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百科  > 所属分类  >  生物动物   

版纳鱼螈

版纳鱼螈(学名:Bans fish salamander),又名芋苗蛇、双头蛇,属于瘘管科。版纳鱼螈主要分布在中国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的少数地区,除中国外,老挝也有分布、缅甸越南等国家属于穴居或两栖动物,生活在海拔100的地方-热带亚热带湿润地区900米的茂密植被。

版纳鱼螈呈蠕虫状,蚯蚓状雄性鱼螈的头部长度为309-317毫米;雌性鱼螈的头部长度为345-411 mm,无四肢,背腹略平,尾短,略呈圆锥形。版纳鱼螈主要以蚯蚓浮游生物等小动物为食。3-11月是版纳鱼螈的活跃期它们白天蹲伏在洞穴里,晚上出去觅食当温度低于15℃时,它们会冬眠当室温保持在18℃以下时,人工饲养的版纳鱼螈会冬眠如果日平均室温超过18℃,它们就会醒来进食。每年的4-5月是版纳鱼螈的繁殖季节,雌性一次能产30个卵-62粒左右。

截至2017年,尚未对版纳鱼鱼螈分布区域进行系统的野外种群调查在IUCN的记录中,虽然由于栖息地的不断破坏,其种群数量似乎有下降的趋势,但下降的速度并没有达到弱势群体的门槛。在中国,由于全球变暖,、城镇化加快、山洪等原因会导致版纳鱼的野生栖息地不断减少、日益碎片化,2004年,版纳鱼鱼螈《中国红色物种名录》上市,这是一个近临界的NT。2021年,版纳鱼鱼螈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到2023年,该物种已在国内多个保护区发现,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报道,已对版纳鱼鱼螈提供中度保护,相关贸易受到限制。

目录

形态特征 编辑本段

成体形态

体型:版纳鱼螈没有四肢,看起来像蚯蚓,近圆柱形雄性鱼螈的头部长度为309-317 mm,尾长3 mm左右;雌性鱼螈的头部长度为345-411毫米,尾长5.5-6毫米。

头部:头部小而扁平,头部长于头部宽度;吻部宽而圆,从下唇突出;鼻孔近吻端两侧;两眼之间的距离大约是两鼻之间距离的2倍,几乎等于接吻的长度;眼睛很小,藏在贴膜下面,瞳孔很圆;上唇两侧中央各有一个圆锥形的接触突,接触突到鼻孔的距离约为鼻孔到眼睛距离的三倍,基部有一个供回缩用的小坑。上颌牙和犁腭牙有两排,牙数几乎相等,约20颗-21件,两件都有排列“∩”形状,牙列呈月牙形,向后弯曲;下颌齿2列。舌头呈椭圆形,前端略呈锯齿状,附着于口腔底部。

身躯:颈部腹面有3个颈沟,其间有2个领褶;第一颈沟距头侧嘴角约4 mm;后脑勺两端看不到第二颈沟;躯干带环褶328-尾环有387个褶,尾环有4个褶,一级褶之间有无环的二级褶;主褶从背面缠绕到腹侧面后,在腹线处开始稍微向后弯曲,其形状如下“形状,约140°角。肛门孔纵向裂开,呈椭圆形,侧面有4个孔-5个环褶。身体前半部褶皱之间有2排小鳞片,中间有3排-4行,后面大多是4行,也有少数5行;小鳞片宽于长,约1.5毫米,半透明,清晰的车轮踏面,一系列同心圆。皮肤光滑,充满腺体。椎骨102-104个;肋骨发达。

体色:生活时背、腹面均为褐色,但背面为深褐色或棕黑色,腹面为浅褐色或浅褐色;背部显紫色腊光;眼为蓝黑色;触突为乳黄色;从嘴角两角沿身体侧面到肛口有一条黄色或橙色的纵带;肛门周围是淡黄色。

幼体形态

幼虫与成虫形态相似,短小,体色深褐色,背部无蜡光。颈沟不明显,还看不到接触突起和窝,头两侧有侧线。脖子两边各有一个鳃孔。尾部有鳍褶,背鳍从肛孔前方的一些位置开始折叠,绕过尾端至体腹侧的肛孔后方。新生婴儿大约60岁-80 mm,幼虫全长180 mm左右开始变态,体长300 mm以上成熟。此外,在中国也有发现“特殊”的版纳鱼螈个体。2010年,学者李桂芬等人对广西北流市刘妈镇进行了报道(东经110° 25′,北纬22° 26°′发现了版纳鱼鱼螈的白化个体;2011年,学者贝永健等人详细报道,描述了版纳鱼的一种双头幼虫。

分布栖息 编辑本段

分布地区

版纳鱼螈最早发现于中国,主要分布于中国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的少数地区,如云南盈江、勐海、景洪、勐腊;广东信宜、化州、罗定、肇庆、鼎湖山、罗浮山;广西南宁、上思、东兴、防城港、桂平、玉林、北流、容县、岑溪、梧州、博白、横县。除中国外,老挝也有分布、缅甸和越南等国家。

栖息环境

版纳鱼螈属于穴居或两栖动物,生活在海拔100的地方-900米热带亚热带湿润地区,植物密集,偏好选择大气温度高的、地表温度高、土壤湿度小(25%以及大气湿度大的环境,因为在这种环境下,版纳鱼鱼螈可以很好地保持皮肤湿润,满足它作为两栖动物对湿热的要求,所以它们经常栖息在溪流中、小河水流缓慢、有适合蚯蚓生长的肥沃土壤的堤岸或水生作物的田边、池塘、沼泽和水坑、土洞内或树根下。

成年鱼螈生活在土壤中的洞穴中,土壤硬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鱼螈的栖息地选择发现在雨季和旱季,鱼螈更喜欢选择硬度为0的土壤-10kg/厘米栖息地,这是因为疏松的土壤为版纳鱼鱼螈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良好的藏身之处。此外,版纳鱼螈对外界光源也非常敏感在野外调查中发现,在土壤硬度较低的生境中,版纳鱼螈在遇到光照干扰时,能更快地躲进土壤中,以保证自身安全。同时,版纳鱼螈对栖息地的选择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地形的制约发现版纳鱼螈在雨季更喜欢选择荒地、地面基质是道路和干草的叶子,在干旱季节,优选的地形是农田,地面基质是土壤。它们的栖息地随季节而变化,但主要选择迁徙到相对湿润的栖息地。

生活习性 编辑本段

觅食行为

版纳鱼螈主要以蚯蚓浮游生物等小动物为食捕食时,鱼螈有猎物大小的选择,它所吃的猎物的体径为1/3或更小。由于视觉退化,版纳鱼螈主要通过嗅觉来检测食物当食物喂到它面前或洞里时,它会迅速钻到食物里,紧紧地咬住。在捕获猎物后立即进食,一般是不区分猎物的身体部位进行吞咽,牙齿在捕获和吞咽中起着重要作用。版纳鱼螈的牙齿可分为基部附近的肉质茎和上端的牙冠,它们由明显的未钙化纤维环连接。冠的形状是双尖的,冠是弯曲的这种弯曲的牙齿可以有效防止猎物张着嘴吞咽时挣扎逃跑。

蜕皮行为

版纳鱼螈有蜕皮现象。蜕皮时,它先将头在泥土或泥土中的枯枝上摩擦,角质膜从吻部裂开形成一个开口,然后通过不断开合嘴将头部的角质膜蜕至颈部;休息片刻后,在泥土中寻找狭窄的小路或枯枝,钻过去你的身体有节奏地收缩,同时向前移动。在此期间,我经常每隔几次宫缩就停下来休息30秒左右,深呼吸。角质膜从它的脖子开始沿着身体慢慢脱落,最后汇集成一个环,从尾巴上脱落。健康个体脱去一层薄薄的角质膜,淡黄色,略透明,除吻部有一条裂缝外,一般比较完整。营养不良或患病个体的蜕皮是不完全和破碎的。当角质膜完全脱落时,版纳鱼鱼螈已经筋疲力尽,会迅速转身寻找脱落的角质膜并将其吞下。不同版本的个体蜕皮需要的时间不同。一般身体前半部分蜕皮比后半部分快。其正常蜕皮发生在非冬眠期,没有固定的时间段,蜕皮发生在一天中的任何时间,多在下午16 00-21时。

穴居行为

版纳鱼螈的幼虫生活在水中,成虫生活在土壤的洞穴中。成虫在长满草的峡谷和田野岸边的潮湿土壤中打洞,喜欢生活在岩石下的洞穴或长满草的峡谷旁有水渗出的松脆土壤中。他们通常用头在泥里钻洞,形成隧道互相沟通。洞口和隧道位于水面以上,洞口一般高出水面10厘米左右。然而,幼虫在水流缓慢底部有卵石的山沟中,或常年有水流的田野中挖洞白天,它们大多藏在山沟的堤坝下和一些没有被流水完全淹没的石头下,或者在田边杂草多的疏松土壤里。

节律行为

3-11月是版纳鱼螈的活跃期它们白天蹲伏在洞穴里,晚上出去觅食当温度达到15℃以下时,它们会冬眠,然后在第二年春天温度上升到20℃以上时,它们就会出来。版纳鱼螈冬眠时处于浅休眠状态,受扰后迅速苏醒,可缓慢移动。当室温保持低于18℃时,人工饲养的版纳鱼会进入冬眠,如果日平均室温超过18℃,它就会醒来进食。一般来说,版纳鱼螈的越冬场所选在靠近溪流的山坡上,属于背风阳坡,草本植物覆盖率大。洞穴结构简单,通常没有明显的管道痕迹洞内土壤疏松肥沃,湿度22.9%29.4%大多选择松软的沙土打洞或充分利用废弃的蚁巢作为越冬洞穴,因为版纳鱼螈冬眠时主要通过皮肤呼吸,四面八方延伸的疏松土壤或蚁巢可以提供充足的通风,保证冬眠时的呼吸需要;利用蚁巢或自己挖洞,洞洞内管道相对较小,可避免冬眠时被天敌捕食,有效保护自己,提高种群存活率。

繁殖习性 编辑本段

繁殖产卵

4-5月是版纳鱼螈的繁殖季节,繁殖方式为体内受精。雄鱼螈的肛门部分可以向外翻,成为连接装置,进入雌鱼螈的泄殖腔,在体内受精。繁殖后,雌性在溪流旁的水平面上打一个直径约10厘米的洞,产卵时,卵数为30枚-约62枚,卵近圆形,乳黄色,卵径6.3-6.4毫米至7.4-7.8 mm,包裹在胶囊里,胶囊的一端延伸成丝,卵被胶囊的丝包裹成球,雌体包裹在卵球周围保护。

生长发育

孵化的幼虫生活在水中,通过鳃呼吸鳃孔位于头部的后侧,呈椭圆形,鳃位于鳃孔内和后端的后面、腹面有不发达的鳍褶,是游泳器官。幼虫多藏在水下卵石下,有时游到水面呼吸,比成虫敏捷起初,它们以藻类等浮游生物为食,逐渐捕食水生无脊椎动物。幼虫生长缓慢,在饲养条件下平均每年生长3厘米,一年蜕皮数次,体表角质层完全脱落后进食。当幼体长到大约180毫米时,它们开始蜕变成成虫,包括蚯蚓和蝴蝶、蛾、蜉蝣的幼虫为食。

人工养殖 编辑本段

饲养环境

成体:缸的选择:投喂鱼鲵的容器选用大型透明玻璃罐,便于值班人员观察鱼鲵的情况。玻璃缸的位置:靠近墙壁,留有走道供值班人员走动、观察鱼螈的生长情况,给它们喂食。

土壤的选择:选择土质肥沃的软土,铺在缸内,形成凹凸不平的斜坡,有利于鱼打洞。土壤面积占每个饲养罐的2/3。

版纳鱼螈版纳鱼螈

水的选择:主要是自来水,用过滤器过滤,静置24小时后放入罐中,水层面积占每个投料罐的1/3。水层和土层有高度差,有利于鱼上岸生活。

养殖密度:6个放置在每个进料缸中-八条鱼鲵是合适的,过高的饲养密度会限制鱼鲵的活动范围 活动,这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在缸盖上一层纱布,防止鱼鱼螈借助温度计或芋头苗爬出缸外。

幼体:选用中型玻璃鱼缸培育仔鱼,缸内铺设干净细沙,呈斜坡状放置。对水的要求与成人一致在水中放置一个小氧,增加水中的溶解氧。同样,在水和沙中放置少量的石头,为鱼提供生存和躲避的场所。

温度控制:版纳鱼螈具有感知外界温度的能力,分为冬眠和非冬眠两个阶段。鱼鲵饲养过程中,夏季气候炎热,室温高于25℃时,采用空调制冷降温。但由于气温较高,空调开启,要给表层土壤适当加水加水,保证罐内水分充足,表层土壤柔软。冬季室外温度≤17℃时,采用空调供暖。空调的温度要严格控制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打破鱼鱼螈的冬眠,影响生长规律。25℃时室外温度大于等于20℃时,天气凉爽,不必使用空调,只需开窗通风,使室内温度与室外温度一致。

饲养食物 编辑本段

成体:成年鱼鱼螈经常吃蚯蚓。夏秋两季:鱼鱼螈活动频繁,食量增加,需要隔天喂食,每只鱼鱼螈喂食1-4条蚯蚓;春季及冬季:天气温度低时,鱼鱼螈的活动次数减少,食量减少,所以可以两天喂一次,每次喂1只-2条蚯蚓。特别是在鱼螈的冬眠期,鱼螈进入冬眠,几乎不动,不能进食。可根据具体情况增加或减少喂食量。

幼体:室内饲养的幼鱼螈一般以红虫为食。幼体投放2-3块红虫。冰冻红虫罐头 不可直接放入水中,应先放入过滤后的冷水中,待其软化后再放入罐中.隔天观察剩余红虫,相应增减食量,打捞剩余红虫,保证水质清洁。

物种保护 编辑本段

种群现状

截至2017年,尚未对版纳鱼鱼螈分布区域进行系统的野外种群调查。上世纪90年代,中国国家林业局第一次全国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结果显示,版纳约有1万条。1998年《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估计野生动物约有400只。2006年,我国学者孟少泉对北流市刘妈镇的版纳鱼鱼螈种群数量进行了初步调查,显示该调查区域的种群数量达到1万多只。然而,在IUCN的记录中,虽然由于栖息地的不断破坏,其种群似乎有下降的趋势,但根据版纳鱼下降率的评估,并没有达到脆弱种群的门槛(十年三十多还是三代%

致危因素

全球气候变暖、城镇化加快、山洪等原因会导致版纳鱼的野生栖息地不断减少、日益片段化。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耕地的严重短缺,农民们正在想尽办法在山区开荒,大量破坏森林;世界各地的林场都用针叶林代替了原来的水源林、松林和农作物切断了土壤腐殖质的来源,导致溪旁土壤贫瘠,蚯蚓不易繁殖,间接影响了鱼类的生存;开荒造成水土流失,暴雨来了山洪,冲走了小溪旁的沃土,取而代之的是山上流下来的沙石,直接破坏了鱼类和鱼螈的栖息地。此外,由于版纳鱼鱼螈的生活环境靠近农业生产现场,农田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也严重影响了版纳鱼鱼螈的生存环境,如水体pH值异常雨天使化肥等、当农药流入溪流时,水中的幼虫立即死亡,随着溪流的上涨,农药淹没了溪流旁的隧道,成虫也中毒了。

保护级别

2004年,版纳鱼螈列入《中国红色物种名录》,属于濒危NT。

2021年,版纳鱼螈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被评定为非濒危物种(LC)

2021年,版纳鱼鱼螈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保护措施

到2023年,这一物种已在许多保护区被发现,包括中国的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越南的巴赫马国家公园、南航自然保护区和檀岛国家公园。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收录了这个物种“受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重要的经济、具有科学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法律提供适度保护,所以相关贸易受到限制。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中国小头蛇    下一篇 白腹树袋鼠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