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百科  > 所属分类  >  教育院校   

华东理工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华理(ECUST),坐落于上海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一所全国重点大学,位列“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是新中国第一所以化工特色闻名的高等学府,被誉为“化学工程师的摇篮”。
华东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原名华东化工学院,1952年由交通大学(上海)、震旦大学(上海)、大同大学(上海)、东吴大学(苏州)、江南大学(无锡)等校化工系合并组建而成。1956年被定为全国首批招收研究生的学校之一,1960年被中共中央确定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1993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研究生院,2008年获准建设“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3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截至2022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徐汇、奉贤和金山三个校区,占地总面积2532亩,各类建筑总面积95万平方米;图书馆总藏书量351万册;学校设有17个专业学院,本科招生专业74个,其中,中外合作办学专业9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1个;有在校全日制学生2.8万余人,其中,本科生16760人,硕士研究生9521人,博士研究生1986人,学历留学生402人;有教职员工3098人,其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8人,欧洲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人才120余人;拥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8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4个;国家重点学科8个。
目录

历史沿革 编辑本段

华东化工学院

1952年7月,根据全国高等工业学校院系调整方案,中央教育部决定创建华东化工学院。8月11日,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主持召开关于学校创建工作的座谈会,会上宣布:①学校定名为“华东化工学院”,由交通大学、震旦大学、大同大学、东吴大学、江南大学5所高校的化工系合并而成,校址位于上海市江湾平昌街(今政法路195号)原同济大学理学院;②成立由以上各合并学校化工系主任、一名教师和一名学生代表组成的建校筹备小组(后改称建校委员会),并请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各派一名代表参加,邵家麟、苏元复为负责人,筹备小组暂在大同大学办公,受华东区高校院系调整委员会领导;③有关系科的设置的事宜。12日,建校筹备小组在大同大学召开第一次会议。13日,各组成员赴同济大学理学院作实地察看。14日,各组正式开始办公。暑假期间,除了五校化工系师生外,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8所高校和华东军政委员会的教师也调入学校工作。另外还有大同大学职工整建制调来学校工作。9月23日,上级任命余仁同志为华东化工学院政治辅导处主任(后担任学校首任党委书记),负责党的有关工作。10月起,系、专业教研组、教学小组、实验室相继成立。至10月下旬,注册教职工272人,各校转来学生449人,新招学生272人。10月25日,华东化工学院成立暨第一学期开学典礼在江湾校址举行,并确定10月25日为校庆日;校名由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舒同亲笔题写;30日,奉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通知,华东化工学院校印正式启用。至此,新中国第一所以化工特色闻名的高等学府诞生。11月13日,华东军政委员会提请中央人民政府任命著名教育家、化学家张江树教授为华东化工学院首任院长。11月15日,成立基本建设委员会,余仁任主任委员,负责新校址选择与校舍基建工作。12月1日,张江树院长到职。建校伊始,教学科研机构设有无机物工业系、有机工业系、化工机械设计系3个系,并设5个实验室和矽酸盐工学、无机物工学、燃料化学工学、有机染料及中间体工学、化学生产机器及装备工学5个本科专业,以及玻璃、硫酸、食盐电解、皮革、工业分析5个专修科和化学师资班,还设有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生产机器及高等数学、物理、体育、马列主义、中国革命史、政治经济学等13个教研组。学校隶属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由其代表中央高等教育部负责领导。
1953年,学校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化学制药工学专业。1月20日,中共上海市委高等学校党工作委员会批转同意成立华东化工学院党委会。3月,学校开始新建梅陇校区。7月24日,学校首次开始在青年教师和在读大学生中选拔留苏研究生和大学生。8月,学校工业分析专修科的师生全部并入浙江大学化工系。9月,山东工学院化工系调整并入学校。
1954年,学校开始招收工农调干生。7月,迁址梅陇。8月,学校梅陇新校址建成并投入使用;同月28日,学校将邯郸路以北校舍全部移交给复旦大学,政法路、国权路各处地块及房产全部移交给上海市人民政府房地产管理局。9月,华南工学院无机物工学专业调整并入学校;至此,学校历经“七校”学科整合。10月,学校从江湾搬迁至梅陇。12月4日,苏联专家阿赫米托夫和威吉来校作短期讲学,这是外籍专家首次来校讲学访问。
1955年9月,根据高等教育部、卫生部和轻工业部1954年底的决定,历时数月筹备,中国第一个抗生素制造工学(现称生物工程)专业在学校诞生,开创了中国自己培养抗生素制造工程技术人才的先河,也是国内最早将生物和化学相结合的专业。同月起,学校全部专业按照苏联办学模式,本科学制由四年改为五年,并一直执行到1966年。
1956年2月24日,苏联专家尼·米·米德维捷夫来校任教,为期一年,他是首位来校长期讲学的外籍专家。在1954~1960年间,先后有耐火材料、无机物、染料化学、矽酸盐、化工机械、制药、炼焦、化工原理、抗生素、有机化学、合成橡胶、石油加工等方面的数十位苏联专家来学校讲学和工作过,也是学校师资的组成部分,对师资队伍建设有很大帮助。7月,学校创办夜大学,设无机物工学和化学制药两个专业。同月,高等教育部实行体制改革,学校归上海市人民政府领导。11月,学校被定为全国首批招收研究生的单位之一,获准首次招收化工原理、抗生素制造工学等3个专业的副博士研究生(相当于硕士研究生)。同月,学校首次招收外国留学生。
1957年10月29日,学校与苏联莫斯科门捷列夫化工学院及莫斯科化学机器制造学院建立对口联系,首次与国外进行校际合作。至1957年底,学校专业几经调整和增设,为3个系9个专业,其中无机工业系设无机物工学、硅酸盐工学2个专业;有机工业系设燃料工学、有机染料及中间体工学、化学制药工学、抗生素制造工学、重有机合成工学5个专业;化工机械系设化工生产机器及设备、化学工程学2个专业。
1958年“大跃进”开始,学校专业设置和招生数也大幅度攀升,新增了电化学工艺学、稀有元素及扩散性元素、物理化学工程(内部称放射化工)、高分子化合物、石油及天然气开采、石油及天然气工艺学、石油及天然气机械、生产过程自动化(国内最早创建的自动化专业)、工业热能学9个本科专业,并新设3个专修科专业。7月17日,周恩来总理在上海市科技跃进展览会上,参观学校的展出部分,并赞许学校的科研成果。同年9月,学校开始招收工农预科(1961年起停招)。同年,学校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建立“中国科学院重有机合成研究所”(1962年划归学校后改为华东化工学院塑料研究室)和“中国科学院海水化学研究所”(1962年底停办)。
1960年,根据中央教育部、第二机械工业部的要求,学校继1959年成立第二无机工业系,又新增了海水化工、半导体材料及器件、化学、数学、辐射化学、放射化工机械、塑料工学、合成橡胶工学8个专业。至此,学校计有26个专业。在教育部、二机部的指示下,学校1960年起还先后承担了有关紧急任务,在有关专业中设置了“同位素分离”专门化、“萃取剂(提炼铀所需的)”专门化、“离子交换树脂(提炼铀所需的)”专门化、“菁染料合成(军用高空航拍器材)”专门化等带有一定基础理论研究和保密性质的“小规模专业”。为了保证“专门化”研究工作和办学质量,学校成立了相关研究室,如菁染料研究室、塑料研究室(由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建成的重有机合成研究所改之)和物化工程研究室。之后,许多军工材料得以研制成功并应用到实际试验中去。10月,学校被中共中央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直属高等教育部。
1961年8月,马誉澄教授指导的中国第一位抗生素制造工学专业副博士研究生李友荣顺利通过论文答辩毕业,成为学校自行培养的首位研究生。同年,化工机械系下各专业开始培养研究生。
1962年起,学校陆续调整、撤并有关专业至无机工业系、第二无机工业系、有机工业系、燃料工业系、化工机械系5个系15个专业,并于1964年成立基础部(数、理、化、电工、制图、俄文、体育等教研组集中旗下)和函授部。朱正华等进行的“红外增感染料合成的研究”获国家教委、经委、计委新产品二等奖。
1963年,菁染料研究室成为教育部直属高校18个国家级研究室之一。12月10日,教育部委托学校在上海举办第一届化学工程学校际学术讨论会。
1964年,学校有三项工业新产品获国家科委、经委、计委新产品奖:“菁染料”获二等奖,“聚酯玻璃铜”获三等奖,陶婉蓉等进行的“特种玻璃钢的研究”获三等奖。
1965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内地三线建设华东化工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4所重要大学分校。同年5月,在四川自贡动工建设华东化工学院西南分院(代号“652工程”)。
截至1965年(因“文化大革命”爆发,1966年起停止招生),学校招收本、专科学生10058名,研究生101名;1956~1967年的12年间,学校毕业学生总数达7746名;教师人数从1955年的194人上升至1967年的809人。
1967年1月12日,学校校造反派组织——红旗兵团“夺权成功”,学校工作全面瘫痪。
1968年3月8日,学校成立了以学生为主的“华东化工学院革命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继续搞运动。8月26日,1000多名工宣队、军宣队开进学校,继续开展“清理阶级队伍”、“斗、批、改”等一系列运动。1969年10月,经国务院同意,学校划归上海市领导。12月26日,经国务院同意,学校划归上海市领导;同日,学校举办石油化工专业教育革命学习班(又称试点班),学制为2年。
1970年,根据周恩来总理要求上海筹建核电站的批示,上海市革命委员会拟定了成立核电站建设工程(代号“728工程”)领导小组,准备以“大会战”的形式建设此项工程,华东化工学院、上海交通大学、闵行发电厂等单位受命参加。“728”工程领导小组成员经市革委会批准产生,学校由肖亮城同志出任。学校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跃龙化工厂、复旦大学等负责核电站的后处理系统工程研究任务。学校主要承担熔盐参数的测定、辐照试验,氟化铍氟化锂四氟化钍四氟化铀的制备,活性区铀盐纯化,以及熔盐纯化工艺、设备等的研究。5月27日,学校举办化学肥料专业试点班。5月28日,学校开办“五·七”干校(1974年起停办)。同年,学校成为中国首个核电站建设工程(代号“728工程”)承担会战任务的负责单位之一。
1971年12月,学校首次援外,派出程继健教授赴阿尔巴尼亚任长期专家,为期10个月。
1972年4月,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学制三年。
上海化工学院/华东化工学院
1972年8月,中共上海市委决定,学校更名为上海化工学院,西南分院同时更名为上海化工学院四川分院。
1973年1月,上海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化学系和上海财经学院部分教师调入学校。秋,经国家计委和国务院教科组批准,四川分院开始试点招收工农兵学员。9月,化学工程研究室与自动化教研组联合组织仿制工业控制机DJS—10A,于翌年5月试制完成,定名“745机”,此为华东化工学院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1974年9月,恢复招收留学生。
1976年起,学校首台大型通用数字计算机全面投入使用;10月,“四人帮”垮台,学校一边恢复招生和教学,一边拨乱反正,各项工作重新走上正轨。
1977年12月,国家恢复统一考试招生制度,学校重又开始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本科学制恢复为四年。
1978年3月18日,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学校10项科研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4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重新划归教育部领导。9月,恢复研究生招生后的首届硕士研究生入学,学校共录取了61人,分别由31名导师指导,专业是:传质与分离工程、石油加工工程、化工热力学、精细化工、煤加工工程、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生物化学工程、环境化学工程、工业催化剂、工业自动化、辐射化学,这些专业后获批成为全国首批硕士点或博士点。11月,为了加快培养人才步伐,经国务院同意、上海市委批准,学校与上海市化工局、卢湾区政府合办上海化工学院分院。
1979年上半年,学校确定要按学科设系,逐步发展成为理工结合的多科性大学,把学校真正办成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确定“宽窄并存,以宽为主,宽在基础,内容更新”的专业调整原则。7月,经国务院批准,停办上海化工学院四川分院,原校址改办四川化工学院(今四川轻化工大学)。
1980年,为发展应用理科,学校在原来4个系17个专业基础上,首先从基础部新增了应用物理学本科专业;1981年,在应用化学专业基础上成立了化学系,同年成立了数学系(应用数学专业于1977年开始招收本科生)、物理系;此举是为学校迈向多科性大学的重要标志。至1980年代中期,学校有化学工程系、化学工程二系(能源化工系)、高分子材料系、无机材料系、应用化学系(精细化工系)、生物化学工程系、化工机械系、机械工程系、自动控制与电子工程系、环境工程系、科技外语系、管理工程系、计算机系、社会科学系、石油加工系、工业设计系、基础部等20个系(部),相继设立了英语、应用电子技术、工业管理工程、图书馆情报学、实验室管理、计算机软件、工业造型设计等新专业,理工结合和多科性目标初步实现。同年,刘馥英等研究的“水蒸气脱附的分子筛脱腊”首获国家发明奖。8月,教育部批准学校恢复华东化工学院原名。同月,计算机中心承担上海市高校招生各类数据处理工作,直至1990年。
1981年7月,学校党委讨论制定发展规划,提出要把学校办成“以化工为特色,理工结合(也称工、理、管、文结合)、多科性的社会主义新型大学”。11月26日,学校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当年首次招收博士研究生,设化学工程等5个博士学位授予点。
1982年4月,科技外语系迎来了改革开放后学校聘请的首位外籍教师——英籍语言专家吴玛丽。改革开放之初,国外学术使团纷纷来校访问、讲学,仅1982年学校就接待了数十批来自美国、英国、西德、加拿大、比利时、日本等西方国家高校的化学化工专家,学校还与之签订了一系列合作和交流培养人才的意向,师生出访交流日益频繁。5月,学校与德国里昂国立应用科学院签订了校际协议;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校恢复与国外签订的第一个校际协议。同月,学校与常州市科委、经委、计委签订了全面技术协作联合协议,建立上海高校第一个科研生产联合体
1983年4月27日,由学校牵头向教育部科技局提出申请,要求由学校化学工程研究所的反应工程研究室与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研究所的反应工程研究室联手组建联合化学反应工程研究所。在此基础上,中国第一个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反应工程),于1987年经国家计委和国家教委批准筹建,并开放运行至今。
1984年2月,精细化工(现称应用化学)在国内最早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工业电子技术及电磁测量、无机化工增补为硕士学位授予点。3月10日,学校承担的“上海市高等学校招生数据计算机处理”科研项目成果在上海市微电子技术应用成果展览会上展出,得到邓小平同志的赞誉。6月,学校在马列主义教研室的基础上成立社会科学系;同时,为化学工业部、石油工业部、中国石油总公司所属企事业单位和山东烟台、枣庄地区及上海市定向招收政治学干部专修科学员。7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华东化工学院分院并入上海交通大学机电分校(今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1985年,社会科学系招收“文科生”马列主义基础本科专业,学校由此正式向文科拓展。同年,宋维端等研究的“甲醇合成塔设计新方法”首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苏元复等研究的“转盘塔提取麻黄素”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1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建立化学工程和工业化学(现称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全国首批17家博士后流动站之一。
1986年,学校确定“以化工为特色,工理商文相结合,向多科性发展”的方向后,重新研究、调整了学科建设规划。1987年前后,学校通过“集团性”引进人才,创建应用数学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所、化学物理研究室、经济发展研究所、文化研究所、政治学研究所等,来加强理科、商科和文科的建设力度,以及学校内部调整成立了环境工程研究所、生化工程研究所、农用化学品研究所等,使“理工结合”有了实质性改变,并开始向“理、工、文、管(商)”和“理、工、农、医”多科性方向拓展。同年,化学工程学科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国家重点学科。
1988年2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正式成立成人教育学院(2003年改称继续教育学院)。5月,江泽民同志为学校题词:人才辈出。10月,学校成为国家教育委员会直属高校首批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并列中国高校综合改革试点前三甲。同月,环境工程研究所与日本樱美林大学签订“中日环境共同研究实施计划”,这是学校首次与国外签订的合作科研计划。
1989年2月,在国家提出大力发展教育与科技的历史背景下,学校与清华、浙大等部分重点工科院校首先发起筹备“全国16所工科重点大学科技工作研讨会”;1990年招开首次研讨会,此后每年举办一次会议。
1990年2月,学校开设第二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7月,《中国著名高等院校概况丛书》中称:“华东化工学院现在已发展成为以化工为特色的工理商文结合的多科性大学”。
1991年,学校获批全国第一个生物化工博士点。同年,程继健等进行的“硫系玻璃系列研究”首获国家自然科学奖,祁国珍等研究的1个项目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1992年,华东化工学院被评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评估国家级优秀学校”。7月7日,经国家教委批准,学校进行校内管理体制改革试点。
华东理工大学

1993年2月,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学校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6月,分析测试中心通过国家技术监督局考核,成为上海及华东地区高校中首家国家级计量认证合格单位。
1995年12月4日,学校接受国家教委与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共同建设。
1996年6月,学校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同月,上海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纳入学校建制,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石油化工学院(2000年12月正式并入成为华东理工大学金山校区)。
1997年,美国斯坦福国际咨询研究所推荐中国5所著名研究单位作为美国公司在华开展合作研究对象,华东理工大学为唯一入选的化学工程研究单位。10月,国家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华东理工大学。10月25日起,学校接受国家教委与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上海市政府共同建设。
1998年,学校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成立了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心,将环境评价中心、安全评价中心及工程设计研究院等三家校内机构整体纳入技术转移中心,并系统开展体系架构与制度建设;2001年被教育部、原国家经贸委联合认定为首批六家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之一。
2000年6月,教育部批准学校试办研究生院;2004年6月,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院正式成立。10月,学校承办第十三届世界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校女子乒乓球队代表中国大学生队参赛,囊括女子单打等4枚金牌。11月,学校与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联办首届IMBA班。11月30日,华东理工大学石油化工学院实质性并入华东理工大学。
2001年,学校首批建立国家技术转移中心。
2002年3月,教育部批准学校为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单位,华东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成立。
2003年3月,学校被批准为国家首批实施自主招生改革的高校。
2004年4月,学校开始建设奉贤新校。9月,学校首次招收国防生;同月,学校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合作共建的药学院和华东理工大学中德工学院先后成立。
2005年7月,学校召开第九次党代会,提出要把学校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特色鲜明、多学科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奋斗目标。12月,华东理工大学科技园建立。
2006年2月,学校首次招收公共管理硕士(MPA)。11月,学校成立国际教育学院。
2007年,首次入选国家“111计划”。同年,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被确定为全国首批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7月,奉贤校区正式投入使用;同年8月15日,金山校区转制成立华东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金山科技园。8月15日,金山校区转制成立华东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金山科技园。
2008年4月,教高函[2008]8号文件通报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优秀”。5月,学校在体育系基础上成立体育科学与工程学院,是全国高校中唯一一所体育科学与工程相结合的专业学院。7月,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9月,温家宝总理在四川汶川视察上海社会工作服务团华东理工大学服务队社工站,称赞:“华理的社工做得好!”。10月,学校获准建设“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2009年9月,学校招收首届EMBA。10月,学校成立中国首个工程教育学系。
2010年4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月,学校与常熟市签约共建华东理工大学常熟研究院。6月,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2011年4月23日,华东理工大学等13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发起成立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
2012年4月5日,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六院院士钱煦来校演讲,受聘华理名誉教授,并为华理60周年校庆题词:“集七校精英创建华东,庆六秩华诞卓越理工”。9月,学校入选第一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11月,华东理工大学上海诺丁汉高等科学院成立,由学校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合作共建。12月,华东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成立。
2013年5月,被确定为首批民政部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基地;学校和奉贤区联合共建的上海生物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11月,学校与苏州高新区签署建设华东理工大学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合作协议。12月,学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通过美国ABET(工程与教育认证机构)认证。
2014年3月,学校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4月,通过“中国高质量MBA教育认证”,成为国内第七所通过此项认证的高校。10月,入选国家“2011计划”。12月,涂善东等研究的“极端条件下重要压力容器的设计、制造与维护”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5年11月,学校增列生物工程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成功,成为国内首个生物工程一级学科授权点。
2016年10月,学校携手申能集团成立国内首个能源大数据研究中心。11月,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2017年7月,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学校两个项目入选首批国家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8月,被上海市教委认定为上海市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9月,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10月,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落户华理。
2018年1月,获北京永真基金会2000万捐赠,成立国内首个社工专业与公益慈善基金会联合建立的学院——华东理工大学国际社会工作学院;学校与青岛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共建华东理工大学绿色化工与智能安全创新研究院;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4月,学校和罗马尼亚锡比乌卢西恩·布拉加大学签约合作共建华东理工大学锡比乌中欧国际商学院,这是学校在海外设立的首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也是首个中国与罗马尼亚共建的商学院。6月,首批入选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7月,学校与山西大同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建华东理工大学大同研究院。3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同年6月,学校首批入选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
2019年4月,首批入选上海高等学校一流研究生教育引领计划。5月,学校与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签约创办国内首个工程管理硕士(MEM)双学位项目。7月,学校与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签约共建全球首个科技创新孔子学院;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与ACCA(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签署合作框架协议。9月,学校联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特及多位经济学者设立“奥利弗·哈特合同与治理研究中心”。同年,学校与法国化学工程师院校联盟合作创建国际卓越工程师学院。
2020年7月,华东理工大学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第二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8月,学校入选教育部第二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2021年1月,学校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同年2月,学校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2020年度)。7月26日,入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公布的2020年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新增一级学科博士点、专业学位博士点。同月,入选2020年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新增一级学科硕士点,入选2020年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新增专业学位硕士点。9月,华东理工大学正式组建成立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成为率先以“碳中和”定名未来技术学院的高校之一。10月30日,华东理工大学数学学院正式揭牌成立。11月16日,华东理工大学与临港新片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12月,华东理工大学与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通过产、学、研等各方资源的高效整合及优势互补,打造科技攻关平台和产业开发的技术高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促进产业经济发展。华东理工大学对外宣布,正式成立物理学院,加快在基础学科和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布局。
2022年5月12日,中国石油集团与华东理工大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6月,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21年度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的通知》(教高厅函〔2022〕14号),华东理工大学15个专业获批2021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同时新增3个上海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月,华东理工大学与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同月,万华化学和华东理工大学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万华化学总部隆重举行。

办学条件 编辑本段

院系概况

截至2022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17个专业学院,本科招生专业74个(其中,中外合作办学专业9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1个),学科设置涵盖理、工、农、医、经、管、文、法、艺术、哲学、教育等11个学科门类。
二级学院
专业名称
化工学院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油气储运工程轻化工程
生物工程学院
生物工程、生物工程(中德合作)、生物技术、生物科学、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科学与工程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应用化学、材料化学、化学、精细化工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复合材料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中澳合作)、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35]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信息工程、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能源与动力工程、环境工程、安全工程
理学院
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应用物理学
商学院
物流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工商管理、财务管理、会计学、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
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
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工作、行政管理、社会学、劳动与社会保障
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
风景园林、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数字媒体艺术
外国语学院
英语、日语、德语
体育科学与工程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运动员班)
药学院
药物制剂、制药工程、药学
法学院
法学、知识产权(第二学士学位)
中德工学院
化学工程与工艺(中德合作)、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科学与工程,中德合作)、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中德合作)
国际卓越工程师学院
化学工程与工艺(中法合作)、应用化学(中法合作)、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中法合作)、环境工程(中法合作)
工程教育学系(高等教育研究所)
-
国际教育学院
-
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
-
以上数据为不完全统计,详情请查看官网。

师资队伍

截至2022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教职员工3098人,其中,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院士8人,欧洲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人才120余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有专任教师2071人,其中正高级484人,副高级759人,中级747人,中级及以下828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为60%。
职务
姓名
专职院士
胡英(中国科学院院士)、袁渭康(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旭红(中国工程院院士)、田禾(中国科学院院士)、钱锋(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昌胜(中国科学院院士)、涂善东(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金龙(欧洲科学院院士)、伯纳德·L·费林加(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田禾、钱旭红、刘洪来、涂善东、刘昌胜、钱锋、林嘉平、李春忠、汪华林、马铁驹、杨弋、轩福贞、朱为宏、王健农、朱麟勇、张立新、杜文莉、杨化桂、张显程、李洪林、龚学庆、刘培念、钟伟民、方海平
涂善东、钱旭红、王健农、田禾、钱锋、凌立成、刘昌胜、王辅臣、林嘉平、汪华林、李春忠、冯耀宇、张立新、轩福贞
国家级教学名师
房鼎业、黑恩成
全国优秀教师
徐永祥、钱旭红、田禾、王亚平、鲁习文、许建和、李春忠
“973”首席科学家
钱旭红、卢冠忠、王辅臣、李元广、钱锋、刘昌胜、田禾、张立新
国家863计划领域专家
于建国、庄英萍
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沈伟国、陈敏恒、胡英、戴干策、张成芳、张鉴祖、居德华、焦扬声、王行愚、黄道、王俊、李春忠、龙亿涛、冯耀宇、轩福贞
上海市科技精英
黄道、钱旭红、钱锋、刘昌胜、汪华林、于建国
上海市领军人才
钱旭红、卢冠忠、李春忠、林嘉平、刘洪来、魏东芝、陈彧、徐宏、许建和、张金龙、轩福贞、程建新、辛忠、张玲、李忠、赵玲、范体军、杜文莉、朱学栋、袁媛、李永生、周兴贵
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
刘昌胜、汪华林、李春忠、张玲
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
钱旭红、于建国、蓝闽波、魏东芝、钱锋、谭文松、卢冠忠、刘昌胜、李春忠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张金龙、程振民、魏东芝、王辅臣、郎美东、林嘉平、陈彧、周兴贵、王艳芹、马海燕、轩福贞、杨弋、于广锁、钟新华、朱为宏、邓卫平、李忠、乔文明、伍新燕、叶邦策、周炜星、胡爱国、唐赟、刘海峰、宋兴福、汪华林、郭杨龙、刘琴、马铁驹、颜学峰、杨化桂、赵玲、范体军、解永树、钱江潮、袁媛、张玲、张素平、张显程、朱卡克、杜文莉、郭耘、李洪林、李永生、于新海、童晓峰、徐晶、李剑、陈雪莉、白志山、王靖、林绍梁、江浩、李辉、刘培念、杨发祥、叶金星、周志明
以上数据为不完全统计,详情请查看官网。

学科体系

截至2022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8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0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7个、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3个、国家重点学科8个、上海市重点学科10个、上海高校一流学科7个、“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0个。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3个):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
国家重点学科(8个):化学工程与技术(含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应用化学、工业催化二级学科)、化学过程机械(二级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二级学科)、材料学(二级学科,培育)
上海市重中之重学科(1个):化学工程与技术
上海市重点学科(10个):材料学、化工过程机械、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发酵工程、环境工程、农药学、社会学、化学工程、生物化工、应用化学
上海高校一流学科(7个):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药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上海市高峰学科(5个):化学工程与技术(I类高峰学科)、化学(II类高峰学科)、设计学(IV高峰学科)、环境与生态(IV高峰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IV高峰学科)
“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7个):化学反应工程科学与技术创新引智基地、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蛋白与药物发现科学创新引智基地、先进过程装备技术创新引智基地、生物材料与工程创新引智基地、微生物药物的高效“智”造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结构可控分子工程创新引智基地、石油化工行业智能优化制造创新引智基地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4个):化学工程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生物工程、化学、药学、社会学、植物保护、数学、生物工程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8个):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生物工程、数学、药学、应用经济学、社会学、管理科学与工程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农药学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电子信息、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生物与医药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1个):哲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言文学、教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生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设计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体育人文社会学、食品科学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7个):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法律、社会工作、会计、艺术、金融、翻译、药学、工程管理、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生物与医药

教学建设 编辑本段

质量工程
截至2022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专业7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计划入选专业4个、通过国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9个、通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上海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5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0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4门、国家级双语示范教学课程3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上海市级精品课程90门、上海市级重点课程146门、上海市示范性全英语教学课程20门、上海市优质在线课程4门、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19门。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6个):化学工程与工艺、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应用化学、生物工程、制药工程、药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环境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社会工作
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制药工程、自动化、环境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应用化学、生物工程、社会工作、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专业(7个):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制药工程、自动化、环境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生物工程
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计划入选专业(4个):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制药工程、生物工程
通过国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9个):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制药工程、自动化、环境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生物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复合材料与工程
通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1个):化学工程与工艺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1个):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华东理工大学工科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华东理工大学材料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化学化工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石油和化工过程控制工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5个):河南天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华东理工大学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上海森松压力容器有限公司—华东理工大学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华东理工大学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上海自动化仪表股份有限公司—华东理工大学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东理工大学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轻化工程、化学、生物技术
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华东理工大学发酵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华东理工大学材料实验教学中心、华东理工大学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等
上海市级精品课程(90门):无机材料工艺原理、计算机程序设计、刑事诉讼法
上海市级重点课程(196门):太阳能电池材料与工艺、嵌入式系统、电机及电力拖动基础及实验、过程测控仪表、应用无机化学、材料结构与性能、电力电子技术及实验、宏观经济学原理、材料物理、药学微生物学、电工学实验、半导体器件物理、光电子技术、主要英语国家概况、立体信息处理、界面与胶体化学、景观设计初步、工程流体力学、空间解析几何、新能源材料科学基础、传递工程、Solidworks三维设计与应用、燃烧学、人力资源管理实务与实验、语言文化探索(混合式MOOC)、创新设计学、日语视听说、应急避险与生存自救、汉日翻译等
上海市示范性全英语教学课程(20门):宏观经济学、国际贸易、微观经济学I、管理学原理、管理会计、跨国企业概述、管理沟通、国际经济合作、跨国公司管理、投资中国:法律与案例、国际经济学等
上海市优质在线课程(4门):企业EHS风险管理基础等
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19门):绿色中国、添加剂合成原理、制药设备与工程设计、压力容器设计、机械设计、保险学、化工原理(上、下)、电工学、微生物学、文献检索、有机发光二极管制备和电致发光性能虚拟仿真实验、深地油藏表面活性剂驱油虚拟仿真实验、水性聚氨酯聚合及超临界连续发泡虚拟仿真实验、高温高压极端工况下核电系统综合换热虚拟仿真实验、黑曲霉产酶生产故障处理3D虚拟仿真实验、数据与场景驱动的日化企业智能制造生产决策虚拟仿真实验、实时大数据空间统计虚拟仿真实验、种植设计、生物化学(Biochemistry)
华东理工大学国家级课程建设成果一览表
课程名称
类别
批准时间
物理化学
国家级精品课程
2003
化工原理
国家级精品课程
2004
化学反应工程
国家级精品课程
2005
制剂工程
国家级精品课程
2005
有机化学
国家级精品课程
2006
发酵工程
国家级精品课程
2006
压力容器设计
国家级精品课程
2007
物理化学(网络教育)
国家级精品课程
2007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
国家级精品课程
2008
酶工程
国家级精品课程
2008
工程制图(网络教育)
国家级精品课程
2008
并行与分布计算(教育部-英特尔精品课程)
国家级精品课程
2008
过程控制工程
国家级精品课程
2009
化工制图
国家级精品课程
2009
化工原理(网络教育)
国家级精品课程
2009
生物分离工程
国家级精品课程
2010
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实验
国家级精品课程
2010
高分子物理
国家级精品课程
2010
基本线路与电子(网络教育)
国家级精品课程
2010
操作系统(教育部-英特尔精品课程)
国家级精品课程
2010
物理化学
国家级双语示范教学课程
2007
过程装备技术
国家级双语示范教学课程
2008
软件工程概论
国家级双语示范教学课程
2009
生物医用材料
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
2013
大学生劳动就业法律问题解读
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
2015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与生态文明
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
2015
设计创新与城市发展
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
2016
化工原理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2016
化学反应工程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2016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2016
化工原理及实验(网络教育)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2016
分离工程(网络教育)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2016
发酵工程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2016
酶工程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2016
生物分离工程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2016
物理化学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2016
有机化学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2016
制剂工程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2016
高分子物理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2016
基本线路与电子(网络教育)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2016
自控原理(网络教育)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2016
生物分离工程
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
2013
大学生劳动就业法律问题解读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2017
糖化酶催化啤酒发酵工艺虚拟仿真实验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2018
大型甲醇合成反应系统虚拟仿真案例实验教学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2018
企业EHS风险管理基础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2019
形势与政策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2019
流化床单元操作虚拟仿真实验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2019
无水无氧综合化学实验--二氯二茂钛的合成与表征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2019
物理化学(上)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2020
化学反应工程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2020
高级英语(1)(2)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2020
分离分析化学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2020
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2020
自动控制原理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2020
水污染控制工程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2020
发酵工程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2020
酶工程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2020
无机化学(上)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2020
数字信号处理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2020
企业研究方法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2020
设计基础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2020
极端条件下可控制备多维石墨烯虚拟仿真实验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2020
以上数据为不完全统计,详情请查看官网。

学生成绩

1997年、2005年两获美国大学生数模竞赛特等奖,2013年、2014年又两次获得国际大学生数模竞赛一等奖;1993年、1999年和2007年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三次获得“优胜杯”;在全国和上海市级各类英语比赛中屡获奖项,在2016年“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中获得一等奖。截至2020年1月,学校乒乓球队在国际乒乓球比赛中共获得金牌188枚。
2020年,学校学生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共计立项605个项目,其中国家级项目100项,上海市级项目139项,校级项目366项。参加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35支团队进入上海市赛环节,获上海市级金奖7项、银奖17项、铜奖11项,学校获上海市“优秀组织奖”,最终3支团队进入全国总决赛;在各类竞赛中本科生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850余项,包括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等奖项。[45]

教学成果

2014年至2019年,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2017年,学校获上海市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26项。
2014年至2019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览表
项目名称
获奖等第
获奖时间
构建国际实质等效的化工专业认证体系,提升化工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
一等奖
2014年
远程教育工科专业在线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二等奖
2014年
以ABET认证为契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化工卓越人才培养体系
二等奖
2018年
规范引导、协同育人、均衡发展的中国化工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
一等奖
2018年
以上数据为不完全统计,详情请查看官网。

科学研究 编辑本段

科研平台

华理工2017年科技创新大会
华理工2017年科技创新大会
截至2022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1个、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1个、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32个、省部级人文社科智库(基地)5个、有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群体2个、部级创新团队5个,此外还建有分析测试中心、珠宝检测中心等国家级计量认证单位,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等。
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超细粉末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
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绿色能源化工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国家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1个):华东理工大学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
其他国家级科研基地:国家医用生物材料动员中心、工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分部、大数据流通与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商业智能与可视化技术研究中心
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1个):材料生物学与动态化学前沿科学中心
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1个):“物质转化制造过程智能优化调控机制”基础科学中心项目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7个):绿色高效过程装备与节能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大型工业反应器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医用生物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过程系统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资源(盐湖)过程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制药工程与过程化学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生物采油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超细材料制备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结构可控先进功能材料及其制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化工过程先进控制和优化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特种功能高分子材料及相关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承压系统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2个):教育部结构可控分子工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石油化工行业智能优化制造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上海市重点实验室(5个):上海市化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上海市新药设计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功能性材料化学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先进聚合物材料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多相结构材料化学工程重点实验室
上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上海多级结构纳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煤气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海洋动物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流程工业智能制造工程研究中心
其他省部级科研基地(部分):石油和化工环境保护化工废物物理分离及资源化工程中心、国家环境保护化工过程环境风险评价与控制重点实验室、中国轻工业生物基材料工程重点实验室、国家能源煤气化技术研发中心等
其他科研基地(部分):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全国酵素研究中心、华东社会发展研究所、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上海设备失效分析与预防研究中心、上海压力容器及压力管道安全保障联合研究中心等
国际合作研发机构(部分):中法化学与环境工程可持续性发展联合实验室、中德先进材料联合研究中心等
省部级人文社科智库(基地)(5个):能源经济与环境管理研究中心、中国特色可持续城市化研究基地、社会工作与社会管理研究中心、上海公共经济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等
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群体(2个):无机纳米生物材料、界面光电分析化学基础研究
部级创新团队(5个):大型煤气化技术、污染物减排与资源化、新型纳米无机生物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其应用基础研究、大型石油化工反应过程工程化理论方法与关键技术、大型煤气化及煤基合成反应器应用基础研究

科研成就

截至2020年1月,学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及国家科技进步奖70项,省部委科学技术奖700多项,拥有各类国内外有效专利2000多项。2016年,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史上首个上海市技术发明特等奖。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10项。
截至2016年6月,学校科研经费总量达31.95亿元,获省部级及以上重要科技成果奖励136项,其中国家级13项。截至2015年,学校获在自然科学基金总数达144项,较2009年增长1.8倍。2015年,学校专利申请数量403项,授权专利349项。
华东理工大学国家级科研获奖一览表
获奖年度
课题名称
获奖等级/颁奖单位
2020年
限域反应构建晶态能量转换材料及调控机制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19年
有机功能染料稳定性强化原理与应用基础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19年
乙烯装置效益最大化的优化控制技术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19年
食品中化学性有害物检测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18年
微细矿物颗粒封闭循环利用高效节能分离技术与装备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2018年
区域环境污染人群暴露风险防控技术及其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17年
重型压力容器轻量化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16年
大型高效水煤浆气化过程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15年
定向转化多元醇的生物催化剂创制及其应用关键技术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2015年
青海盐湖低品位难开发钾盐高效利用技术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14年
极端条件下重要压力容器的设计制造与维护
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14年
钙磷基生物材料的转化机理及生物性能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14年
重大化工装备中细颗粒污染物过程减排新技术研发与应用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2013年
高温过程装备结构完整性关键技术及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13年
面向再制造的表面工程技术基础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12年
高效节能的新型紧凑式换热器及工业化应用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2011年
盐湖钾镁资源高效与可持续开发利用关键技术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11年
大型精对苯二甲酸装置节能降耗的优化运行技术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11年
基于细胞生理与过程信息处理的工业发酵优化新技术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11年
新型树脂复合材料的研究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2011年
新型可降解涂层冠脉药物洗脱支架的研制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2011年
热透波材料基础研究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10年
油藏保护性可持续开发的微生物采油调控技术及工业化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9年
有机化无机颗粒改性聚合物复合材料制备关键技术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9年
含硫含碱废液过程减排新技术及在化工行业中的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9年
乙苯脱氢制苯乙烯关键技术轴径向反应器和新型催化剂的研发及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9年
大型乙烯装置优化运行技术与工业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9年
稀土催化材料及在机动车尾气净化中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8年
含氟芳香精细化学品氧化试剂的关键技术、理论与应用及产业化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7年
有机荧光功能材料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07年
石油焦化污水封闭分离成套技术与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7年
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技术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5年
在役重要压力容器寿命预测与安全保障技术研究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5年
大型精对苯二甲酸生产过程智能建模、控制与优化技术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5年
压力管道安全检测与评价技术研究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4年
化工设备预测性维修规划关键技术的研究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4年
新型食品添加剂呈味核苷酸二钠关键生产工艺技术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3年
基于模拟仿真的聚合物加工及模具优化设计与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3年
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的研制及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2年
10万吨/年聚酯成套技术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2年
乙烯生产过程基于神经网络的软测量和智能控制技术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2年
基于参数相关的发酵过程生物反应器优化与放大技术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0年
5英寸可录CD光盘生产工艺、材料和母盘开发研究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9年
轻烃分离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国家技术发明奖三等奖
1997年
青霉素发酵过程优化技术研究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6年
合成氨和尿酸装置优化控制和调度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6年
出土铁器、文物脱盐缓湿保护处理研究
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2年
面向DP/MIS的软件开发环境EASYCODE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2年
B-02无铬铁系催化剂绝热固定床丁烯氧化脱氢制丁二烯工业化新技术开发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2年
旋转喷雾干法烟气脱硫技术研究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1年
相转移催化法合成对领氨基苯乙醚
国家发明奖三等奖
1991年
差热—热重—微机联用系统
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1年
化肥生产过程计算机控制系统
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1年
硫系玻璃系列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奖四等奖
1990年
HW——钨系水处理剂
国家发明奖三等奖
1989年
新型二甲苯不饱和聚酯树脂902-A3
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88年
微温差法泵特性测试技术
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88年
丙烯酸——丙烯酸丁酯共聚物的辐射合成及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87年
BV钾碱液从气体混合物中分离二氧化碳新方法的开发研究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86年
通用化工流程模拟系统
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85年
发酵工业用空气除菌新材料和空气除菌新技术
国家发明奖四等奖
1985年
甲醇合成塔设计新方法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85年
转盘塔提取麻黄素的研究
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83年
超增感染料组合及其应用
国家发明奖三等奖
1983年
CM型铜——稀土氧化物蜂窝状燃烧催化剂
国家发明奖三等奖
1982年
芳羧酸双酯类气相色谱液晶固定液
国家发明奖四等奖
1981年
锂云母型可切削微晶玻璃
国家发明奖三等奖
1981年
固定化大肠杆菌谷氨酸脱羧酶的活力再生技术
国家发明奖四等奖
1981年
固化性能优良的双酚A型聚酯树脂
国家发明奖四等奖
1981年
酸性氯化铜腐蚀液通空气连续再生
国家发明奖四等奖
1980年
水蒸气脱附的分子筛脱蜡
国家发明奖三等奖
以上数据为不完全统计,详情请查看官网。

学术资源 编辑本段

馆藏资源

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创建于1952年10月,由徐汇校区图书馆和奉贤校区图书馆以及金山三线书库组成,馆舍总面积达4.6万平方米。截至2017年底,图书馆总藏书量351万册,收订中外文期刊4.3万余种,具有CA、EI等84种大型中外文文献数据库和网络镜像数据库。图书馆是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和上海市科学技术成果查新工作站,承接来自全国各地各种需求的查新业务,还积极参与地区与国家范围的馆际合作、资源共享活动,每年通过网络为各类用户传递文献7000余篇。截至2020年11月,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总藏书量343万册。截至2018年底,图书馆拥有纸质中外文图书309.4万册,纸质期刊合订本28.3万册,电子图书(含学位论文)累积量784.28万册,电子期刊6.9万种,续订和新购数据库123。截至2022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图书馆总藏书量351万册。

学术期刊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于1957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美国《化学文摘》(CA)、SCOPUS数据库、俄罗斯《文摘杂志》(РЖ)、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网站》(CSA)等十几家国内外权威数据库和文摘刊物摘录;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中国期刊方阵科技双效期刊”;多次荣获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奖、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报刊一等奖。在上海市新闻出版局组织的编辑质量检查中多次获得优秀奖。《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教育部主管、华东理工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方面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学报主要刊登化学工程、生物工程、化学与制药、材料、机械与动力、信息、资源与环境等学科以及新兴边缘学科有创新意义的学术文章。学报是是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来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核心期刊,被美国《化学文摘》(CA)、Scopus数据库、俄罗斯《文摘杂志》(РЖ)、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网站》(CSA)、中国知网等十几家中国国内外数据库和文摘刊物摘录。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86年,中国期刊网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期刊。《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教育部主管、华东理工大学主办的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学报设有“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经济学与经济管理”、“政治与法律”“哲学与文化”“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等专栏。学报已进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重要来源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上海市最佳学报,被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超星等纳入数据库来源期刊。
功能高分子学报:创刊于1988年,CA核心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科技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来源期刊》;曾获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全国化工系统优秀期刊奖、教育部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上海市优秀科技期刊奖等荣誉。《功能高分子学报》是教育部主管,华东理工大学主办的专业性学术刊物。学报主要有研究论文、综述、研究简报、快报等栏目。学报被美国《化学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网站》、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JST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7-2018年度)(含扩展版)、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2008、2011、2014)等收录。
《化工高等教育》是教育部主管、华东理工大学主办的教育类学术期刊,是中国化工教育协会会刊。《化工高等教育》主要设有高教改革与发展、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课程建设、思想理论教育、教改经验交流、实践教育、学科建议、国外化工教育等栏目。化工高等教育》是JST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2018)、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社会科学期刊精品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来源期刊,被中国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化学文摘(网络版)、维普期刊等数据库收录。
此外,学校还设有《BioresourcesandBioprocessing》等期刊。

学术交流 编辑本段

国际交流

截至2022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与包括牛津大学在内的英、美、德、法、日等国的20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成立了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奥利弗·哈特合同与治理研究中心;建有中法合作办学机构——国际卓越工程师学院,在英国建立全球首个科技创新孔子学院,在罗马尼亚成立首家中罗共建的“华东理工大学锡比乌中欧国际商学院”。
2019学年,学校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校际交流、暑期项目等各类项目派出本科学生622人。在公派留学项目方面,多位学生被加州理工学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剑桥大学多伦多大学京都大学等高校录取。

国内交流

2020年4月15日,教育部印发通知,启动实施全国高校与湖北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一帮一”行动:华东理工大学支援荆楚理工学院

知名校友 编辑本段

截至2022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华东理工大学校友中有29人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0人当选海外院士。

文化传统 编辑本段

形象标识

校名
1952年10月下旬,著名书法家舒同为华东化工学院题写了校名。1993年10月25日,庆祝建校四十一周年,学校举行华东理工大学新校名揭牌仪式,新校名采用了舒同字体。
校标
学校校标以大学的英文首字母“U”为元素,将化工塔、管道与过程工业中的设备进行抽象表现,既体现了学校化工特色的悠久历史,也寓意学校向过程工程学科群拓展。两个抽象元素也形同两本书,共线共形,互相渗透、迭合,寓意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同时也寓意严谨学风。齿轮造型体现了学校以工科为主的特色,也衍生为太阳光芒,左西右东,寓意学校在祖国东部,日出东方。这些元素之间互连,富有动态,表现了实践与试验、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其兼具现代标示形象与传统徽章特点,展现了新时期学校的新面貌。
校旗
学校校旗为长方形旗帜,旗面采用学校标准色,中央印有校徽和规定字体的“华东理工大学”校名。
校名字体
原“华东化工学院”校名由舒同亲笔题写,“华东理工大学”新校名采用了舒同字体。
精神文化
校训
勤奋求实,励志明德
“勤奋求实”主要体现学校师生做事、求学的态度,这种态度造就了华理人不尚虚夸、不事张扬、崇尚实干之精神品格。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全校师生在求学问是的长期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勤奋求实”的校训需要赋予新的内涵,需要进一步彰显广大师生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精神气魄,并从根本上有助于全校师生养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浩然正气,有助于广大师生放眼世界,引领未来。
“励志”指学校育人之道重在培养锻炼和努力树立师生员工的科学理想、远大志向。“明德”出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此千古名言早在1993年就铭刻在校园入口西花园的石碑上(纪念碑由大同大学化学化工系校友会捐赠竖立,铭文其中的“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也是大同大学的校训)。“明”指光明、清明之义,“德”指道德(品德)、美德之意;“明德”是指学校育人之道在于努力引导师生员工的道德达致理想境界。
“励志明德”不仅与“勤奋求实”对态度的强调相互辉映,使得校训立体、生动,更突出了以德为首、志存高远而又脚踏实地的大学风范。
校歌
《明天的希望》
集体作词
朱良镇作曲
我们在这里放飞,放飞青春的理想。
我们在这里播种,播种明天的希望。
我们用生命雕刻金色的时光,我们用智慧打开世界的门窗。
啊,勤奋求实,名师的教诲赐予我们无穷的力量。
啊啊啊啊啊华东理工,
知识的殿堂浇铸我们人生的辉煌。
我们在这里遨游,遨游知识的海洋。
我们在这里插上,插上腾飞的翅膀。
我们用心灵感受时代的脉搏,我们用激情谱写壮丽的篇章。
啊,勤奋求实,优良的校风激励我们茁壮地成长。
啊啊啊啊啊华东理工,
美丽的校园永在我们心中闪耀光芒。

社团文化

截至2005年3月,学校共有学生社团91个,依照社团的属性和特色划分为学术、实践、艺术、体育四大类。
截至2021年2月,学校开展了文化艺术节(1986年创办)、体育节(1987年创办)、思想学术节(1987年创办)、外语节(1994年创办)、秋韵节(2000年创办)、华理电影节(2015年创办)、国际文化节(2016年创办)等学生活动。

校园环境 编辑本段

截至2018年12月,学校有徐汇校区、奉贤校区和金山科技园区三部分,占地总面积2532亩,各类建筑总面积95万平方米。建有教育部科技项目及成果查新中心工作站、上海市科委科技查新站、上海高校外国教材中心、上海市研究生电子文献检索中心等机构和分析测试中心、珠宝检测中心等国家级计量认证单位。
徐汇校区
占地868.8亩,是学校的主校区,各类建筑面积约45.53万平方米,可容纳学生15000人,地址为上海市徐汇区梅陇路130号,邮编为200237。
奉贤校区
占地约1545亩,2007年9月正式启用,已进驻一二年级及部分三年级本科学生。拟建各类建筑约64万平方米,全部建成后将容纳学生2万人,地址为上海市奉贤区海思路999号,邮编为201424。
金山科技园区
占地239.2亩,各类建筑面积9.9890万平方米,已发展成为国家大学科技园金山科技园,地址为上海市金山区学府路1000号,邮编为201512。(校区数据截至2016年11月)

学校排名 编辑本段

2020年10月,位居2021年U.S.News世界大学排名第602位。
华东理工大学位列2021年QS亚州大学排名第144位。
2020年12月,2020软科中国大学文科实力排名发布,华东理工大学排名第109位。
2021年1月3日,位列2020中国大学海外网络传播力综合指数榜单第24位。
2021年1月21日,位居2021年1月全国高校ESI排名第30位。
2021年2月,入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2020年度)名单。
2021年4月26日,2021软科中国大学排名第45位。
2021年6月,2022QS世界大学排名第571-580位。
2021年8月,位居2021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第301-400名。
2021年9月,2022QS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排名第251-300位。
2021年10月26日,US News发布了2022世界大学排行榜,华东理工大学位居第625位。
2022年2月9日,入选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截至2022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在ESI全球学科排名中,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药理学和毒理学、农业科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8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化学学科进入全球前1‰。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排名第1。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海南大学    下一篇 合肥工业大学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