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百科  > 所属分类  >  生物动物   

台湾小鲵

台湾小鲵(Taiwan Province hynobius)为小鲵科、小鲵,又名台湾山椒鱼、土龙。成体全长58-98毫米,尾部长度是头部长度的72%左右。头部圆扁,头长大于头宽;犁骨齿排长,内支很长,外支很短。台湾省的小鲵皮肤光滑;背部中央有一条纵向凹槽;颈褶明显;从眼睛后部到颈部褶皱处有一条纵向的皮肤沟;体侧有12-13条肋沟。台湾小鲵的背部是深棕色、深棕色或黑色,部分个体有黄棕色、金色斑点,其他个体无斑纹。腹部略浅,有黑斑。台湾小鲵是中国台湾小鲵的特有种它仅存于台湾南投的何欢山和能山附近,生活在流溪附近海拔约2100米的针叶林中。

2019年台湾小鲵收录《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濒危(EN)2021年,台湾小鲵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目录

形态特征 编辑本段

台湾省鲇鱼全长58-98毫米,尾部长度是头部长度的72%左右。头部圆而扁平;头部的长度大于宽度。与其他小鲵动物相比,台湾小鲵的暂时性骨化较少,包括腭的完全丧失和冠状骨状态的降低。上颌骨向外向后倾斜生长,上颌骨间距几乎等于方骨的外侧间距。吻端呈圆形。眼径等于眼间距;两眼之间有一对鼻孔;鼻间距大于眼间距。眼睛后面可以看到一对腮腺,没有外耳道。上颌骨和鼻骨之间没有囟门,泪骨进入眼眶和鼻孔,泪道中没有单独的骨化中心。存在犁骨形成延迟的现象犁骨齿列较长,尤其是内支,约为舌宽的3倍/4它的后端向外弯曲,左右相连;外分支较短,长度仅为内分支长度的1/6-1/5。台湾省大鲵的躯干是圆柱形的,其长度约为其头部长度的三倍。台湾省大鲵四肢细长,前肢略短于后肢把它的前肢靠近身体,这样手指可以 不要碰到脚趾,它们之间的距离大约是2根肋骨。台湾小鲵的前肢有四根手指;后肢有五个脚趾,第五个脚趾与第一个脚趾相比非常短甚至完全退化。在掌、跖骨和手掌上没有黑色角质层、蹠突不明显。台湾小鲵的尾巴呈圆柱形,底部较厚,向后越来越薄,侧面扁平,尾巴长度比躯干长度短。

台湾省的小鲵皮肤光滑;背部中央有一条纵向凹槽;颈褶明显;从眼后部到颈皱襞有一条纵向皮沟,其末端与颈皱襞相交,并在角部上方向下弯曲,与角部的短皮沟相交。体侧有12-共有13条肋槽,分别位于身体和腹部的前后两端-其中两个不明显,另一个肋沟明显。

台湾小鲵的背部是深棕色、深棕色或黑色,部分个体有黄棕色、金色斑点,其他个体无斑纹。腹部略浅,有黑斑。

分布栖息 编辑本段

物种分布:台湾小鲵hynobius是我国特有的两栖动物,数量不多,仅见于台湾省南投的何欢山和能山附近,分布面积约1987平方公里。

栖息环境:台湾小鲵分布在海拔2600至3500米的山区,生活在柳溪附近的针叶林中。台湾小鲵将在溪流中的石头缝中产卵,其幼虫也将在溪流中发育。

生活习性 编辑本段

觅食习性:台湾省大鲵主要使用鼠嫔、行走的蠕虫和蚯蚓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以它们为食。

节律行为:台湾小鲵是一种夜行动物,白天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岩石上、在腐烂的木头或土壤下休息,并在夜间开始积极觅食。

防御行为:台湾小鲵体表腺体发达,受扰时分泌白色粘液。台湾蝾螈在防御敌人时,尾巴是拱形的、尾部举起、尾部波浪状摆动、尾部卷曲、尾部扫动、尾部摆动、身体拱起、身体举起、身体卷曲、冲撞、逃避、后退、唐 不要动这13种行为情况。

其他习性:面对危险,台湾省大鲵的尾巴不会割伤自己。在繁殖季节,雄性台湾小鲵会对其他雄性个体表现出攻击性;雌性产下卵袋几天后,雄性会和卵袋待在一起。台湾小鲵没有越冬幼虫,所有幼虫在孵化后不久即已完成变态。

生长繁殖 编辑本段

卵袋形态、卵粒大、数量少、台湾小鲵幼体颜色浅分枝不平衡的特征表明其属于溪流型类群。一月初,研究人员在柳溪的岩石下发现了雌性恐龙、雄性大鲵在室内捕获并人工饲养,并于1月中旬成功产卵袋。此外,研究人员在1-3月在野外发现台湾小鲵的胚胎,推测台湾小鲵的繁殖季节可能是11月至次年1月。雌性蝾螈每次分娩时都会产下一对卵袋,卵袋的长度约为145毫米,每个卵袋中有13枚卵。台湾小鲵的生活史存在部分胚胎化、内源性进食直到变态结束、幼虫期相对较短。

台湾小鲵的卵位于一个透明的卵袋中,卵袋呈圆柱形,直径为4.25毫米左右;鸡蛋的颜色不一致,大多数为浅黄色,略带棕色。在人工饲养的情况下,维持室温,约89天后成功孵化。新孵化的幼虫体长18.7-25.4毫米,其中头部长度为9.9-11.2 mm,卵黄囊大,无平衡分支,幼虫外鳃、前肢和后肢很小,孵化时腹部有未完全消耗的残余卵黄随着发育,卵黄越来越少,四肢发育完全时卵黄全部消失。台湾省大鲵完成变态需要两个月左右,变态期间几乎不吃东西刚完成变态的幼娃娃鱼头长约14.5毫米,尾长约10.4毫米。

物种保护 编辑本段

物种现状:台湾小鲵数量稀少2019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据估计,总物种正在减少。

台湾小鲵台湾小鲵

致危因素:在低海拔地区,台湾小鲵面临的主要威胁是旅游基础设施发展导致的栖息地破坏和退化。在海拔较高的地方,它面临的主要威胁是气候变化导致的气温上升。

保护等级:2000年,志留系台湾省《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上市;2015年,台湾小鲵被列为濒危物种《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3354(EN);2017年,中国台湾省《台湾两栖类红皮书名录》3354将台湾小鲵列为濒危物种(EN);2019年台湾小鲵收录《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濒危(EN);2021年,台湾小鲵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措施:在台湾小鲵的一些分布区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如太鲁阁国家公园。在台湾省,小鲵是台湾省的保护动物。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南非犰狳蜥    下一篇 东北林蛙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