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疱疮
脓疱疮(英文名: impetigo)是属于皮肤性病科、感染科诊治病症,是一种常见的、可通过接触传播的皮肤感染性疾病。常流行于夏秋季节,多见于2~7岁的儿童。本病是由化脓性细菌引起的。脓疱疮以发生水疱、脓疱,易破溃而结成脓痂为主要特征。根据临床表现不同,可以分为大疱性脓疱疮和寻常性脓疱疮两种类型。
脓疱疮的治疗以控制感染为主,对症治疗为辅。可以分为局部外用药物和全身用药两种。发生在手部、面部、颈部等部位的斑疹、水疱、脓疱,会影响美观;由于本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可能会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严重的脓疱疮可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出现高热、淋巴管炎、淋巴结炎等,甚至可以引起脓毒血症或急性肾小球肾炎等。一般预后良好,经过及时正确的治疗可以痊愈。
病因因素 编辑本段
脓疱疮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本病具有传染性,可通过自体接种或接触传染两种方式传染自己身体的其他部位或者传染给他人。
致病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占50%~70%,其次是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也可由两种细菌混合感染引起。
高温、潮湿、卫生条件差等因素,可诱发脓疱疮。
症状状态 编辑本段
脓疱疮以发生水疱、脓疱,易破溃结脓痂为主要特征。根据临床表现不同,可以分为大疱性脓疱疮和寻常性脓疱疮两种类型。
大疱性脓疱疮
多见于儿童,成人也可以发生,好发于面部、四肢等暴露部位,主要表现为水疱、大疱,破溃后可结痂,部分伴有高热等全身症状。初起为米粒大小的散在水疱或脓疱,1~2天后水疱迅速增大,疱液由清亮变浑浊,脓液沉积于疱底部,呈半月形积脓现象。疱壁薄而松弛,破溃后露出糜烂面,干燥后形成黄色脓痂。有时在痂的四周会出现新的水疱,呈环状排列,称为环状脓疱疮。
寻常性脓疱疮
好发于面部、口周、鼻孔周围、耳廓及四肢暴露部位,主要表现为丘疹、脓疱,发生破溃后可形成糜烂面,病情严重时会伴有淋巴结肿大、发热等全身症状。初起时,皮肤出现红色斑点或小丘疹。红色斑点或丘疹可迅速转变成脓疱,周围发红,疱壁薄,容易破溃。脓疱发生破溃后露出红色糜烂面,脓液干燥结成蜜黄色的厚痂,可因搔抓使相邻脓疱向周围扩散或融合。
确诊检查 编辑本段
需要做体格检查、血常规、细菌培养、组织病理学检查来确诊。
体格检查主要是观察皮损的特点,判断其是否具有脓疱疮的特征,以帮助诊断。
血常规
血常规检查可以判断机体是否发生了感染,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
细菌培养
如果血常规提示机体有细菌感染,需要进一步对疱液、脓痂等进行细菌培养,可以明确致病菌,有利于医生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组织病理学检查
一般不会用到,偶尔在诊断不明确时需要做此项检查。检查时,会从皮肤上取下适量的皮损组织,观察其发生的病理改变,有利于确诊。
临床诊断 编辑本段
主要通过临床表现、血常规检查和细菌培养来确诊。
临床表现:皮肤上出现水疱、脓疱,易破溃结脓痂。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
细菌培养发现: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或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脓疱位于角质层下,疱内含有纤维蛋白及大量破碎中性粒细胞,并有少数淋巴细胞及变形的表皮细胞。在细胞外或中性粒细胞内可见球菌团。大疱底部可见少数棘刺松解细胞。
鉴别诊断
丘疹性荨麻疹、水痘、传染性湿疹皮炎等皮肤病与脓疱疮的皮损特点相似,有时不容易区分。如果你发现皮肤上出现水疱、脓疱等表现,一定不要自行用药,应该尽快到医院就诊,医生可以通过体格检查、血常规检查、细菌培养等进行诊断,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治疗方法 编辑本段
脓疱疮的治疗以控制感染为主,对症治疗为辅,可以分为局部外用药物和全身用药两种。
局部外用药物
皮肤上出现红点或红色丘疹时,可以外用炉甘石洗剂,有很好的干燥作用。
脓疱未破溃或脓疱破溃时,可以外用抗生素类药物,常用的有红霉素软膏、诺氟沙星软膏、百多邦软膏等。
渗出较重时可外用高锰酸钾、黄连素溶液等冷湿敷。
全身用药
皮损广泛,全身症状较重或经局部治疗无效者,可以全身应用抗生素药物,如头孢唑啉钠、头孢他啶等,具有抑菌和杀菌作用,有效控制感染。
症状严重时可能会出现水电解质紊乱,需要输注血浆、全血或丙种球蛋白等药物。
病症危害 编辑本段
影响美观
发生在手部、面部、颈部等部位的水疱、脓疱,会影响美观。
影响人际交往
由于本病具有传染性,可能会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
引起并发症
严重的脓疱疮可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出现有高热、淋巴管炎、淋巴结炎等,甚至可以引起脓毒血症或急性肾小球肾炎等。
预后预防 编辑本段
一般预后良好,经过及时正确的治疗可以痊愈。
注意皮肤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夏季要勤洗澡、勤修剪指甲、勤洗勤换内衣。
有瘙痒性皮肤病或各种皮肤损伤时,要积极治疗,保证皮肤的完整性。
与脓疱疮患者接触时,注意自身防护。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