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兴花鼓
泰兴花鼓发源并流行于江苏省泰兴市境内。因其以道具红灯照明并“日以继夜”地表演,亦称“夜火灯”。该项目已有150余年历史,系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传统舞蹈类项目。
泰兴花鼓初始为民间艺人自行组合,沿门挨户献艺;或在街头、村头、庙会、集市作场演出;如逢人家喜庆之事,亦入室以堂会形式表演。其表演风格热烈、欢快,喜庆。通常由6人表演,俗称“六人花鼓”;也可由多人表演,均为男女各半。曲调有【花鼓调】【跨金索】和【倒花篮】等,具有苏中民间小调风味。演出中常现编现唱一些祈福纳祥的歌词,以愉悦观众。道具主要有红灯、莲湘、竹板、镗锣等。舞步动作幅度大,灵活风趣,其特征是:晃头、挺脖,扭腰、摆胯,屈膝颤脚、腕活手灵。基本舞步有“颠三步”、“喜鹊登梅步”、“玉兔拜月步”、“四方步”、“小跑步”等。其中“颠三步”和“喜鹊登梅步”极为独特,最显其特色,在其他民族民间舞蹈中所罕见。舞蹈动作中的打莲湘有“古树盘根”“太公钓鱼”“雪花盖顶”等动作,优美生动。
新中国成立后,泰兴花鼓经挖掘整理曾多次参加地区、省、全国业余文艺汇演。著名舞蹈编导黄素嘉创作的名作《丰收舞》和苏州市创作的舞蹈《担鲜藕》,都是以“颠三步”和“喜鹊登梅步”为素材演化而成。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泰兴花鼓成为全国、省、市大型文艺表演活动的热门节目,同时成为具有地域特征的广场舞,在当地群众中广泛普及。
概况介绍 编辑本段
泰兴花鼓也叫“夜火灯”。每逢年节举行灯会时表演,以祝愿新的一年吉祥平安,五谷丰登。有二、四、六、八、十二等人的不同表演形式。以两男两女对舞的较多,又称“四人花鼓”。
泰兴花鼓是发源于泰兴乡间的一种民间舞蹈,因其可以“日以继夜”地表演,故又名“夜火灯”。泰兴花鼓是旧时农民艺人靠卖艺谋生而产生的一种民间舞蹈。民间艺人往往以一个或几个家庭,或同村一伙人自行结合,靠“打花鼓”为生。平时则沿门,或在街头、村头、庙会、集场作为广场演出,如逢大户人家的喜庆堂会,也常在室内表演。
历史渊源 编辑本段
艺术特色 编辑本段
录入非遗 编辑本段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