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颈鸬鹚
黑颈鸬鹚(学名 niger Vieillot, 1817) ,俗称小鸬鹚、小鱼鹰和水老鸦。它属于桑科,桑科属,单种。与普通鸬鹚相似,是一种中型水鸟,也是中国最小的鸬鹚。
黑颈鸬鹚体长约50厘米。身体细长,嘴短而厚,头圆,颈短,尾圆而长。雄鸟羽毛为亮黑色,喉部为白色,翅膀为银灰色,繁殖期头顶和两颊混有白色丝羽;雌鸟 s羽毛颜色与公鸟相似,头颈残体为褐色。幼鸟全身棕色,下半身几乎是白色的。
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地仅分布在我国云南省东南部、西部和西南部。一般栖息在江河、湖泊、水库、水坝池塘和沼泽的边缘。主要以鱼类、青蛙和蝙蝠以它们为食。黑颈鸬鹚在春末夏初繁殖雄鸟和雌鸟轮流孵蛋,雄鸟和雌鸟一起孵蛋。
根据2016年的调查,世界上分布范围广,人口数量稳定,中国人口数量稀少。在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由于其特殊的形状,它具有观赏价值。黑颈鸬鹚其肉、骨、翅膀、羽毛和其他部分具有药用功效。
形态特征 编辑本段
成鸟形态:黑颈鸬鹚体长约50厘米,个体比一般鸬鹚小。身体细长,嘴短而厚,头圆,颈短,尾圆而长。身体羽毛是明亮的黑色,带有金属光泽,上面还有一些深蓝色和蓝绿色的光泽,头顶、头和脖子两侧有一些白色的羽毛。虹膜是绿色的,嘴角是棕色的,尖端是黑色的,脚和跗骨是黑色的。繁殖期和非繁殖期在形态上有差异非繁殖期喉囊和眼周皮肤呈黑色,繁殖期喉囊和眼周皮肤呈紫色;在繁殖季节,脚和跗骨被装饰成肉紫色,但在非繁殖季节不会。年龄越大的鸟,身体羽毛的棕色渲染越小,腹部和喉部的白斑越小。黑颈鸬鹚的外观在两性之间略有不同雄鸟的羽毛为亮黑色,喉部为白色,翅膀为银灰色,繁殖期的头顶和脸颊上混有白色丝羽;雌鸟 s羽毛颜色与公鸟相似,头颈残体为褐色。
幼鸟形态:幼鸟和成鸟的羽毛颜色有明显的区别。幼鸟全身棕色,下半身几乎是白色的。喉咙上部有一个明显的白斑,下嘴底部裸露的皮肤呈绿色和黄色,头部、颈部多为棕褐色,腹部为白色,带有黑色斑点,或为黑色并有点棕白色,眼睛和眉线为浅棕白色,羽毛边缘为浅棕白色。其余与成鸟相似。
分布栖息 编辑本段
栖息环境:黑颈鸬鹚经常栖息在低地的淡水区,包括湖泊、池塘、江河、沼泽地及稻田等;也见于沿海地区和河口、红树林间。一般栖息在江河、湖泊、水库、水坝池塘和沼泽的边缘。在非繁殖季节,它们还会到村庄附近的小池塘进行活动。栖息地高度一般在海拔500850米之间,植物区系属于东洋界种类。沿岸的树木、灌木或石头是黑颈鸬鹚最喜欢的栖息地。
分布范围:黑颈鸬鹚广泛分布于印度次大陆、中国和东南亚是分的,印度分布在世界上、斯里兰卡、缅甸、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广泛分布在印度喀拉拉邦,除了东北部和喜马拉雅山的部分地区,分布在整个次大陆,向东延伸到爪哇和印度尼西亚。在中国,它分布在云南省东南部、西部和西南部,主要在耿马、腾冲、泸西和蒙自两县,在大盈江边、龙川江和瑞丽河谷是最常见的地区。
生活习性 编辑本段
迁徒:黑颈鸬鹚基本上是世界上定居的物种,但它可能会因季风降雨模式和水位变化而移动。黑颈鸬鹚此前被认为是苏门答腊岛的非繁殖物种,但在2013年,它们被发现在那里繁殖。分布在中国云南东南部的黑颈鸮是夏候鸟,西部和西南部有居民。
社群行为:通常5~6对小群在一起,也有大群一起在水边的树上或高草丛中筑巢。在繁殖期,它也扎堆筑巢。
活动行为:性情温和,在水中移动时非常灵活,能潜十几米深。飞行能力很强,但在地面行走笨拙,休息时靠坚硬的尾羽支撑。
觅食习惯:一位鸟类学家检查了六只黑颈鸬鹚的胃,发现它们的胃里有小鱼、泥鳅、淡水虾和昆虫碎片。这说明黑颈鸬鹚是动物性食物,以鱼类为主、青蛙和蝙蝠以它们为食。通常在淡水中,如小池塘中、大湖、溪流,有时沿海河口和其他地方喂养,往往是单独的,有时在松散的群体。觅食的主要方式是潜水和在水下捕鱼。
鸣叫:发出一声长啸“ke~e~e~e~e”
生长繁殖 编辑本段
黑颈鸬鹚在春末夏初繁殖,繁殖期变化明显,印度为312月,印度为79月,斯里兰卡为34月,1112月。
营巢:雌雄共巢,一般适合筑巢和食物丰富的湖泊、池塘和沼泽也在较小的池塘附近筑巢,偶尔在村庄中间。鸟巢建在水边的树上或高草丛中。我经常在茨竹筑巢、芒果、木棉、合欢、无花果和椰子等。巢的外径为1945厘米,内径为920厘米,深度为48厘米。黑颈鸬鹚用它们的乳房、腿和喙一起工作来完成巢的造型,通常需要815天来建造巢。完成一个巢穴需要815天。
产卵:每巢产3~5枚卵,卵呈尖椭圆形,平均大小为44枚.8毫米×29.0毫米。蛋的颜色会随着黑颈鸬鹚年龄的增长而发生明显的变化有的人发现鸡蛋是白色到蓝白色,有的人发现是浅绿和淡蓝绿色,有的人发现是白垩色。大多数每隔一天产一个蛋,一些每隔一天产一个蛋。还发现在同一天产下两枚卵,一枚在早上,另一枚在晚上。
孵化:雌雄轮流孵卵。因为鸬鹚没有孵化点,所以它们使用有蹼的蛋。第一枚卵产下后立即开始孵化。孵化时间从14天到21天不等。
育雏:雄性和雌性在一起孵卵刚孵出的小鸡闭着眼睛,它们的身体透明而裸露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的眼睛逐渐睁开,在812天内,它们的翅膀和尾羽开始发育。第12天和第13天,除了头部,全身都长满了绒毛。幼鸟在17~29天内离巢。世代长度8.7年。在育雏期,成鸟主要捕食虾(占九成)喂养小鸡,各种鱼类和两栖动物蝌蚪是罕见的,1-捕食首选4厘米的中型虾。在给雏鸟喂食时,雏鸟会将嘴伸进亲鸟的嘴里,以亲鸟吐出的半消化食物为食。
物种保护 编辑本段
种群状态
2016年的调查显示,全球分布范围广,人口规模大,人口稳定,但中国国内人口稀少。根据国际水禽研究局1992年进行的调查,南亚的冬季种群数量为58,110只,东南亚为3,062只。
致危因素
2009年,人们发现人类经常因为各种原因破坏黑颈鸬鹚的栖息地,比如砍柴,也有人诱捕和猎杀黑颈鸬鹚。欧盟委员会(1999年)据观察,非法拖网捕捞港口、码头和海堤的建设游艇不受控制的停泊和海滩上的采砂活动都将影响黑颈鸮的栖息地。
2013年,人们发现黑颈鸬鹚在水体旁边的宅基地筑巢时,附近居民认为鸟类在筑巢时非常吵闹,巢树上和巢树下的区域布满了鸟粪。铁皮屋顶上的鸟粪也被腐蚀了,此外,筑巢的地方变得臭气熏天。因此,附近的居民会在筑巢期开始时将它们赶走。有些渔民误以为黑颈鸬鹚会吃很多鱼,所以有时会被渔民赶走。
保护级别
2016年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上市.1,级别无危(LC)
2021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措施
开展野生动物保护教育,努力实现人鸟和谐共处的环境一些湿地公园的建设对黑颈鸲起到间接保护作用,如弄墨湖湿地公园黑颈鸲的主要栖息地。对黑颈鸬鹚生长发育的不同方面进行了形态计量学研究。通过法律法规,禁止人类破坏栖息地;禁止人类干扰黑颈鸬鹚和狩猎、破坏卵、巢和幼雏行为。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