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公园
中山公园原名叫中央公园,但后来因纪念孙中山而改名的身体。它位于中国的中心,紫禁城(故宫)它的西南部与东部的天安门广场相邻,面积约238平方公里。它于1914年被改造成公园,是北京第一个城市公园。
中山公园原是明清两代皇帝的祭祀场所(土神)稷(谷神)坛,即——社稷坛,是皇家坛庙建筑群和皇家坛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山公园的建筑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包括国家祭坛、拜殿、宰亭等明清遗迹;移建的习礼亭、兰亭碑亭等古物文物;以及后来的堂屋建设、蕙芳园、豫园等具有民族风格的园林建筑和科普小屋等现代建筑。此外,园内还有郁金香节和系列兰花展。
1988年,中山公园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国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被评为首都文明单位2002年被评为北京市首批精品公园2011年,它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
园区布局 编辑本段
中山公园总面积约23.8万平方米,其中陆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水域面积约3.8万平方米。园内建筑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整体呈南北走向分布。第一部分是明清时期的遗迹,主要位于公园中间,包括社稷坛、拜殿等等,包括保存下来的社坛、拜殿、宰亭等明清遗迹;第二部分位于公园的西部,包括搬迁后的西里亭、兰亭碑亭等古物文物。第三部分位于公园东部,包括棠花坞、蕙芳园、豫园等具有民族风格的园林建筑和科普小屋等现代建筑。
重要景点 编辑本段
习礼亭
西丽亭,位于南坛门南,呈六边形,黄色琉璃瓦屋顶,建在两层桥台上,南北两侧各有石阶,北三步,南六步。上桥台为石材,桥台高度约为0.65米,周长约22.32米。亭单檐,黄琉璃瓦顶,彩画金龙,朱果门窗,北侧有隔断门,其余为槛窗。下桥台为砖砌,桥台高度约为0.63米,周长约35.76米。西里亭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址位于正阳门兵部街胪寺衙门内。此亭于明、清朝是为第一次来北京的文武官员设计的、少数民族领导人和下属国家的朝贡使节实行朝圣皇帝的礼仪,因此得名西里亭,也称为易立亭。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鸿胪寺被焚毁,而西里亭幸免于难。英国军队占领鸿胪寺作为游乐场后,清政府被迫将西里亭迁至户部街礼部院内。后来,在1915年4月,西丽亭被搬到了中央公园。
社稷坛
社稷坛位于内坛核心区域,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为正方形、三层结构,总高度为0.96米。上层周长为15.95米,中周长16.9米,下限是17.85米。两侧各设青石白石四级台阶。上层采用东青、南红、西白、北黑、中黄五色坛土铺设,俗称“五色土”,象征着“全世界,都是王者之地吗”坛台中央设有“社主石”,也被称作“江山石”主人高三英尺五英寸,顶部高四英寸两分,底部高一英尺五英寸它埋在土壤中,与土壤齐平。明清两代的皇帝每年都生活在农历二月、八月初五将在这里举行祭祀仪式,以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在国家的祭坛周围有一堵矮墙,也被称为“壝垣”明朝刚建成时,是用砖砌成的,然后涂上绿色、赤、白、总周长为230的黑色.4米,高约1.36米,厚约0.65米。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颜元改为四色釉面砖、瓦片,呼应着祭坛和平台。悬崖四面各有一座星门,全部由白石砌成。
拜殿
朝拜堂,即现在的中山堂,宽五间、神神三剑位于社稷坛北侧,是社稷坛中轴线上的重要建筑,其桥台高度为0.87米,建筑面积约950.4平方米,歇山黄琉璃瓦屋顶,大厅内装饰有金龙和印章画。朝堂最初是皇帝祭祀时休息的地方,或在下雨时进行祭祀祭祀当天下雨时,在大殿上设坛,宁帝朝南鞠躬,故名“拜殿”据记载,在明朝以前的乡村祭坛中没有拜殿,直到明朝皇帝朱元璋认为这有损皇帝的尊严,所以他决定建造它。根据《北京古建筑》一书的记载,白殿可能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明代建筑,它没有遭到破坏或重建。因此,拜殿也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建筑。1925年,孙中山先生去世后,他在寺庙停了下来。1928年,河北省政府和北平特别市政府决定将朝拜堂改名为中山堂。如今,每年的3月12日和11月12日,孙中山先生 耶稣的生日和忌日活动在礼拜堂举行。
神厨及神库
位于五色坛的西南角,有五个神厨和五个神库,它们都挂有黄色琉璃瓦屋顶并绘有金龙同时,平台的高度为0.36米,总面积约678平方米。其中,神库在南侧,主要用于存放太虚、太稷神牌、神龛和各种陈设、祭器等物品;神厨在北侧,祭祀的地方,也存放着各种厨具。
松柏交翠亭
在常青花园南侧的垂花门外,有一座小山,有一座名为“松柏交翠亭”的重檐六角亭。这座亭子建于1915年,是由当时的公园董事会主席朱启钤提议建造的。白松崔郊馆建筑面积约32平方米.它是4平方米,瓦顶,下檐和立柱之间的栏杆上有长凳,东西两侧有入口,与雍路相连,亭子周围堆积着太湖石,山上种满了油松。1930年7月,朱启钤提议用绿色琉璃瓦取代亭顶的灰色管瓦总共使用了4491块釉面砖亭子是用油饰重建的,并用苏式彩画装饰金梁上刻有以下字样“松柏交翠亭”字样。
唐花坞
堂屋建于1915年它最初是砖木结构,包括14个房间,整个结构呈飞燕形。经过1936年、1964年多次维修、1970年因园内重点工程拆除园前岩石,1992年5月全面整修后,棠花坞保留了原有的飞燕展翅,同时将两翼屋顶抬高采光,建筑面积417间.5平方米。整个建筑群呈现中国古典建筑风格,屋顶有一个脊吻、蹲着的动物都很完整,用红色的柱子装饰、红色的门窗,天花板的中间和重檐都镶嵌着彩色玻璃。南面是主入口,有董寿平 ■书法悬挂“唐花坞”匾额。门中央有一涵水石,产于黟县西岭山,其上有青苔。涵洞和水石后面有一个桥形的门廊,红漆大门上挂着一块“玉堂富贵”匾额。东、西边两边有8个半墙温室,两头都有门。
兰亭八柱亭
兰亭八柱亭位于堂屋西侧亭内有一块石碑和八根刻有文字的石柱。这块石碑高六英尺,宽五英尺,厚一英尺正面刻金永和九年《兰亭修褉图》《题记》,背面刻高远御诗,为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坐石临流”其中一个景点,是1917年从圆明园购买的。为了保护文物和增加景观,圆明园被模仿在坛外“兰亭”兰亭八柱亭为亭形,宽5亭,深3亭,为七岙歇山顶、黑色管瓦穿过屋脊屋顶,周围只有一个屋檐和走廊檐柱间有木凳,金柱间装门窗,平台坐北朝南、北侧有三个令人满意的台阶。
1924年长廊建成时,亭子在东面、西端与长廊相连。文革”初期,“红卫兵”曾赠下令拆除纪念碑为了保护文物,公园管理处用胶合板木罩保护了纪念碑,木罩被漆成了毛主席 报价。
1971年,中山公园恢复了它的景观,并将于1975年建成“社左门”记忆了30年“兰亭八柱”将其清理干净,用碑重建兰亭八柱碑亭。新建亭位于棠花坞西侧,连接走廊西端,尖重檐,孔雀兰琉璃瓦顶黄宝顶,斗拱上檐7步下檐3步,檐柱为八角水泥柱,金柱为原石柱,亭内有树碑屏风。亭子台基高约0.58米,南、北面有四个垂直台阶,走廊与东面相连檐柱红色,方心彩画,建筑面积约101.57平方米。亭子的南面悬挂着一个崇高的帝国主题“景自天成”引派涵星”匾。兰亭八柱”碑上刻的是中国历代书法家柳公权、董其昌、楚遂良、虞世南、《兰亭集序》冯承素和乾隆皇帝抄写的帖子。
2009年,中山公园用玻璃罩保护起来。
宰牲亭
祭亭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位于西坛门以南,是祭祀时宰杀牲畜的地方,因此得名“打牲亭”及“宰牲亭”亭为重檐歇山黄琉璃瓦顶,建筑面积约143.7平方米。明清时期,亭子的北面、西、矮墙与南三面的内坛墙相连。亭北有一屠宰院门,为歇山黄琉璃瓦顶。在展馆的南面和东面有一个追悼室、西房间有三个房间和一口井。1914年修建花园时,亭子周围的墙壁和用于纪念仪式的建筑物被拆除,只保留了亭子和门楼,并在亭子的金色柱子之间增加了门窗隔断。顾靖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六边形井口、井的盖板由青白石制成,井水主要用于祭祀时清洗和烹饪祭品。
四宜轩
思逸轩原为明清两代吉坛时期的关帝庙,共有四座庙宇,均为具有明清建筑特色的砖木结构建筑,建筑为黑瓦顶的硬山。1919年重建时,有三间与后檐连接样式相同的水平房屋建筑材料保留了青砖黛瓦的马头墙清代风格的绿色窗棂朱红色承重柱等,但采用了更现代的玻璃窗防盗栏和照明设备整体建筑简洁大方,体现了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建筑风格。其建筑面积约为38.2平方米,后来改为临时聚会场所,并取名为司怡轩。
茅草亭
1914年9月,利用拆除的祭祀亭矮墙和纪念部旧屋墙的残垣断壁建造了一座土山,并在西坛门顶上建了一座茅草亭,屋顶为方形茅草,有一条旧檩、椽子、该亭由木枋建造,因年久失修于1948年倒塌,并于1954年10月重建。1956年,茅草屋顶改为石板屋顶,凉亭周围设置了长凳,周围种植了花草树木。
长廊
长廊建于1924年,屋脊上有一个黑瓦的滚动棚,两座悬浮的山有梅花形的方柱柱间垫下装挂门楣花牙,柱下还装木凳木凳。1931年,海滨长廊得以延续。然而,由于建设工程,长廊于1970年被完全拆除,然后于1971年在原址上重建。修复后的长廊装饰有一千多幅风景画、花鸟、公园的南大门将采用苏式彩画,共271幅,有7扇悬挂的花门、游客服务中心、来今雨轩茶社、唐花坞、兰亭碑亭、水榭等景点、景点相连,步骤不同。长廊总建筑面积约2235平方米。
愉园
愉园位于内坛东北角,西邻中山堂,北邻音乐堂,远处是五峰塔,东临翠柏苍松占地面积约723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14平方米。1980年,为扩大公园的游览面积,中山公园将内坛东北角的花卉大棚移至天坛花园内,并就地修建了游乐园。探索公园是供游客观赏珍贵金鱼的花园景点,因为“鱼”与“愉”谐音,故取名为“愉园”,意为赏鱼之园。整个愉园景区坐北朝南,前面是庭院绿化区,中间是金鱼观赏区,后面是金鱼养殖区。其建筑采用民族形式,中轴线两侧布局均衡正面中央有一座重檐蓝色琉璃瓦顶的八角亭,东面有一座单檐瓦顶的方形亭,西面有一座单檐瓦顶的长方形亭。三馆都挂有楼阁,即东阁“倚霞”,西亭“流云”,中亭“览粹”由著名书法家陈舒婷书写。三个展馆由38个半墙连廊相连,连廊中镶嵌了34个金鱼展览橱窗,将金鱼陈列在玻璃罐中供游客观赏。廊东端壁上嵌有“愉园小记”石刻一方。廊中、东、西有2扇垂花门,东有2扇垂花门,西有1扇垂花门。在画廊的前面,中间有一个观鱼池,长14米,宽7米四周有一圈栅栏,由青白石砌成,并以此命名“乐泉”,池内放养金鱼、锦鲤。廊后为饲养室。
蕙芳园
方慧花园位于内坛的西北角它的原址是中山公园的温室区为了在中国推广兰花文化,它主要以观赏兰花为主。方慧园于1988年开工建设,1990年9月正式开园,占地面积约76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986平方米。花园的设计采用封闭的园艺方法,用竹子和松树绿篱分隔空间,并通过地形转换和植物密度形成自然景观。景区分为四个部分。一区从入口至“柴门”南面是前奏区,是一片40米长的竹林;第二个区域是从柴门到四合院的北面和南面,这是主要的景点黄土铺成丘陵地貌,山由岩石构成,到处种植各种植物;第三个区域是展览区,这是一组北方民居形式的四合院北有5间房,南有5间房,东有3间房,西有3间房硬山的屋顶铺着黑瓦,朱德主席 南屋的门楣上挂着李的题词“兰室”院子里有一块太湖石牌匾;第四区是花卉栽培区,这里种植了大量不同品种的兰花。
长青园
常青花园位于桓谭东路北端,占地面积约3300平方米。公园北侧种植了六棵云杉,分别用于毛泽东总统演讲台的两侧在1976年的纪念会上。岩石被放置在云杉的东侧,旁边种着竹林。南面的两个台阶建有竹花架,周围有供游客休息的长椅。花架南侧有一组大型盆景,里面种着一棵油松。园内还有科普长廊和卫生防疫宣传栏供游客观赏。
投壶亭
沿着翠柏亭旁边的小路向南走,有一座亭子,原为文人墨客玩投壶游戏的场所,因此得名“投壶亭”,又称“十字亭”它建于1915年,刚建成时有一个灰色的平屋顶后来,由于多年的粗糙,平屋顶被改造成了脊状瓦屋顶。盆栽馆的建筑面积约为100平方米展馆设计成挂钩形式,中间三个,两边各一个,平面为“十”字形,有出入口前后明室。
青云片
茶馆南侧不远处有一块巨大的太湖石——“青云片”石高3米,长3.2米,周围7米。此石为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别有洞天”景区内“时赏斋”以前的遗迹和颐和园“青芝帕”对于姐妹石,统称为“二青”,青云片为“小青”青云片”和“青芝岫”原来,他们都是明朝万历年间的文人、画家米最喜欢的东西都是从北京西南方山的大石窝山收集来的米万中原本想把它们搬到袁绍,但后来因为家庭财富枯竭而放弃了它们,把它们留在了房山的家乡山野。多年后,二石被乾隆发现,并将被“青芝岫”运到了颐和园,“青云片”到达圆明园后享受斋戒。圆明园因被八国联军焚毁而废弃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展示这一园林瑰宝,“青云片”1925年,此石从圆明园移至中央公园,置于来于今轩走廊西侧。移到今天 美国在1971年后的地位。如今,“青云片”石头主体保存完好,周围有护栏,公园被用作观赏面,后面有竹子。不在观赏面上,乾隆皇帝写的是什么“青云片”三个大字依然清晰可见,石刻句子依稀可辨。
水榭
水榭建于1916年夏秋之际,位于棠花坞南部当时,在堂屋前的荷花池南岸建有三座北大殿,同时,东、西厅有三个房间,围绕着大厅的内外,有砖木结构的阳台和卷棚瓦屋顶。南面有一个垂花门,两侧有花墙,形成一个独立的庭院。北厅的地基有一半位于水中,还有两个地下室北半部的圆形大厅游廊用水泥墩支撑在水面上,是一个三合一的庭院水榭。
1928年春,拆除南悬花门和花墙,建南五厅,为歇山式灰瓦顶砖木结构,内外有廊,四厅与廊相连扩建工程于1928年10月竣工,建筑面积约818.7平方米。阳台南面和东面的柱子上有长凳、西、北三面,沿外廊柱有栏杆凳。该公园前主任云手书“水榭”匾额,现已摘除。从水榭往西,有一座堆着石头的小山在小山的东侧,山脚下有一座六角亭它有一个单独的屋檐,一个混凝土地板,柏树作为柱子,它靠近山麓,太阳在山腰升起它坐西朝东它被命名为“迎晖亭”走下石阶,一座绿色石桥与小岛相连这座桥被命名为“听雨桥”小岛上建有一座“工”九曲楼,现在叫思逸轩。原有房屋4间,砖木结构,硬山黑瓦顶。
1919年夏重建时,建造了三座与后檐水平相连的房屋,总建筑面积约为38.2平方米。据朱启钤先生说,园林建成时是献给关帝的,所以叫关帝庙原来,有六个雕像献给它,其中关云长坐在中间,他的脸朝西,周仓站在附近,他的部站在左右、王莆、赵累及廖化。
孙中山铜像
孙中山铜像位于保卫和平广场北面的广场上,展示了孙中山 站立姿势,高度为3.4米,重达1.8吨。其基座高1.6米,黑色大理石覆盖。由邓小平同志写在前面“大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永垂不朽”鎏金题字。1983年3月,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60周年,北京CPPCC的54名成员提议建立这座纪念铜像死亡。经北京市委批准,1985年初,首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决定推荐CPPCC为委员、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曾竹韶主持设计,由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铸造研究所铸造。基地由北京建筑艺术雕塑厂制作,铜像广场绿化设计由北京市园林设计院完成,中山公园负责建设。它于1986年11月12日竣工并揭幕。
南极石
南极岩石是中国和1984年11月美国第一次南极探险队它是为感谢北京市人民而颁发的感谢美国政府和公民对南极考察的关心和支持。南极石被放置在一个白色和蓝色雕刻的住友石上,住友石上装饰有云纹,高约1米,长约1米.6米,宽约为1.1米。
绘月石
思逸轩东侧有一块太湖石,名曰“绘月石”圆明园的遗迹,高2米,宽1米.3米处,石头上刻有乾隆年号“绘月”两字。这块石头原本位于圆明园思艺书屋的后面石头上有两个半月形的洞,中间的洞看起来像一轮明月,所以一言难尽“绘月”石头这个词由此得名“绘月石”1914年,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后,月石被移至现址。
搴芝石
在中山公园西侧的屠宰亭前,有一块形似灵芝的太湖石,高约2米,周围有2.5米,由清朝乾隆皇帝题写在石头上“搴芝”两字。这块石头原本位于圆明园长春园前它是圆明园的遗物,民国时期被移到现在的位置。石头上的字迹变得非常模糊,难以辨认。此外,石身上还有两根清晰可见的铁棒,妨碍了外观。
古柏
中山公园内的古树名木以柏树为主,包括侧柏和圆柏。园中的古柏大多是明初修建国坛时种植的采用了坛庙园林的种植技术,它们按规则排列在坛墙周围,保持一致的株距和纵横排列。南坛门外的粗壮柏树是辽代兴国寺的遗迹,故有此称“辽柏”它有几千年的历史,是北京有记录的最古老的柏树。
槐柏合抱
槐树是一种独特的古树,由侧柏和槐树结合而成。其中,柏树已经生长了500多年,而国槐则扎根在古柏树干的裂缝中,生长了200多年。随着时间的推移,槐树终于挣脱了柏树“怀抱”
科普小屋
科普小屋位于中山公园东北部的常青园景区内它是一个具有科普功能的室内场所,自2014年8月21日起正式向游客开放。面积约60平方米的科普小屋分为公共活动区和管理区,可满足实物展示等多种功能需求、展板展示、阅览、视频播放、举办小型讲座和互动活动等。
开发保护 编辑本段
开发
人民银行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市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中山公园进行了多次修缮,并增加了文化建筑。1949年至1957年是中山公园的调整和恢复阶段。一方面,中山公园建立了完善的组织机构,审批规章制度,重组人员;另一方面,公园还修缮了房屋,种植了更多的花草树木,并改善了公共设施。这些措施使中山公园各项功能迅速恢复,成效显著。
从1980年到1990年的十一年间,中山公园共投资639万元用于景区改造,建筑面积6453平方米,道路和人行道面积9700平方米、改建了音乐厅、愉园、游船码头、惠芳园等楼盘纷纷改造常青花园、桃园、苹果园、梨园、公园西门内外两侧等景点扩大了公园的观光面积。
2002年2月21日,中山公园与北京狄杰机扫保洁服务中心和北京鲍井梅保洁服务中心签订了《园容清扫协议书》和《厕所保洁协议书》号协议从那年的2月1日开始,公园的道路开始了、广场保洁和6个对外开放厕所的保洁已实现社会化;同时,与北京天坛乐瞳商贸有限公司签订了《天坛同乐商贸有限公司承包中山公园部分绿化美化责任合同书》协议,自当年3月1日起,天坛商贸有限公司将负责公园外部所有绿地的管理和维护。
2003年2月,中山公园与郑锦文化有限公司签订协议,认养公园南部绿地,总投资15万元此后,单位或个人纷纷认养古树,既调动了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又解决了公园养护费用不足的问题。
保护
1957年10月18日,中山公园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经中国国务院批准,中山公园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山公园遵循《北京市公园条例》《北京市公园管理规范》等行业通用规章制度,并根据自身特点对内颁布了《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条例》,对外颁布了《中山公园文明、健康礼仪服务规范》。
2000年,中山公园结合了IO9000和IO14000的国际品质/环境认证,引入科学管理模式,引入《中山公园晨练及练功的规定》,保护文物、绿化美化、服务经营、安全秩序、园林卫生等八个方面的管理明确了标准,制定了评价规则,使管理更加科学、法制化、规范化。
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出“绿色奥运”人文奥运”同时,《中山公园行业目标管理办法》被提上日程,其中规定中山公园等文物保护单位应受到严格保护。
2017年,中山公园管理处委托的《北京皇城保护规划》和《北京市社稷坛(中山公园)文物保护规划》对中山公园文化遗产保护提出了明确的保护和管理要求。
获奖情况 编辑本段
1957年中山公园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中山公园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0年中山公园被评为首都文明单位
2002年中山公园被评为北京市首批精品公园
2011年中山公园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