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博物馆
武汉博物馆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青年路373号,是一座收藏文物的博物馆、学术科研、社会教育、文化交流、具有休闲娱乐等功能的现代化综合博物馆。武汉博物馆于1986年11月正式成立,2001年新馆开馆。2009年1月,武汉文物商店并入武汉博物馆(武汉文物交流中心)
武汉博物馆主楼四层,总建筑面积26000多平方米,展览面积6000平方米。馆藏文物近6万件,包括中国古代青铜器、陶瓷、玉器、书法、绘画、印章、雕塑、明清家具、钱币、文献等。其中一级文物55件,二级文物380件,三级文物16025件。精美的文物包括动物脸和十字孔的青铜雕像、神兽镜、白玉双凤交颈壶、《江汉揽胜图》等。截至2023年5月,武汉博物馆已举办和引进国内外展览近300场。其中,基本陈列是历代文物的收藏和陈列、古代陶瓷艺术展览、明清书画艺术展、武汉古代史展、武汉近代史展览。
武汉博物馆是国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8年5月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历史沿革 编辑本段
1984年7月,武汉博物馆在武汉市武昌区红巷13号开始筹建。1986年11月,正式命名为武汉博物馆原办公室是在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纪念馆的帮助下建成的2000年底,博物馆从武昌迁至汉口,新建博物馆大楼(汉口青年路373号)2001年,位于武汉市江汉区青年路373号的武汉博物馆新馆建成对外开放。填补了武汉没有博物馆建筑历史的空白。
2009年1月,武汉文物商店并入武汉博物馆。2017年10月,武汉博物馆开始闭馆,开始二期建设。2018年9月底,武汉博物馆二期竣工,对外重新开放。
建筑设计
武汉博物馆总建筑面积26000平方米。展览面积6000平方米,仓库面积4000平方米。博物馆建筑的总高度是36.33米,主体结构四层,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建筑抗震设防裂缝7度,结构安全等级二级,抗震等级三级。武汉博物馆主体建筑为对称结构,分为两部分前部为展览区,后部分为文物库房和附属设施室。博物馆的中央大厅形成了一个共享空间,上面网格的玻璃穹顶增强了自然采光。立面层层叠叠,墙面为天然粗糙的花岗岩,玻璃屋顶呈金字塔形。
展厅布局
武汉博物馆各层展厅主题鲜明。一楼三个展厅:《历代文物珍藏》《古代陶瓷艺术》10010,还有一个临时展厅,另外还有一个武术教育空间。二楼是《书画艺术》展厅、通信展厅和休闲区。三楼展区面积1000平方米,分为序厅、3个展厅。主要展品《武汉古代历史陈列》。
陈列展览 编辑本段
基本陈列
武汉博物馆基本陈列历史文物、古代陶瓷艺术展览、武汉古代史展、武汉近代史展览。
历代文物的收藏和展示
历代文物的收藏和展示”这是武汉博物馆的永久展览位于武汉博物馆一楼第一展厅展厅面积660平方米,展线150米展出了200多件精美的艺术品。展览由七个部分组成,即:青铜器、玉器、竹木牙雕、砚台、印章、鼻烟壶及珐琅。主要展品有竹林嘴出土的上丰纹青铜方坑雍和宫出土的上丰纹青铜方坑武汉市蔡甸区安;东汉诗经铭文中的神兽镜;明代白玉雕鸟形寿字插屏;清代竹刻东山香炉等。
古代陶瓷艺术展览
古代陶瓷艺术展览”位于武汉博物馆一楼第二展厅,面积400平方米,展线100米。展览的重点是文物的变化造型,辅以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并侧重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类型的精细陶瓷,展出100多件文物。展览分为五个部分,即:陶艺的悠久历史、单色釉瓷器,有玉石般的光泽、多彩的瓷器艺术、清新美丽的青花瓷艺术、袁庆华四恋梅瓶特展。主要展品是宋代胡俟窑的一件青花瓜边壶、元青花“四爱图”梅瓶、黄釉鸡冠壶、木叶纹碗、粉彩鸡缸杯等。
明清书画艺术展
明清书画艺术展”作为武汉博物馆的常设展览,位于武汉博物馆一楼书画艺术展厅,面积400平方米,线长100米。本次展览主要展示武汉博物馆收藏的明清书画作品,如仇英 s 《武汉近现代历史陈列》、黄鼎德《竹梧消夏图》、朱耷 s 《黄陵庙图》等等。
武汉古代史展
武汉古代史展”是武汉博物馆的基础展,位于武汉博物馆二楼、第二展厅,展览面积1000平米,展览线600米长。本次展览以古代文物和史料为基础,展出文物500余件。2002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展览由江汉曙光、商风楚韵、军事要津、水陆双城、它由九省通衢等五部分组成,展示了武汉各个重要历史时期的历史文化。主要展品是三国青瓷城堡、青瓷执盾俑、鸳鸯戏莲“满池娇”金簪等。
2003年,该展览获得全国博物馆展览最高奖——“第五届全国十大会展”奖。
武汉近代史展览
武汉近代史展览”展厅位于武汉博物馆三楼,展览面积1000平方米,分为一个序厅、2009年5月16日,在武汉市建市60周年之际,三个展厅,420米长的展览线正式启用解放了。展览运用浮雕、仿真硅胶雕像、多媒体展示系统、油画等设计元素,武汉全景展示从林则徐和林则徐看美国城市的演变轨迹美国在1838年禁烟到人民 1950年美国的政治权力。展览内容主要分为江汉潮、华中都会、浴火重生的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江汉潮起”以汉口开埠、张之洞督鄂、辛亥武昌首义是展览的主线,展出100多件文物,还原了汉口江滩的街景、武昌首义场景。第二部分“华中都会”突出大革命中心武汉的革命历史,以及30年代的市政建设、社会文化习俗等,展出文物200余件,修复汉口江汉路至六渡桥商业街(部分)第三部分“浴火重生”聚焦抗战时期的武汉保卫战、武汉解放、人类的诞生s政权等内容,展出100余件文物,还原了波澜壮阔的武汉抗战、武汉解放场景。
临时展览
河湟陶韵——青海彩陶艺术文物展
展览设在二楼交流展厅展览时间为2023年7月15日至9月15日,由西宁博物馆承办、河湟文化博物馆(青海刘湾彩陶博物馆)与武汉博物馆合办。展览按照历史发展时间分为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新店文化由三部分组成,河湟文化博物馆展出(青海刘湾彩陶博物馆)以及西宁博物馆精选的118件,系统梳理了青海彩陶文化艺术的发展历程。展出的优秀文物有“蛙纹彩陶壶”卍’带字纹的双耳垂腹彩陶罐”,以及“裸体人像彩陶壶”和“舞蹈纹彩陶盆”的复制品。
借古开今——余新刚 中国画展
临时展览设在一楼书画馆和交流馆,展览时间为2023年7月3日至7月25日。于新刚 山水画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山水画,另一类是传统山水画对现代自然景观的创新。这部分创新作品分为红色大别山系列和旅行素描系列。此外,还有70多幅花鸟画。主要展品为《婺源老屋》《虹霓峡》(山西 ·太行山 号)《竹上秋色图》《荷风清响》《江山如歌》《花开富贵》等。
特展
京生于震 楚韵盛辉——古玉精致展
这个特别的展览是由荆州博物馆组织的、天门博物馆与武汉博物馆联合推出,于2023年1月1日至3月1日在武汉博物馆一楼收藏馆展出。展览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分为古玉声(史前时期)吉玉威仪(先秦时期)琼玉绵延(秦汉唐宋元时期)灿玉辉煌(明清时期)四部分,共荆州馆、天门市博物馆、武汉博物馆和民间收藏家收藏的精品玉器400余件,系统梳理了荆楚玉器文化的发展历程。主要展品是新石器时代的玉琮的脸型、唐龙纹玉佩、清“乾隆”蓝宝石双凤横颈壶和白玉长寿葫芦形壶。
宋窑珍品 胡俟奉化——武汉胡俟窑遗址群出土文物及标本展
这个展览是由武汉博物馆组织的、由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主办,于2021年12月31日至2022年5月1日在博物馆一楼收藏馆展出。展览以胡俟窑出土的文物和器物标本为基础,分为“明珠重现”良工巧匠”小家碧玉”和“重放珠华”四个单位,展出329件文物和标本(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9处(套)首次对胡俟窑遗址群进行了详细梳理和展示。展出的主要文物为国家一级文物,青釉瓜边瓷捧壶、影青釉瓷枕、素烧双系罐、素烧双系罐等。
馆藏文物 编辑本段
截至2022年底,武汉博物馆现有文物52401件(套),类别包括青铜、陶瓷、玉器、书法、绘画、印章、雕塑、明清家具、钱币、文献等。镇馆之宝有:商代的凤纹方罍、元代青花四爱图梅瓶、明代江汉揽胜地图、清朝 乾隆蓝宝石双凤颈壶。
凤纹方罍
这座凤纹方丘是国家一级文物出土于雍县竹林嘴1966年武汉市蔡甸区安乡当它被发掘出来的时候,它的盖子就不见了是商代晚期的,高38米.5厘米,16口径.2厘米×14.7厘米,青铜制成,用于盛酒或作为礼器。大致呈方形,横宽竖窄,颈直,肩大弧,腹鼓,小腹内收,留有方圈足。几何体中有八个凸起的边,位于几何体的中心和面的交界处。在身体正面的腹部下放置一个兽头针,两边的肩膀放在中间“C”兽形头耳,衔环,前后肩中间有一圆形雕刻祭祀头像。主纹理从上到下分为颈部、肩、腹、足有四组,均饰有长冠凤凰图案。下腹部装饰有凤凰形状的香蕉叶和精细的云雷纹衬里。文物在武汉博物馆一楼第一展厅“历代文物的收藏和展示”中展出。
青花四爱图梅瓶
2006年湖北钟祥郢王墓出土的青花四爱图梅瓶,国家一级文物,元代,高37.6厘米,口径6.2厘米,底部直径13厘米,由陶瓷制成。梅瓶口小,颈短,肩富,上腹浑圆,小腹渐窄,脚圆短,脚略卷。整体纹饰以卷草纹交替分为三组:在肩膀上画了凤凰戴牡丹纹,在腹部下方画了莲花纹和金银花纹一周腹部的主题装饰无处不在,四大贵族 闲暇分别被画出来,即:王羲之爱兰,周敦颐爱连,陶渊明爱居,爱。这件文物在武汉博物馆一楼第二展厅“古代陶瓷艺术展览”中展出。
江汉揽胜图
《江汉揽胜图》为国家一级文物,明中叶,长107厘米、它有171厘米宽,绢本是彩色的这幅画取材于长江和汉水的交汇处黄鹤楼和晴川阁隔江相望江面上船只穿梭,岸边房屋密集,城墙蜿蜒如龙,生动再现了当时武汉三镇的风貌。画面气势磅礴,结构严谨,景物复杂却有序这幅集艺术与现实主义于一身的画作的作者,至今尚无定论。这幅画在武汉博物馆一楼书画艺术馆“明清书画艺术展”中展出。
竹梧消夏图
《竹梧消夏图》是国家一级文物,长45cm、横37厘米。作者是仇英,阿明王朝的画家。这幅画描绘了江南一隅的风景。画中绘青山、竹林、亭台、池塘里,两个林中书生相对而坐,亭中一人持扇纳凉。右下侧题款“仇英实父制”右上方是晚清名臣张之洞的书法“仇十洲画”题签。这幅画在武汉博物馆一楼书画艺术馆“明清书画艺术展”中展出。
乾隆”蓝宝石双凤颈壶
清代“乾隆御制”双凤颈玉托壶,高13.6厘米,壶身青玉,玉润无瑕。整体造型是两只凤鸟交颈相拥。锅盖是两个脖子交叉的凤头,脸颊贴着。壶身由两只相拥的凤鸟组成、翅膀和脚,两脚偏移,亲密依偎。壶底刻有“乾隆御制”填金写篆书,是清朝乾隆年间由朝廷命局监制的御制文书。文物在武汉博物馆一楼第一展厅“历代文物的收藏和展示”中展出。
陆诗中反复题刻的神兽之镜
刻有陆石题字的兽镜是国家一级文物,直径14.7厘米,厚0.4厘米,青铜制,东汉时期。这首鲁诗的题词,分明是装饰在兽镜里的、这面镜子保存完好,呈圆形古铜色深色有光泽。镜子微微凸起,可以看到光。镜背饰以重新排列的神兽,细长复杂,遍布内外。中部为圆形按钮座,偏心按钮凸出穿孔,按钮上设有“君宜官”三个字。镜面边缘刻有一周的云纹,还有一周的隶书铭文,是中国失传多年的《鲁诗》章的一部分。文物在武汉博物馆一楼第一展厅“历代文物的收藏和展示”中展出。
文化活动 编辑本段
社教活动
从2013年开始,武汉博物馆在全市中小学推广“行走的课堂”社教活动。活动以武汉博物馆收藏的文物为蓝本、基于展览内容的设计“文物知识小课堂”系列教案,包括《“古三镇图”里话三镇》《讲三镇历史、话木兰文化》《武汉的桥》《舌尖上的武汉》等课程。通过专题授课、趣味互动及“小小讲解员”试讲结合,让年轻人不出校门就能轻松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2023年7月15日,武汉博物馆组织“行走的课堂”课程 quot探索艺术体验与艺术quot——进入常青花园第一小区社教老师通过对墓葬和出土文物的趣味解读,为同学们真实再现了三国时期的农业、林、牧、副、捕鱼等劳动生产场景与古代人 美国的衣食住行。并指导学生用粘土制作猪圈厕所、杂耍俑、牛车和其他墓葬出土的文物。
武汉博物馆每年都要转一圈“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开展文化知识普及和服务活动,包括文物宣传、义务鉴定、讲座等内容。
文创作品
武汉博物馆文创店位于二楼,主要作品为文物扑克、明信片、书签和钥匙扣等。具体来说有梅子瓶和小夜灯、江汉揽胜图雨伞、江汉路虎揽胜真丝锦缎手卷、馆藏明信片等。
学术科研 编辑本段
武汉博物馆系统挖掘城市史领域的史料、整理和研究工作。与湖北省社科院、江汉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参与《玲珑小瓶的大千世界——鼻烟壶》《杏花春雨话清明》《天涯共此时ﻪ月圆话中秋》《从“武汉城市之根”话青铜文化》等课题、专著的编纂与研究。
所获荣誉 编辑本段
2005年,武汉博物馆被评为国家AAAA风景名胜区。
2008年5月18日,武汉博物馆被人民日报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