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嶷山
九嶷山位于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南部,距离该县中心约30公里,坐落在南湘、粤、桂三省的交汇地带,景区面积达到530平方公里。该山脉的主峰畚箕窝,海拔1959.2米,是宁远县内最高的地标。该地区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日照时间较短,气温变化不大,降水充沛。九嶷山位于南岭山脉的北缘,地质构造复杂多样。地貌包括平原、台地、丘陵和山地,整体地形呈现南高北低的特点。区域内主要河流有冷江河和九嶷河,水质优良。景区内生活着多种珍稀植物和野生动物。
九嶷山不仅是舜帝的陵墓所在地,也是舜文化的传承地。景区内包含舜帝陵、舜帝庙考古遗址公园、下灌村等历史人文景点,以及舜源峰、紫霞岩、三分石等自然奇观,还有公祭舜帝大典等季节性活动。
1986年,九嶷山被命名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2年7月,九嶷山国家森林公园正式成立。2006年,九嶷山舜帝陵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九嶷山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地理环境 编辑本段
九嶷山地处东经111°54′19″至112°03′25″,北纬25°12′34″至25°18′34″之间,东接郴州苏仙风景区和江西井冈山革命纪念地,南邻广东,西接广西桂林风景区,北望南岳旅游区。气候上,九嶷山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8.5°C,冬季温和,夏季炎热,年降雨量约为1491毫米,其中10月至12月为干旱期,1月至9月为雨季。山区气候垂直变化显著,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约0.48°C,无霜期缩短12天,降水量增加约50毫米。在海拔982米处,年均气温介于13°C至17°C之间,年均日照时间为810.8小时。年降雨量在1700至2000毫米之间,其中4月至6月降雨量达960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47%,降雨强度较大,常以暴雨或大暴雨形式出现。
地质条件方面,九嶷山地质构造复杂,形成了丰富的地貌类型。
九嶷山区地质构造因多次造山运动而呈现出多样性,其中对地貌影响显著的构造包括纬向褶皱带、径向断裂带和华夏式构造体系。纬向褶皱带形成于加里东运动时期,导致区内变质岩系地层发生褶皱和断裂,进而隆起形成东西走向的南岭山系。径向断裂带则是由印支运动中佚海相沉积物的褶皱和断裂所形成,控制了南北向的古地貌形态。华夏式构造体系则是在燕山运动期间形成的,大规模酸性岩浆侵入破坏了原有构造,形成了新的构造体系,从而决定了本区域的古地貌形态。
地层方面,由于断裂作用,泥盆系下统、石炭系中统、上统及二叠系、三叠系地层存在缺失。地壳以上升为主,局部接受内陆碎屑物质沉积。中侏罗纪末期,燕山运动波及九嶷山区,大量酸性岩浆侵入,地壳全面上升,奠定了现代地貌的原始面貌。喜马拉雅运动及新构造运动期间,山区保持稳定上升并遭受剥蚀。
九嶷山岩石可分为三大类型:沉积岩、变质岩和岩浆岩。沉积岩包括页岩、砂岩、灰岩和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变质岩包括变质砂岩、石英岩、千枚状板岩、千枚岩和板岩等。岩浆岩包括黑云母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和斑状花岗岩。岩石坚硬且结构细密,表面常因差异风化形成球状风化壳。
地形地貌方面,九嶷山区有平原、岗地、丘陵、山地四种地形类型,整体地势南高北低。平原面积31.87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沿河两岸和碳酸盐类岩石的块断盆地,溶蚀面较平缓。岗地面积2.89平方千米,分布在石灰岩尖山与块断盆地边缘。丘陵面积52.67平方千米,多呈孤峰,山尖陡峭,基座较平缓。山地面积436.57平方千米,分为低山、中低山、中山三类。低山由变质岩、砂页岩及石灰岩组成,分布在山区北部前缘;中低山由变质岩、砂页岩、石灰岩及花岗岩组成,分布在中山与低山过渡带;中山由变质岩和花岗岩组成,分布在山区的最南部,为南岭山脉的山脊。
九嶷山区地貌总体特征为:南部以花岗岩和变质岩分布,山高、谷深、坡陡;北部为碳酸盐类岩石分布区,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岩石结构细密、硬而脆,在地质内力作用下易断裂、破碎,形成断块和节现裂隙。雨水沿裂缝渗漏、溶蚀,时间久了,岩石变得千疮百孔。随着地壳上升,地下水位下降,出现暗河和大小不一的溶洞。碳酸钙水溶液不断溶蚀聚集,形成石笋、石钟乳、石柱、石慢等自然景观。
水文概述 编辑本段
九嶷山区地表径流主要来源于两条河流:冷江河和九嶷河。
冷江河,古称迟水,拥有21条大小支流,其中主支流包括东江和西江。东江源自团圆山东麓,西江源自团圆山西麓。两江在文星塔前下灌村汇合,流经东城、冷水、宁远县城,最终在道县境内汇入潇水。冷江河全长58.2千米,流域面积552.9平方千米,落差1125米,多年平均流量16.8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量达5.298亿立方米。
九嶷河,原名潇水,由子江河和母江河组成,分别发源于三分石紫荆山和婆婆石、黄龙山。两江在北门蚴汇合后成为九嶷河,流经鲁观洞、香花铺、水市等地,进入道县境内。九嶷河流程50.8千米,流域面积46.8平方千米,落差1045米,多年平均流量14.09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量4.446亿立方米。
地下水类型:九嶷山区地下水主要分为三类: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和碳酸盐类岩石岩溶水。孔隙水分布在河漫滩和阶地中,基岩裂隙水则通过地表水渗漏形成,而岩溶水则在雨水作用下形成溶洞和暗河。地下水主要通过自流井或承压井的形式露出地面。
生物植被 编辑本段
动物资源:九嶷山区拥有160种国家一、二、三级保护的动植物,其中包括52种野生动物。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黄腹角雉和白颈长尾雉,二级保护动物包括腹角雉和白颈长尾雉等。此外,还有小麂、黄腹鼬、野猪、红嘴相思鸟等国家“三有”保护野生动物。2021年,保护区新发现13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包括2种一级保护动物和11种二级保护动物,首次发现中华鬣羚和灰林鸮。
植物资源:九嶷山区森林资源丰富,被誉为天然动植物园。森林覆盖率为86%,拥有87科596种树种。保护区内有南方红豆杉、钟萼木、报春苣苔等众多国家重点保护植物资源。国家保护树种包括10种,其中二级保护树种有福建柏、杜仲、金钱松、银杏、篦子三尖杉等,三级保护树种有绒毛皂荚、领春木、银钟花、华南五针松、八角莲等。
园区布局 编辑本段
九嶷山区的园区布局充分考虑了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的平衡,将保护区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包括核心保护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核心保护区重点保护珍稀动植物和生态系统,缓冲区则用于限制人类活动,实验区则允许适度的人类活动,以促进生态旅游和科学研究。这样的布局旨在维护九嶷山区的生物多样性,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
九嶷山景区总面积达530平方千米,划分为五个主要景区:舜帝陵景区、舜帝庙考古遗址公园、九嶷河旅游区、九嶷山三分石景区以及下灌旅游区,共计超过150个景点。
舜帝陵景区是国家AAAA级景区,也是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和湖南省十大历史文化地标之一。该景区占地超过500亩,南部包括舜帝庙考古遗址公园和三分石景区。舜帝陵区包括舜源峰、舜陵庙、神道和陵园,其中舜帝陵、舜源峰、紫霞岩、永福寺、舜帝庙考古遗址公园等是主要景点。
舜帝庙考古遗址公园位于舜帝陵南部和三分石景区北部,占地13万平方米,分为舜帝庙遗址博物馆、园林休闲区和遗址保护区(包括玉琯岩)三个部分。
九嶷河旅游区位于宁远县城南部,是湖南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和青少年研学基地。它拥有湿地植物园、湿地宣教长廊、湿地观鸟栈道等景点。
九嶷山三分石景区位于舜帝庙考古遗址公园南部,是九嶷山原始次生林的核心景区。景区内有徐霞客的圣迹仙踪、湘源湖、牛头江探险漂流和瑶寨等众多景点。
下灌旅游区位于宁远县东南部,九嶷河旅游区东部。下灌村有1500多年的历史,拥有灌水涵清、东山玉笋、虹桥映日等八景,以及古楼、古塔、古岩、古井、古祠、古桥、古宅等文物古迹,还有舜帝南巡、建文帝避难的历史故事。
主要景点包括舜帝陵,位于宁远县城以南27千米,是国家AAAA级景区、湖南省十佳旅游景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舜帝陵占地5万平方米,由舜源峰、舜陵庙、神道和陵园组成,陵山舜源峰海拔600余米,陵庙占地24644平方米,为明清建筑风格,包括山门、午门、拜殿、正殿、寝殿和厢房。舜帝陵前有一株护卫了2500多年的苦槠树,是舜陵保存下来的最古老文物。
舜帝陵于1956年被列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升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1995年重新开放以来,一直是海内外游客和炎黄子孙朝拜祭祖的圣地。舜源峰也是景区内的重要景点之一。
舜源峰
九嶷山之“九峰”之首,坐落在舜陵之后,是中华民族始祖舜帝的安息之地。该峰朝向北方,面对陡峭的悬崖,九峰并立,舜源峰居中,其余八峰(娥皇、女英、桂林、杞林、石域、石楼、朱明、潇韶)宛如众星捧月,环绕着舜源峰。
从远处观望,舜源峰似龙盘踞,近观则如雄狮雄踞,峰上栖息着成群的野猴、繁茂的花果树、奇特的岩石和别致的亭阁。据传,这里是舜帝的安葬之地,森林覆盖率达到98.5%,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高达4.8万。
紫霞岩
曾名为“重华岩”,是楚南十二名洞之首,位于九嶷山舜帝陵西南方向1公里处。因其得名于舜帝的尊号“重华”,得名于四千多年前舜帝游历此处。当阳光照射在岩洞外岩壁时,常会反射出紫色霞光,因此也被称为紫霞岩。
紫霞岩是一座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地下溶洞,由外岩和内岩构成,全长1556米。洞内宽敞而壮丽,拥有风洞、雨洞、雷洞、八音堂等奇特景观。紫霞岩是我国溶洞游览史中较早开发的地下溶洞之一,洞内石壁上留有唐宋时期的题刻、题墨。洞内遗存有唐代以来元结、寇准、宋之问、张铨等名人骚客的石刻和墨迹,同时还有国内罕见的激光水幕电影,融合了远古的神韵和现代的灵动。
舜帝庙考古遗址公园简介
舜帝庙考古遗址公园坐落于舜帝陵南侧及三分石景区北侧,是一个以宋代舜帝庙遗址为核心,致力于展示和传播舜文化的主题公园。公园占地超过13万平方米,于2012年8月落成。公园由舜帝庙遗址博物馆、园林休闲区以及遗址保护区(包括玉琯岩)三个区域组成。园林休闲区面积达2万平方米,设有休闲广场、景观小渠和宋代祭坛等文化景观。
宋代舜帝庙遗址于2000年被发现,随后在2002年进行试掘,并于2004至2005年进行了正式发掘,揭露面积达5000平方米。该遗址是宋代以前祭祀舜帝的主要场所,存在了1600多年。遗址内出土了大量的高规格建筑陶瓷、祭祀陶瓷以及其他汉至宋代的文物。
永福寺
永福寺紧邻九嶷山古舜帝庙遗址,位于九嶷山古庙和玉琯岩西北侧,始建于南齐时期(公元479年),是一座守护皇陵的寺庙,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永福寺占地超过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1.3万平方米。寺庙建筑依山而建,砖木结构,包含山门、前殿、法堂、彻堂、华严阁、齐去阁、御书楼、弥陀台、观音台、碧虚亭等主要建筑,以及僧人居住的永福庄。
玉琯岩
玉琯岩位于舜源峰南方约2公里处,被誉为“天下第一盆景”。洞口壁额上有宋代李挺祖书写的“玉琯岩”三字,右侧壁上刻有宋道州刺史方信孺所书的“九嶷山”三个大字,字高1.8米、宽1.9米,旁边还刻有汉蔡邕的《九疑山铭》及历代名人的题字和诗文。玉琯岩是一处石山溶洞,洞外有如玉带的潇水支流环绕,洞内宽敞,是喀斯特地貌原始次生林遗存,山岗上生长着千年古树。
九嶷河旅游区
九嶷河旅游区位于宁远县城南部,下灌旅游区西部,舜帝陵北部,是湖南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和青少年研学基地。旅游区拥有湿地植物园、宣教长廊、观鸟栈道、摄影平台、生态游步道等设施,旨在全方位展示湿地生态功能,是一个集自然观光、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科普研学于一体的体验式生态观光旅游景区。
九嶷河国家湿地公园
湖南宁远九嶷河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宁远县南部,覆盖水市镇和九嶷山瑶族乡,南北长11.8千米,东西宽12.2千米,总面积为768.4公顷。"总面积覆盖公顷,其中湿地区域达到387.3公顷,占总面积的50.40%。该湿地公园划分为五个功能区: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以及管理服务区。公园内生物多样性丰富,湿地风光迷人,且拥有丰富的湿地文化底蕴。记录到的湿地植物包括78科189属257种,其中9种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分为Ⅰ级保护植物2种和Ⅱ级保护植物7种。此外,共发现5纲29目79科的198种野生脊椎动物,其中17种为国家Ⅱ级保护动物,22种物种被纳入《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124种动物被列为《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的保护动物。"
"三分石风景区位于湖南省南部永州市宁远县境内,距离宁远县城约35公里,被誉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湖南省重点风景名胜区和省级自然保护区。该景区是九嶷山国家森林公园中原始次生林的核心部分,其森林是在原始森林自然更替后自然生长而成的,非人工种植。景区内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三分石、圣迹仙踪以及牛头江探险漂流等项目。"
"三分石又名舜公石,由三块360余米高的花岗岩组成,位于宁远县城南60公里处九嶷山深处,海拔1822米。之所以能形成三分石这种三峰并峙的奇特地貌,主要是因为这里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花岗岩,外层的花岗岩颗粒较粗,而中心位置的花岗岩质地细密。所以在长时间的风化侵蚀之后,外层的抗风化能力较弱的粗粒花岗岩基本全部脱落,只剩下了中心质地细密的花岗岩保留了下来。"
"舜公石 编辑本段
即三分石,由三块高达360余米的巨石构成,位于宁远县城南60公里的九嶷山腹地,海拔达1822米。三分石的独特三峰并立的地貌形成,得益于此处两种不同类型的花岗岩:外层为粗颗粒花岗岩,内部为质地紧密的花岗岩。历经长期的风化侵蚀,外层较脆弱的粗颗粒花岗岩几乎完全剥落,仅剩下内部质地紧密的花岗岩残留。"
"关于三分石的民间传说众多,其中流传最广的两种说法是:一种传说是舜帝南巡时,为斩除妖龙以保百姓安宁而陨于此山,其化身三块巨石,每年增长一尺,直至能俯瞰四周的江河山川,日夜守护国土与人民,被誉为三峰石。另一种传说则是舜帝在此山峰饮酒赏景,不慎将酒壶遗落山顶,一只大鹏鸟飞来,用爪子将酒壶击碎,化作三块巨石,而剩余的玉酒则化成山泉,源源不断地流淌,滋养了山川大地,成为潇湘之水的源头,因而得名三分石。"
下灌旅游区坐落于我国传统古村落下灌村,以状元文化和麻将文化为特色,是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风景旅游胜地。这里不仅拥有下灌古村、七彩大凤村和飞拉达攀岩等众多景点,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下灌村历史悠久,源自南北朝,位于宁远县城西南方向约15公里,紧邻“十里画廊”的灌溪与泠江河畔。全村人口超过1万,其中李姓人口占比高达99.6%。这里诞生了唐代“湖广第一状元”李郃、南宋特科状元乐雷发以及20多名进士,留下了丰富的历史人文遗迹,被誉为“千年古村”、“状元故里”和“江南第一村”。
大凤村是大凤旅游区的一部分,因其与舜帝双妃化凤的传说而得名。这里的特色景观包括各式涂鸦和粉饰一新的居民住宅。曾举办“舜耕田园·多彩大凤”为主题的趣味农耕文化活动,如打陀螺、编竹编、打水丸子、磨豆浆、打糍粑等传统体验活动。
飞拉达位于下灌旅游区核心区域的大凤村,是一个集健身锻炼、体育赛事、户外拓展和观光旅游于一体的观光点。飞拉达景点全长760米,其中攀岩项目最高点约90米,攀登时长约120分钟,拥有华南地区首个月牙桥和滑索。
下灌旅游区的开发始于20世纪80年代,宁远县成立了“开发九嶷山旅游区筹备小组”,并于1985年得到省政府的批准。此后,九嶷山风景名胜区逐步发展,修复了舜帝陵庙、扩建了舜帝陵,并投入资金6000万元。从90年代开始,九嶷山地区还建设了多处小水电站,并建起了自来水厂,解决了舜源峰、玉琯岩二景区的生活用水。至2003年,九嶷山风景名胜区的建筑面积从1990年的200平方米增加到20000平方米,并开始建设九嶷大道。
项目全长23公里,总投资超过9000万元。同年,广东商人李树新引进资金对永福寺进行修复。2004年,湖南省舜文化研究会成立,湖南省九嶷山舜帝陵基金会亦随之成立。
2019年,宁远县推动当地居民改变“依山傍水”的旧有生活方式,推动九嶷山发展生态旅游、康养旅游和乡村旅游等绿色产业,17个村庄被纳入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县政府与九嶷山瑶族乡的文武冲、黄河、牛头江等村签订了《山林租赁协议》,租赁山林总面积达13.5万亩,实现了资源增长和场村双赢。
保护开放 编辑本段
九嶷山的封山禁采政策至少可以追溯到宋代。为了保护九嶷山的环境,宋代禁止樵采,并设置了守陵人,以及相应的祭田。明代继续沿袭此政策。清代对九嶷山环境保护的记录更为详尽。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宁远县知县叶于梅向湖南巡抚陈宏谋呈报九嶷山矿山开采及禁封事宜,并附上了《形胜图》。陈宏谋对九嶷山虞陵的保护给予了高度重视,并欣然作序。叶于梅将陈宏谋的序文、自己的纪要文以及《形胜图》和《虞陵要文》汇编成《虞陵纪要》。在《虞陵纪要》中,九嶷山封禁的主要原因是保护虞陵、维系风水,以及顺应民心、保护农田。
光绪九年(1883年),吴绳祖的《九嶷山志》重刻时,增加了《勘九嶷矿砂禀言》等文献,这些文献记录了同治年间禁采西江源矿砂的禁令,并在舜帝陵刻有《奉完禁采》碑,以警示和告诫。
1982年,九嶷山被设立为省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九嶷山成为国家森林公园。2012年,九嶷山全面实施封山育林,核心区森林覆盖率达到了98%,经营面积达到15.2万亩,活立木总蓄积量达72万立方米,被评为全国十佳国有林场。2013年,九嶷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5年,宁远县开始建设九嶷河湿地公园。2019年,宁远县对自然保护地进行整合优化,将九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嶷山舜帝陵风景名胜区、九嶷山国家森林公园、九嶷河国家湿地公园、九嶷山省级地质公园这五个自然保护地整合为四个,总面积达到30225.52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12.09%,相比之前提高了1.1%,确保了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保护地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生态功能不降低。
在2020年12月,九嶷河湿地公园顺利通过了国家级的评估和验收,并正式获得授牌。该湿地公园占地768.4公顷,其中湿地覆盖面积为387.3公顷。园内共有维管束植物属182科,共计1051种;野生脊椎动物则涵盖91科,共有248种。它作为我国东部候鸟迁徙路线的关键节点,湘江的重要水源地,以及宁远城乡居民的主要饮用水来源地,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价值。在同一年,宁远县依据《湖南省小水电清理整改实施方案》的规定,对位于九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内的5座小水电站进行了全面拆除。
进入2021年,湖南省自然资源厅将永州市宁远县的九嶷山自然保护区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纳入了全省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的重大项目库。同时,该厅也启动了对全省范围内历史遗留矿山生态损毁状况及其修复工作的核查工作。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