词的同时需要演奏多种乐器。演唱者以“第三人称”讲述,在说唱的过程中,以一人多角度的形式刻画人物,不断地跳来跳去,时而变换作曲中的人物,时而还原到讲述者本人,以一人表演为主要演唱形式,也称单档。20世纪70年代以后,两人或两人以上表演时,称为双舞台或多舞台。七八十年代还引进了鼓戏,至今没有普及。
唱词
温州鼓词以瑞为例的歌词安方言为标准演唱语言,主唱为辅助发音必须以瑞典语为基础安和城管,满嘴当地俚语。韵文包涵唱词、念句、句子分三部分,内容以雅俗共赏的故事为主线,涵盖家国兴亡、占卜巫术、天文地理、民俗等方面,增加休闲乐趣,帮助观众了解人文知识。
曲调
温州鼓词以“太平调”为基本曲调,有“正太平调”与“反太平调”正太平调” 也称“太平唱”,上句一般落“re”音,下句落“sol”音,为徵调式。配合原板使用,节奏相对舒展,适合情绪稳定的叙事片段。正太平调下相对固定的唱腔如下“太平游春腔”太平母子腔”太平追雷公腔”等。反太平调”也称“上把调”或“换上把”,也就是牛筋琴上的原唱“正太平调”的“sol”声音为 “do”音,把“徵”把 改成 “宫”调。前期反太平调只有三片伴奏,后期调比以前活跃。反太平调下相对固定的唱腔如下“反太平诉衷情腔”反太平上巫山腔”等。
唱腔
温州鼓词以“吟诗调”为基本唱腔,“吟诗调”对于四个句子来说,节奏是自由的,像一块松板,除了“吟调”大调”和“弹词调”吟调”,亦称'田歌”唱腔有上下句式和四句式两种,节拍也有自由散板和一对一式(2/4拍)两种。很像诗歌的音准,节奏自由,无乐器伴奏,以清唱剧为主,旋律波动不大每个结局基本上都落在“sol”上。农村人在田里除草、上山拾柴或划船摇橹时都会唱这个曲子。吟调” 广泛用于温州鼓词唱腔,下属相对固定的唱腔如下'相思腔”赞叹腔”诗赋腔'等。 “大调”,亦称“灵经大调”或“娘娘词窦”,唱句间以大锣、鼓声撞门,故名。唱段由上下句组成,节拍有散板和一板三只眼(4/4拍),属徵调式。大调是专门用来唱大话的。弹词调”它是从演奏歌词和歌曲的音乐演变而来的。唱法是四句,节拍是一对一(2/4拍)曲调拉长了,句尾经常有拖音。
音乐特点 编辑本段
板式音乐
温州鼓词是一种板式变奏曲,具有整体节奏、变化丰富,大致可分为九大基本板块其中原板是基础板,应用比较广泛,其他大部分板都是由它衍生出来的艺人学唱温州鼓歌,总是先学原盘的旋律,逐渐掌握其他盘。原板”,亦称“中板”或“流水”,唱了四句,拍子为板(2/4拍),速度中等,偶尔在4/4拍出现。原板往往设计在温州鼓乐曲目的第一句或第一段,俗称'开场四句头”
慢板、快板
慢板”,亦称“慢原板”,为上下句演唱,节拍为 (4/4拍),速度为慢速。慢板的旋律与原作相似,特点是字数少,多拖腔,委婉动听通常用来表达人物的感情,表现心理活动。唱慢板,对演员和演员的要求s的声音都比较高,音域要宽,音色要美,这样唱功才能美。快板”,亦称“快原板”,节拍是单声道的(2/4拍),更快,咏叹调的旋律高度连贯,清晰流畅,变化多端。宜表现欢快、活泼、轻松等情绪。快板 s的音乐设计,字数多,句子少,唱歌时给人“半说半唱”的感觉quot感觉 quot主要出现在会话词中,即唱而不白,也适用于“看山景”逛花园”比如动作类的场景。
紧板、泛板
紧板”,亦称“迭板”,节拍是没有眼睛的(1/4拍),速度更快,字字千斤,声音没有轻重之分。紧板唱法是在快板唱法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速度很快、旋律围绕方言的发音和声调而动,起伏不大,旋律不大,通常给人“说多唱少”感觉,虽然它的腔很少,但还是有一定的音乐旋律,不代表说白了。紧板的运用多出现在情节突变矛盾冲突尖锐的地方,主要用于营造紧张激烈的气氛。泛板”,是一种紧打慢唱的板块,唱段采用上下句的形式其特点是演唱句子或拖腔可以自由拉长或缩短,节奏保持稳定,速度较快。节拍和京剧里的差不多“摇板” ,在越剧里“嚣板”等。泛板音乐有明显的强弱之分,轻唱时节奏缓慢,热闹时节奏强烈 适合当字符 内心情绪爆发。潘板音长,节拍短,听起来悲苦,比较适合表达悲伤的情绪。盘板是温州鼓词的一个重要板块,老艺术家们非常重视它的应用,以显示他们的演唱水平。
倒板、清板
倒板”,也称为导向板,适用于”三三四”的十字句。速度是自由的,拖长的旋律可以根据演员 的声音条件。倒板多用大鼓、伴着大锣声,唱腔雄壮,听起来像空谷。常用于咏叹调开头或剧情突变时常用于人物抒发豪情壮志,抒发慷慨激昂的感情等情节。清板” 人声由上下两句组成,节奏有序(2/4拍)和一板三眼(4/4拍)两种,速度中等。没有牛筋琴的伴奏,只靠敲击“三粒板”与“小抱月”控制节奏,唱腔的强弱取决于歌词的内容,清板唱法在瑞安鼓歌词的唱腔中被广泛使用。清板在演唱中使用频率很高,各种词语和表达方式都可以使用,再加上带有乡土气息的旋律,让听众感到亲切,容易理解。清板对艺人音准要求较高,唱清板可以表现艺人 高超的唱功。
散板、数板
散板”,又名散,节奏自由,可快可慢,其拖腔音调有高有低、节拍的长度完全由歌手决定的声音状况。三板的唱腔节奏和过门的节奏很不一样过门速度中等,但唱腔自由,或快或慢。牛筋琴是抱着咏叹调轻轻弹的,越紧越好。数板”,俗称“打快板”没有音乐旋律,而是节奏感很强的有节奏的吟唱,节奏随着歌词句式的变化而变化。
伴奏乐器 编辑本段
主要乐器
温州鼓词的伴奏形式从19世纪末开始使用,以平鼓为主、牛筋琴、三片板是主要的伴奏乐器。
伴奏乐器
伴随乐器主要是小月抱、大鼓、小锣等。小抱月”,亦称“高音梆”或 “小梆子”大约四英寸长,有角、由黄杨木或常青中空制成。发音洪亮清晰,音高固定,适合字 情绪、故事和歌唱的变化。唱带有强烈宗教色彩的大话时,加入鼓和锣,以表现高亢激昂的表演效果。
演唱形式 编辑本段
大词
大词”,亦称“经词”,又叫“娘娘词”,“灵经大传”大词主要演唱“经卷书”旧时多在供奉女神的庙宇中演唱,宗教色彩浓厚,没有钢琴伴奏的鼓,曲调缓慢悲凉,庄严肃穆。演唱形式相当复杂艺人演唱时,身穿长衫,身前放大鼓,身旁挂大锣,右手击鼓,左手持拍板,起立说唱。四大记“是大词的代表词头,包括《南游》《西游》《北游》010,其中《东游》最为著名,又称《南游》《灵经大传》。
平词
平词,亦称“娘娘词”曲调优雅,唱的比白的多,比抒情的长。这是一个艺术家 ■通常的商业唱法,室内室外都可以唱。婚礼葬礼或招待客人时,会邀请艺人在夏夜演唱,时间从几天到一晚不等。平慈主要唱的是人间、历史、公案、四种武侠题材,起到娱乐休闲的作用。
重要流派 编辑本段
阮派
阮派唱腔由阮士池创立,阮士池于1929年出生于上海瑞和安,浙江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温州鼓词代表性传承人,被中国文联授予终身成就奖曲艺艺术家。阮石池小时候因为左腿调皮被诊断终身残疾12岁时,他的母亲将他托付给民间艺术家王启帆,让他学习鼓乐艺术,因为他想念他的疾病。1942年为营救出道,之后尝试编曲,并在各地演出17岁因唱《陈十四娘娘》《十二红》在温州成名。新中国成立后,阮石池与其他鼓手一起,组织宣传了《五凤图》《朝鲜母亲》等一系列节目,帮助在群众中宣传新政策的实施。1952年参加浙江省民间乐舞表演,因唱鼓词《黄继光》而获赞同年当选瑞安市曲艺家协会主席,2001年被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新中国曲艺五十年特殊贡献艺术家”称号。阮石池 的表演咬字准确,吐字清晰,表情生动,感情细腻,从而刻画出一个美好的家庭、小家碧玉与农妇村姑相得益彰,形成了纤细华丽的唱腔,被称为“阮派”
丁派
丁凌生
丁灵生,艺名肖林同,1932年生温州鼓词丁派创始人,中国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温州鼓词代表性传承人。9岁开始学习温州鼓词,16岁成名,60年代前后与阮石池合作、陈志雄、方可多并称为“四大鼓师”在浙江首届曲艺节中获演员二等奖、温州地区民间文艺汇演一等奖。丁学派s的唱腔借鉴了京剧的唱腔,融入鼓点歌词使之铿锵有力,擅长武打词和激情表演、充满激情,它改变了温州鼓词板式不定法的传统,创造了“垛板调”和“点平”小鼓作品,代表作品如《婚姻法》《王贵与李香香》《杨志卖刀》等。
陈春兰
陈春兰,1968年出生于平阳昆阳镇,中国浙江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温州鼓词代表性传承人。他17岁开始学习艺术,师从张、陈玉麟、丁凌生18岁学会唱温州鼓词,开始表演。记录的温州鼓词有30多种,演出场所遍布温州平阳、文成、苍南、乐清等城市村镇多次走进高校,帮助宣传温州鼓文化。她的表演吐字清晰,表情自由,声音优美,表情生动她的代表作品有《拳打镇关西》《野猪林》《胭脂》等等。
陈派
陈志雄,1936年生于温州鹿城,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温州鼓词代表性传承人,陈派 她在唱歌。14岁时,师从著名鼓手陈18岁因唱《玉蜻蜓》成名,后加入温州曲艺队。陈派唱歌软硬兼施、悠扬雄壮,伴奏音乐很有动感,适合塑造人物,所以很受欢迎代表作品有《观音传奇》等。
方派
方克多,1942年出生于浙江平阳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温州鼓词的代表性传承人“方派”唱腔的创始人。1955年师从民间艺人苏方祖先生1964年退伍回到家乡负责组织平阳曲艺团,并兼任演员1980年调到平阳县文化馆负责曲艺工作。中国音乐协会会员,浙江省音乐协会第二届会员、三、四届理事、温州市文联委员、平阳县戏曲协会副主席。方克多第一次把男人 美国和女人 乐坛上的双档。其表现华而不浮,不乱它善于吸收其他种类音乐的艺术专长,并形成了幽默感、清新的艺术风格,代表作品有《十二红》《龙梅二度缘》等。
艺术价值 编辑本段
历史性
作为中国传统的说唱艺术形式,温州鼓词自诞生以来一直是单列表演、温州方言俚语深受人们的喜爱,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项目这在说唱戏曲和文化研究中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温州鼓词最初为“敲鼓独唱”作为一种表演形式,经过百年的发展,借鉴戏剧元素,逐渐形成“九板五调”的鼓词音乐。同时添加性能元素,从“人多角”绩效方法发展到“自我者”旁观者”讲述者”在新的形式下,鼓艺人很难将丰富的经验内化为道白和表演套路在寺庙唱大话时,往往需要布景来增加信仰的气氛,这记录了中国传统说唱艺术的发展历史,也间接记录了古代市民的生活状况。
文学性
温州鼓歌的歌词来源于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蕴含着价值观念和道德教诲,因而具有较高的文学内涵。讲故事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人们传达惩恶扬善、忠贞报国、忠孝廉耻等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如《秦香莲》《三打白骨精》《蝴蝶杯》《秋江追舟》等等。在清朝时期,作家加入了创作者,倒叙被用于讲故事、重复、伏笔和其他写作技巧,为布商和士绅、同时,农村男女记载着中国古代史上真实的民间俗语和古诗词,以其文化内涵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温州人。
传承保护 编辑本段
传承
第二次革新
新中国成立后,温州鼓词迎来了第二次革新。1949年至1996年,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温州鼓词积极配合革命运动进行革新,温州各县相继成立曲艺家协会、曲艺队等机构帮助管理艺人、传承鼓词文化。鼓乐艺术家创作了大量具有现代题材的作品,如《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并同时进行了《粉妆楼》010《反唐》等公益演出,以响应全国文艺运动。歌唱表演的形式吸收了京剧、越剧、梆子、黄梅戏等剧种用于拍摄音乐和四大剧种的表现手法,学习瑞安民歌、田歌和其他基本曲调提高了他们的表演能力。伴奏编制中加入了琵琶、三粒板、小抱着月亮和其他乐器丰富的音色,两个人开始尝试、四人合唱等多档形式丰富了表演手段。
衰落
从1978年到1985年,温州鼓词逐渐进入衰落阶段。这一时期,中国进入现代化进程,温州鼓词艺人恢复表演,但自身表演难以融入现代生活,温州鼓词传承面临后继乏人、观众流失、传承困难等诸多问题。受时尚文化的影响,它可以 I don我跟不上它、随着现代艺术的多姿多彩的竞争,温州鼓词的观众正在逐渐流失。边唱边弹的唱腔形式,对艺人要求很高老艺人退出,新艺人可以 不能及时补充,导致在职鼓词艺人数量减少,后继乏人。温州鼓词的歌词依赖方言,普通话的普及让温州鼓词的传承处于尴尬的境地。特色乐器牛秦进制作工艺复杂,市场需求小,也面临失传的困境。但在农村,温州鼓词因其祭祀鬼神的宗教功能而继续流传和表演。
复兴
改革开放后期(1986年左右)随着艺术家们努力继承和创新,团队日益扩大、人才辈出,温州鼓词在萧条中逐渐复兴。2006年,浙江省瑞安市申报的温州鼓词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借助音像制品发展起来、广播电视互联网进入现代传播模式时期,文化教育得到加强。2011年,平阳县申报的温州鼓词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温州鼓词以扁鼓、牛筋琴、三板乐器等形式延续至今,相关文化保护受到国家重视。
保护
温州鼓词自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和保护为了通过温州古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和古瓷传承人不断加强相关工作,重点建设传承展示基地、寻找遗失的曲艺资料和举办研讨会等政策支持,加强对外交流活动、重视媒体宣传,发展民间艺术“三进”活动、培养教育学生。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