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象牙浅刻
历史溯源 编辑本段
始于明代,清代繁盛,曾被招为宫廷牙作,是江南派的代表。晚清出现周之礼、张楫如、吴昆、薛佛影、闵雅兴、杨雪芳等名家。上世纪中叶,中国象牙浅刻的艺术中心慢慢由上海苏州转移到常武地区,武进象牙浅刻与北京立雕、广东镂雕一起成为当今象牙雕刻的三大流派。现正在申报国家级非遗名录。
清代起,当地一些留青竹刻艺人同时从事牙刻创作。清末,武进商人马志洪(字啸山)先后在全国各地兴办8家象牙店,商号“天协成”,期间雇佣和培养了一大批常州籍牙刻技师,其中秦雪泥、闵雅兴、王清源三代传承,均为牙刻名家,名噪一时。1973年,牙刻名家杨雪芳出任武进县特种工艺雕刻厂厂长,坚持传统的师徒传承模式,培养出了萧剑波,陈桂方,倪久晋,王建海等多位牙刻工艺大师。
与江南地域人文相融合,结合书画艺术的表现形式,是常州象牙浅刻独特的艺术特征。以金属平刀、钩刀为工具,在象牙器具表面作毫米深浅的阴线刻画与刮琢,再用毛笔舔水墨、颜料对凹处进行填染而形成画面。作品以人文历史、山水花鸟、名家书画为主要题材,并伴有赋诗题款。牙刻载体多为象牙笔筒、书镇、印章、挂件、鼻烟壶、台屏等文房珍玩。作品风格早期着重以线条刻画,清气高古;后逐步演变,注重点线面结合,多层次刻画,注重水墨意境,融入文化特质,在全国象牙雕刻领域中独树一帜。
象牙雕刻传承至今,北京、广州象牙雕刻之精华在于“雕”,而常州牙刻之精髓在于“刻”。
象牙浅刻是江苏常州武进区的传统手工技艺。
发展状况 编辑本段
说到浅刻,不得不谈谈竹刻,竹刻可以说是中国雕刻文化的缩影,清代中叶是竹刻艺术的鼎盛期,浮雕与圆雕之法已至颠峰。此时出了一位别开生面的竹刻大家,叫周颢(号芷岩)(图9、46)。金元钰在《竹人录》中论曰:自朱氏祖孙起,嘉定竹刻艺人都是“画道以南宋为正法,刻竹则多崇尚北宗”而周芷岩一改前法,所刻山水“合南北宗为一体。无意不搜,无奇不有……是将南宗画法入竹刻之第一人”。他创造了以阴刻为主的“平刻浅浮雕”之法。虽然,仍带有阳刻的痕迹,但也称的起开创清中期竹刻新法之第一人了。特别是他所刻的竹石图,神韵所至,以刀代笔,将文人画再现于竹器上。故有赞誉者称其“用刀如用笔”,“画法施之刻竹”等等。竹雕风格从芷岩开始为之一变。他改变了嘉定派朱鹤所创的以“南宋画法”(按南北宗理论南宋画为“北宗”)入竹刻的思想,而是将南宗画法融汇于竹刻,使竹刻成为一种特殊的书画形式,同样讲究画面的意境,讲究诗、书、画、刻在竹子上的和谐统一,文人气更加浓厚了。
录入非遗 编辑本段
2018年1月1日起,国务院终止合法象牙加工贸易,常州牙刻的传承遭遇到巨大危机,匠人们改用猛犸象牙作为原料,为技艺传承留下了希望。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