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百科  > 所属分类  >  百科词条    生物动物   

中华虎凤蝶

中华虎凤蝶(学名:Luehdorfia chinensis),别称中华虎绢蝶,隶属凤蝶科虎凤蝶属。成年雄蝶平均体长16.2毫米,翅展约60毫米;雌蝶平均体长18.6毫米,翅展约62.2毫米。其翅膀呈黄色并带有黑色横条纹,整体颜色为黑色,表面覆盖着黑色鳞片和细长的鳞毛,腹部各节后缘侧面有细长的白色纹路。尽管雌、雄蝶的斑纹相似,但雌蝶的黄色通常略深。

作为中国特有的昆虫物种,中华虎凤蝶分布在秦岭山脉及其周边地区。这种蝴蝶以马兜铃科的杜衡和细辛为主要寄主植物,栖息地包括这些植物生长的区域,如低海拔乔木林、高山灌草丛和次生落叶林等多种林相。

截至2009年,中华虎凤蝶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到2021年,该物种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作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华虎凤蝶以其鲜艳的体色和独特的外观而闻名,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目录

形态特征 编辑本段

中华虎凤蝶成虫雄蝶平均体长16.2毫米,翅展约60毫米;雌蝶平均体长18.6毫米,翅展约62.2毫米。翅膀呈黄色,间有黑色横条纹,类似虎斑;除翅膀外,身体大部分被黑色鳞片和细长鳞毛覆盖,头部、胸部背面、腹部背面的鳞毛颜色各异,形成明显的对比。在各腹节后缘侧面还有一道细长的白色纹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雄性个体的腹部末端抱器表面布满了密集且赤褐色与黑褐色相间的鳞毛,并有一个从背兜伸出并向下垂至抱器端的发达分叉状钩形突起。

前翅基部及后翅内缘密布淡黄色鳞毛。前翅正面基部、外缘和斜行于其间的三条横带为黑色,另有两条短黑带相间其中,止于中室后缘;外缘由一列黄色斑组成,排列整齐。后翅外缘呈波浪形且为黑色,中间有四个小型青蓝色斑点带有金属光泽,并在臀角处有一个同色斑;青蓝斑外侧还有四个黄色半月斑,亚外缘有五条红色斑连成带状。尾突较短,约占后翅长度的15%;臀角有缺刻。

后翅缘毛除尾突处外皆为黄色。背面斑纹与正面相似,但前翅第1至5个黄色斑颜色更深,呈橙色,并有橙色带延伸至后翅脉端,内侧还有一条淡黄色带。后翅的半月斑更大,呈橙色;靠近前缘处有橙色斑;红色斑与青蓝斑之间黄黑混杂。

雌雄蝶的斑纹相同,但雌蝶的黄色更深。中华虎凤蝶是中国独有的一种蝴蝶,主要分布于秦岭山脉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如陕西、安徽、江苏、浙江和湖南等地。其寄主植物主要是马兜铃科的杜衡和细辛,其他植物无法替代。在低海拔地区(多为300米以下)为杜衡,而在陕西、河南湖北的高海拔地区则为细辛。

栖息环境 编辑本段

中华虎凤蝶的栖息环境与杜衡和细辛的生长地相吻合,这些区域具有多样的林相,包括低海拔乔木林、高山灌草丛等,且多数为次生落叶林。林下植物层次分明,相对湿度较高,常见草本植物如爬山虎和木莓等。春季时这些林分相对稀疏,而冬季则在林分内形成较厚的枯枝落叶层,同时杜衡数量多且分布集中。

生活习性 编辑本段

中华虎凤蝶幼虫以杜衡和细辛的叶片为食,而成虫的主要蜜源植物包括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紫花地丁(Viola philippica subsp.munda)及其他堇菜科植物,有时也会飞入田间吸食油菜花或蚕豆花的蜜。

在幼虫期,中华虎凤蝶最初取食植物的下表皮和叶肉部分,留下上表皮;稍大后会咬成孔洞或缺刻,最终可能仅剩下叶缘和叶柄;当叶片被完全食尽时,甚至会取食叶柄。据统计,中华虎凤蝶幼虫期的食叶总面积平均达到2536.20平方毫米。

中华虎凤蝶幼虫的取食行为具有非连续性,分为取食和休息两个阶段,且无明显的日夜变化。幼虫在自然条件下通常选择叶片的背面进行取食。3龄以下的幼虫表现出明显的群体取食行为,而4龄和5龄幼虫则独立取食,互不干扰。随着幼虫龄级的增加,食量逐渐增大,5龄幼虫的食量达到最大,占幼虫期总食量的2/3以上。5龄幼虫平均消耗约10张叶片,最多可达15张,整个幼虫期共需消耗15至18张叶片。在食物短缺时,幼虫还会啃食叶柄和蒴果。取食次数、总取食时间和单次取食时间随日龄增长而延长,但在接近化蛹阶段会显著减少。

中华虎凤蝶幼虫孵化后会聚集在卵块所在的叶背取食,头部朝向叶缘排列。若同一叶片上有不同日期孵化的两堆卵,先孵化的先聚集,后孵化的逐头加入形成群体。低龄幼虫在气温低时聚集不活动,气温高时分群或分散。随着年龄增长,幼虫逐渐分群甚至分散活动。

成虫飞行能力强,飞行高度一般在1.5至3米之间,最远可在距离栖息地数公里外见到。温度对活动影响显著,26至32摄氏度时较为活跃,29摄氏度最为活跃;阴天或雨天则活动减少。群体取食的幼虫较少出现爬行活动,而单个取食的幼虫爬行活动较频繁。

在交尾产卵方面,具体细节未提及,但这是中华虎凤蝶繁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中华虎凤蝶在羽化后的当日或次日即可开始寻偶和交尾,尤其在晴好天气下,羽化当天便可进行交配。交配过程通常持续20至30分钟,但这一时长在生态园中可能因其他同类的干扰而有所变化。早春低温阴雨天气对成虫的交配和产卵有不利影响。雄蝶通过主动飞行寻找配偶,发现雌蝶后,通过振翅和腹部动作尝试交尾。一旦雌蝶接受,双方会以多种姿势(如相互抱握、雄蝶抱握雌蝶及一字形)完成交配。雄蝶一生中可多次交配,而雌蝶则仅一次。交配结束后,雄蝶会在雌蝶腹部留下由其分泌物形成的臀袋,这阻止了雌蝶再次交配的可能性。

中华虎凤蝶的雌蝶在交配后的产卵行为具有特定的规律和偏好。通常,它们会选择正午阳光强烈、环境温度较高的时段进行产卵;若遇连续低温阴雨,这一过程可能延长至17天。雌蝶产卵时,会前足攀住叶缘,双翅合拢,腹部束端接触叶背,每粒卵的产出时间约为10秒,且当腹端够不着时会另起一行。产卵地点主要选择长势良好、面积超过15平方厘米的叶背,少量则产在叶柄和叶片正面。

中华虎凤蝶的卵大多群集分布,雌蝶每次产卵后会展开双翅休息。其产卵形式多为疏松的群集,偶尔可见单产现象。一般情况下,雌蝶可产卵40至70粒,每张叶片上通常只产一堆卵,最多两堆,每堆数目在11至20粒之间。此外,它们以杜衡和细辛作为主要的产卵寄主,只有极少数卵会在花盆和杂草上产下,并且这些卵无一孵化成功。

中华虎凤蝶的卵呈馒头形,具珍珠样光泽。初产时卵色为青绿色,孵化前转为黑色并可见黑色虫体轮廓。在自然温度条件下,其卵孵化期约为15至27天。孵化过程始于卵盖裂开,随后幼虫逐渐爬出,整个过程通常需要30至40分钟。

中华虎凤蝶每年繁殖一代,经历卵、幼虫、蛹至成虫四个发育阶段,以蛹形态在地表枯枝落叶中越夏及过冬。成虫出现时间因地域气温而异,如浙南2月下旬、杭州3月上中旬、南京3月中下旬、天目山4月下旬至5月初、庐山5月上旬。雄蝶和雌蝶的寿命分别为12-16天和16-20天。

中华虎凤蝶作为鳞翅目凤蝶科的一种珍稀昆虫,其生活史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和地域性特点。该种蝴蝶遵循一年一个世代的繁殖周期,整个生命周期涵盖卵、幼虫、蛹以及成虫四个连续阶段。值得注意的是,中华虎凤蝶以蛹的形态在地表积累的枯枝落叶层中度过炎热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季,这一适应性策略有助于其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与繁衍。

成虫的出现时间受各地气候条件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地理差异。例如,在中国南方的浙南地区,成虫通常于2月下旬开始出现;而在华东地区的杭州,这一时间推迟到3月上中旬;进一步北移至南京,则可见成虫于3月中下旬现身;位于华东与华中交界处的天目山,成虫出现的时间窗口为4月下旬至5月初;至于江西省的庐山,观测到成虫的时间则为5月上旬。这种地域性的时间差异反映了中华虎凤蝶对不同生态环境的高度适应性。

就个体寿命而言,雄性中华虎凤蝶的平均寿命为12至16天,而雌性则稍长,平均寿命介于16至20天之间。这一性别间的寿命差异可能与各自的生物学角色和生殖任务有关,其中雌性承担着产卵等重要职责,可能需要更多的能量储备以支持后代的产生。

中华虎凤蝶的幼虫在发育过程中将经历五次蜕皮,分为五个龄期,平均幼虫期持续33至35天。在蜕皮前,幼虫会停止进食和活动,进入休眠状态,这一阶段通常持续2天,少数情况下为3天。在此期间,虫体会缩短,体色变为紫褐色。第一、二次蜕皮在原叶片上完成,而从第三次开始,幼虫会在蜕皮前迁移到隐蔽且安全的地方进行蜕皮。蜕皮过程包括头部抬起、腹部向胸部推动以破裂旧皮,随后胸足和头部依次露出并最终脱落。整个过程大约需要2至3分钟。刚蜕皮后的幼虫呈乳白色头足和淡棕色体色,大约45分钟后全身变黑,并在1小时后恢复活动和取食行为。蜕皮时间因龄期而异,主要发生在凌晨或中午前后,部分在中午。不同龄期的幼虫在不同温度下的蜕皮时间存在显著差异,1至2龄幼虫在32℃和28℃下的蜕皮时间显著短于其他温度条件,且这两个温度间没有显著差异;而对于3至5龄幼虫,在16℃至28℃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蜕皮时间显著缩短。

中华虎凤蝶的初孵幼虫体色初始为乳白色,头部及前胸背板呈黑色,体表覆盖着众多黑色刚毛。幼虫体长在2.0至2.3毫米之间,头宽则在0.5至0.6毫米范围内。孵化后约两小时,幼虫的体色会逐渐变为褐色,并最终转为黑色,脱皮前呈现紫褐色。幼虫出壳后会有短暂的休息,不食用卵壳,随后开始以嫩叶为食。进入二龄阶段后,幼虫在脱皮后约46分钟全身变黑,头部生长着密集的短黑刚毛,前胸区域有三个刚毛丛,其中中央的一个较大。中胸和后胸各有两个长条形的刚毛丛,这些刚毛丛除了黑色的刚毛外,在中、后胸的位置还分别长有两根和一根白色长刚毛。第1至8腹节的亚背线与气门上线之间以及气门下线都密集生长着刚毛,前者在每节均长有一根长毛,其中第2(3)至8节的长毛为白色。当幼虫发育到3至5龄时,其全身变为黑色,并在第3胸节及第1至8腹节上形成六行深黑色的刚毛丛,包括亚背线与气门上线之间的刚毛丛、气门下线的刚毛丛和基线刚毛丛,其中亚背线的刚毛丛最大,而基线的刚毛丛最小。在这些刚毛丛中,除了黑色刚毛外,还生长有1至2根白毛,尤其是位于亚背线上的白毛最为显著。幼虫的气门呈黑色且形状为长椭圆形。

物种保护 编辑本段

中华虎凤蝶,一种曾广泛分布于中国南京地区的珍稀蝴蝶物种,自2004年起被观察到数量锐减三分之二,濒临灭绝。至2009年,该物种成虫数量的急剧下降进一步凸显了其自然生存环境的严峻挑战,种群规模持续缩减。然而,在湖南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从连续三年的监测数据来看,中华虎凤蝶成虫的数量呈现出显著的增长趋势,直至2018年因寄主植物遭受采收影响,导致其种群数量回落至2016年以前的水平。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4月6日,武汉地区一位蝴蝶观察爱好者意外发现了52只中华虎凤蝶幼虫,这是二十多年来首次在该地区记录到该物种的存在。上述情况表明,中华虎凤蝶的生存面临着多重威胁因素。

中华虎凤蝶的种群发展受到诸多内在和外在因素的限制。其内在原因包括年发生世代数较少、低龄幼虫至预蛹期存活率低、部分年份雌蝶无法配对以及蛹期过长易被捕食等,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种群的增长。同时,由于寄主植物被大量采集用于中草药,导致其数量显著减少,进而影响了幼虫的食物供应并间接降低了成蝶的数量。例如,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庐山地区,由于经济利益驱动下的过度采挖杜衡和细辛等寄主植物,造成了当地中华虎凤蝶数量急剧下降。

人类活动如梯田开垦、厚朴林大面积种植以及对环境的改造,加上气候变化等因素,破坏了中华虎凤蝶的栖息环境,对其种群数量产生了不利影响。该物种的美丽外观使其成为制作高价值标本的对象,吸引了大量采集者进行捕猎和贩卖。在中国陕西周至秦岭山区,一些农户开始大规模养殖中华虎凤蝶以满足市场需求,但这种养殖方式往往具有破坏性。上海商人前来收购大量蝶蛹,进一步加剧了对野生种群的压力。人为捕捉行为直接导致了中华虎凤蝶数量的减少。

2021年,中华虎凤蝶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确定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保护措施:1989年,南京市在牛首山划定林地,建立了中国首个中华虎凤蝶基地。2009年3月,湖南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首次发现中华虎凤蝶及其寄主植物细辛。保护区迅速采取就地保护措施,保护中华虎凤蝶的野生种群。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忍冬    下一篇 云南闭壳龟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