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百科  > 所属分类  >  地理百科    景观景点   

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四川省西北部岷山南段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漳扎镇,距成都约400公里,总面积650.747平方千米。

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受高原地形影响,呈现四季分明的湿润高原气候;主要来自岷山山脉“Y”锯齿形分布的日则沟、则察瓦沟和树正谷由三个山谷组成,属于世界 高山喀斯特地貌;保护区内的九寨沟为白水河上游支流,流域面积约642.97平方千米。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1978年批准建立,1994年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它是中国第一个以保护自然风光为主要目的的自然保护区,其主要保护对象是角马、金丝猴、白唇鹿和中国的“国宝”大熊猫和森林等珍稀野生动物、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同时,这一带还有树正瀑布、季节海、扎如寺等主要景点,以及日桑文化节、传统节日和宗教文化活动,如马志文化节。

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1982年被中国国务院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并于1984年正式对外开放。该自然保护区于1992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名录;1997年12月,它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2007年,它被正式批准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点。

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46秒,四川省北部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级地震.在这场00级地震中,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多处自然景区遭到严重破坏。经过四年的重建,保护区完全恢复到地震前的水平,整个地区于2021年9月28日重新开放。

目录

自然地理 编辑本段

位置

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岷山南段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漳扎镇它位于岷山南段的宫甘岭东北部,距成都约400公里,距九寨沟县城约40公里。它的地理坐标是东经103° 46′14″至104°5′3″北纬32°54′13″至33°19′57″,总面积650.747平方千米。

气候

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受高原地形影响,呈现四季分明的湿润高原气候。保护区的山顶终年积雪,年平均气温为7度.3℃,最冷的月份是一月,平均气温可低至-3.7℃,最热的月份是7月,平均气温约为16℃.8℃。月极端最低温度为-17℃,出现在2005年1月;月极端最高气温为33.7℃,出现在2000年7月。年降水量为600-800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5月至9月。年阴雨日数在150天以上,降雨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冬天有雪,积雪厚度可达15厘米以上。全年日照时数约1800小时,冬季日照比夏季多一点。

地质

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松潘—甘孜造山带丹巴—西秦岭造山带汶川构造片与摩天岭地块的结合部。以塔藏构造带、雪山断裂、岷江断裂东北角和西北以松潘为界—甘孜造山带阿尼玛卿构造带(地背斜)和马尔康逆冲—滑脱岩片(地向斜)中部是西秦岭造山带的摩天岭推覆体,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位于其上。九寨沟位于九寨沟岩片上,由古生代和三叠纪碳酸盐岩组成,厚约4000米,其构造线呈西北走向—南东向。因为它位于摩天岭地块的边缘,所以受到不同方向的影响、在不同应力的作用下,发生叠加变形,表现出叠加褶皱的特征。并发育北东向、北西向、南北向和东西向的四组断裂构造。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构造格局决定了九寨沟地质系统的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构造背景不仅控制着景区的地层分布和构造发育格局,而且对景区景观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荷叶断层为界,九寨沟的主体构造为九寨沟褶皱推覆构造,发育一系列褶皱、断裂构造。

地貌

九寨沟位于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地质背景复杂,碳酸盐岩广泛分布,褶皱和断层发育、冰川岩溶作用和其他新构造运动强烈,地壳抬升幅度大,国内外各种地质力量在此交织复合,同时也受到地质作用的影响、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受动植物的影响和制约,这些区域因素共同促成了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脉的纳入、峡谷、象形山石、岩溶地貌、冰川地貌和其他不同的地质地貌。

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是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过渡段,主要以岷山山脉为代表“Y”锯齿形分布的日则沟、则察瓦沟和树正谷由三个山谷组成,属于世界 高山喀斯特地貌。其地势总体南高北低,海拔差异大,多深谷。山区海拔1996至4764米,相对高差2768米。保护区北缘的九寨沟口海拔只有2000米,中间的山峰和山脊都在4000米以上,南缘在4500米以上主沟总距离30多公里。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景观主要包括山脉、峡谷、象形山石、岩溶地貌、冰川地貌。

水文

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五条沙滩溪流、17个瀑布群、11段湍流、47个泉水和114个高山湖泊。保护区内的九寨沟发源于岷山山脉嘎那峰,属于长江水系嘉陵江源头白龙江右支流白水江上游的一条支流、荷叶沟、扎如沟、丹祖沟、树正沟、黑果沟、里泽沟和泽察瓦沟,流域面积约642.97平方公里,南北方向约30公里深,沟口最大流量约为每秒13.7立方米,最小流量约为每秒6.9立方米,该沟多年平均流速约为每秒9.03立方米,水的密度为0.8千米/平方千米。水系切割较深,河网密布。

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地表径流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补给,一般由南向北流动。地下水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九寨沟流域植被覆盖率高,地表径流相对稳定,地下水补给充足。

根据河流流量的分布规律,一般可分为丰水期(6月—9月)平水期(4月—5月和10月—11月)枯水期(11月—次年3月),丰、枯期流量变幅小。旱季地下水主要由融雪补给,雨季主要由降雨补给。

由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下游白水河洪峰呈现双峰,主要集中在7月和9月。九寨沟的降水多集中在5月至10月,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5%,经常以暴雨的形式出现,同时其降雨量、蒸发等因素具有明显的高程效应,降水的时空分布必然导致径流发生相应变化。

生物植被 编辑本段

动物

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有脊椎动物313种,其中水生脊椎动物2种,陆生脊椎动物311种。在陆生脊椎动物中,有6种两栖动物4种爬行动物223种鸟类和78种哺乳动物。同时保护区内还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为白唇鹿、绿尾虹雉、金丝猴、林麝、马麝、豹、扭角羚、大熊猫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红腹角雉、红腹锦鸡、猕猴、斑尾榛鸡、雉鹑、斑羚、小熊猫、蓝马鸡、金雕等。动物的活动范围具有垂直分带性,2000年—在3500米的区域内,横断山喜马拉雅的种类占优势,代表动物为大熊猫、豹猫、黑熊、野猪、赤狐、血雉、红腹角雉等,其中大部分为四川特有种,珍稀保护动物主要分布在该地区;在3500米以上的地区,代表动物是雪鲤、雉鹑、绿尾虹雉、岩羊、白臀鹿、马鸡、牛羚、白唇鹿等亚高山、高山动物。

植物

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丰富,植被群落分布随海拔变化呈规律性变化,垂直带谱明显,有11个植被类型、30个编队和57个编队。其中,11个植被类型主要包括寒温带针叶林、温性针叶林、温性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温性竹灌丛、常绿针叶灌丛、常绿革叶灌丛、落叶阔叶灌丛、高山流石滩植被、草甸和沼泽植被等。

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原始森林面积为30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为63.5%植被覆盖率为85.5%总含水量近1亿立方米。同时,还有400多种藻类、200余种菌类、以及2000多种维管植物。国家级保护植物为忠良山姜、三尖杉、星叶草、麦吊云杉、四川红杉、白皮杉、甚至香树等等,包括银杏、红豆杉、三叶草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植物中还有雪莲、川贝母、雪茶、冬虫夏草、天麻等名贵中药。保护区内乔灌木总面积500多平方公里,约占保护区总面积的80%

方位布局 编辑本段

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分为树正峪、则查洼沟、日则沟、扎如沟共有四个景点,分别分布在保护区的四个区域。在树正谷景区,有树有海、树正瀑布、树正寨、老虎海、卧龙海、火花海等景点;在泽察瓦河谷景区,有一条长长的海、季节海、等景点;在日则沟景区,有诺日朗群海、五花海、熊猫海等景点;在扎如沟景区,有扎如寺、扎伊扎嘎神山和沟内其他景点。

重要景点 编辑本段

树正群海

树正群海位于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中部,其地形地貌是以山谷中的泥石流堆积为基础,然后由钙华沉积而成,形成了19个大小不一的湖泊。蜀正组海沟全长13.8公里,海拔2187-2280米,有40多个湖泊,约占九寨沟所有湖泊的40%

树正瀑布

树正瀑布位于树正寨子前的公路旁它是进入九寨沟时看到的第一个瀑布,也是九寨沟四大瀑布中最小的一个。它的海拔高度为2295米,是由不知名的海水沿着湖堤奔流而成,被水中的树木分成数千个水束,汇集在树正瀑布的顶部。瀑布呈向前突出的弧形,水流多级下降,由许多瀑布首尾相连而成。堤岸上有高原特有的灌木,扎根于水底,多年来受流水冲击而不倒不烂,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植物群落。

树正寨

树正寨子是一个位于树正河谷的藏族羌族村落,整体呈东西走向的斜坡,一半以上的土地坡度为15°%以上。村子后面有一座达格山,海拔4200米,面朝树海。村里有一座九宝莲菩提宝塔,代表着九个藏族村寨“团结、祥和、幸福”同时,在树正寨里还有一个民俗文化村,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九寨沟的藏族建筑风格、门窗画和藏族服饰等。

火花海

烟花海位于双龙海和卧龙海之间,由泥石流堆积而成,海拔2211米,长度294米、宽232米、深16米、库容45万立方米,因阳光斜射湖面形成波光粼粼的波光而得名。在旱季,由于水位下降,金色的圆形钙华丘从水中露出,看起来像海中的群岛,因此也被称为“千岛湖”2017年7.00级的地震导致火花海出口处的大坝坍塌,形成了40米长的大坝、宽12米、与此同时,湖泊景观消失了,并出现了100多条裂缝,其中最长的50米、宽1米、深6.9米。经过反复论证,研究人员通过地震破坏了钙华、落石、糯米砂浆等生态材料修复了坝体、裂缝防止了次生灾害,恢复了湖泊景观。

长海

长海位于五彩池和五花海上游,是九寨沟海拔最高的地方、湖水最深面积最大库容最大的湖泊海拔3101米,全长4350米,宽300米,深90米,库容4500万立方米。长海在平面上呈“”型,属于冰川湖、淡水湖,没有出口,除了直接蒸发,它通过地下裂缝漏入五彩缤纷的池塘、五花海等下游景区成为核心景区的调节水库。长海夏秋雨季不泛滥,冬春旱季不干涸,因此也被当地人称为长海“假装不满意,做不到‘宝葫芦’

季节海

季节海中湖泊的数量因季节变化而得名,这种变化使湖泊变得过剩和干涸,它分为上季节海和下季节海。上一季,该海域海拔2910米,长680米、宽200米、深3米,属于冰川湖它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干涸了,只有在雨季,湖水干涸,河床上长满了草。在下一个季节,大海在海拔2627米的山谷中,这也是一个季节性湖泊、泥石流堆积物阻碍了山谷的形成在10月和秋季,水是蓝色的,但在初夏,水位越来越低,水色变成了翠绿色。

五彩池

五彩池位于长海下游1公里处,海拔3010米,深藏在公路下方的深谷中它长约100米,宽60米,深6米.它有6米,是九寨沟所有海子中最小但也是最华丽的海子,其鲜艳的颜色堪比五花海。五颜六色的池塘非常清澈透过水面,可以清晰地看到池底的石纹由于池塘旁植物的不同颜色和池塘底部沉积物的颜色差异,原本蓝色的湖泊变得五颜六色,因此而得名“五彩池”,并被称为“九寨之眼”同时,五彩池的湖水来自地下水补给,因此即使在冬季,其湖面也不会结冰。

诺日朗群海

诺日朗群海是日则沟的起点,海拔2353米至2365米,总面积约36280平方米它由20个钙华湖组成,其成因与边石坝相似、彩池。总的来说,诺日朗群海紧密交错分布,绵延400多米、形状和深度不同。其中,最大的湖长185米,宽45米;最小的湖只有20米长,15米宽。湖水水深大多在7至20米之间,最深处可达23米。

五花海

五花海位于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心区域,珍珠滩瀑布上方,熊猫湖下部在日则沟孔雀河上游末端,属于滑坡、泥石流堵塞了原冰川谷形成的堰塞湖,堰塞湖海拔2462米,长度450米、宽达313米、深约9米。五花海是九寨沟色彩最丰富的湖泊,湖底有钙华、藻类、水草、枯树在光的不同反射和折射下增加了蓝天、白云、绿草、崔林在湖中的投影呈现出鹅黄色、翠绿、墨绿、天蓝、深蓝、这个湖有混合的颜色,如海军蓝,被称为湖“九寨沟一绝”和“九寨精华”

熊猫海

熊猫海位于九寨沟三条主要旅游线路中原始森林旅游线路的中下部,距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门约21公里它属于冰川湖,以熊猫和熊猫的名字命名这里的活动。它海拔约2574米,全长670米,宽109米至237米,深15米.6米。水位随季节变化,从5米到7米不等。

扎如寺

扎如寺是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唯一的佛教寺院,藏语称扎如寺“然悟贡巴”它建于明朝末年,经历了两次翻新,使其成为Bonim信徒的圣地。这里有浓厚的宗教和文化氛围它是一座以原始藏族宗教苯教为基础,藏传佛教为补充的宗教寺庙它每年都举行庙会,是九寨沟唯一的宗教活动场所。扎如寺背靠苍山,面朝宝镜崖和金顶红檐五色经幡在风中虔诚祈祷它的海拔高度为2026米,寺庙的总面积为100多亩,建筑面积为2万多平方米。扎如寺每年举行四次大型宗教活动,其中包括农历四月十五日举行的活动“嘛智节”最为隆重。同时,该寺的标志性建筑是永中拉泽佛塔,共五层。其中第一层为博物馆,第二层为显宗殿,第三层为密宗殿,第四层为信宗殿,第五层包含佛舍利塔和108套大藏经《甘珠尔》。

扎嘎神山

沟内扎依扎嘎山主峰海拔4400米,山顶海拔4528米它位于九寨沟东侧的扎如沟深处,扎如马路的尽头,是扎如沟的最高峰,属于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在川北的诸多传说中,扎伊扎嘎山与松潘小西天一样,是作为万山始祖扎伊扎嘎的化身出现的、雪宝顶和其他神山同样著名。每个月的第十五天,进山朝圣和三月十五日的马志节都在扎伊扎尕山举行。

玛尼堆

玛尼堆是九寨沟的一种石头堆积,经常被放置在十字路口、道路边缘、围绕着湖和村子的出入口。这些石头刻有佛像和佛经,被称为“神堆”摩尼堆通常是信徒用来祈祷的,上面刻有八字真言、慧眼、神像造像、各种吉祥图案等。藏语称玛尼堆为“朵帮”,分为两种类型:阻秽禳灾父帮”和“镇邪朵帮”前者大多位于村尾,规模较大,呈阶梯状;后者则设在路旁、湖边、十字路口等地规模较小,呈圆锥形。在制作玛尼堆时,藏族工匠会将任何石头雕刻成各种形状,每个石头上都刻有向佛陀祈祷的经文和雕像。藏族人在玛尼堆前脱下礼貌的手,用手诵经,在石头堆中加入一块小石头“八字真言”以及其他消除灾害和避免灾害的方法、赐福延年。

桑烟

桑烟又称香火,是一种重要的宗教仪式,在藏传佛教和民间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它起源于西藏阿里,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桑烟用的是臭柏的嫩枝和嫩叶,当地俗称柏香。藏族人认为,所有不洁的身体或物品都需要用柏香熏染,以去除腥臭之气,获得真正的纯净。在宗教活动中,桑烟用于许愿,这意味着允许神灵作证。同时,煨桑也是一种祈求平安吉祥的习俗,用于祭祀神灵、崇拜佛祖、以及向祖先祈祷等场合。在民间信仰中,桑烟更多用于自我保护、家人和朋友祈祷并表达他们的愿望。藏族人民认为,桑烟可以直接到达神灵居住的地方,将人间美味传递下去,使神灵感到高兴,从而祝福世间所有的凡人、平安幸福。因此,桑烟不仅是一种宗教仪式或民俗活动,也是藏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人民 的信仰、对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转经

在九寨沟,有许多形式的转经筒仪式,包括水转经筒、风转经和手转经。游客可以在这里看到许多大小不一的转经筒小的是供信徒在任何地方使用的手持式转经筒,大的则固定在寺庙的转经筒上。转经筒里藏着许多卷轴虔诚的信徒一边行走,一边用手转动不同规格的转经筒。他们认为轮子每转动一次,就相当于在轮子里念经一百遍,功德就会成倍增加。此外,九寨沟还有一种“水转经”它是一个建在河上的转经筒,利用流水使转经筒日夜转动。此外,信徒还可以包围寺庙、佛塔、佛寺或神山向右拐,也是一种转经方式。在藏区,转经活动简单易行,人人都可以参与其中,被认为是一种功德无量的修行方式。因此,转经成为藏传佛教中最受欢迎的特殊仪式之一,受到西藏社会的高度尊重。

龙达

龙达教是藏族信仰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原始佛教和藏传佛教祭祀神灵的产物。它有纸和布两种形式,上面印有图案和经文。使用时,纸张随风散落,而布料则用羊毛绳串联挂在桥上、神山、牙则等地。龙达被印上了一个据说意味着无限魔力的符号“六字真言”或“八字真经”等待秘密咒语,你可以祈求好运。萨龙达是一种独特的祈祷形式,藏族人用它来祈祷健康并表达他们对佛陀的崇拜和钦佩。各种颜色的“龙达”在空中飞行,被风带走,被称为“风马”

跳锅庄

锅庄是九寨沟最受欢迎的藏族舞蹈之一,起源于早期藏族人围着篝火转圈跳舞的传统。锅庄舞在西藏历史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锅屋通常分为寺庙锅屋、田园锅庄和农业锅庄。寺锅村主要在寺庙宗教节日或活佛欢迎仪式上跳舞,具有庄严的宗教氛围。不过,牧区和农区的热情更高、奔放,男人穿肥大的裤子,而女人把袖子甩在身后,手牵着手、围成一圈跳舞,有时甚至通宵。同时,九寨沟人不仅自己在锅底村跳,还会邀请游客一起跳。

背水习俗

九寨沟地区的藏族人民有一个传统习俗,那就是他们在新年去海子藏历除夕(九寨沟高原湖)边背水。当村庄里的公鸡第一次啼叫时,人们会赶到水源地泼水烧香,然后将新年最早的圣水提回家,供全家人一起饮用。这种背水的习俗反映了藏族文化的深厚底蕴,也是对过去艰苦生活的纪念。同时,挑水的习俗不再局限于藏历新年,也已成为藏族人民的一项重要活动 每日文化节。

九寨沟藏餐

九寨沟藏餐口味清淡,其代表菜肴包括烤全羊、牛肉、糌粑、青稞酒和酥油茶等。此外,传统的招待宴会由焖菜组成、灌汤包子、蕨麻米饭、手抓羊肉、奶茶、酸奶等六种食物。当地美食包括藏式火锅、九寨柿饼、烤全羊、手扒牛排、天麻乳鸽盅、洋芋糍粑、九寨菌煲、烤肠、凉拌核桃花、九寨酸菜面等。

重要事件 编辑本段

1982年,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1992年,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1997年,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名录“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2000年,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授予中国首批国家AAAA风景名胜区。

2001年,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绿色环球21”组织成员。

2002年,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组织的——环境认证“绿色环球21”生态旅游认证。

2007年,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中国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2017年九寨沟地震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46秒,四川省北部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级地震.00级地震发生在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西5公里的一个藏族村落地震发生后,诱发了大量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在此次灾害中,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多处自然景区受损严重,部分通往保护区的道路和景区因山体滑坡受损日则沟五花海至原始森林路段受灾严重,多个景区临时关闭。诺日朗瀑布因地震受损,经人工修复后基本恢复。同时,地壳运动产生了新的景观,如双龙海瀑布。经过4年恢复重建,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全面恢复至震前水平,并于2021年9月28日恢复对全区开放。

开发保护 编辑本段

开发

1982年(1982)136号文件批复了关于提请城乡建设环境主管部门批准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请示,将南平县九寨沟划定为风景名胜区。

1984年,国务院在中国制造(1984)136号文件确定九寨沟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九寨沟正式对外开放。

自1984年正式对外开放以来,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一直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原则,同时加大景区保护力度,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扩大对外影响力。

1985年10月,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完成景区总体规划,1987年1月经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部批准,1999年开始《九寨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号修编。

2000年,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授予中国首批国家AAAA风景名胜区。

2001年,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始建设农网和智能管理系统,智能化建设吸引了游客、景区容量、景区和设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应采用更先进的方法进行监测和分析评估,以便及时调整和保护。农村电网工程建成后,不仅可以保障沟内的旅游业、智能建造等,还更换了影响景观的零散电线。

2001年10月,为加强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厕所建设和管理,与森祺瑞环保产业公司合作,率先在保护区内大规模引进“绿色生态旅游厕所”而在此之前,保护区内的旱厕全部拆除,而在长海一年之内、在静海等游客密集的地方建立了智能全自动免冲洗环保生态厕所。厕所采用电子监控、清洁袋自动更换,排泄物由专用清洁车自动打包运送至景区外的排泄物处理场进行处理,符合景区环保要求。

2003年,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始对全景区38公里长的公路进行改造,改造后的公路等级为山区丘陵地区二级公路。这条高速公路的建成有效地改善了交通拥堵状况,缓解了运营压力,有效地减少了车辆运营造成的粉尘污染,提高了游客的质量观景,从根本上改善了保护区的交通安全。

2003年3月9日,“数字九寨沟”项目中的电子商务系统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国家级“金旅工程”项目——“四川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试点建设项目。

2004年初,“数字九寨沟”通过建设部专家委员会评审,列入《建设部2004年科学技术项目计划》。

2004年7月24日,“数字九寨沟”申请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数字化工程》示范项目审议通过。

2007年,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正式批准为AAAAA国家级旅游景区。

保护

1975年,农林水产部的一个工作组对九寨沟进行了全面考察,得出了以下结论'九寨沟不仅资源丰富、珍贵的动植物资源也是世界上罕见的风景名胜'的结论。同年,著名森林学家吴教授对九寨沟进行了全面考察。接受吴教授访问后林总报告后,省林业厅立即致函南平县林业局:九寨沟则查洼、里泽沟只能在200米外砍伐”这是林业部门最早采取的保护九寨沟的措施。

1977年,四川省珍稀动物资源调查队完成了《四川省珍稀动物资源调查报告》号调查,并建议将南平县的白河自然保护区扩展到九寨沟地区。

1978年8月,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提出在九寨沟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必要性,引起了四川省委的重视。11月30日,相关部门责令九寨沟停止采伐。

1978年12月15日,中国国务院发布(1978)国家林业局256号文件批准“关于加强大熊猫保护的思考、驯养工作的报告”同时,批准设立南平市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管理办公室。

1978年,国务院发布(1978)34号文件规定,九寨沟被划定为自然风景保护区,面积为620平方公里。

1979年,九寨沟的两个林场迁出。同年,据四川省革命委员会“关于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通知”川革发36号)文件精神成立了四川省南平县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1984年,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制定了第一个泥石流等山地灾害综合治理规划,从1985年到1997年,重点治理了14条有害泥石流沟,修建了包括沙坝在内的52座大坝工程、格栅坝、栅拦坝、缝隙坝、过滤坝和古方坝等。经过治理,各泥石流区生态逐步恢复正常,极大地避免了地质灾害的破坏,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同时,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了及时开展生态监测、火情监测和打击盗猎野生动物资源的不法分子在沟里建起了长海、原始森林、则渣洼、如四个气象观测站和日本法规、长海、树正、荷叶和扎如5个保护站;为了彻底解决保护区的环境污染问题,保持九寨沟原始古朴的村庄风貌,防止九寨沟城市化进程缓慢,九寨沟的居民 保护区内商业活动搬迁,商业用房全部拆除,拆除面积10万平方米所有被拆除的房屋都被建成绿化带,以恢复原始地貌;为了实现人车分流,保障游客安全,减少游客 在保护区的湖上活动,建立了一条长达60多公里的木制人行步道,不仅方便了游客观赏之余,也有效保护了景区的生态环境。

1992年12月,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1997年12月,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名录“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2001年,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绿色环球21”组织成员。

2002年7月,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组织的——环境认证“绿色环球21”生态旅游认证。经过20多年的发展,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逐渐形成“保护性开发”该模式下,每年约有1000万元的旅游收入资金用于自然保护和科学研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得到落实“沟内游、沟外住”使用燃气观光车代替汽油和柴油车辆将把旅游活动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低限度。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笔架山森林公园    下一篇 稻城亚丁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