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百科  > 所属分类  >  百科词条    生物动物   

七鳃鳗科

七鳃鳗属水生动物,截止2023年国际综合分类学信息系统中其科下有8属,中国仅1属即七鳃鳗属。成鳗体长15~100cm,体重2.3kg,寿命约7年,体型细长为鳗形,嘴呈吸盘状、漏斗状且内面有角质齿,眼后两侧各有7个分离的鳃孔与眼排成一行似八目。广泛分布于近海及寒带、温带淡水区,幼体滤食浮游生物,成体肉食性,多数洄游,秋季由海入江河。

七鳃鳗,隶属于水生动物范畴,在生物分类上属于七鳃鳗纲七鳃鳗目中的一员。根据国际综合分类学信息系统(ITIS)的最新数据(截至2023年),七鳃鳗科下共划分出8个不同的属类。然而,在中国境内,仅存在一个七鳃鳗属(Lampetra)。七鳃鳗作为该属的代表物种,其成体的体长介于15至100厘米之间,体重可达2.3公斤,平均寿命大约为七年。

目录

形态特征 编辑本段

七鳃鳗的身体呈细长形状,类似于典型的鳗形结构。其口部设计独特,呈现出吸盘状和漏斗状的结合形态,内部则覆盖着一层由表皮衍生而来的角质齿。这些角质齿不仅是七鳃鳗捕食的重要工具,也是其在分类学上的一个重要形态学标志。此外,在七鳃鳗的眼睛后方两侧,各分布着一行七个独立的鳃孔,这些鳃孔与眼睛并排排列,形成了一种视觉上的错觉,仿佛拥有八只眼睛,这也是其得名“八目鳗”的原因所在。

七鳃鳗是一种具有独特形态特征的水生生物。其眼睛发达,配备有晶状体与虹膜,鼻孔单个且位于头背面,与口腔不相通,鼻孔后方伴有透明皮斑。口部呈漏斗状或吸盘状,成鳗内面覆盖表皮形成的角质齿,而幼鳗则无齿但有口须,这些特征是分类的重要依据。七鳃鳗的舌为舐刮器,具备舌齿。头部两侧各有一排七个独立的鳃孔,与眼睛并列,外观类似八只眼睛,因而得“八目鳗”之称,幼鳗则视力缺失。两眼间设有具嗅觉功能的鼻孔,并在其后、两眼之间拥有感光的松果眼。

七鳃鳗无成对偶鳍,背部有一前一后两个背鳍,后者延伸至侧扁的尾部并与尾鳍相连,适应于寄生生活方式。尾鳍上下对称,保持原尾型,这是水栖无羊膜动物中最为原始的尾鳍形态。雌雄异体,缺乏咽皮管结构。肛门后部有尿殖乳突,尿殖孔开口于突起末端;雄性个体的尿殖乳突较长,呈管状。骨骼系统由软骨构成,无硬骨存在,鳃弓发展为复杂的鳃笼软骨。

地理分布 编辑本段

七鳃鳗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广泛的分布范围,主要栖息于近海水域以及寒带和温带地区内的淡水环境中。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七鳃鳗的食物来源有所不同:幼年期时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而到了成年期,它们则转变为以肉类为主的杂食性动物。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七鳃鳗种类都属于洄游性水生动物,这意味着它们会在某些特定时期迁徙至海洋中生活,并在每年秋季返回内陆河流继续生存繁衍。

截至2019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七鳃鳗科共有2种被划分为极危(CR),3种为濒危(EN),2种为易危(VU),以及3种为近危(NT)。至2021年,东北七鳃鳗、雷氏七鳃鳗和日本七鳃鳗被纳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七鳃鳗作为脊椎与无脊椎动物之间的关键过渡群体,不仅是脊椎动物的直接祖先,还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在中医中,七鳃鳗全身可入药,具有平肝熄风和通经活络的功效。形态特征方面,七鳃鳗体型细长呈鳗形,成体长度介于15至100厘米之间,体重可达2.3公斤,体色由棕色、黄色和橄榄色调构成。其表皮裸露无鳞片,富含单细胞腺体,能分泌粘液以润滑体表,并具备位于身体两侧的皮肤感觉器官——侧线。整体结构上可分为头部、体部和尾部三部分。

栖息环境 编辑本段

七鳃鳗广泛分布于近海水域以及寒带和温带的淡水区域,在中国主要栖息于黑龙江和东北松花江等淡水流域。根据其生活习性,七鳃鳗可分为溯河洄游型和淡水生活型。溯河洄游型七鳃鳗在5至6月间聚集成群,逆流而上进行繁殖。大多数七鳃鳗属于海淡水洄游种类,例如日本七鳃鳗。而部分七鳃鳗则终生生活在淡水中,如成功入侵北美洲几大湖的海七鳃鳗。此外,某些小型种类的生命周期较短,变态后很快进行生殖并在居住的河流中迅速死亡,例如中国的东北七鳃鳗,它们终生栖息在有微流、沙质底的山区河流中。

生活习性 编辑本段

七鳃鳗成体为肉食性动物,通过口吸盘紧紧吸附在其他鱼类身上,以角质齿扎破鱼体,并通过舌片做活塞运动吸食其体液、血液和肉体。此外,它们也会吸附在水底岩石上,捕食蠕虫或小型甲壳纲动物。在生殖季节,成鳗会停止摄食。

七鳃鳗在生命周期中表现出显著的形态和习性变化。幼体阶段,其为非肉食性滤食者,通过咽部结构将水流引入并过滤食物,主要摄取浮游生物。该物种具有洄游习性,部分时间栖息于海洋,每年秋季由海入江越冬;次年春夏之交进入浅水区域产卵,孵化后形成仔鳗,经约四年成长后返回海洋,成鳗再冬季上溯至河口繁殖。

七鳃鳗分为非寄生、淡水寄生及洄游寄生三大类群,其中23~26种终生保持非寄生生活方式。作为半寄生生物的代表,某些种类通过变态发育形成适应寄生的结构,成体阶段附着于宿主鱼类,吸取血肉为生。洄游寄生型个体在淡水环境中生长4-6年后迁往海洋生活,中国日本七鳃鳗即为此类代表之一。

七鳃鳗还展现出渗透调节行为,以适应不同的水环境条件。

七鳃鳗体内具备一种有效的渗透调节机制,使其无论处于淡水还是海水环境,血液内的氯离子浓度均能保持相对平衡。这种调节对于它们在不同水域的生存至关重要。

七鳃鳗的生命周期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幼体期、变态期和成体期。七鳃鳗是雌雄异体的生物,在发育初期拥有成对的生殖腺,而在成熟后这些腺体合并为单个,缺乏生殖导管,采用体外受精的方式进行繁殖。

春末夏初是七鳃鳗的繁殖季节。性成熟的七鳃鳗会聚集成群并逆流而上游入江河进行繁殖。雄性通过释放精胺吸引雌性,而生活在溪流中的幼体则释放微量的多组分甾族信息素以招引成体前来产卵。雄鳗先抵达产卵场地,利用口吸住小石头筑成巢穴,不久会有一条或偶尔第二条雌鳗加入,共同完成筑巢工作。

在交配时,雄鳗与雌鳗在水中释放精子和卵子,完成受精过程。随后,受精卵附着在巢穴内的小石头上进行孵化,标志着新生命的起点。

七鳃鳗在其生命周期中仅产卵一次,成熟后会迁移至淡水区进行繁殖。例如,日本七鳃鳗在降海两年后达到性成熟,并在越冬后的5-6月间于河口上游的沙底产卵。雷氏七鳃鳗在体长超过160毫米时成熟,其产卵期为5月底至7月初,东北七鳃鳗则需3-4年方能性成熟。繁殖过程中,雄鳗吸附雌鳗头部,通过身体卷曲形成椭圆形结构,随后剧烈抖动释放生殖细胞。卵具粘性可附着沙砾沉底,成鳗随后将巢上方石块移至下方,激起沙砾覆盖卵子。此过程反复进行,直至双方离巢,产卵后2-3周内死亡。但少数雷氏七鳃鳗可在产卵后存活,七鳃鳗的平均寿命约为7年。

七鳃鳗幼体被称为沙隐虫,因其习性和形态与文昌鱼相似,曾被误认为是一种原索动物的成体。洄游性七鳃鳗幼体会在淡水中生长4-6年后迁入海洋,而淡水物种则终生生活于淡水环境。

七鳃鳗在变态期会转变成寄生幼体,这一过程持续三到四个月。在此期间,幼体会经历根本性的变化,以适应其成体的寄生生活方式。这些变化包括发展出具有实际视觉功能的眼、形成吸盘、体长增长和背鳍的增大,同时胆管逐渐消失。

在海洋中度过二至三年的生长期后,幼年期的七鳃鳗发育为成体。成体通过其吸盘附着于鱼类身上,吸取血肉作为生存方式。不过,雷氏七鳃鳗是个例外,它们没有寄生营养阶段。变态完成后,其消化器官萎缩,肠道被组织填充,不进食也不成长,直接进入繁殖阶段。

物种保护 编辑本段

现状显示,七鳃鳗的生存状态需要得到关注与保护,以维持其种群的健康与稳定。

自1987年以来,野生四齿七鳃鳗的个体数量急剧减少,据估计可能不足50条。此后,在1994年、1997年和1998年的几次资源评估中,研究人员均未发现该物种数量增加的证据。2016年中国内陆鱼类红色名录显示,七鳃鳗种群受威胁程度高达66.7%。到2019年,业内普遍认为四齿七鳃鳗的野外种群可能已经灭绝。同年,美国新南威尔士州根据对非寄生七鳃鳗的跟踪监测数据,发现该物种的种群数量已无法考证。

七鳃鳗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包括:经济价值高导致过度捕捞;水域环境破坏影响其生存空间;河流筑坝破坏栖息地和产卵场,打乱洄游节律;外来物种入侵构成威胁;人类管理意识薄弱,缺乏及时有效的保护措施。

截至2019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中七鳃鳗科部分种类的濒危等级如下:四齿七鳃鳗、海伦双齿七鳃鳗为极危(CR)等级;非寄生七鳃鳗等四种为濒危(EN)等级;米勒湖七鳃鳗等两种为易危(VU)等级;里海七鳃鳗等三种为近危(NT)等级。2020年,东北七鳃鳗、雷氏七鳃鳗及北极七鳃鳗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2021年,东北七鳃鳗、雷氏七鳃鳗和日本七鳃鳗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并纳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关于太平洋七鳃鳗的保护,太平洋七鳃鳗保护倡议(PLCI)是一个多机构合作项目,包括美洲原住民部落、联邦、州、市政和地方机构以及非政府组织。该项目致力于确保太平洋七鳃鳗及其栖息地的长期可持续性,并支持北美西海岸传统部落在历史范围内使用太平洋七鳃鳗。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中华斑羚    下一篇 忍冬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