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擂茶
客家擂茶,又称三生汤,源自汉代并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广泛传播于华南六省地区。五华县的客家人对擂茶进行了本土化改造,使其配料与食用方式独具特色。在制作过程中,五华人注重将养生理念与口味体验相融合,基础食材包括绿茶、芝麻和花生,并根据季节变化或健康需求添加绿豆、胡椒等辅助材料,以增强其营养价值和风味层次。此外,为了进一步丰富口感,还会加入虾米、麦仁等多种佐食一同享用。
作为汉族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擂茶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主食的角色,也是客家人民用来款待宾客的重要礼仪形式。“无(擂)茶不成客”的说法体现了这一习俗在当地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客家擂茶还被誉为中国最古老的茶道艺术之一,被视为中华茶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
擂茶制作虽复杂,但操作简便。首先将准备好的绿茶茶叶放入擂钵中,用半米长的擂棍频繁舂捣并旋转,同时加入其他材料直至捣碎。然后加入沸水冲泡,讲究时可筛滤茶料再加水煮沸。擂茶具有生津止渴、清凉解暑以及健脾养胃和滋补长寿的功效。
2014年,客家擂茶制作技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0年又成为五华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22年,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关于起源 编辑本段
有诸多说法,其中一种认为其起源于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河婆镇南关城的何婆所售卖的街边小吃。南关城曾是潮汕与惠州商人经商的必经之路,何婆的擂茶因其能缓解往来商人的疲劳而声名远扬。
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河婆镇,即历史上的南关城,其擂茶文化至今依然盛行。关于河婆擂茶名称的由来,有说法是因为镇上的河流或为了纪念一位何姓老妇。客家擂茶是中国悠久茶文化的组成部分,以其古朴的风格和显著的保健功效著称,被誉为中国最古老的茶道之一。
作为汉族传统饮食的一部分,客家擂茶在宋朝中原地区已经流行,并在客家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制作方法不仅展现了独特的传统技艺,也体现了客家人对汉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擂茶习俗 编辑本段
在中国华南六省得以保留,涵盖广东、湖南、江西、福建、广西和台湾地区的多个地区。这些地区的人口约有600万,他们保留了擂茶的传统制作方法。
制作需要 编辑本段
一套被称为“擂茶三宝”的工具:包括内壁有粗密沟纹的陶制擂钵、长约85厘米的山楂木或油茶树干制成的擂棍,以及竹篾制成的捞滤碎渣的“捞子”。
制作过程中,将适量的好茶叶、芝麻和甘草等放入擂钵中,用擂棍沿着钵内壁顺沟纹方向有规律地旋磨,并在钵中间进行间歇性擂击,直至茶叶等研成碎泥。然后用“捞子”过滤出渣,留下的糊状食物称为“茶泥”或“擂茶脚子”。最后,加入沸水搅拌均匀,并佐以炒米、花生米、豆瓣、米果和烫皮等配料,即制成一缸集香、甜、苦、辣于一体的擂茶。
擂茶体验:在品鉴擂茶时,您会感受到一股扑鼻的芳香,初尝一口,香气四溢,令人回味无穷。
制作工艺:客家擂茶的配制讲究科学合理,以优质茶叶和芝麻为主要原料,辅以其他时令配料,确保味道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选材与冲泡:擂茶选用的材料非常考究,主要包括雪白饱满的芝麻、清香宜人的绿茶,以及花生果、橘皮和甘草等辅料。制作过程中,先将这些原料放入擂钵中,用擂杵细致研磨至浆状,再加入沸腾的开水进行冲泡。最后,用笊篱过滤掉渣滓,便可得到一杯甘甜芬芳、色泽如琥珀般晶莹剔透且口感清新的擂茶了。
荣誉认可 编辑本段
2022年12月,赣南地区的客家擂茶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标志着这一传统饮品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