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百科  > 所属分类  >  艺术百科    文化百科   

莲花落

莲花落是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项目编号JS-04-V-0022,莲花落,俗称“落子”、“打莲花”是曲艺艺术样式中的说唱文艺。莲花落的道具是三块竹片,其中两块的顶端装有两根约为两公分左右的竹柱,竹柱上安有一朵莲花和两枚可以上下跳动的铜线;另一块竹片两侧均为锯齿状。表演时,表演者左手以拇指、食指、中指间捏住两块装在铜线的竹片,前后稍稍错开,可因拇指、食指的上下捏动及手腕的抖动,使竹片前端的铜线因上下跳动而发出沙沙声响。右手则以锯齿形竹片,在左手捏住的两片竹片的两侧括动或敲击,从而敲击出高低强弱、弹跳拍打的乐音,使其沙沙声响不绝于耳,形成节奏明快的节拍。表演者与此同时念唱韵白词句,或用以抒情、或用以叙事,但每段尾句之后,众均参与齐唱“一么子里、二么子银,三打鲤鲫,五么子鲨来,花开莲花落哎”的衬词衬句。

目录

历史起源 编辑本段

在学术界有多种不同的看法。其中谭正璧和谭寻认为莲花落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从《逸周书》里的《周祝篇》和《太子晋篇》,《苟子》里的《成相篇》这几篇文章来看,民间的在周代就已经存在了。他们认为荆轲《易水歌》和《大风歌》都属于莲花落一类的东西,其朗诵起来与莲花落相同,并且也是和莲花落一样配着简单的敲击乐器

陈钧和黄春生认为莲花落和佛曲“散花乐”“四季莲花乐”之间有着莫大的联系。佛教音乐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种佛教颂偈形式“ 唱导”。“ 唱导”发展成熟以后,大约在隋唐产生了佛曲“ 散花乐”。相关最早的文献记载是成书于唐贞观十九年 ( 645年) 唐西明寺沙门释道宣撰 《续高僧传》。散花乐是寺院僧人们募化时唱导的艺术形式,唐氏道宣在《续高僧传》卷三十中有介绍说:世有法事,号曰“落花”,通引皂素,开大施门;打刹唱举,拘撤泉具。”因其“ 声无暂停,语无重述”,散花乐受到民间群众的欢迎,之后,乞丐模仿其句式与合声逐渐形成“ 莲花乐”。这种认为莲花落起源于佛教僧侣募化时所演唱的佛曲的说法也是当前大众普遍认同的观点。

发展状况 编辑本段

20世纪40年代,莲花落已经衰落,许多艺人开始改唱其他的曲艺类型。1980 年前后,在辽西绥中县还有几位七八十岁的莲花落老艺人,后来随着老艺人故去,莲花落在辽宁已经基本上失传。莲花落的优秀剧目被二人转等曲艺继承了下来,受到国家和政府的保护。在国家的扶持下,一些莲花落艺人也开始推陈出新,借助网络平台吸引受众的关注,促进曲艺的传播。

艺术特征 编辑本段

演出形式

莲花落最初是单口说唱形式,表演者一般是一个人自说自唱,以说为主,或唱些小调,以竹板伴奏,右手拿两片大竹板,左手拿五片小竹板,大竹板打强拍,小竹板其余拍子,随着节拍进行表演。各地莲花落演出形式上亦有区别,例如绍兴莲花,起初是一人主场,一二人伴唱,后又保留一人主唱的基础上,发展为两人演唱(艺人称双档),根据演唱内容不同,还分“男女双档”  “男双档” “女双档” ;客家地区“莲花落”演出形式有单曲和彩唱两种,单曲只由一人演唱故事,唱词多采用叙述体;彩唱是由歌者两三人,分饰为旦、丑两种角色,分包赶角,犹如小戏曲,插科打诨,以资娱乐。

说唱

莲花是们说唱艺术,语言是表现艺术内容的主要形式,莲花落在传播与演变过程中,逐渐地方化,各地的莲花落大都本地方言演唱。例如太原莲花落的段子通篇都是要用太原话来表达的,而绍兴莲花落要用绍兴方言演唱,因此又形成了不同的特色。

伴奏

莲花落采用的是大弦伴奏、群众帮腔,用扇子、竹板、手帕、节子(碎嘴子)等做道具。北方莲花落到评剧的发展过程中‚,莲花落又学习了河北梆子、京戏等的板腔体系‚改用梆子掌握节奏,并‚加入单皮、板胡、板鼓等做伴奏乐器。在山东发展为“山东落子”的过程中,也发展独特的地区特色,伴奏不用弦乐,主要是大钹(光光、咣咣镲)、竹板、节子(五块小竹片穿在一起)。而绍兴莲花落受越剧影响,多用弦乐,在20世纪70年代,原有的竹板、竹筷、毛竹老头改用为戏曲鼓板和斗鼓,并配有琵琶二胡、笛子、扬琴等乐器。

角色

演唱莲花落共分三种角色:扮演坤角叫“包头”也叫“打里儿”;扮演男角叫“画面儿”;扮演老太太叫“画底儿”。莲花落的表演方式是边舞边唱,走八字、笸箩圈儿、编黄瓜架等,演员化妆是“漫画”风格,因而活泼、风趣。

唱腔

莲花落常用的腔调有“平调”“悲调”之分,另外有“哭柳”“云里翻”“海底捞月”等特定曲调。一般情况下,当一段唱腔开始时,会先有“摔斗”,也叫“喊落”。

传统剧目 编辑本段

莲花落历史悠久拥有众多的曲目,不同流派也有着各自的经典曲目。太原莲花落传统剧目有长篇的《五女兴唐传》《万花楼》《呼延庆打擂》和短篇的《小两口打架》《小寡妇上新坟》等。绍兴莲花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长篇节目有《闹稽山》《马家抢亲》《天送子》。萍乡莲花落传统曲目有《赞土货》《赞萍乡大人物》《剿笼庄》《王氏教女》等。 

现代曲目 编辑本段

现代以来,在表演传统剧目的基础上创作新剧。1980年,萍乡莲花落传承人宋华铿主创并演唱的曲目《少奇一身是胆》参加解放后首次全国农民调演,并三次调进中南海进行汇报演出,获得了高度评价。 山东落子传承人张青敏,根据自己“包吃包住免费教落子”的经历,创新改编出新曲目《特殊招聘》。

传承价值 编辑本段

莲花落早期是乞讨谋生的一种手段,内容多为当时社会时闻、历史故事和人物故事,是广大百姓娱乐和了解当时社会动态的途径。 现代衍化为一种寓教于乐的群众文艺样式,是各类文艺演出常见节目之一。

莲花落节目,不仅是莲花落艺人把握世界的独特方式,更是他们审美创造与艺术智慧的特殊凝结和呈现,还是当地群众精神思想和生活理想的重要载体和表达方式,以及群众们接受思想道德教化并传递人伦情怀的传统方式与重要渠道。

莲花落作为综合性很强的一种曲艺表演形式,对于认识、了解和研究、传承具有各地特点的语言(方言)、文学(曲本)、音乐(唱腔及伴奏)、美术(服饰与道具)等的艺术文化特点,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价值。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皮影戏    下一篇 孙氏太极拳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