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地宝卷
历史起源 编辑本段
其源于唐代变文“俗讲”与宋代佛教的“说经”,已有1000多年历史。主要流传于江苏南部吴语地区,以同里宣卷(苏州市吴江区同里镇)、河阳宝卷(张家港市凤凰镇)、锦溪宣卷(昆山市锦溪镇)和胜浦宣卷(工业园区胜浦街道)等为代表。
吴地宝卷是唐代变文的嫡系传承,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时期的讲唱形式和宗教仪式,富于宗教色彩。题材多为佛教故事,宣扬因果报应,劝人为善,以用七字句、十字句的韵文为主,间以散文。宣唱者只敲木鱼、引磬,讲述经卷如《妙英宝卷》《观音宝卷》《目莲宝卷》等,应和的人诵唱“南无阿弥陀佛”,故称“木鱼宣卷”。20世纪20-30年代开始增加丝竹乐器,同时增加了民间传统故事和神话等文学性较强的内容,如《洛阳桥》《玉佩记》《白兔记》《黄金印》等,被称作“丝弦宣卷”。
特征特点 编辑本段
吴地宝卷,地方语言特色鲜明,宣唱时有严格的仪式仪规,开场前要举行“请佛”仪式,结束后要做“送佛”仪式。作为说唱文学,有着固定的基本曲调,如《弥陀调》《韦陀调》《海花调》等,此外还与当地的民歌、戏曲、曲艺等音调融合,增加了《四季调》《银绞丝调》《苏州景调》《紫竹调》《丝弦调》《十字调》等。目前,仍活跃在乡村庙会、农家婚庆、寿诞、迁居、婴儿剃头等礼仪上。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