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民族乐器制作技艺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明代,昆曲的形成、发展与繁荣促进了苏州乐器行业的大发展,苏州民族乐器制作技艺已闻名遐迩。清代,又因江南评弹、曲艺的昌盛,苏州民族乐器生产达到鼎盛期。
该技艺包括选料、配料、木工制作、打磨、油漆、装配、定音等多道工序,讲究制作精良、工艺精湛、漆泽光亮、音色优美,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独特的地方风格,多种乐器冠以“苏”字,如“苏笛”“苏箫”“苏锣”“苏鼓”等。乐器的油漆工艺需通过几十道工序的精工细作完成,达到似漆非漆的效果,使演奏者手感光滑,顺畅。在音色上,要达到音质深厚丰满、穿透力强,音色甜美、纯净、圆润、明亮、平衡,适合演奏者的风格与审美。
苏州民族乐器的制品门类齐全、品种繁多、造型优美简练,结构合理、不落俗套,讲究音色甜美、纯净,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代表作品有二胡、阮、古筝、琵琶与恢复失传的箜篌、编钟。1984年虎丘牌《红木专业二胡》荣获中国轻工业部优质产品奖,同年又获国家质量银质奖(不设金奖,是行业最高奖)。2002年对原失传恢复的箜篌进行了改革,使其音域更宽广,音色更甜美,转调更完善。得到了专家的认可,填补了国内空白。 2004年5月获中国国际专利与名牌博览会特别金奖,同年7月获国家专利。
苏州民族乐器制作是江苏省的地方传统手工技艺之一。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技艺精湛、人才辈出,蜚声中外。以其造型优美、简练,结构合理、不繁琐,做工精巧、一丝不苟,格调典雅、不落俗套,音色甜美、纯净,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独特的地方风格而闻名全国。
苏州民族乐器制作技艺是传统手工制作的一种特种工艺,虽然在木材开料、配料等工序上已有部份机械替代,不同于古代。但在木工、雕刻、漆工等大部份工序上仍需要通过手工制作完成。一件乐器的完成需要开料、配料、木工、雕刻、漆工、镶嵌、校音等、打击乐器(响铜乐器)要经过选料、熔炼、制片、成型、拷音、车刮、定音等多道工序的配合。每道工序都有独立的技艺。
苏州民族乐器制作技代表作品有二胡、阮、古筝、琵琶与恢复失传的箜篌、编钟,还有冠以“苏”字的“苏笛”、“苏箫”“苏锣”、“苏鼓”等。
苏州民族乐器制作技艺的历史文化价值在于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文明社会的发展,凝聚了历代能工巧匠的智慧和心血。她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而且包涵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她融入了历史、色彩、美学等各种文化和艺术元素,结合了造型、雕刻、彩绘、镶嵌等多种工艺手法,形成了一门独特、系统的手工制作技艺。
苏州民族乐器制作的渊源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吴国的青铜冶炼技术十分发达,为青铜乐器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1964年江苏陆合程桥东周墓出土了“臧孙”编钟九枚。正面有铭文,其中有“攻吾欠”两字,据考证“攻吾欠”即“勾吴”。这组编钟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吴地乐器。
从1991年在苏州市吴县长桥镇长桥村的一处战国墓葬中首次出土的一件在国内也极为罕见的木漆古琴(七弦琴)来看,早在两千多年前生活在先秦时期的吴地先民,就有着自具特色的民族乐器。
苏州的民族乐器造型优美、工艺精细、漆泽光亮、音色优美。
造型优美:民族乐器集工艺特色和演奏于一体,既考虑使用的方便实用,又考虑了每件乐器的秀美造型及装饰的民族特色。
工艺精良:每件民族乐器的制作从选料、配料、木工制作、打磨、油漆、装配、定音等每道工序均细致周到,无懈可击。
漆泽光亮:乐器的油漆工艺要通过几十道工序的精工细作使其外观尽善尽美,达到似漆非漆的效果,使演奏者手感光滑,顺畅。
音色优美:乐器的优劣,不仅只表现在外观上,最重要的一环是乐器的音质、音色。音质要深厚丰满、穿透力强,音色要甜美、纯净、圆润、明亮、平衡,还要适合演奏者的风格与审美。
苏州民族乐器特色为:造型优美、简练,结构合理、不繁琐,做工精巧、一丝不苟,格调典雅、不落俗套,音色甜美、纯净,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充分表现了苏州民族乐器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而这种内涵和风格乃是中国民族乐器的精粹和灵魂。
苏州民族乐器是中国民族乐器制作的典范,1984年虎丘牌《红木专业二胡》荣获中国轻工业部优质产品奖,同年又获国家质量银质奖(不设金奖,行业最高奖)。
2002年对原失传恢复的箜篌进行了改革,使其音域更宽广,音色更甜美,转调更完善。得到了专家的认可,填补了国内空白。
2004年5月获中国国际专利与名牌博览会特别金奖,同年7月获国家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