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会船
历史起源 编辑本段
茅山会船起始于南宋绍兴元年(1131),山东梁山泊义军张荣部转战江淮,于兴化缩头湖(战后改称得胜湖)大败金兵完颜昌(挞赖)所部,收复江淮。阵亡官兵葬于茅山唐港河畔(奠祭口),景德禅寺设坛超度。此后每年清明百姓撑船到此祭祀,延续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区域主要分布于里下河圩南地区,以茅山镇为中心辐射10多个乡镇,方圆30公里范围内。
文化活动 编辑本段
清明前各村庄自发组成会船,每船丁壮二、三十人不等,自筹经费购篙备船,经过抱(购)篙、铺船、张旗、彩化后下船试水。期间,各村庄主路口搭建彩门、空场地搭戏台彩棚。清明当日三更出船、五更祭祀。各船篙子手在锣声指挥下,纷纷争先驶往唐港河高地以及各庄乱坟岗、险水湾,一路号声不绝。集体持篙登岸后,由一人敲锣,领队者手捧三牲祭品即猪头、雄鸡和花鱼,俗称六只眼,填土焚香、烧纸放鞭炮,集体叩首,然后酹洒酒浆,抛洒麦饭(现为抛洒水泡米饭)。天明后,约于巳午之际驶进茅山西大河,以展示昔年水战情景。一时船只如梭、竹篙如林,岸上人山人海,号歌不绝。各户人家门庭插杨柳菜花,门前各户祭香案,宴请宾朋。各会船篙子手登岸前往古刹景德禅寺礼佛后,回各庄饮酒聚餐,并带祭品回家即散福。
清明节(茅山会船)是水乡人民在里下河自然环境和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中,形成的一种民俗祭祀活动,具有民间自发性,规模宏大、场景壮观,文化内涵丰富。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