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腹大仙鹟
棕腹大仙鹟(学名:Niltava davidi),是鹟科仙鹟属鸟类。棕腹大仙鹟体长16-19厘米,雄鸟重约28克,雌鸟重约24克。虹膜呈深褐色,嘴短而黑,足爪呈暗紫褐色、褐色或黑褐色。雄性的头前部和头两侧的眉毛是钴蓝色,冠的颜色最亮。颈侧有模糊的亮钴蓝色斑点,上半身多为深蓝色,下半身为橙褐色至淡黄色,上部尾羽为钴蓝色,中部尾羽为亮蓝色,其余尾羽为深褐色。雌鸟头部多为深橄榄褐色,喉部有白色月牙形斑点,颈部有钴蓝色斑点。全身多为深橄榄褐色,尾部覆橄榄褐色,尾部为深红褐色。
棕腹大仙鹟在越南西南部、中国中部和南部繁殖,在老挝、越南和泰国越冬。主要栖息于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林下灌木等。主要是昆虫,也吃浆果、种子等植物性食物。 www.qwbaike.cn
2000年,棕腹大仙鹟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是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201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ver 3.1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非临界(LC),种群有望呈现稳定趋势。
www.qwbaike.cn
2021年,棕腹大仙鹟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被评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www.qwbaike.cn
命名历史 编辑本段
棕腹大仙鹟属于雀形目麦冬科,为单型种。1907年,爱尔兰鸟类学家拉·图什描述了它。它的学名是Niltava davidi,通用名Niltava,来自尼泊尔语“Niltau”,意为Niltava Sundara。“大卫”这个名字来自法国博物学家安德烈·大卫·比留。 www.qwbaike.cn
形态特征 编辑本段
棕腹大仙鹟体长16-19厘米,雄鸟重约28克,雌鸟重约24克。虹膜呈深褐色,嘴短而黑,足爪呈暗紫褐色、褐色或黑褐色。 www.qwbaike.cn
雄性的头前部和头两侧的眉毛是钴蓝色,头顶最亮,头后部是深蓝色。颈侧有模糊的亮钴蓝色斑点,腰部为钴蓝色,上身其余部分为深蓝色,尾部为钴蓝色,中央尾羽为亮蓝色,其余尾羽为深棕色,羽缘为深蓝色。飞羽为深棕色,边缘为深蓝色。下巴和喉咙是黑色的,胸部到上腹部是橙褐色的,小腹和尾巴上的羽毛逐渐变成淡黄色。 www.qwbaike.cn
雌鸟头部多为深橄榄褐色,眼睛先呈褐色,眼睛呈暗黄色,喉部有白色月牙状斑点与颈部钴蓝色斑点融合。上身深橄榄褐色,尾部有羽橄榄褐色,尾部深红褐色。飞羽是明亮的红棕色。胸部和腹部呈橄榄色,腹部覆盖着灰白色的羽毛。 www.qwbaike.cn
分布栖息 编辑本段
分布范围:棕腹大仙鹟在越南西南部、中国中部和南部繁殖,在老挝、越南和泰国越冬。
www.qwbaike.cn
栖息地:棕腹大仙鹟主要栖息于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林下灌木等。在夏季,栖息地的海拔相对较高,通常为900-2200米。在中国,繁殖栖息地的海拔约为1000-1700米。冬季栖息地海拔低,多为低山丘陵,有时在农田、公园、村庄附近活动。
生活习惯 编辑本段
觅食行为:棕腹大仙鹟以昆虫为主,也吃浆果、种子等植物性食物。大多在茂密的灌木丛中觅食,它们通常不引人注意地坐着,密切观察植被和栖息地以外的区域,猛扑猎物,并把它们带到更高的栖息地。
鸣叫行为:棕腹大仙鹟的歌声是一种“ssssew”或“ssiiii”,音调细高,停顿后重复。警告声音包括尖锐的金属声“tit tit tit”和刺耳的trrt trrt trrt tit tit trrt trrt”。 www.qwbaike.cn
节奏行为:棕腹大仙鹟在中国主要是候鸟,也有一部分是留鸟。候鸟南移至老挝、越南过冬,在泰国东南部游荡;10-4月,香港会有候鸟和少量冬候鸟。
www.qwbaike.cn
社群行为:棕腹大仙鹟经常单独或成对活动。
其他行为:棕腹大仙鹟很安静,经常在灌木或幼枝上休息,有时也沿着粗枝奔跑。
物种保护 编辑本段
物种状况:2005年,黑头蝠的全球种群数量尚未量化,但它被认为在中国南方较为常见,在越南北方不太常见。2016年,对它的威胁尚不明确,预计种群数量将趋于稳定。
保护级别 编辑本段
2000年,棕腹大仙鹟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是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2016年,棕腹大仙鹟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ver 3.1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级别为无危险(LC)。 www.qwbaike.cn
2021年,棕腹大仙鹟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被评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www.qwbaike.cn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