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百科  > 所属分类  >  地理百科   

地坛

地坛(英文:Ditan   park)位于北京安定门外大街东侧的地坛公园,又名方泽坛,是一座以历史文化建筑为主体的皇家坛庙园林景区,面积约37.4公顷。

地坛是明清时期的皇家祭品“皇地祇神”这个地方也是中国保存完好的最大的礼拜祭坛。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第二年五月,明世宗亲自祭拜皇帝 只在芳泽滩举行了第一次祭祀仪式明清两代连续381年在这里祭拜土地,使地坛成为历史上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祭坛。1749年5月,乾隆皇帝下令对地坛进行大规模修缮建成后,其造型被后人效仿1925年,地坛公园被改造成“京兆公园”,并于1984年5月正式对公众开放。地坛的面积在北京五大祭坛中排名第二,相当于北京城南端崇文门的天坛。它的主要景点包括拱门、方泽坛、皇祇室、神库,方泽坛位于公园的中轴线上,故宫和神库位于其西侧,其余建筑根据其功能分散建造在公园内。

地坛于2006年5月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12月被授予AAAA级旅游景区称号,2015年3月入选首批北京历史名园名录。

目录

方位布局 编辑本段

地坛公园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入口如果从西门进入地坛公园,途中可以在街道西端的七楼看到三个四柱木牌楼,这是进入地坛的向导和标志。地坛公园中的各种建筑群体根据其用途建造了它们的场地,这突破了中国传统的中轴线建筑模式。

地坛公园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即祭祀功能区、皇家生活区和现代景观区。祭祀功能区为地坛公园南半部,包括芳泽潭、皇祇室、神库、屠宰亭等,主管祭祀仪式相关的场地、准备所需材料等其中,芳泽坛和御室位于内坛稍向东的中轴线上,芳泽坛的西侧是神库和祭祀亭。皇帝 的生活区是地坛公园的西北部分,包括斋宫、钟楼、神马圈等掌管皇家祭祀仪式前的生活起居,斋宫位于中间,神马圈和钟楼自西向东依次位于北侧。现代景观区是地坛公园的东北部,主要包括大型健康公园等它是一个中医药文化博览园。

主要建筑 编辑本段

牌楼

牌楼,也称为牌楼,是位于地坛正门西门的第一座建筑。明清两代的皇帝想去地坛祭祀,首先要经过牌楼,然后进入坛门。这座牌楼最初建于明朝时,被称为“泰折街”牌楼建于清雍正年间,后改为“广厚街”牌坊。但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原因,这两座牌楼并未保存下来图中所示的牌楼是中国在1990年根据清朝乾隆年间建造的风格重建的。

新建的牌楼高达13层.5米,气势宏伟,选用了宏伟的门楼形式,雕刻精美的斗拱、梁架和油漆等元素,附着在“天龙地凤”该概念的单只凤凰图和牡丹图案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工艺和艺术理念。它采用绿色琉璃瓦面,彩绘单凤和牡丹图案拱门的正面设置在中央“地坛”两个字的牌匾放在后面的中央“广厚街”字样。

牌楼是中国典型的传统建筑,它将自然景观和人文艺术相结合,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和设计理念,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高超技术。

方泽坛

方泽潭,俗称白台,位于地坛公园中轴线南侧的中心位置它是地坛的主要建筑,为明清两代皇帝祭祀33,356人“皇地祇神” 的地方被称为方泽滩,俗称拜台,因为祭坛周围有方泽运河。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清朝十五年(公元1750年)根据乾隆皇帝的记载圣旨后,坛面由黄釉砖改为艾青石。这座老建筑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插图中的建筑是1981年根据清干隆形状重建的。

芳泽潭平面呈方形,布局朝北石头铺了六八个色调,用的是黄色釉面砖。中央祭坛分为上下两层,周围有一条泽渠,四周有祭坛和星门。在台南祭坛下半部的东西两侧有一个山形石座,上面有15个山形石祭坛,用于祭祀丰五岳安、五镇、五陵山之神位;北半部东西两侧各有一座水形石台,上面有八座山形石坛供祭祀四海之用、西渡之神是外海角东北方向的一个灯柱,在其西北方向有一个原始土墩。

地坛地坛

最突出的方泽坦 年代的建筑艺术是“正方形”几何母题的运用。突出方形和古代中国的技术“天圆地方”与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天坛的圆形象征着上帝,而广场泽坦的方形象征着大地之神,设计师不断重复这一点。方泽坛建筑的墙圈、拜台等在平面上形成一系列大小不一的正方形,仍是正方形母题的重复。它们不仅具有象征意义,还创造了稳定的构图、协调、安定的建筑形象。

方泽坦 美国的建筑艺术在空间节奏和透视处理方面是成功的。整个祭坛的方形平面的向心构图使中心的方形祭台极其宏伟。其实下层是35米见方,二层只有20米见方。大幅度加强建筑的原因的神韵在于巧妙的空间节奏处理两层坛墙高度不同,外层比内层高近一倍,外门比内门高,两层平台高度接近,台阶宽度不同,第一层为3级.8米,二层宽3.2米。这种放大近景或缩小远景的方法大大增强了透视的深远效果,并在人与人之间创造了一种节奏感心理学:当人们登上拜台时,建筑越矮,人越高,这相对夸大了人的规模。通过台阶的距离,人们的触觉的脚被转换成一种心理节奏“平步青云”之感。方泽坦的设计只用了黄、红、灰、白色四种颜色,然后完成了符号、对比、过渡、形成艺术整体的协调作用。

方泽潭的平面是方形的,以运河环绕为标志“泽中方丘”,方形平面符号“天圆地方”建筑的布局朝北,石头符号根据六个或八个色调的数量铺设“地为阴”,黄琉璃砖象征“地谓之黄”祭天坛的存在蕴含着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的礼仪之争,即天地合祀与四郊分祀的矛盾。明世宗朱反对明制,提倡四郊崇拜从嘉靖九年十月到次年五月,他先后建立了天坛、地坛方丘坛、日坛朝日坛、月坛夕月坛。

皇祇室

御室毗邻芳泽潭,位于其南端,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是地坛的主要建筑之一。1925年,地坛变成了“京兆公园”时,曾在此设“通俗图书馆”后来,在1986年秋天,这个地方被指定为“地坛文物陈列室”

御室里有一堵红墙,这是一个独立的庭院,有一扇门。正殿为五开间歇式山楼,黄色琉璃瓦,一斗两升麻叶无前后轩,外檐仍为乾隆年间彩绘,为双凤和谐画。

明、在清朝,故宫被用来供奉神灵帝王之神和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五陵山神位。它承载着中国古代帝王的宗教信仰,代表着尊崇天地和祖先的儒家文化皇帝会在这里举行各种祭祀仪式,以表达他对天上神灵的敬意,并祈祷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

神库

神库,现名方泽轩,位于方泽潭西侧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的小建筑群。神库院落由神库、乐器库、神厨、祭器库由四个五开间悬山式绿琉璃瓦殿和两个井亭组成外檐彩画是修缮期间的新作品,是一幅小墨线金色双凤旋风彩画,内檐天花板上方保留了原有的彩画。其中,厨房由减少的柱子组成,并减去了次要柱子之间的前部金柱。井亭为四柱盝顶。

正殿称为“神库”,就是存放送神的凤阁(抬“皇地祇”神位的轿子)龙亭(抬配位、众神宝座上的轿子)故宫修复后,这里是供奉神灵的临时场所;东配殿称为“祭器库”,是存放祭祀所用器具的仓库;西配殿称为“神厨”是制作祭祀食物的地方;南殿称为“乐器库”,是存放祭祀用的乐器和乐舞服饰的地方。而东、西京亭是一座向方泽潭内渠注水并向厨房供水的建筑南殿和梁静亭建于清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建成。

宰牲亭

祭祀亭位于神库南侧,于1986年重建。大门两侧各有一座原井亭,是古代皇家祭祀遗址前用来宰杀牲畜的地方(如犊、冢、羊、鹿)的场所。

屠宰馆的建制是一个三开间重檐绿色琉璃瓦屋顶的建筑,坐北朝南,南侧的三个厨房与正厅重叠,正厅于1986年修复时重建。

祭祀仪式将在祭祀前一天的开始时在这里举行。在祭祀仪式中杀死动物被认为是一种与神交流和奉献的方式,它代表了人与神之间的联系和崇拜。

斋宫

斋宫位于地坛公园西北中心,始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而在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重建。詹姆宫的主殿从西向东,是一座七开间的建筑,绿色玻璃坐落在山顶上,有五个单台阶和单拱形拱门彩画为金线双凤心,有前廊三抬门和新门窗。殿下拜台,台前三级,中间九级,边上七级,左右各一级,共七级。南北配殿均为七开间一斗三升悬山式绿色琉璃瓦顶建筑,旋转器上有金色彩绘,正面有金色立柱。原来的三个内宫门已被拆除,桥台仍然存在,舞台上有堆叠的石头。斋宫是皇帝祭祀土地的地方,清朝的顺治也是如此、康熙、雍正、乾隆、嘉庆皇帝曾在此下榻。

钟楼

钟楼位于神马圈内东,始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由于年久失修,它于1965年被拆除,并于2000年重建。钟楼是一座重檐方形建筑,有三个断断续续的山形绿色玻璃屋顶,总宽度超过12米。里面的钟高约2米.58米,直径约1.56米,重约2324公斤。

钟楼上的大钟上有铭文“大明嘉靖年间实行月日制”八字,钟声洪亮浑厚,是祭祀文化中皇帝出入大典所用的乐器。

神马殿

又称神马圈,位于斋宫北部,建于1530年,1999年大修。神马堂长期有人居住1998年,居民们搬走了现已改建为地坛文史馆。

神马堂坐北朝南,五开间悬绿琉璃瓦顶,建制减少前金柱,门窗平直。此建筑面阔平坦,梁枋截面比为3:2,应为明代遗留下来的建筑结构。通面阔约19.55米,每个房间的宽度相同,深度约为7米.5米,外有壝墙。神马圈是皇帝来坛祭祀时喂御马的地方。

获得荣誉 编辑本段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地坛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地坛公园被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评为首都文明旅游景区。

2014年12月,地坛公园被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授予AAAA级旅游景区称号。

2015年3月,地坛公园被北京市园林局列入第一批北京历史名园名录。地坛公园被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首都文明单位,被北京市应急管理局授予消防工作先进单位。

开发保护 编辑本段

开发

1984年5月,地坛公园正式对外售票,标志着地坛公园 现代化和转型。

1985年2月14日至26日,首届地坛春节文化庙会在地坛公园开幕,共接待游客约65万人次。这次活动不仅成为后续庙会活动的开端,而且与历年来举办的活动相比,如2005年的第一次“游人艺术节”2008年4月,该协会发起了第一次树木认养活动、2009年5月第一次会议“地坛中医药健康文化节”2013年11月首届地坛银杏节摄影采风活动、2019年10月1日,国庆70周年游园活动共同打造了地坛公园的金字招牌,宣传了地坛公园的文化内涵、历史背景、旅游价值等。

2008年8月7日,地坛公园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奥运火炬传递的最后一站,在芳泽滩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展示了地坛公园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2014年12月,地坛公园被授予AAAA级旅游景区称号,肯定了其旅游价值和历史文化内涵,扩大了知名度

2021年10月,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推出了包括地坛公园在内的银杏产品文化主题路线,以促进其景区发展和经济增长。

保护

1984年5月,地坛公园被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晋升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秉承“修旧如旧”自20世纪中期以来,地坛公园经历了多次维护修缮和重建,保护状况良好。这一系列工作有利于古建筑相关历史文化的长期保存。

2005年,国家投资修复地坛公园古建筑,1981年开始的一系列工程全部完工。按时间顺序,它依次包括方泽潭大修工程、故宫框架脱落大修工程、重建地坛牌楼工程、方泽坛棂星门门扇的修复、神马圈修缮工程、钟楼复建工程、地坛城墙修复工程、地坛古建筑修缮工程。

2008年以来,地坛公园的一些建筑仍在重建和修复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更好地保护了古建筑。

2008年3月至5月,西门外牌楼修缮工程完工,包括瓦面翻新粉刷和地面翻新。

2009年6月25日至8月6日,完成了神库和再生亭的地面修复工程。同年11月10日,方泽轩 的房子翻新工程完成了。

2012年,对祭祀亭外檐的油饰进行了修复。

2013年9月,钟楼进行了、西侧外坛墙、广厚街围墙修缮工程,外侧坛墙西侧已修缮完毕。

2014年,翟王府西侧仓库修缮重建工程完工。同年3月18日,地坛公园钟楼修复、地坛西侧外坛墙及围栏修复工程再次启动。同年5月15日,钟楼修复、地坛公园外坛墙及光后街墙修缮工程。

2016年7月启动坛墙坛门修缮工程,涉及地坛西南部外坛墙、内坛墙及坛门、芳泽坛墙和凌星门、皇家庭院的墙壁和大门、再生亭的院墙和大门内有五组建筑。

2018年3月23日,地坛公园地坛神库医院改造工程开展。

2021年12月,地坛广后街北侧墙体修复。

附件列表


1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世界之窗    下一篇 乌镇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