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百科  > 所属分类  >  艺术百科    文化百科   

徐州鼓吹乐

徐州鼓吹乐是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国家级项目编号Ⅱ-37 。徐州唢呐,俗称“喇叭”,吹管乐器。金元时由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我国,之后从回族聚居的区域传播开来。在明宪宗成化年之后走进徐州民间。至今徐州唢呐广泛分布在徐州市全境及各县(市)区。

徐州唢呐艺术音色高亢明亮、粗犷奔放。经过改制的唢呐,表现力更加丰富。既有南方的柔婉细腻之气,又有北方的粗犷豪迈之风。唢呐手常根据乐曲的情绪,采用“变指翻调”、“循环换气”、“花舌音”等技法来表现。善吹者还能奏出沉郁柔美的箫音。有的在演奏过程中还插“口中喷火”、“口拽彩条”等绝活。

徐州唢呐演奏的代表性曲牌,概括为8个字:“摇金凡调,三令四来。”即《柳摇金》、《凡字调》、《将军令》等三令、《到春来》等四来。徐州唢呐还常用于戏曲、歌舞伴奏。在鼓吹乐队的组合中,常以唢呐领奏,伴以笙、梆子、锣、鼓等击打乐器。徐州唢呐能人辈出。普查在册的班社近百余个。当今以李树鹏、赵伦等最为有名。在徐州,凡遇到婚丧喜庆、祭祀活动,便搭班演出,数日不绝,有广泛的活动基础。徐州唢呐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独特的地方风格,具有极高的实用和审美价值。

​徐州文化馆自2008年以来,每年举办一次全市范围内的唢呐大赛;已经着手建立比较完整的档案库;并通过成立“徐州唢呐活动中心”,培养新一代的传承人,引导更多的年轻人喜爱和传承徐州唢呐。

目录

概况介绍 编辑本段

徐州鼓吹乐是以唢呐主奏乐器,以笙、笛等吹管乐器为主伴奏乐器,以梆子击拍,间或配以锣、钹等打击乐器的民间器乐乐种。

民间鼓吹乐历史悠久,渗透于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在鼓吹乐文化中有着充分的体现。
徐州鼓吹乐曲目中,保留着相当数量的古老曲牌,从标题上看,它们和宋、元以来的杂剧曲牌和明、清以来的小曲同名者甚多,如混江龙、滚绣球、山坡羊、一江风、朝天子等。这些曲牌大多具有深厚的古典风格,在演奏上多采取“对大笛”(两支唢呐同时演奏)加打击乐的古老形式,且多用于礼仪场合。演奏这类乐曲时要求严谨,即兴发挥少,打击乐份量很重。
鼓吹乐艺术是一种风俗性活动,唢呐班就是其中一种职业性的乐队,大都用于婚丧嫁娶、祭祀等场合,凡有条件的人家,总要聘雇邀请,接触阶层广泛。同时,鼓吹乐长期活动在民间乡村,经常在田头、广场演奏,因而能够最广泛、最密切地接触群众,深为广大民众所喜爱,为鼓吹乐的流传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和深厚的群众基础。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徐福传说    下一篇 茅山号子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