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牌舞
盾牌舞是中国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项目编号:JS-04-III-0039,盾牌舞又叫男子群舞藤牌舞或滚挡牌,主要流传在永新的龙源口、烟阁等南片诸乡。龙源口镇的南塘村,素有“不练盾牌舞,不是男子汉”之说,绵延至今,已有近150年的历史。盾牌舞是一种集武术、杂技、舞蹈、音乐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文化表演艺术样式,动作粗犷、雄健、彪悍,队形变化奇特、壮美,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磅礴的战斗气势。
www.qwbaike.cn
历史溯源 编辑本段
盾牌舞是清代康熙年间(1662-1723年)由广东传入吉安市的,在永新、井冈山、安福、吉水等地流行,其中,永新县的南乡盛行。因这个舞蹈由藤牌操演变而来,又称为“藤牌舞”或“滚档牌”。盾牌舞是形象地表现古战场上两军对垒、破阵,短兵相接、互攻互守的民间舞帽,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强烈的战斗气氛;它节奏严谨,队形变换奇特别致,画面气势磅礴壮美,集武术与艺术为一体,既有演武作用,又有观赏价值。全舞由男演员10人组成,2人代表敌方将官或骑兵,8人为士兵。一律头裹白毛巾,上身穿青色镶白边(或黄边)对襟衫,下穿青色紧口裤(也可穿平时生活装),脚蹬黄麻草鞋。要求整齐一律,紧束利落。将官手持虎叉(也可用木制道具),士兵右手持装有响环的单刀(也可用木制道具),左手持木制、外蒙牛皮的盾牌(也可用竹篾编制盾形,外用纸裱糊、彩绘,内侧系绳,装木柄,便于手挽持舞动)。整个舞蹈由开演仪式、四角阵、长蛇阵、八字阵、黄蜂阵、龙门阵、荷包阵、打花牌8个阵式组成。 www.qwbaike.cn
开演仪式古朴肃穆:杀雄鸡,制血酒,饮酒跪拜,然后一声呐喊,武士分站四角,左冲右突。接着阵形一变,成了有头有尾的长蛇阵,武士们飞步鱼跃而上,显示出非凡的武功。强攻时,刀叉相接,旌旗蔽日;软攻时,缠绵悱恻。锣鼓声中,又突变为八字阵,两军对峙,森严壁垒。随着急促的鼓点,武士们呐喊着奔走一阵后,8位武士并排滚挡,犹如黄蜂出洞,铺天盖地席卷而来,势不可挡。接下去是包围和反包围龙门阵、荷包阵。最紧张、激烈的是“打花牌”,武士们拼死冲杀、短兵相接,打出了令人眼花缭乱的“跳牌”、“扯牌”、“嚎牌”、“腰牌”、“滚牌”、“躲牌”、“花牌”,令人目不暇接。盾牌舞是男子群舞,步伐以“丁桩步”、“矮桩步”为主,显得动作沉稳、坚实,兼用“擦桩”、“溜马桩”等桩步;表演时,单刀响环铿锵作响,又有刚劲的“嗬”、“嘿”呼喊声,再配上跌宕起伏、刚柔相济的锣鼓、唢呐曲牌,使得整个舞蹈紧张、热烈、勇武、雄浑,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www.qwbaike.cn
历史回顾
江西省永新县地处赣西南,位于罗霄山脉中段。盾牌舞是流传在永新的一种民间舞蹈。据永新县志和南塘村吴氏族谱记载,盾牌在明朝就可“供习武防身用”,由此演化出的盾牌舞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还有一种说法是此舞为三国时期名将黄盖所创的《团牌武》而来;也有人认为盾牌舞起源于清代,当时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一部分流落到此地的太平军将士为了做有力的抵抗,经潜心操练而成。后来,当地一些尚武群众将它加以提炼完善,逐渐演化成一种既具观赏价值又能健身娱乐的民间舞蹈。
据吉安群艺馆工作人员介绍,该馆在近十几年的调查中发现,许多盾牌艺人的祖先都是行伍出身的,发展到后来,该舞又被戏剧吸收和改造。表演时舞者左手执盾牌,右手握长或短的兵器。盾牌形状有圆、椭圆、燕尾、长方等,牌面绘制的图案,大都是各种动物的首形,呈威武可怖之貌。制作盾牌的材料因地制宜,多为竹、藤编扎,蒙上兽皮后更加坚固。
www.qwbaike.cn
起源发展 编辑本段
盾牌舞起源于清代,当时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一部分流落到此地的太平军将士继续进行操练,后来,当地一些尚武群众将士兵们的操练加以提炼完善,逐渐演化成一种既具观赏价值又能健身娱乐的民间舞蹈又名藤牌舞、破长牌等,流传于中国江西、福建、浙江、江苏等地。也是从古代武舞演变流传下来的一种反映士兵操练、战争生活的舞蹈。宋代《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乐部,有花妆轻健军士百余,前列旗帜,各执雉尾、蛮牌、木刀,初成行列,拜舞互变开门夺桥等阵,然后列成偃月阵。乐部复动蛮牌令,数内两人出阵对舞,如击刺之状,一人作奋击之势,一人作僵仆出场凡五七对,或以枪对牌、剑对牌之类。”这与现今的盾牌舞表演极其相似。现在盾牌舞表演时,演员分为两队对峙,一队右手执短刀,左手执盾牌;另一队持叉或枪、棍等器械。双方组织得十分严密,队形变化迅速多样,但步伐一致、动作整齐、粗犷有力。演员通过布阵、对阵、抢阵和破阵等战斗对垒、搏斗撕杀,表现了古代战争场面和武士的个人武技。盾牌舞有很多阵式,如“黄蜂阵”,表现武士向敌人突击冲锋的气势;“一字长蛇阵”,表现了进退自如、易攻善守、机动灵活的古代阵法。用民间锣鼓伴奏。
风格特点 编辑本段
永新县盾牌舞老艺人刘先生介绍,该舞风格特点为动作幅度小、频率快,表演时要掌握“推、挡、搭、架、逼、闪、跌、滚”8字诀,习练前有一套令人肃然的仪式,舞者要在族长的带领下杀雄鸡祭祀祖先牌位,其目的是“祈求神灵保佑出征男儿”,显然是古代士兵出征前祭祀仪式的遗留。该舞表演时多用民间打击乐伴奏,绕场子时常采用“翻鸡毛”鼓点,有的地方伴奏乐器会加入丝弦乐和吹奏乐,有的地方还加入一种民间特殊的乐器“呐子”,声音尖细、高昂,极具穿透力。阮晓春(吉安市群艺馆馆长、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盾牌舞是一种集武术、杂技、舞蹈与音乐为一体的民间舞蹈,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该舞动作粗犷、雄健、彪悍,队形变化奇特、壮美,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磅礴的战斗气势。 www.qwbaike.cn
表演形式 编辑本段
盾牌舞有一套传统的、颇具庄严和悲壮色彩的表演形式。9位表演武士一律头裹长巾,上穿黑底镶白边胸云花的对襟短衫,下着黑色紧口裤,裹绑腿,脚蹬黄麻草鞋。一位手执带响环的钢叉,扮演将官或敌方骑兵;其余的则一手持盾,一手握刀,个个强悍威武。盾牌舞的剧情内容比较简单,主要表演两军对垒破阵,互相攻守,但表演形式却变化多端。整个表演共分八个阵式,即四角阵、长蛇阵、八字阵、黄蜂阵、龙门阵、荷包阵、打花牌和收式。表演开始时,武士各据四方,叉手勇猛攻击,左冲右突,一下就把人们带到“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的古战场。紧接着阵式一变,成为有头有尾的长蛇阵,武士们飞步鱼跃而上,展示了非凡的武功,强攻时刀叉鸣响,软攻时,缠绵悱恻,顿时如时下流行的太空舞。锣鼓突起,变为八字阵两军对峙,双方森严壁垒,众志成城,伴着急促的鼓点,刀叉闪亮,铁环齐响,武士们惊天动地的“嗬”“嗬”呐喊,分外严肃、壮烈,扣人心弦。 www.qwbaike.cn
在一段走步的间隙后,8位武士并排滚挡,犹如黄蜂出洞,铺天盖地,席卷而来,恰似《国殇》里所描写的“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这便是黄蜂阵;接下来是包围和反包围的“荷包阵”“龙门阵”。最紧张、最激烈、最壮观的是“打花牌”,这是整个舞蹈的高潮。武士们怀着“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的英雄气概,拼死冲杀,短兵相接。表演的武士们凭着平日练出的武功,拼尽全力,真刀真枪地打出了令人眼花缭乱的“跳牌”“扯牌”“嚎牌”“腰牌”“滚牌”“躲牌”“花牌”。锋利如霜的短刀嘎嘎飞舞,有时离表演者胸口仅几毫米,寒光闪闪的钢叉又刺又砸,令人胆寒而又分外激昂,仿佛看到太平军将士“子魂魄兮为鬼雄”的豪迈气概。 www.qwbaike.cn
文化盛行 编辑本段
盾牌舞组织形式为“班”、“队”,宗族性十分浓厚。如永新县泮中乡南塘村盾牌队,全由村里同姓族人组成,全村参加盾牌舞的人达百余人,一家三代,同胞手足同台表演者比比皆是,村民中素有“不练盾牌舞,不是男子汉”之说。盾牌舞队的规模则是宗族人口盛衰的标志,参舞的男子更是力量的炫耀,姑娘也往往在盾牌舞队中挑选自己的如意郎君。但在安福县,该舞则是一种传统的文娱活动。盾牌舞主要表现两军对垒破阵、相互攻守拼战的场面,由男子集体表演,两铁叉手与众多(8个以上)牌丁伴着滚、打、桩、躲的一系列动作,组成四角阵、一字长蛇阵、八字阵、黄蜂阵、搭牌、龙门阵、荷包阵、打花牌等八个阵式。阵式布局巧妙严谨,造型神采各异。其动作特点为功架不倒,刚柔相济,疾而不乱。盾牌舞的音乐特点主要是吸收“灯彩”中的唢呐曲牌“锣腔”、“戏曲”中长音加花的“南路散板”和“国术”中的快板锣鼓等,加上表演过程中不断响起的铿锵的短刀响环声和演员们“嗬嗬”的呼喊声,为热闹气氛的营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盾牌舞在永新一带家喻户晓,曾有“不练盾牌不是男子汉”之说,特别是元宵“出灯”时更属必不可少。它深受当地民众喜爱,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永新盾牌舞是赣西南山区民俗民风的一个缩影,它体现出一种最原始的民族凝聚力、团队精神和战斗精神。就艺术价值而言,它集武术、杂耍、舞蹈、造型于一体,成为地方文化的典型代表。文化生活的日新月异以及老艺人的相继去世,使盾牌舞面临失传的危险,抢救工作迫在眉睫。 www.qwbaike.cn
传承价值 编辑本段
国家文化部确定的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民俗五类551名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最近正式公布,年届60岁的盾牌舞传人、江西吉安市永新县农民吴三桂金榜题名,成为江西吉安市唯一选入“非遗”的人。
随着时代的前进,经过一代民间艺人的加工,盾牌舞的音乐也别具一格,在打击乐的基础上吸取“灯彩”“采茶戏曲”和唢呐的豪壮雄浑气势,随着剧情的发展,时如急风暴雨,万马奔腾;时如丽日和风,信马由缰;时如小桥流水,莺歌燕舞。解放后,党和政府大力挖掘整理民间艺术遗产,盾牌舞作为一种民俗文化“活化石”,以其独有的特色重新在永新乡村闪烁光芒。1953年,盾牌舞到北京中南海怀仁堂演出,之后,原东北军区文工团将盾牌舞带到朝鲜和前苏联等国演出;1957年,南塘村的吴王生等十几名民间艺人在江西第一届民间艺术汇演中表演了盾牌舞;同年又赴北京参加了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获优秀节目奖;1987年,上海科技电影制片厂两次将盾牌舞搬上银幕。近几年,永新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设立专门研究会,培训专业队伍,推出系列活动,全力挖掘整理盾牌舞。
2005年,全新的永新盾牌舞参加了南昌国际傩文化艺术节踩街表演和江西省民间艺术节调演,并作为江西省唯一选送的民间艺术节目,赴广东省汕尾市参加首届泛珠三角“9+2”民间艺术表演大赛,赢得好评如潮,2006年又被文化部入选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盾牌舞作为一种很有特色的民间艺术,受到群众的广泛欢迎。如今,它成为永新和井冈山及周边县市农民闲暇时健身娱乐的方式,成为农村婚嫁、子女升学时加以庆贺的保留节目。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