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百科  > 所属分类  >  艺术百科    文化百科   

扬州刺绣

扬州刺绣是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源于汉,兴于唐,精于宋,盛于明清,位于江苏省中部,故有“广陵女子善绣”之说。

扬州刺绣包括设计绣稿、上绷配线、刺绣、装裱等诸多工序。刺绣底本的形成,是对原画作必要的修改,重新绘出适应刺绣特点的画稿,指导绣师读懂画作。绣制针法多种多样,有齐针、散套针、旋针、接针、滚针、游针等数十种。选择针法时多有讲究,起针落针,“平、匀、齐、密”;线条排列,疏密得当;皮皮相迭,针针相嵌;镶色和顺,丝理自然。

扬绣以水墨绣意占长,风格特殊个性鲜明,以针代笔,以线代墨。将画理与绣理融于一体,风格洒脱,韵味醇厚,尽显水墨淋漓之气,它的灵魂和精髓通过针法重在表现画家的笔墨技巧来体现国画的意境,神韵,气势,达到绣画难分。扬州刺绣素以劈丝精细,针法缜密,色彩丰富,清新雅致著称,将才艺和感悟揉合在一起,即所谓“心线神针”,从而形成了“精,雅,和,顺,匀,活,透,洁”的独到艺术风格。

扬州刺绣与扬州画派完美结合,彰显出扬州文化的厚重和精致。代表作品有《雪中送炭》《海峤春华》《行旅图》《双鱼图》《草菊图》《九知图》等不同时期的扬绣作品,折射出特定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以及民俗风情。                      

扬州刺绣以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授为主要传承形式,如今现有的老艺人包括徒弟们已陆续进入退休年龄,刺绣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其传承保护工作寄希望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支持。

目录

概况介绍 编辑本段

扬州刺绣是流传于扬州地区的传统工艺,与苏州刺绣的技艺属同一门类,但由于受扬州历代文化的影响和扬州八怪画派的熏陶,追随中国画的文化内涵和笔墨情趣,“仿古山水绣”和“水墨写意绣”逐步形成扬州刺绣的两大特色。扬州刺绣的特色是作品多取自于历代诸多名家的优秀山水、人物画作,意境深邃,构图层次清晰,色彩雅致柔和。
扬绣素有“针画”之美誉,以针代笔、以线代墨、熔画理与绣理于一炉的艺术风格在扬绣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仿古绣”已成为扬州的地方特色。相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特色文化艺术的自豪与尊重意识的加强,扬州刺绣的未来将会更加辉煌。

发展历程 编辑本段

扬州刺绣
扬州刺绣
扬州刺绣源于汉代,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至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早在西汉之初,汉高祖刘邦封其侄刘濞为 吴王,王宫里的墙壁上就挂有华丽的绣品。随着运河开凿通航,隋炀帝三次游幸扬州,扬州由此大兴土木,建筑多处离宫别馆,装饰极尽华丽奢侈,宫妃才女衣饰锦绣,宫廷旌帐什物皆用绣品,扬州刺绣由此兴起。唐时扬州是国内外著名的经济都会,手工业繁盛,刺绣业已很发达。
宋代刺绣艺术是扬州刺绣的一个重要转折,即从唐代的绣佛像等转向绣书画,从实用性向观赏性发展。所绣物品针线细密,色彩美妙,富于生活情趣。当时有闲阶层,文人墨客倡导琴棋书画,寄情花鸟鱼虫,对扬州的人文艺术以致审美情趣的转移产生很大的推移作用。扬州刺绣受其影响,以此为题材的绣品逐渐增多,这一时期的扬州刺绣向着精致化的方向发展,并已出现了尤为称颂的双面绣。明代刺绣业,由于朝廷官府的倡导而得到进一步发展。明代扬州刺绣以色彩鲜明、题材丰富、做工精细、品种繁多而同著名的苏州刺绣和当时崛起的上海露香园顾绣在国内同行中呈三足鼎立之势。
扬州刺绣有着悠久的历史,扬州古代繁华富庶,人们衣着起居,多以刺绣为饰,大多家庭妇女,自幼即工刺绣,古有“广陵女子善绣”之说。早在汉代,扬州刺绣就已达到较高的技艺水平,1980年在扬州西北天山汉墓出土的汉广陵王刘胥夫人墓中的刺绣品,这些绣品采用辫子股针法,运针用线设色颇为细致,可同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绣品相媲美。唐代扬州刺绣业已很发达,据《唐鉴真过海大师东征传》记载,鉴真和尚于天宝二载(743)年12月东渡日本,随行人员就有扬州绣师多名。清代扬州戏曲业繁荣,佛教兴盛,除名闻名遐迩的天宁寺、福禄寺等八大名寺外,其它中小庙宇则不胜枚举。扬州庵观、寺、院的殿宇,佛事用具均以刺绣装饰,使扬州刺绣业空前发达,清代扬州刺绣为贡品之一。乾隆年间,扬州著名画家管希宁夫人广陵王氏,才华过人,精于绣艺,曾绣有“玲珑绣塔”。此绣塔层层周密,神采飞扬,高悬于堂中,凡礼佛者,无不吟诗顶礼赞叹,汪士慎管夫人“东家善女性智慧,缕缕蝉联纤手忙”以赞其巧艺。清末,扬州刺绣的帐沿、桌围,在1910年南洋劝业赛会上获奖。

艺术特征 编辑本段

格调高雅 雅逸传神。扬州刺绣的特色是作品多取自于历代诸多名家的优秀山水、人物之作,画稿意境深邃,构图层次清晰,色彩雅致柔和,并以此开创了富有诗情画意的仿古山水绣和神韵天然的水墨写意绣,其特点是追随优秀中国画的文化内涵和笔墨情趣,形成了格调高雅、雅逸传神的艺术风格,在绣坛上独树一帜。扬州刺绣素以劈丝精细、针法缜密、色彩丰富、表现力强的精细绣著称,每件作品针法缜密、艳丽、工整、光洁。绣师们以精湛的技艺极力表现我国写意画潇洒传神的笔墨神韵和工笔画的精致严谨。

精巧技艺 编辑本段

刺绣,是由绣线在特定的织物上穿针引线以手工操作的方式形成图案色彩的一种传统技艺。扬州刺绣分艺术欣赏品和日用品两大类,艺术欣赏品历史上有仿宋绣、发绣等品种,多为富宦家庭女子所绣,所以也称“闺阁绣”。以格调高雅、雅逸传神的仿古绣、写意绣独善其长,并成为扬州刺绣的特色。
绣制水墨绣时,用丝线的粗细和不同色阶的线色来表现“墨分五色”,即焦、浓、重、淡、清五个层次,以及黑白、浓淡、干湿的“六彩”效果。针法注重疏密有致,疏而不散、密而不乱,从而表现出中国水墨画笔墨精神及其中的意蕴,扬州刺绣素以精工细作著称,一幅较大的作品往往耗时数年之久,某些部位的细微之处甚至用一根丝线的1/48绣制。

申遗资本 编辑本段

文化内涵融入刺绣技艺。扬州刺绣历史悠久,虽说是一门手工技艺,由于受扬州历史文化的影响和扬州八怪画派的熏陶,扬州刺绣以表现此类题材而见长。
扬州刺绣画稿大多取自历代众多名家的优秀之作,是一次对美术作品的再创作堪称富有立体质感的精美艺术品。一件成功的刺绣作品往往能达到画所不及的艺术效果,增强了原作的艺术感染力,是画与绣的完美统一,真正体现出刺绣艺术的精妙之美。特别是某些著名的刺绣大师由于受年龄、精力等因素所限,作品不可能按原样重复制作或批量生产,因此具有很高的鉴赏和收藏价值。

保护技艺 编辑本段

为保护扬州刺绣技艺,整合扬州刺绣产业资源,扬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刺绣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扬州扬绣刺绣艺术研究所、吴晓平大师工作室也正式揭牌。扬州工艺美术集团公司董事长、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理事长刘爱国以及集团公司和行业协会的有关领导,扬绣界的企业家,扬绣老前辈陆树娴大师以及省、市级扬绣大师参加了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和揭牌仪式。

保护内容 编辑本段

1.成立扬州刺绣艺术研究所,保护扬绣人才,除挖掘、传承传统技艺外,研究、开发新的刺绣针法和绣法,使扬绣技艺不断丰富和发展。
2.建立完整的项目档案数据库,认真收集、整理挖掘本项目的一切文字,图片、实物、照片等有关资料,对年事已高的老艺人,进行抢救式的录音录像工作,使他们的宝贵经验、绝技能够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
3.认真做好对传承人的认定和保护工作,设立大师工作室,向其提供良好舒适的工作环境,对有突出贡献的传承人及老艺人,给予资金扶持和补贴,积极鼓励大师开展传承活动和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刺绣精品。同时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入手,着力培养新一代扬绣传人,扩大传播渠道,多方位的征得全社会对工艺美术事业的关注和支持。
4.建立扬绣精品展示中心和生产演示场所,使广大市民在观赏刺绣作品的同时,了解、熟悉刺绣工艺的生产过程。特别是利用每年的“烟花三月经贸旅游节”和“世界运河博览会”向国内外来宾广泛宣传介绍扬州工艺美术的文化内涵、精湛技艺和杰出价值,弘扬民间文化,促进社会共享。

保障措施 编辑本段

1.强化品牌意识,创建自已的品牌,尽快申请注册自已的商标名称,以保护其知识产权,进一步提高扬州刺绣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2.鼓励工艺大师积极开展师带徒活动,提高技术人员的待遇。对有突出贡献者及在国内外各项展评中获奖的人员给予物质奖励。
3.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推荐从艺人员的职称评定和工艺美术大师的申报工作,公正评价她们的劳动价值,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创作,提高他们传承和创新的积极性。
4.加大资金投入,每年在全国的各项展评工作和新人培训的费用不低于15万元。

录入非遗 编辑本段

2014年11月,扬州刺绣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洪泽湖渔鼓    下一篇 常州象牙浅刻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