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百科  > 所属分类  >  艺术百科    文化百科   

泰兴花鼓

泰兴花鼓发源并流行于江苏省泰兴市境内。因其以道具红灯照明并“日以继夜”地表演,亦称“夜火灯”。该项目已有150余年历史,系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传统舞蹈类项目。

泰兴花鼓初始为民间艺人自行组合,沿门挨户献艺;或在街头、村头、庙会、集市作场演出;如逢人家喜庆之事,亦入室以堂会形式表演。其表演风格热烈、欢快,喜庆。通常由6人表演,俗称“六人花鼓”;也可由多人表演,均为男女各半。曲调有【花鼓调】【跨金索】和【倒花篮】等,具有苏中民间小调风味。演出中常现编现唱一些祈福纳祥的歌词,以愉悦观众。道具主要有红灯、莲湘、竹板、镗锣等。舞步动作幅度大,灵活风趣,其特征是:晃头、挺脖,扭腰、摆胯,屈膝颤脚、腕活手灵。基本舞步有“颠三步”、“喜鹊登梅步”、“玉兔拜月步”、“四方步”、“小跑步”等。其中“颠三步”和“喜鹊登梅步”极为独特,最显其特色,在其他民族民间舞蹈中所罕见。舞蹈动作中的打莲湘有“古树盘根”“太公钓鱼”“雪花盖顶”等动作,优美生动。

新中国成立后,泰兴花鼓经挖掘整理曾多次参加地区、省、全国业余文艺汇演。著名舞蹈编导黄素嘉创作的名作《丰收舞》和苏州市创作的舞蹈《担鲜藕》,都是以“颠三步”和“喜鹊登梅步”为素材演化而成。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泰兴花鼓成为全国、省、市大型文艺表演活动的热门节目,同时成为具有地域特征的广场舞,在当地群众中广泛普及。

目录

概况介绍 编辑本段

泰兴花鼓也叫“夜火灯”。每逢年节举行灯会时表演,以祝愿新的一年吉祥平安,五谷丰登。有二、四、六、八、十二等人的不同表演形式。以两男两女对舞的较多,又称“四人花鼓”。

泰兴花鼓是发源于泰兴乡间的一种民间舞蹈,因其可以“日以继夜”地表演,故又名“夜火灯”。泰兴花鼓是旧时农民艺人靠卖艺谋生而产生的一种民间舞蹈。民间艺人往往以一个或几个家庭,或同村一伙人自行结合,靠“打花鼓”为生。平时则沿门,或在街头、村头、庙会、集场作为广场演出,如逢大户人家的喜庆堂会,也常在室内表演。

历史渊源 编辑本段

泰兴花鼓历经几代艺人演绎传承,于清朝末年始成为成熟的民间舞蹈。泰兴市文化馆工作人员1956年至1957年深入乡间挖掘整理出泰兴花鼓舞蹈,于1961年先后参加地区、省、全国业余文艺汇演,1977年又在省专业歌舞调演中获奖。由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创作并在全国获奖的《丰收舞》即根据泰兴花鼓中“颠三步”构思而成。苏州市在全国获奖、在舞蹈界知名度很高的舞蹈《担鲜藕》,也是根据泰兴花鼓中的“颠三步”和“喜鹊登梅步”演变而成的,可见《泰兴花鼓》这一民间舞蹈的艺术价值之高。

艺术特色 编辑本段

泰兴花鼓的曲调共三个,一为“花鼓调”,二为“跨金索”,三为“倒花篮”,整个曲调具有浓郁的苏北民间小调风味。泰兴花鼓的唱词,用泰兴方言演唱,语言朴实,通俗易懂。开场时先向观众打个招呼,如“花鼓调”。接下去,就演唱一些祝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或夸赞古人的内容。男欢女笑,边唱边跳,祝愿人寿年丰。歌词并不固定,艺人们在演出中为避免单调重复,可信口编出一些歌词填进曲中,或者唱一些幽默俏皮的歌谣,活跃气氛,愉悦观众。泰兴花鼓的舞步和动作,幅度大且灵活、风趣。其动作特征是:晃头,挺脖;扭腰,摆胯;膝屈,脚颤;腕活,手灵。在舞步上有:“颠三步”、“喜鹊登梅步”、“玉兔拜月步”、“四方步”、“小跑步”等。其中“颠三步”和“喜鹊登梅步”极为独特,是其他民族民间舞蹈中所没有的。
泰兴花鼓热烈、欢快,喜庆色彩浓厚,可单独表演舞蹈,亦可边跳边唱。无论是舞蹈本身,还是曲调、唱词,均有完整、圆熟的结构,风格独特,自成一体,极具地方特色。通常由6人表演,俗称“六人花鼓”,在艺人不足数或人数偏多的情况下,亦可由2人、4人、8人、12人表演,但数“六人花鼓”最为完美。无论由几人表演,均为男女各半。
泰兴花鼓舞蹈以红灯、莲湘、竹板、镗锣等为道具,舞步和舞姿动作幅度大,灵活风趣。其动作特征是:晃头、挺脖,扭腰、摆胯,膝屈、脚颤,腕活、手灵。基本舞步有“颠三步”、“喜鹊登梅步”、“玉兔拜月步”、“四方步”、“小跑步”等。其中“颠三步”和“喜鹊登梅步”极为独特,是其他民族民间舞蹈中所没有的。

录入非遗 编辑本段

2021年6月10日,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南闸民歌    下一篇 苏北大鼓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