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须雀
文须雀,又称蒲鸟、龙凤鸟、龙凤雀等,属于文须雀科文须雀属。这种鸟类体长在15至18厘米之间,体重在11至18克。其上体呈现棕肉桂色,下体为白色,并略带粉红色。雄鸟头顶为浅灰色,特征明显的黑色嘴须,尾下覆羽黑色并略带粉红色。雌鸟则无黑色嘴须,尾下覆羽为白色带黄,羽色相对暗淡。
文须雀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栖息于湖泊、河流、沼泽地带的芦苇丛中。这种小巧活泼的雀形目鸟类,适合作为观赏鸟笼养。
2010年,文须雀被纳入中国《辽宁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16年10月1日,它也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被评定为无危(LC)物种。
形态特征 编辑本段
文须雀是一种小型鸟类,拥有短而强壮的喙、短翅、长尾和圆润的身体。体长在15至18厘米,体重在11至18克。头部呈灰色,上体为黄褐色,下体为白色,胸部和两侧带有黄褐色。前额、头顶和头侧通常为淡烟灰色或灰色,嘴为黄色,短而厚,向下弯曲,鼻孔被羽毛完全覆盖。虹膜呈淡黄色。后颈至覆尾羽为深赭黄色。颏部、喉部和胸口为浅黄色或灰白色,颈部和胸部两侧带有粉色或灰紫色,两胁为浅棕黄色,腹部中央为奶白色或乳黄带紫色。背部、肩部和腰部等上体为赭黄或浅棕色,肩部颜色较深,为棕褐色。
翅膀短圆,有黑白斑纹,羽毛呈棕肉桂色。小覆翼羽为灰色,羽端棕褐色,中覆翼羽黑色,大覆翼羽内侧黑色,外侧棕褐色。飞翼外侧的外缘珠灰色并与初级覆羽相连,内侧的外缘棕褐色并与大覆翼羽相连。三级飞羽近乳白色,第一枚飞羽长度不及第二枚的一半。
尾巴长,呈凸状楔形,为黄褐色;中间一对尾羽最长,淡黄色,外侧尾羽依次逐渐缩短,两对外缘为白色。尾上覆羽为粉赭黄色或淡粉紫色,下面的覆尾为黑色,前端和外部羽毛为白色,底部和内侧羽毛为黑色。
跗踱、趾和爪均为黑色,腿短而强健。雄鸟体型大于雌鸟,眼下方有直延伸至颈侧的黑色髭纹,尾下覆羽为黑色带粉红色,几乎与外侧尾羽等长,与雌鸟明显区别。
文须雀的羽色特征如下:其翅膀呈淡褐色,初级飞羽边缘浅棕色,最内侧的2至3枚次级飞羽边缘深褐色,几乎为黑色。第3至7枚次级飞羽外缘为银灰色,其余初级飞羽边缘和羽端为淡棕黄色。次级飞羽为黑褐色,外羽边缘棕色,内翻边缘及羽端乳白色。外侧两枚三级飞羽外翻近黑色,羽缘棕色,内翻及羽端缘白色或带棕色,最内侧的一枚三级飞羽为纯白色。
雌鸟的羽色与雄鸟相似,但颜色较暗淡。其额顶部至颈部为灰棕色,比背部羽色浅;头侧为灰棕色或接近灰黄,眼先为灰棕色而非黑色,眼下和颧区无黑色髭纹,但黑色羽轴延长,使眼先颜色略深;颈侧微显紫色。雌鸟头与体背同色,上嘴褐色,下嘴黄色,嘴须非黑色。尾下覆羽与雄性相似,但较长,非黑色而是白色略带黄色。其余特征与雄鸟相似。
幼鸟与雌性成鸟相似,但背部中央有明显的黑斑。雄性幼鸟的眼先为黑色。上、下眼睑的前半部为黑色。下体颏喉部中央及胸腹部为浅白黄色,下体其他部分颜色稍深。飞羽及大、中覆羽类似成鸟,但边缘不如成鸟鲜亮。
分布栖息 编辑本段
文须雀主要分布在非洲北部、欧洲、阿拉伯半岛,以及亚洲的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在中国,它们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北部和西北地区,曾出现在青海北部海拔3100米的克鲁克湖。文须雀主要栖息于湖泊、河流、沼泽地带的芦苇丛中,以及山丘灌木丛或竹林间,栖息地海拔高度上限为3050米。
生活习性 编辑本段
文须雀活泼、胆大、不惧人。除繁殖期外,通常成群生活,有时成对或小群活动,有时形成数十只的大群。它们行动敏捷,呈波浪式,有时群鸟高飞到空中然后又猛扎回芦苇丛中。一般飞行距离短,远距离飞行吃力。它们常在芦苇丛中攀爬跳跃,或快速振翅紧贴芦苇上空飞翔。鸣声为带鼻音的活泼的唧唧叫声和独特的“铃铃声”。它们有很好的保护色,常听到叫声却难以见到其身影。
在冬季特别恶劣的条件下,它们会迁徙到南方过冬。文须雀多为夏候鸟或留鸟,在中国的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及东北北部为夏候鸟,在东北南部及华北北部为冬候鸟。
文须雀只在秋季换羽一次,因此成鸟的夏羽和冬羽非常相似。
觅食行为:文须雀的食物主要为昆虫、蜘蛛和芦苇种子与草籽等。早春啄食柳树嫩芽和芦苇顶端的种子,繁殖期间主要以昆虫及其幼虫为主。
生长繁殖 编辑本段
文须雀实行的是社会性单配制交配制度,尽管少数雄性能够拥有两个配偶。它们的繁殖季节从4月至7月。在此期间,雌雄鸟共同负责筑巢、孵化蛋和养育雏鸟。巢通常位于芦苇丛或芦苇残茬上,主要由芦苇穗和叶子构成,内部没有垫料,有时会有些枯草茎叶和羽毛。巢的直径大约为7至8厘米。
产卵通常从4月底到5月初开始,每窝产卵4至6枚,偶尔会有7枚。在英国,指名亚种的窝卵数有时会达到12枚。卵呈白色,带有肝棕褐色细条纹或点斑和短波浪纹,形状类似于果杯,通常牢固地嵌在沼泽附近水面上的芦苇、菖蒲等断干之间。卵的平均尺寸约为17×14毫米。雌雄鸟轮流孵化,孵化期大约是12至13天。双亲共同抚养雏鸟,育雏期大约为9至12天。每年通常孵化两窝卵,偶尔有三窝。
人工养殖方面,文须雀有笼养产蛋的记录,表明它们可以尝试人工繁殖。在中国,文须雀可以被人工饲养为笼养鸟。它们对食物没有特别的要求,主要以小米、面包虫等为食。在饲养文须雀时,需要注意它们的水浴需求。
物种保护 编辑本段
文须雀在欧洲的繁殖种群约为23至43万对,占全球总数的15%;在中国,种群数量约为100至10000对,越冬个体少于50个。因此,全球文须雀的成熟个体数量大约在300至580万之间。
在2004至2005年的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乌梁素海湿地实地考察中,未发现任何文须雀。冬季,由于芦苇、香蒲等高大植物的收割,导致在此越冬的文须雀几乎灭绝。文须雀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数量稀少,是一种稀有鸟类。
文须雀的数量受到年度人口波动的影响。在土耳其,由于沼泽栖息地的排水,繁殖种群数量逐渐减少;在荷兰等地,由于砍伐芦苇等原因,导致栖息地消失,文须雀数量下降;此外,由于文须雀的经济价值,它们经常被人类捕猎。
2004年,文须雀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物种。2015年5月,它也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同样列为无危(LC)物种。2016年10月1日,文须雀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也定级为无危(LC)物种。
为了保护文须雀,2010年它被列入中国《辽宁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此外,文须雀也被列入《伯尔尼公约附录II》。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