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百科  > 所属分类  >  生物动物   

台湾鹎

台湾鹎(学名:Pycnonotus taivanus)又名乌头鹎,是鹎科鹎属的一种鸟。1893年,英国人斯坦因(Styan)发现并命名。台湾省鹎是一种中型鸟类,体长17~19厘米,喙长1.5~2厘米,翅7~9厘米,尾7~8厘米,重25~29克。头顶的白色前额一直到脖子后面都是黑色的,脸颊和耳朵上的羽毛是灰色的。虹膜为棕色,嘴为黑色,上半身的其余部分为橄榄绿色,翅膀和尾巴边缘为橄榄黄色;白色下体和喉咙胸部、胁肋灰褐色,腹部白色。

台湾省鹎是中国台湾省特有物种,仅分布于台湾省岛东部苏澳至半岛以南地区。台湾省鹎主要栖息在低海拔丘陵和山麓平原的阔叶林和稀疏灌木丛中,也出现在村落中、农田和路边丛林,有时甚至在城镇公园。杂食性动物吃植物的果实、种子以及蜘蛛、螳螂、蚱蜢、蚂蚁、飞蛾和毛虫以此为食。

2000年,中国国家林业局将台湾省鹎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365项)2020年,台湾省鹎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上市.1年级易受影响(VU)2021年,台湾省鹎被我国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名录,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目录

形态特征 编辑本段

台湾省鹎是一种中型鸟类,体长17~19厘米,喙长1.5~2厘米,翅7~9厘米,尾7~8厘米,重25~29克。雌、雄性和雌性的羽毛颜色相似;额、头顶、枕、整个头部如后颈为黑色,脸颊和耳羽为灰色;在下嘴的两侧和底部有一个橙红色的斑点和一个黑色的脸颊图案眼睛首先用白色装饰,颧骨图案是黑色的,虹膜是棕色的,嘴巴是黑色的,上半身的其余部分是橄榄绿色的,翅膀和尾巴边缘是橄榄黄色的;白色下体和喉咙胸部、侧腹灰褐色,尾部覆棕白色羽毛,羽缘橄榄色;脚暗褐色。

分布栖息 编辑本段

分布范围:台湾省鹎是中国台湾省特有物种,仅分布于台湾省岛东部苏澳至半岛以南地区。

栖息环境:台湾省鹎主要栖息在低海拔丘陵和山麓平原的阔叶林和稀疏灌木中,也出现在村庄中、农田和路边丛林,有时甚至在城镇公园。

生活习性 编辑本段

台湾省鹎是杂食动物,以植物的果实为食、种子以及蜘蛛、螳螂、蚱蜢、蚂蚁、飞蛾和毛虫以此为食。台湾省鹎经常形成三五只到十多只的小群体,有时它们在冬季会整合成二三十只的大群体。台湾省鹎擅长歌唱,其歌声婉转多变它们通过各种不同的歌曲来表达求爱、欢乐、占域、警告、通话等行为和情绪。

生长繁殖:台湾省鹎的繁殖期为每年48月,繁殖方式为单制剂。在台湾省鹎的繁殖早期,雄性会追逐筑巢区、打斗、驱赶等行为。其中,筑巢和孵蛋的工作由雌性承担,警戒和维护领域由雄性承担。台湾省鹎巢通常建在离地面1~5米高的树枝上鸟巢呈碗状,通常由树叶制成、细枝、细根、草茎和花穗,甚至塑料袋。筑巢通常需要3到5天。建造的巢通常具有68毫米的外径、高72毫米、深50毫米。台湾省鹎每窝产2~5个蛋。鸡蛋一般呈浅紫色,钝端有密集的红色斑点。鸡蛋的平均大小是15个.66毫米×21.80毫米。潜伏期约为9~12天。雄鸟有时会给正在孵蛋的雌鸟带食物。雏鸟将住在父母家里在大约25天的时间里,父母会给雏鸟喂食。

物种保护 编辑本段

物种现状: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20年的数据(IUCN)统计数据显示,台湾省鹎类种群数量约为1万~ 10万对,且其数量处于持续下降状态。

台湾鹎台湾鹎

致危因素:因为台湾省鹎和白头鹎(canary)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生殖隔离,因此白头鹎入侵台湾省鹎分布区后,两种鸟之间的杂交增加,出现了中间类型。而且杂交后代具有与纯种台湾省鹎相同的繁殖能力。因此,台湾省鹎面临被白头鹎同化的威胁,台湾省鹎的形态特征也将消失,从而失去其作为独立物种的生物学分类地位。

保护级别:2000年,台湾省鹎被中国国家林业局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名录(365项)

2020年,台湾省鹎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上市.1年级易受影响(VU)

2021年,台湾省鹎被我国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名录,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鲍鱼    下一篇 汶上芦花鸡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