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千户苗寨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中国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由十多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连成一片、中国景观村,也是目前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苗寨,被誉为“苗都”之称。
西江千个苗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面环山梯田沿山势直通天际,白水河穿村而过,将苗寨一分为二由于耕地资源的限制,其建筑风格是依山而建的木质高跷,千余根高跷随地势起伏而变化,鳞次栉比,蔚为壮观。此外,西江千户苗寨还是一个露天博物馆,展示苗族的发展历史,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包括苗年的看台、吃20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苗族特色餐饮,如新节日、风俗、服饰。主要景点有西江苗族博物馆、嘎歌古巷、观景台等。
1992年,西江千户苗寨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西江千户苗寨被建设部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2011年,西江千户苗寨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22年8月16日,西江千户苗寨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列为第二批全国夜文化旅游消费集聚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
历史沿革 编辑本段
文化背景
西江千户苗寨是历史上第三次苗族大迁徙的主要聚集地,苗族人迷信鬼神、巫术盛行,主要是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对图腾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的信仰,深刻影响了苗族村民的生活习惯和民居建筑。同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村里的村民依靠共同的信仰、习俗以及血缘、宗族等关系环环相扣,以农耕为主的农业文明孕育的文化内涵始终贯穿苗寨的发展过程。此外,西江数千个苗寨还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文化和民族文化遗产,这些都是苗族祖先智慧的结晶,表明当地苗族人民对世界的兴趣由来已久、生活与生活认知。
历史背景
据《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志·民族志》介绍,苗族起源于五千多年前的九里群,生活在黄河流域随着部落间的不断征服,苗族逐渐迁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并建立“三苗国”随着与华夏集团的冲突愈演愈烈,三苗王国经过长期征服终于被打败,部分苗人被迫迁居湖南、江西偏远山区成了早期“南蛮”战国时期,楚国的主体是南蛮人。楚被秦灭后,那人再次西迁,进入武陵山区的巫溪地区,称为 quot吴 quot“武陵蛮”汉初中央是对的“武陵蛮”这次袭击导致当地人民再次大规模向西迁移。其中有一支苗族进入了黔东南山区。宋末,为逃避战乱,其他地区的苗族开始迁入相对安全的黔东南。
历史变迁
秦汉至元代的西江镇、明、清朝初期,虽然涉及到朝廷的建立,但采用的是郡县制、吉米周 美国对这一地区的统治极其薄弱,甚至没有直接的统治,所以历史上经常称之为“蛮荒之地”生苗”生界”等。雍正七年(1729年)贵州省省长张广泗开辟风景区,建立“新疆六厅”丹江口厅,辖丹江口卫凯里卫,西江属丹江口卫。乾隆三年(1738年)丹姜维设立了土司司,包括黄茂陵司、鸡讲司、无棣寺和吉江寺位于西江西南附近的颍上村,从此西江被纳入中原政权的治理范围。为了管理苗族,清政府对苗族实行户籍制度,强行取消了苗族的传统的儿子带着他的父亲 用苗族的谐音名来确定汉族姓氏,即西江苗族的江、龙、陆、杨、董、金、顾、唐、陈、宋、李等姓氏皆由此而来。西江上千个苗寨在清朝雍正年间被政府行政控制,现在国民政府也在这里设置了镇级行政管辖制度。从清朝到新中国成立,西江千户苗寨经历了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下表显示了这一时期西江千户苗寨的历史沿革。
开发历程
1982年以前,西江千户苗寨作为中国一个偏远而原始的少数民族村落,只有少数民族学者和社会学家知晓。1982年,美国人类学家路易莎博士为了完成博士论文,到西江苗寨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实地考察,并出版了以展示苗族文化为主的人类学专著《少数的法则》同时,她在离开中国时,向贵州省领导建议将西江开发成乡村旅游目的地。随即,西江被列为贵州省东线民族风情二类旅游景区作为贵州省首批旅游扶贫试点民族村,其旅游发展进入探索阶段。此后,其他领域的学者学生陆续来西江考察,这些外来者也逐渐成为西江苗寨最早的游客通过他们的研究和介绍,西江苗寨的风光和苗族文化开始为外界所知,当地政府也逐渐萌发了发展旅游业的想法。1987年,贵州省将西江苗寨定为具有民族风情的旅游景点、旅游开放区。
地理环境 编辑本段
位置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中国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由十多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连接而成,四面环山,位于雷公山边缘。西北接黔东南州首府凯里市,西南接雷山县丹江镇,东北接台江县,东南接雷山县方巷乡,距雷山县城约36公里,距凯里市约35公里,距省会贵阳市约260公里,紧靠沪昆高速公路、凯雷高速公路。
气候
西江千户苗寨属于亚热带湿润山地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全年气温基本维持在15℃左右。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影响,南北气流经常在此交汇,因此雨季漫长而厚重,降雨季节分布在春季、夏季较多,秋、冬季较少,年平均降雨量基本维持在1300至1500毫米。
地貌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湖南至云贵高原、广西低山丘陵过渡的阶梯状斜坡带位于雷公山地质构造断裂带的浅变质岩区,属于断层地质构造断层岩和断层谷明显,周围山脊地势骤然降低或向下倾斜,形成一个天然的小盆地。苗寨所在的苗岭山脉从西南向东北贯穿雷山县境内山峦起伏,东北侧紧邻苗岭主峰雷公山地貌具有单一的成因类型雷公坪向斜构成了雷公山的主体,山脊起伏,西北部地势较高、东南低,主脊由东北向西南延伸,主峰海拔约2178米这是一个沼泽盆地、有许多宽阔平缓的山谷,同时有许多悬崖陡壁和瀑布,是典型的流水侵蚀切割形成的侵蚀地貌。
水文
西江千户苗寨有一条白水河,把西江苗寨一分为二。河流发源于雷公山大坝,长约15公里是苗寨最低的一条河,它的走向随着地形的变化而流动从东南向西北,水径流量大,一年四季源源不断,为西江苗寨提供了主要的生活和生产用水,也用于该地区的农田灌溉。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区雨量充沛,因此该地区水资源丰富多样,有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交替循环,水资源丰富,为西江地区动植物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水文和自然条件。
动物
西江千户苗寨野生动物种类繁多,能鉴定的有5000多种,其中被列为国家保护动物的有21种。
植物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带,森林覆盖率高达85%该区植被类型多,植物多样,森林资源丰富,除常见的各科属树木外、灌木、除了草本植物和花卉外,还有58种植物,隶属于32科44属,被列为国家和世界一级保护植物,还有许多濒危野生兰花。此外,西江千户苗寨各村还有数百种树种和药材、花卉植物,其中使用冷杉树、松树、枫香树、板栗树、青杠树、樟树、茶子树、映山红等居多。
景区综述 编辑本段
西江上千个苗寨依山而建,是由八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组成的村落景观白水河从苗族村寨中间穿过,以白水河为轴线将村寨一分为二八个村庄分布在河两岸的山上。其中,平寨、东引、羊排三村位于水寨白水河以北、乌嘎、也好、南桂等村位于白水河以南。村落内部形成点、线、面式景观布局。
西江千户苗寨的传统民居建筑有吊脚楼于风桥等,景区内还有西江苗族博物馆、嘎歌古巷、观景台、田园观光区等主要景观。此外,西江千户苗寨还有20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鼓藏节等、苗年、吃年货节等民间节日,锻造银饰、苗族织锦、吊脚楼建筑以及雷山苗绣等传统技艺、苗族飞歌、苗族芦笙舞、苗族和苗族古老的舞蹈和其他民族特色文化。
主要景观 编辑本段
吊脚楼
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是一座原生态的悬挂式建筑、甘兰式建筑,也叫半甘兰或半楼,用苗语翻译过来的意思是“提升平房的建筑物”苗寨地处河底,耕地有限,山势险峻白水河穿村而过,所以依山而建的吊脚楼是苗寨的主要建筑形式。吊脚楼沿着山谷的斜坡起伏,分布不讲究轴线和对称,随意排列,没有任何形状和规律的约束,形成了形状相同但位置变化无穷的建筑风格。2005年,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建造手法
西江千户苗寨的吊脚楼多为木结构木结构主要是通过榫头和榫眼连接的,它们并不不需要钉和铆,都是用木尖和锁眼固定。建筑之间相互连接,柱子相连,形成结构严谨的立体空间体系,充分利用了当地的木材、竹、石、泥或其他材料使建造的房子相当灵活。
整体结构
外部结构:西江千户苗寨的吊脚楼包括斜吊脚楼和平吊脚楼两种。斜坡吊脚楼又称“半边吊脚楼”它的形式是架空建筑的第一层,坐前悬挂,半悬挂半竖立它的一部分被放置在一个山坡的边缘,上面的建筑由原木柱子支撑这种建筑结构可以根据平地大小的比例来调整支撑柱的数量和建筑的规模,与地势的起伏形成有机的结合,从而在山坡上形成有机的结合、峭壁、河边等地方都可以架设。平地吊脚楼”又称“走马转角”吊脚楼或“转檐”在悬挑脚手架建筑中,主楼的柱子都是楼层柱,悬挑脚手架柱通过楼层柱的外柱支撑枕架设在二层,挑出主楼争夺楼外空间,最终在摆角周围形成悬挑脚手架。其中,“五柱六挂”大部分建筑形式都包含在扁平的吊脚楼里。
内部结构: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一般分为三层,有斜梁、屋架、朝门、幺门、美人靠、马头墙、火塘”等特色结构。房子的底层用来饲养家禽和家畜、存放杂物或者当厕所用;二楼主要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同时还有苗人在厅外乘凉、刺绣和平时休息的地方“美人靠”三楼比较通风、透气,所以常用来存放粮食粮食饲料,楼层之间用楼梯连接。此外,房屋采用“四排三开间”类型的建筑形式,将是一个房间、厨房、宿舍放在一个不可分割的空间里一般用活动木板来划分功能区,或者用视觉功能来区分,比如在放床的地面上铺木板。
建筑思想
西江千户苗寨的建筑思想是综合的“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因地制宜”的生态思想、趋吉辟邪”朴素的生态观念,并把图腾崇拜融入其中。村寨在选址、布局、单体建筑的设计和建造充分考虑了周围的地理环境、地形特征、气候条件、水土质量和自然风光等,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同时,居民注重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并根据居民的需求和真实环境,确定室内空间大小、功能划分、建筑的体量呈现出一种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和适合生态环境的建筑理念。此外,西江千户苗寨的居民崇拜枫树和牛的图腾,既增加了建筑的装饰效果,又使其表现出强烈的民族特色。
风雨桥
于风桥也是西江千户苗寨重要的传统民居建筑之一,因其具有遮风挡雨的功能而得名“风雨桥”,也被称为“花桥”或者是“福桥”,被誉为“世界上十座最不可思议的桥”之一。
风雨桥类似吊脚楼,以木质为主同时采用榫头连接,技术要求严格在建造过程中,建筑师不需要钉子,而是在原有的木柱上钻大小不一的孔,用榫头连接,斜穿直套管,复杂交错。另外,风雨桥经久耐用,坚固程度甚至不输于现代的铁桥和石桥。桥廊上有三到五层的四边形或八角形桥亭,数量视河宽而定,一般为一至三层。桥檐瓦梁末端为塑料带檐,呈“坐狮含宝”丹凤朝阳”鲤鱼跳滩”形状相等,而桥亭在主梁顶上“双龙抢宝”双龙戏珠”以及各种彩绘、彩纹等图案。桥的走廊墙是过道,中间是厚厚的木板,两边是长凳,供行人避雨或休息。长廊两面墙上的木板上也有各种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为主题的雕刻。
西江苗族博物馆
西江苗族博物馆,位于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开放时间93336万小时-17:00由六栋两层的单体建筑组成,是一座独具苗族特色的吊脚楼,其建筑风格充分展示了传统的苗族建筑艺术。包括前厅在内,博物馆共有11个展厅、歌舞厅、节日厅、体育苗医药厅、服饰银饰厅、生产厅、历史厅、建筑技艺厅、吴文化宗教信仰馆、客厅和多媒体多功能厅。同时,博物馆还收藏了1220多件苗族文物和350多幅代表性图片、画像和书籍全面展现了苗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因此,该博物馆是西江千户苗寨景区研究和了解苗族文化的重要平台。
嘎歌古巷
盖奇古香,名字来源于苗语,意思是“苗寨小巷子”两侧古木房深色的红木墙壁上绘有民族风情的壁画,记载着苗族的图腾、传说与苗年场景。同时,盖奇古巷还有许多文化景点,包括展示古老苗族祭祀桥文化的景点“家祭桥”见证西江最早的历史“源西江”并展现苗族先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作的苗族古歌唱法、情歌对唱、银饰制作、古法造纸、苗绣、展示民间文化和米酒酿造等传统技艺。
观景台
西江千户苗寨有一个观景台,位于苗寨高处,视野开阔,可以俯瞰整个苗寨和周围的群山。观景台为木结构,融合了传统苗族建筑的元素同时,从观景台可以看到当地苗族的生活场景例如,当街对面成千上万的苗族居民开始做饭时,烟雾会逐渐从每个家庭的屋顶升起夜晚,开着灯,可以看到依山而建的两角形吊脚楼。
田园观光区
西江千户苗寨田园观光区有大量种植水稻的梯田,是西江苗族人民合理利用白水河岩两岸自然的地形地貌开发的有利于生产和生态循环的人工梯田湿地。梯田一层一层往上,一直到半山腰,可以调节气候、蓄洪防旱,维护地区生物多样性。在田园观光区,游客可以深入了解西江千户苗寨的农耕文化,参与农耕体验、品尝田园美食、感受乡村民俗等,而且还可以和当地苗族居民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探索苗寨的历史背景和人文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和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安排,到2021年5月初,雷山县申报了与西江千户苗寨苗族密切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7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4项。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影响的加深,西江千户苗寨的传统民俗文化受到外来文化冲击的威胁,尽管旅游业得到了发展、经济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给成千上万的苗寨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但也造成了传统民俗文化的影响力逐渐下降。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现代教育和大众传媒的普及,将各种城市文化和思想传播到农村因此,许多年轻人选择离开苗寨外出打工,他们在放弃传统农耕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不再愿意继承苗族的传统民俗文化苗寨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无人传承的困境。
民俗节庆 编辑本段
作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每年都会举办许多苗族传统节日,主要是生产性节日和祖先节日。其中,生产性节日“苗年节”吃新节”和“开秧门”作为代表,祭祖节日主要基于“鼓藏节”为典型。
苗年节
苗年是苗族祭祀祖先的重要节日西江苗族认为,苗年与他们的祖先蚩尤密切相关。传说在涿鹿大战中,蚩尤在苗历末年被俘被杀所以为了纪念蚩尤,西江苗年选在苗历的末尾,也就是阳历的十月到十一月,是西江苗寨最重要的节日。2008年,苗年节被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吃新节
吃年货节是苗族特有的节日,是庆祝稻穗的节日、传统的农事节是为了祈求来年庄稼丰收和风调雨顺,对苗族人来说也是一个机会美国的亲戚和朋友团聚,一起庆祝丰收。不像一般的苗寨一年只有一次过年,西江千户苗寨一年有两次。第一次是从“开秧门”50天后水稻抽穗,每天就结束了;第二次,大概过了50天,稻子渐渐成熟,一天一天过去了。2007年,吃年夜饭被公布为贵州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鼓藏节
鼓藏节”是西江千户苗寨苗族以血族为单位共同祭祀祖先的盛大仪式,是西江所有苗族中最隆重的节日、周期最长、最贵节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分为祭祀和娱乐两部分它通常每十三年举行一次,每次持续三年,这三年分别是鼓年、翻鼓年和送鼓年。2020年11月23日,西江千户苗寨迎来了十三年一遇的“鼓藏节”为此,成千上万的苗族男女老少参加了敲鼓仪式,并举行了许多民俗活动来庆祝“鼓藏节”包括刺绣技术的到来、服装展示、斗牛、斗鸟、唱飞歌、跳芦笙舞等。2006年,鼓藏节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技艺 编辑本段
银饰锻造
西江千户苗寨被称为“银匠村”银饰的锻造技艺是当地苗族的三大艺术瑰宝之一,它在材料上一直很精致、构图精巧、以简单自然技艺高超著称。西江地区苗族银饰是苗族服饰的主要装饰,包括银冠、银耳环、银手镯、银项圈、银盘、银锁银梳等造型上百种,品类繁多。大多数苗族银器需要回火、捶打、拉丝、可以完成滚丝等复杂工序。在西江苗族人眼里,银饰不仅可以辟邪、一种维护和平的吉祥之物,同时也象征着财富和美好,蕴含着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和认知心理,甚至带有宗教信仰的色彩。2006年,苗族银饰锻造技艺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苗族刺绣
苗族刺绣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苗族传统手工艺的代表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苗族刺绣以其独特的针法和刺绣工艺而闻名它采用多种不同的针线组合,使刺绣品具有很高的立体感和艺术效果除此之外,刺绣所用的线通常选择鲜艳明亮的颜色,因此刺绣成品也是鲜艳夺目的。同时,苗绣所用的装饰图案多取材于自然,如植物、鸟兽、山川河流等,一般都是鸟纹、蝴蝶纹、云纹和龙纹,还有一些图案和苗族的风俗习惯有关、历史文化宗教信仰都是有关联的,比如含有苗族文化图腾等元素的图案,所以苗绣也叫穿在身上“史书”苗族刺绣在苗族人民中广泛使用它是苗族民间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06年,雷山苗绣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苗族蜡染
苗族蜡染是苗族传统手工艺技艺,以做工精细著称、它以其典雅的色彩和丰富的内涵而闻名,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苗族蜡染使用的传统染料以植物为主,无毒纯天然染料,对身体无害。2019年,苗族植物彩染技艺被公布为贵州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文学 编辑本段
仰阿莎
《仰阿莎》是一部长达七千多行的苗族民间叙事长诗,是苗族长篇爱情叙事诗的代表作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行保护和研究,主要流传在苗族聚居的黔东南州清水河两岸,在苗族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声誉“最美丽的歌”这首叙事诗塑造了杨阿莎等一系列人物形象,主要分为“出世”游方谈情”婚姻”寻找”以及“讲理”五个主题,描写杨阿莎和太阳、三个月亮人之间的感情纠葛折射出杨阿莎 对真挚爱情和幸福生活的热切追求,赞美自由恋爱,谴责包办婚姻,表达了古代苗族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愿望。长期以来,《仰阿莎》一直以口头形式在苗族中流传,并在口头传播过程中进行“创编”在漫长的口头交流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不同的语言,在苗族歌手代代相传的反复歌唱过程中不断发展,流传至今。在众多不同的文本中,王安江演唱的《仰阿莎》是篇幅最长叙事结构最完整的文本。2008年,阳阿莎被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音乐
苗族飞歌
苗族飞歌,叫苗语“恰央”,意为“飞扬的歌声”,又称为“吼歌”顺路歌”喊坡歌”,有“男声飞歌”女声飞歌”粉是流传于贵州东南部的一种苗族民歌,它的特点是“高亢豪放”音域宽广”旋律优美”古老自由”在苗族音乐文化艺术中具有代表性。苗族格非过去只在苗族内部通婚、生产劳作、祭祀说理时劝人喝酒唱歌新中国成立后,“苗族飞歌”经过挖掘整理,逐渐被外界了解,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苗族飞歌分为高音和平调,演唱时可以即兴创作,有一定的音高和音程“游移性”同时其演唱形式丰富多样,有独唱、齐唱、对唱、二重奏和简单的多声部形式,其中二重奏是典型的。20世纪50年代初,一首苗族飞歌《毛主席来到了》,充满了带有传统曲调的新词经苗族歌手阿婆在北京演唱后,立即传遍全中国,成为影响广泛最具代表性的苗族飞歌。2008年,苗族格非被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开发保护 编辑本段
2002年,“苗年文化周”在贵州举行,西江千户苗寨被选为主会场,受到国内外媒体的关注和报道。此事进一步扩大了西江苗寨的影响此后,西江千户苗寨开始加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开办农家乐、客栈饭店旅游商店等旅游服务设施的游客数量迅速增加,一个旅游市场基本形成。
2005年,人民文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在西江千户苗寨建造一座吊脚楼、银饰等5项苗族手工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西江成立“中国国家博物馆西江千户苗寨馆”
2007年,西江千户苗寨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当地人逐渐意识到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性,在景区开起了饭店、工艺品店等店铺,同年,西江千户苗寨还被确立为贵州省第三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的主办地在这样的发展机遇下,西江政府加强旅游宣传,花费近2.8亿元全面建设建设西江千户苗寨,包括照明系统、交通条件、景观、旅游基础设施等方面大大提升了西江千户苗寨的旅游基础和服务功能。
2008年,第三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西江千户苗寨成功举办,成为西江旅游经济发展的转折点从此,西江千户苗寨成为名副其实的民俗文化旅游区。雷山县人民医院在初步形成的旅游资源平台的帮助下,美国政府投入了巨大的财力来维护寨子内及周边的旅游基础设施同年还开通了凯里至西江的郎溪公路,改造了雷山县至西江的席勒公路,直接缩短了外地游客到景区的距离。在旅游发展大会的前期,西江也积极做了充分的准备,在3、4月,开始对古街油坊街进行维护,并设立观景台风雨桥等景点,更好地满足游客需求。
2009年,西江千户苗寨开始收门票,雷山政府成立了贵州千户苗寨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即“西江旅游公司”西江的专业类别也进行了细分,组织了环卫队伍,2011年建成了污水处理厂,从各个方面完善了西江的旅游设施,正在逐步向标准化景区发展。同年,西江千户苗寨景区颁布实施《西江千户苗寨文化保护补偿办法》,更好地保护当地文化遗产。
到2015年,西江千户苗寨在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包括基础设施的完善、公路旅游步道建设、风雨桥等建筑的竣工、军事工业的防洪设施工程等。同时,随着西江地区的旅游开发建设,当地政府也逐步完善了消防防洪等配套设施。除了政府配套设施的建设,千户苗寨的村民还自发集资修建防火塘,购买水箱等设备。
2021年11月,西江千户苗寨景区顺利通过国家AAAAA级优质景观评审。如今,西江千户苗寨景区正按照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指导,不断推进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的创建工作。
所获荣誉 编辑本段
1992年,西江千户苗寨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西江千户苗寨被建设部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
2008年,西江千户苗寨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命名“中国苗族银饰之乡”
2011年,西江千户苗寨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022年8月16日,西江千户苗寨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列为第二批全国夜文化旅游消费集聚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