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七鳃鳗
日本七鳃鳗(学名:Lampetra japonica),亦称八目鳗、七星子,隶属于七鳃鳗科七鳃鳗属。其体型特征如下:体细长,前部圆柱状,尾部侧扁,体长范围在135至625毫米之间,性成熟个体体重可达150克以上。眼睛埋藏于皮下,位置于头部前端。在眼睛后方及头部两侧,各有7个独立的鳃孔排列成一行,与眼睛共同形成8个类似眼睛的视觉点,这也是其“八目鳗”别名的由来。此外,该物种仅具一鼻孔,位于头背面两眼间,其后附有透明膜;头前腹面则配备有漏斗状吸盘,吸盘展开时,其圆形边缘布满细软乳突,便于吸附于其他鱼体。
分布范围方面,日本七鳃鳗在全球分布于北冰洋及北太平洋沿岸的通海江河,在中国则主要见于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嫩江、绥芬河及图们江等流域。生活习性上,仔鳗多栖息于泥沙中,日间隐藏,夜间觅食,属沙隐幼鱼阶段;而成鳗则部分时间栖息于海洋,采取寄生生活方式,对寄主无致命伤害,仅留下吸附痕迹。
保护现状方面,2021年,日本七鳃鳗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成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尽管其作为经济食用鱼类,鱼体富含脂肪,被俄罗斯人视为珍贵食材,但在中国,该物种受到法律保护,禁止非法捕捞及食用。此外,日本七鳃鳗作为最原始的无颌类脊椎动物,是研究脊索动物向脊椎动物演化过程的重要活化石。
形态特征 编辑本段
体型:细长,前部圆柱状,尾部侧扁,体长135-625毫米,性成熟个体体重超过150克。
眼睛:埋于皮下,位于头部前端。
鳃孔:在眼睛后方及头部两侧各有7个独立鳃孔,与眼睛共同形成8个视觉点。
鼻孔:单一,位于头背面两眼间,其后附有透明膜,鼻孔后方有白色感光皮斑。
吸盘:头前腹面有漏斗状吸盘,展开时边缘布满细软乳突。 日本七鳃鳗特征描述及分布栖息
特征:日本七鳃鳗能吸附在其他鱼体上。其口位于漏斗状吸盘底部,两侧分布着众多黄色角质齿。口内有肉质舌形活塞,活塞上也长有角质齿,无上下颌结构。皮肤光滑柔软,无鳞片覆盖,侧线系统不发达。该生物无胸鳍和腹鳍,拥有两个长度相近的背鳍。其中,后背鳍与尾鳍相连,鳍条柔软且细密。
第一背鳍呈皮褶状,低平;第二背鳍较大,为三角形,两背鳍均位于体后半部,形成两个山峰状结构。臀鳍位置较低,始于肛门后方,与尾鳍下叶相连。尾鳍形状如箭头,上下叶几乎等长,上叶与第二背鳍相连。体色方面,背部呈青色带绿,腹部为灰白色略带淡黄色,第二背鳍上半部为黑色,尾鳍则为深黑色。肛门位于躯干和尾部交界处,前方有一个泌尿生殖突。仔鱼与成鱼形态存在差异,仔鱼口吸盘不发达,呈三角形。
分布范围 编辑本段
日本七鳃鳗在全球范围内分布于北冰洋、北太平洋沿岸通海的江河区域,包括从挪威至俄罗斯西伯利亚、堪察加半岛、日本海往南延伸至釜山、朝鲜沿岸,以及北美加拿大北部和美国的阿拉斯加沿海流域。在中国,其分布于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嫩江、绥芬河、图们江等流域。
栖息环境:仔鳗主要栖息于泥砂中,白天埋藏于泥砂之下,夜晚出来觅食,属于沙隐幼鱼,营自由生活。成鳗则部分时间栖息于海洋中。
生活习性 编辑本段
觅食:幼体日本七鳃鳗以裂缝状口器吸食浮游生物及有机碎屑。
寄生:成鳗营寄生生活,在江河生活时,寄主主要为小型底层鱼类;在海洋生活时,寄主为亚洲胡瓜鱼(Osmerus dentex)等;在溯河时,寄主为细鳞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gorbuscha)。寄生过程中,日本七鳃鳗会依靠上下唇板齿锉破鱼体,吸食其他鱼的血肉来维持生命,同时注入防止血液凝固和使肌肉溶化的口腔液,吸食量较大,但对寄主无致命伤害,仅在吸附处留下痕迹。 日本七鳃鳗的生态与繁殖习性成鱼后的10至20个月内,日本七鳃鳗能吸食近20千克的肉质。部分个体则采取自由生活方式,以浮游动物为食,白天潜藏于沙中,夜间外出觅食。
节律行为:日本七鳃鳗属于海淡水回归性洄游种类。其幼体阶段生活在淡水中,约4年后变态为鳗并降入海中,再经过两年的海中生活即可达到性成熟。秋冬季,它们会溯河洄游,越冬后于翌年5至6月在河口以上的沙质河段产卵。在中国黑龙江流域的洄游情况:该流域的日本七鳃鳗约在8月开始洄游,至12月中旬冰封期仍有少量个体洄游,但10月为洄游盛期。
生长繁殖 编辑本段
日本七鳃鳗6龄时达到性成熟。它们会选择水浅、流速快、沙砾底的区域挖坑筑巢产卵。产卵前,亲鳗会弯曲尾部拍打砂砾,并用口吸走砂砾,形成直径约25厘米的巢穴。产卵时,雄鱼用吸盘吸住雌鱼头部,同时完成排卵和授精。产卵前,两背鳍分离;产卵时及产后,两背鳍则相连接。产卵后,个体死亡。
其怀卵量介于5万至12.4万粒之间,卵径约为1.2毫米,粘附于沙粒上发育。成熟卵子为乳白色,卵质均匀,呈卵圆形。受精后,卵子迅速吸水膨胀,受精膜高举,并覆盖有胶质膜。11至12天后,仔鱼破膜而出,初孵仔鱼为乳白色,全长约3毫米,尾部呈“J”型弯曲。头部腹面可见鼻和口的雏形凹痕,以及鳃孔雏形。卵黄囊呈长条形,背部肌节明显,从头部延伸至尾部。初孵仔鱼不久即成为仔鳗,4年后变态为成鳗,此时出现眼、舌和角质齿,鳃沟消失,口收缩成吸盘状,并形成内脏器官。
幼体生长情况:在淡水中生活的日本七鳃鳗幼体,全长在160至200毫米之间。具体而言,1龄鱼体长3至35毫米,2龄鱼体长30至65毫米,3龄鱼体长60至155毫米,4龄鱼体长则达到150至220毫米。 日本七鳃鳗在海水中生长,个体全长一般为300-500毫米,寿命约为7年。
现状保护 编辑本段
种群现状:在中国图门江流域,日本七鳃鳗的资源状况经历了显著变化。1991年以前,该物种在珲春市哈达门拦河坝下几乎占据全河底,资源丰富。然而,自1991年起,其产量急剧下降,不足1吨。1991年至2001年间,更是连续十年无产量记录。导致其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因素包括:水土流失导致产卵场及幼鱼生活环境遭到破坏,以及水质污染对生存环境的负面影响。
保护级别:1998年,日本七鳃鳗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保护等级为易危(VU)。2021年,该物种进一步被纳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成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