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格洛
瓦格洛,又称瓦语“蔚格利”拉格莱”著”,汉族称“小独笛”,是佤族苦聪人的竖管哨类管乐器。瓦格洛是一种用竹筒制成并结合空气发声原理的乐器长20~40厘米,形状各异管体有一个哨子和四个音孔。其音色清脆、明亮、穿透力,独奏、伴奏、合奏、合奏和其他艺术表现形式。用于民族传统活动或自娱自乐,主要流行于云南西盟、沧源、孟连、澜沧及其他佤族聚居区。
历史渊源 编辑本段
小渡笛是中国竹笛的一个分支,有着8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因为是按照不同的民族地区划分的,瓦格洛在汉族中也被称为小都迪。
北宋学者沈括在《梦溪笔谈》卷五中记载了一种前四孔后一孔的五孔笛,与现今流传的小独笛几乎一致推测可能出现在东汉时期的民间。
唐朝时,这种笛子有了新的名称“尺八”它的形状和小单簧管一样,前面四个五孔,后面五孔相传是吕彩所制它从民间流入宫廷,并开始在宫廷演出中崭露头角,尤其是在盛唐时期、乐府和宫廷音乐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宋代以后,箫、笛、笙等乐器逐渐取代了小肚笛的地位,从此在中国大部分地区销声匿迹。中国存在的是进化而来的南池坝(即南音洞箫)结构与小肚腩大致相同,演奏时只有闽南的南音必不可少,中国台湾省可见其踪迹。
隋高祖二十年(公元600年)自 年以来,日本多次派遣使节来华,促进两国友好交流,并将与小笛子结构相同的尺八传入日本。第一个引入的尺八只用于宫廷音乐或达官贵人,它没有直到1871年以后才流入日本民间。
相传日本的圣德太子特别喜爱这种乐器,他当时演奏的国家尺八现在珍藏在日本奈良县的法隆寺。奈良户田寺正仓院还保存着中国唐代流传下来的八支尺八。
构造形制 编辑本段
瓦格洛的形制、制作方法类似长笛。管体由竹子制成,长度约20~40厘米上端为吹口,外径约2 cm,略大于下端。将气孔端向内剪成半弧形缺口,未剪的部分沿竹纹,按上开口劈开、下口大小适当在两边垫上细竹签,防止漏风,中间形成长方形通道。管体靠近吹口的前方有一个椭圆形的音孔,管体上有四个等间距的压音孔,可以发出五种声音。吹口的内侧为弧形,设有笛塞。制作Wagolo的原理很简单根据音系12音平均律每个音名的结构,可以做出12首以上不同调性的曲子、音色不同、大小不一的乐器。
音调音柱 编辑本段
Wagolo一般用bB、巴发出两个音调,音柱是:g、a、c1(即bA)d1、e1、g1。
演奏方法 编辑本段
Wagolo有独特的发音原理和制作方法,多调性,音色清脆、明亮、具有高穿透性和良好的识别性。在独奏、重奏、伴奏、合奏等艺术表现形式也颇具特色。
演奏时,双手握住管身,口中含着哨子垂直吹,用下唇堵住弧形缝隙,双手吃东西、依次按中指发音。依靠舌根的收缩,气体含量增加,嘴与乐器的角度协调、风门、嘴部用力,然后吹气使其发音,然后吸气,继续弹奏,加强吹气、呼吸连接的连续性,这样演奏才能通过这个循环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有一个长长的波音,装饰的声音、打音、pad吐槽等玩法。
传统乐曲 编辑本段
是的,它描绘了牧民的粗鲁、个性大胆的音乐《出工调》《收工调》等;有音乐《姑苏行》描绘江南亭台楼阁之美,流水潺潺之美;还有一首音乐描绘了爱的种子,一个年轻的男人和一个女人,互相调情;也有描绘人和事物的音乐的日常生活,《情歌调》《出门调》等等。著名的民间艺术家有岩石印章、岩桑、岩洛、岩讲、岩布拉、岩长、赛克、岩三等。
传承困境 编辑本段
沃洛格主要在云南西盟、沧源、孟连、澜沧和其他佤族居住在受欢迎的地方在旧的传统习俗中,只有当部落中有人去世时才会演奏,两男两女表演合奏,以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如今,佤族人在户外劳动和休闲时,把它作为自娱自乐的乐器。这种民族乐器的传播是有限的,都是靠演奏传承,主要靠家庭、民俗活动,但现在在民俗活动中逐渐消失;演奏者缺乏瓦格洛的知识和分辨音色的能力,制作技术和乐器本身也没有太大的发展;没有系统的书籍和教材供爱好者学习,也没有相关部门的支持,造成了瓦格洛流传范围越来越小,传承人数越来越少的现实困境。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