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百科  > 所属分类  >  艺术百科    文化百科    百科词条   

东北大鼓

东北大鼓是流行于中国东北的民间艺术因为产于沈阳,沈阳一度名声在外,所以有“奉天大鼓”奉派大鼓”之称。张学良“东北易帜”后,又称“辽宁大鼓”后统称东北大鼓。东北大鼓的歌词属于说唱风格,艺人表演时注意手、眼、身、法、步骤等,说话白有节奏、节奏,题材以说唱小说为主,内容多取自戏曲、小说、传奇故事,表演技巧有“鼓套子”

东北大鼓形成于清代中期起初,歌手用一种小型三弦乐器独自表演说唱后来发展成用书鼓和简易板独奏,另一个人用大三弦伴奏说唱表演用的是东北话。清末民初,东北大鼓转市,演出场地入围棚茶馆,配以丝弦乐器,妇女开始加入大鼓表演。东北大鼓形成“奉调”西域调”南城调”东城调”江北调”五大流派。民国成立后,在地方的支持下,成立了奉天模范评书馆、评词鼓书研究社。在日本 美国侵华战争后,东北大鼓的发展受到重创。新中国成立后,艺术家们成立了沈阳艺术音乐协会,东北大鼓进一步发展。文革”这场运动使东北大鼓被视为“毒草”演出被禁,东北大鼓的发展受到重创。

改革开放后,多元化娱乐形式的涌入也影响了东北大鼓的传承。2006年5月20日,东北大鼓通过了国务院人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录

艺术特点 编辑本段

东北大鼓的歌词属于说唱风格,唱腔吸收了京剧、评戏、京韵大鼓与东北民歌。艺人表演的时候注意手、眼、身、法、步骤等,说话白有节奏、节奏,题材以说唱小说为主,内容多取自戏曲、小说、传奇故事。

表演形式

东北大鼓的表演形式是一人唱鼓打板,另一人三弦或四弦或琵琶伴奏。在表演前,需要“定场”,比如唱短尾前先打鼓,说客套话,或者唱正面词前先念一首诗。之后就转化成了自我击鼓、板,乐队用三根弦、四胡、扬琴、琵琶等伴奏乐器用东北方言演唱。同时,东北大鼓表演需要根据现场的气氛而变化“鼓套子”来到开场,再配合三弦等伴奏乐器烘托气氛。在农村,多是街头巷尾的表演,而在城市,“撂地”表演,茶馆里技艺高超的艺人“占馆子”表演。

表演技巧

东北大鼓的演奏技巧如下“鼓套子”开书时的鼓盖,用来吸引观众或暗示东北大鼓表演即将开始。在演唱中的鼓、板,用来打节奏,烘托气氛。在三种鼓的任意组合下,鼓分为外鼓、底鼓、起鼓、落鼓等,讲究“打 、捻(像捻线一样) 、挑(指软音) 、压(指硬音)板讲究“扬(用于慢板)平(两头点)立(用于快板)花(过门中使用),主要是指挥节奏,其次是作为道具虚拟武器使用。

基本唱腔

东北大鼓的基本唱法是大嘴音、小口调、半京韵、悲调、四截腔。

大嘴调一般用在作品的开头,这种唱法一般用厚重但不响亮的声音给人以稳定感、感情深厚,表达感情、它在表达情感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这种唱腔的使用,使用次数不能频繁,一般为单次使用。演唱以主旋律为主,配以三弦为正弦。大嘴音分为两个大嘴、四大口、六大口、八大口等形式。

大嘴调为故事叙事做了铺垫,所以小口调在这个铺垫的基础上如火如荼。这种唱法给人一种轻快明朗的感觉,使上下句之间的联系紧密,层次分明。一般用小口型的三弦伴奏“反弦”因流行于四平一带,故又称四调唱法。

半京韵中的“京韵”指的是京韵大鼓。半”的含义quot quot可以解释为在一定程度上借鉴其唱法,并与表演者 的演绎实践,它已经演变成一种不同于原来的形式,因此而得名“半京韵”,也叫“京韵调”它在西城派中很流行,使用也很广泛,但在冯派中很少使用。和小口调的相似之处在于,用在开场大嘴调之后,承担故事的发展。它的音乐编曲以四小节为单位,形成统一整齐的形式,一般是单段,包括两个乐句,结尾会有拖腔在演奏者的实际演奏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状态和情绪表达,自由重复多次。当半京韵配合伴奏时,会给人一种雄浑有力的感觉,所以表现人物的豪迈状态或气势磅礴的场面是非常恰当的。

悲调,顾名思义,常用于东北大鼓的悲歌唱段中,而且由于在曲式的编排歌词中词与音的对应乐句的编排等方面与四声调大体相似,互为姊妹调,但在音乐色彩等细节上的表现不同,所以呈现出来的效果也不同。它所包含的唱号部分往往是重复的,形式上是自由的,通常在每句话尾用拖或抛的方式来演奏,这些都是强调故事悲凉感情的重要因素。

四切唱腔比其他种类的唱腔更贴近大众,更能反映生活。尤其是倚音和滑音的运用,可以使唱段与三弦伴奏配合得非常巧妙这种唱段往往音程很长,在东北大鼓悲情故事的叙述中有着非同一般的作用。

唱腔风格

东北大鼓唱腔是叙事的、抒情性、吟咏性三种类型。

叙事唱法是小口慢板、以二六板为代表,人物鲜活、旦、净、末、丑等,表达了悲、欢、离、合的故事情节。小口慢板分为文艺腔和小口、武腔小口、悲腔小口、南城小口。二六板又分慢板、快板、怕字等用来表达故事。

抒情唱法是大嘴慢板、悲调、缓慢的慢板是咏叹调的灵魂。慢板的基本曲调是两句话,即“两大口”,后发展出四、六、八大口。咏叹调开头用大嘴慢板,入文后转为小嘴抒情慢板。此外,还有缓慢的西区音调、长恨歌、五更调等。

诵唱是以流水板为基础的、快板、按钮来代表,半说半唱的形式。流水板的特点是每句话都落在“5”音上,速度较快。口雕和蜀子是程楠学派的老艺术家梁福记借鉴二人转创作的二人转多用于两人或两人以上对唱蜀子从打板唱歌变成了加三弦、四胡等乐器。

唱词特点 编辑本段

歌词是叙事性的,语言表达用的是东北话,比较、拟人等修辞手法。在押韵方面,采用音节中元音的押韵规律“十三辙”,遵循“上仄下平”的规律。常用的抒情句式有两种基本句式和变式句式。

在台词和歌词中加入了东北特色语言,体现了东北文化和民俗,以及东北人豪爽的性格特点。例如,在评剧《宰相胡同》中,设计角色的名称是“大得瑟”,“大得瑟”是典型的东北方言,泛指不稳重,爱炫耀的人。在假离婚的伟大得瑟的咏叹调中,这个咏叹调是“如果她继续下去,也许她会谋杀她的丈夫 的生活我 我没有足够的勇气和她谈这件事”,“哩哏棱”在东北话里是指没用的东西。

东北大鼓歌词的节奏包括韵脚和节拍。押韵是基于每首歌词末尾的一个固定音节东北大鼓常用十三个大韵,从十三个大韵演变而来的两个儿化音小韵。歌词奇数句可以用任意韵结尾,偶数句结尾词要押韵第一句用的韵叫定韵,第二句和第一句用的是同韵。当歌词的每一句都上下押韵时,就叫“楼上楼”在格律上,平仄是最突出的“平”意为平直,“仄”意为曲折。平”和“仄”汉语声调分为两类,一类是平仄上声,一类是曲折上声和降调。东北鼓遵循上平下平的原则,即上句用阴阳平调,下句用上下曲折调。

歌词往往被分组为七句或交叉句。七言句也叫七言体、七言律诗,常见的结构是2 ^ 2 ^ 3。十字句,也称救十字,是在七分句的基础上变化而来,结构为3 3 4和3 4 3。同时,句式中也使用了混合句,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上有十字,下有七字的句式。

音乐伴奏 编辑本段

伴奏乐器是三弦和胡俟,后来加入了扬琴和二胡。鼓点,采取合奏的形式,三弦掌点(节奏)四胡拉味儿(烘托)韵味。伴奏音乐有前奏、间奏、垫板三种。序曲是用来讲长篇书目开篇前的嘈杂音乐,一般用东北流传的器乐。段与段之间用间歇,换曲调或板时连起来。pad是短语之间的一个小门,用来连接它们。东北的鼓腔结构没有固定的公式当唱段中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盘子时,称为转盘。

艺术流派 编辑本段

清末民初称东北鼓“奉天大鼓”,在奉天、吉林、黑龙江一带盛行。辛亥革命后,奉天大鼓形成,为天服务(沈阳)为中心,由中、西、南、东、北而形成的“奉调”西域调”南城调”东城调”江北调”的五大艺术流派。

奉调

东北大鼓又称奉天大鼓风牌在奉天等地区发展起来,后流行于开原周边、新民、辽中、铁岭等地。风派唱法擅长抒情,以唱短段子为主,唱中长篇。其主要传承人为刘,擅长演唱文学作品,主要作品有《宝玉哭黛玉》。此外,还有著名演员霍书堂先生,主要唱五段,音调洪亮,音域宽广,韵味十足擅长唱三国段,主要作品有《古城会》《百年长恨》。

西城调

西城派出现的早,后来在辽西兴起,那里的农村是原生态的“土调”屯大鼓”等民间艺术形式,然后以此为基础,融合了地方民歌和一些风派的唱法,形成了西城派的唱法。同时,学习、借鉴其他姊妹艺术来提高自己的创作方法和演唱技巧,也是西城派的一个创新思路。西城派唱腔低沉悲凉,主要代表是程、陈玉和等人。主要代表作品有《绕口令》《孟姜女寻夫》010等。

他的表演风格主要有两种,即宋秀仁、陈仲山为代表。宋 s师徒雅俗共赏,歌声叹息,善于表达男忧女恨的离别情怀;陈氏父女的“新西城”派帅气,机智幽默,唱腔灵活,负担清脆,适合多层次唱书和歌。西城派东北大鼓除了弟子 书、除了三国部分和部分中长篇传统书目,还有《刘金定观星》《罗成叫关》《回龙传》(宋派)(《回杯记》《大明五义》《薛丁山与樊梨花》)陈派)等独家书目。

南城调

程楠学校位于宽甸,以营口为主要发展区域、庄河等市县流行。程楠派唱腔高,程楠调演员擅长唱《曹家将》等英雄故事。南城派唱腔”成熟的比西城派晚一点。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陆亚生等。

东城调

东城学校,以吉林为主要发展区域。吉林地区的民间小调音乐蓬勃发展,东城派以此为基础,融合了程楠派和凤派的一些唱法。在其传播过程中,它也被称为“吉林派”吉林大鼓”等。东城派主要唱改编自四大古典小说的咏叹调。东城派”东北大鼓传了五代,延续了200多年。它的书目和曲目非常丰富,长短不一、中、短篇小说根据内容可以分为长袍、短打、公案、志怪等类别。这样的鼓曲牌也很多,常用的有二十多种。

江北派

以哈尔滨为中心“江北派”又称北城派、江北大鼓、下江派)节奏明快、充满生活气息,适合时代等等。其流行于哈尔滨、双城、海伦等地。因其主要开发区位于松花江以北,故又称“江北大鼓”北城派唱腔鲜明,其主要发展地区的民歌和小调音乐比较发达,北城派还融合了一些地方音乐的特点。在北派中,以中长篇为主的表演较为常见,短段子偶尔出现。主要代表是刘桂臣、白连山、曹昌贵等人,主要作品有《隋唐演义》《战长沙》等。

经典剧目 编辑本段

传统短剧约有200部,分为“子弟书段”三国段”草段”通俗鼓词)三类。子弟书段”其中,《渔夫恨》《爆破英雄董存瑞》《香楼遗恨》等爱情段子最受欢迎。三国段”大部分是根据小说《黛玉悲秋》片段改编的、三国戏和三国人物传说以《忆真妃》《三国演义》《小拜年》这样的剧为代表。历史剧,多为宣扬爱国主义的歌曲,如《王二姐思夫》《游西湖》《火牛阵》010010《花木兰》等作品。现代剧,包括辛亥革命的《梁红玉》《崖山泪》,鼓吹民国的《民国成》010010010《共和魂》,宣传科学、反对迷信、《新国民》010《从军乐》《民国捐》《上学堂》010010010《地球谈》,主张实业,《破迷信》《蚕桑谈》,主张移风易俗。

大概有80部左右的中长剧,早期以才子佳人剧为主,比如《田家乐》《渔家乐》《剪辫子》。后根据小说、戏曲、皮影、评书、西河大鼓河南挂件等创建,导致《小脚泪》《早婚害》《烟鬼叹》010等。此外,还有东北鼓手陈中山父子写的《白玉楼》,吴新久 的学徒。

艺术价值 编辑本段

在东北大鼓的表演过程中,注意“意”表情,表演者在故事展开的过程中自然会流露人物的感情。同时,东北鼓手在表演过程中物化为我,把自己生活经历的辛酸与表演结合起来,进入忘我的审美世界,享受人与自然的和谐,说明东北鼓手本人已经是“型”与“意”的统一。此外,东北大鼓有着美妙的歌本主题和亲民的真实感、有趣幽默的表演形式遇见人 这个层次的审美需求。

社会价值

东北大鼓的歌词体裁不仅讲究节奏,而且内涵丰富其中,东北大鼓的现代歌曲大多是基于当下的生活现状和社会环境而创作,然后按照板块结构填充新词其语言通俗易懂,内涵深远,旨在呼唤我们对祖国和家庭的热爱。

教育价值

东北大鼓的题材来源于生活现状和社会环境,以文学为基础、历史、政治、经济等方面。其内容大多是劝人行善,宣扬忠孝义,宣扬国忘家、精忠报国精神等。东北大鼓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教育社会、传播文化知识,让它潜移默化地了解历史、传统和其他方面的知识。

民俗价值

东北大鼓植根于民间,以东北方言为载体,蕴含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具有一定的民俗价值。但东北大鼓的歌词内容和表达方式却渗透着东北的力量、大胆的文化特征和简单、率真爽朗的个性色彩使其浓郁的地域特色深入人心的心。

传承保护 编辑本段

流传现状

东北大鼓是农耕文化和都市休闲文化的产物改革开放后,人民 s的生活方式变了,东北大鼓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也消失了。并在网络文化、影视剧、在西洋音乐等文化的影响下,东北大鼓遇到了传承的困境。艺术家在创作实践中缺乏讨论,没有按照艺术规律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同时又很专业、舞台羁绊艺术家和手脚,使得作品和演出质量低下。东北大鼓老艺术家的相继去世使得“无人能传”而且城市里没有演出市场,缺乏动力。

东北大鼓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艺术欣赏价值,深受群众喜爱。他的歌曲增进了家国情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等内容,展现东北的文化风貌、个性色彩,浓郁乡土气息,具有传承价值。

保护措施

2006年5月,东北大鼓被列入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辽宁黑龙江两省的保护试点。作为项目主办方的沈阳群众艺术馆也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保护方案,并出版了一系列关于东北大鼓的资料,其中包括《千里驹》,介绍了东北大鼓的起源历代名家传记东北大鼓与其他艺术的关系等;收藏历代艺人唱过的《回龙传》(上下册)东北鼓乐介绍、《大隋唐》名人名段演唱艺术分析;清末至今东北大鼓表演艺术展示《花木兰扫北》。 

2003年,天津曲艺学校成立东北大鼓专业。2006年7月18日,东北老鼓手陈世新在大连中山区天河广场德兴茶楼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演出;2008年2月,夏晓华邱淑华在北京长安演出一座大剧院。

2011年5月2829日,东北大鼓之乡玉树市举办了首届东北大鼓艺人资格鉴定暨技能大赛。

2011年8月15日,东北三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北鼓榆音乐会暨学术研讨会,在玉树市剧院举行。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福州评话    下一篇 琴书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