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百科  > 所属分类  >  教育院校   

北京市第四十七中学

北京市第四十七中学是由著名教育家李煜瀛(字石曾)创建,其前身是私立北京中法大学附属温泉中学、国立北平中法大学附属西山温泉中学、中央重工业部职工子弟温泉中学,1962年,市教育局将四十七中学列为北京市二十所重点中学之一,是一所具有85年历史的寄宿制完全中学。

学校地址坐落在海淀区风景秀丽的鹫峰脚下,占地面积388亩,风景秀丽。

目录

学校概况 编辑本段

北京市第四十七中学坐落在海淀区风景秀丽的鹫峰脚下,是一座花园式学校,由著名教育家李煜瀛(字石曾)创建,李石曾所倡导的“发展个性,陶冶品格,训练技能,养成健全公民”的办学思想至今仍适用。
近年来,学校在学习力建设方面独有专攻,通过对全校师生“心灵探索之旅”、“快速记忆、快速阅读学习力训练营”等活动,让学生潜能得到激发、学习方法得到更新、学习能力明显提升,学生学会了感恩、懂得了责任。目标管理又让学生自己规划自己、反省自己、发展自己,树立了远大志向并有了积极的行动。四十七中学为广大学子们呈现了一所钟灵毓秀的校园环境,为学子们的终身发展开拓了广袤的空间。四十七中人执着地沿着“尚俭乐学创品牌、求实创新谋发展”、“谋学生发展,促教师成功”的发展方向,学习贯彻落实高中课改精神,利用地处学校的“海淀区青少年素质教育培训中心”创办高中新特色。本着开拓创新的工作理念,与时俱进的工作意识,昂扬向上的工作状态,团结务实的工作作风为全体学生的发展服务、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服务、为学校的发展服务。

学校校训 编辑本段

勤、诚、平、恒。
勤——勤以治学;诚——诚以待人;平——平以静心;恒——恒以励志;

学校荣誉 编辑本段

四十七中学曾获得“北京市百所优质课间操”、“北京市百所好家长学校”、“健康促进校”、“文明单位”、“校园文化示范校”、“课改先进校”、“先进学习型组织”等诸多荣誉。近几年,在校园文化建设、办学规模和教育教学改革、素质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形成了以科研为导向(学校由中英合作的学校发展计划三大国家级群体科研课题、友善用脑等三大市级群体科研课题等)的校本教研,学校的“把每个孩子当作宝,让每位学生都成功”、“课堂变学堂”等办学理念已转化为全校教职员工的共识。教师重建职业内涵,重塑职业形象,挖掘“教师”这项职业内在无法替代的尊严、快乐和价值,实现生命价值与职业价值的内在统一,教师在“快乐地工作、快乐地生活”;以人为本的小班化教学特色,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我发展和展示的舞台,学生精神面貌、行为规范、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质量都有了较大改进和提高,形成了学习型组织;封闭式管理、开放式教育的住宿管理模式(初高中住宿学生已逾四百人),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生态体验的育德模式使学生在体验、感悟中成长。学校营造的昂扬向上的校园精神已通过具有欣赏性的课间操等各项活动展示出来。

学校校长 编辑本段

校长:刘迎宪
男,现年57 岁,中共党员,回族,大学学历。中学高级教师,198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并先后参加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硕士班和中国人民大学国家行政管理(MBA)硕士班学习。 1970年至今,刘迎宪同志先后任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教务主任、副校长、理工分校校长、北京市西颐中学校长、西颐双语教学中心校长、北京市第六十七中学校长、北京市第四十七中任校长兼书记等职。从教已来,他以超前的理念引导大家,以独特的人格力量感染大家,管好了一个又一个部门和学校,影响了一批又一批师生,成为大家赞誉的好老师和好校长。他重视科研工作,先后担任过13项国家级、市区级重点课题的负责人,共发表论文27篇。由于成绩突出,2005年被中国教育学会聘请为学术研究员。
刘迎宪同志不断探索教育管理的新思路,取得丰硕成果:
一、在主管理工附中的教学工作和创办分校期间,中、高考成绩名列全区前茅,学校面貌变化巨大,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表彰。
二、在西颐中学的教育管理中,探索出一条普通中学创建双语学校的特色之路,把西颐中学建设成了海淀区知名的双语特色学校。
三、创办了“西颐双语教学中心”,并使其成为海淀区第一所集口语教学、外教授课、外籍教师资源储备与输出为一体的民办学校,极大推进了海淀区英语口语教学改革。
四、接任六十七中校长后,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从抓管理、变风气、重质量、出成效入手,大力加强学校各项建设。一年来,加强了学校硬件建设,改变了教学环境,提高了师资水平。中、高考成绩均有了很大的提高。他提出了“敬业、乐群、求实、创新”的新校训。
刘迎宪同志2010年7月调入北京市第四十七中任校长兼书记后,坚持稳健求实的办学思想和脚踏实地办实事的工作作风,引导四十七中干部、教师、职工发扬传统、传承文化、振奋精神、谋求发展。

校史沿革 编辑本段

北京市第四十七中学坐落在风景秀丽的鹫峰脚下,是海淀区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
北京市第四十七中校园原是一座多进式传统四合院,系清代醇亲王府总管范长喜的宅院。李大钊被捕前,曾来这里暂住。1924——1925年冯玉祥、孙岳和胡景翼(号,笠僧)(国民革命军三位军长)捐建了图书馆(笠僧堂)和门前石桥。这两座建筑至今还很好的保留着。
北京市第四十七中学的前身是北京中法大学附属温泉中学,创建于1923年。“五四”运动使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为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中共帮助孙中山改组了国民党,实现了国共合作,中国革命形势向前发展。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的李石曾先生在京西温泉村创办了中法大学附属温泉中学。
本校创办人李煜瀛,字石曾,河北高阳人,1881年生于北京。其父李鸿藻咸丰、同治、光绪时,历任户部左侍郎,吏、户、礼、工部尚书,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等要职。李石曾出生后,慈禧认其为义子并赏三品官。虽荫受官职,他却从未穿过满清官服;其父虽位至相国,他却走上了反封建的革命道路。
李石曾曾赴巴黎入蒙达顺峨农校学习,毕业后,入巴斯德学院及巴黎大学从事研究,成为中国有名的生物学专家。李石曾曾组织“世界社”出版《新世纪》周报,宣传“发扬真理,鼓吹革命”。1906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曾参与同盟会会员彭家珍刺杀顽固反对清帝退位的满洲贵族良弼的活动,投入了推翻满清王朝的斗争。1928年,只身赴沈阳劝说张学良采取“易帜”的爱国义举。抗日战争期间,他在欧美从事反侵略的外交活动。李石曾先生在巴黎学习毕业回国后做北京大学教授,后历任中法大学校长、北平大学校长、北平师范大学校长、故宫博物院理事长院长、北平研究院院长等职。
李石曾先生一生从事教育、重视教育。1912年他与吴玉章等在北京发起组织“留法俭学会”,会章声称:“改良社会,首重教育。”俭学会宗旨明确提出:为“造成新社会、新国民”而努力。1915年,李石曾帮助李广安等发起组织“勤工俭学会”,其宗旨为:“勤以工作,俭以求学,以增进劳动者之智识。”为此,李石曾与蔡元培在1916年发起成立法华教育会,组织赴法勤工俭学活动,导致了后来举世瞩目的留法勤工俭学热潮的出现。1920年,李石曾与蔡元培在北京创办中法大学,23年创办中法大学附属温泉中学。
“发展个性,陶冶品格,训练技能,养成健全公民。”李石曾先生的这一思想成为温泉中学教育的指导思想,贯彻于各项教育活动中。温泉中学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在民主、科学精神指导下创办起来的。学校的创办者们立志通过改革教育振兴中华,他们坚持用爱国精神教育学生,所以温泉中学从创办之日起,就是一所爱国进步的学校。他们参加孙中山先生追悼会,牢记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遗训。他们办起平民学校,教农民学文化,向农民宣传爱国思想。日寇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学生们高呼“打倒帝国主义!”“誓死不做亡国奴!”的口号,游行示威,宣传民众。“一二·九”运动中,温泉中学的学生和北平的爱国学生一起请愿示威,学生们高唱《毕业歌》,迎着反动军警的大刀、水龙、皮鞭勇敢前进。徐州沦陷,由于拒绝参加日伪组织的“庆祝”活动,学校被勒令停办。特别是解放前夕的温泉中学,已经成为了北平地下党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的据点。400名师生的温泉中学当时就有地下党员10人,占全校总人数的2·5%(北平地下党有3000余人,占北平200万市民的0·15%),民联50人,占全校总人数的12·5%(北平民联有5000人,占北平人口的0·25%),可见温中革命力量的强大。温泉中学的校友们以他们高度的爱国热情,为民族命运奔走呼号英勇战斗,在母校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温泉中学还非常注重一个健全公民应具备的纯正品格,提出了实事求是、敢行我是、忠实、质朴、活泼、勇敢等要求,以陶养优秀品格。温泉中学的教育者们认识到:“要发展生产,富国强兵,使中国在世界竞争中生存下来,必须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和技能的训练。”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认识到:“现代教育的目的,是要造成对社会有用的一员,成为健全而有劳动能力的人,以能应付其他一切环境,负荷建设社会实际经验。绝不是默守陈读,遵守固有文化,用传统讲学方法,授以食而不化的学说,就算尽了教育的功能。”温泉中学进步的教育思想教育活动,造就了大批优秀人才,温泉中学在当时的北平享有很高的声誉。
北平解放后改名为国立北京中法大学附属西山温泉中学。同年由中央重工业部拨巨款整修校园,成为重工业部子弟寄宿制学校,易名为“中央重工业部职工子弟温泉中学”。党派罗喜文同志(何长工同志的老师)出任本校校长。1953年,本校归北京市教育局领导,改称“北京市第四十七中学”。五、六十年代学校已发展成为师资力量雄厚、校园校舍宽敞、教学设施完备的大型全日制完全中学。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局面逐步形成,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了发展,学校进入了教育质量全面提高的黄金时代,被列为北京市20所重点中学之一。1955年,学校凡参加高考的学生基本被大专院校录取。高教部从考生中挑选一批留学预备生,学校有12人入选,以后又两次从学校选派留学预备生。
文革结束后,学校由重点中学改为普通中学,由全市统一招生改为当地农村招生,加上文革的影响,生源明显不如过去。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大家努力拼搏,使高考升学率逐年上升,1984 年的升学率达到62%。1986年学校高考文科升学率跃居海淀区第5名。1993年10月,学校七十年校庆,数千校友重逢环谷园祝贺母校70岁生日。他们满怀深情的回忆着在母校的学习生活,他们关心着学校的未来与发展。封明为、曲格平、黎光、李荻生、严怀儒、李书龄、张宝章、张洪庆王家骏、包天臻等党政领导题词祝贺。李石曾先生生前机要秘书钱直向先生从海外归来,偕同李石曾先生曾外孙女朱珠到校贺七十年校庆,嘱:“一定要办好四十七中。”
今天,这所有着80年辉煌的历史名校正在寻求新的发展机遇。1994年,四十七中与清华附中签约确定两校联合办学的方针是“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清华附中的名校效应带动四十七中的发展。然而这一方针未得到落实。但四十七中人勇敢面对现实,耕耘不缀,正在形成自己的特色并积极迎得更大的发展。
针对农村地区学生素质不高,社区文化层次较低,家长家教观陈旧,义务教育不能得到很好保障的现实,学校1997年7月,由国敬华副校长主抓,办起了家长学校,家长与学校签署“义务教育协议书”(规定了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经过六年的探索,现学校已自编了家长学校教材《与孩子一起成长》,授课形式也由原来的专家讲座,发展为暑假班主任集中授课与开学后专家讲座相结合,提高了实效性。今年,学校被评为海淀区家教先进单位,并被推荐参评北京市“百名好家长学校”的评选。
学校重视德育教育,初步形成育德网络,“德育实效性的研究”是学校市、区群体课题,在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方面,学校已初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在教学方面,正以新课程为契机,转变观念,深化教学改革;探索自主学习的新型课堂,建构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会学生学习。引进外教,注重东西方文化交流。探究校本课程,创办学校特色。
今年,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国敬华校长提出了“内抓质量,外树形象”的工作原则,学校在狠抓队伍建设、校风建设、学风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初见成效。
近十几年,四十七中在几代校长的努力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建了办公楼、宿舍楼等,重新加固、装修了教学楼、实验楼,建设了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室、校园网、塑胶操场等,学校办学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学校在新一届领导群体的领导下,正以开拓创新的工作理念,与时俱进的工作意识,昂扬向上的工作状态,团结务实的工作作风,发展四十七中学,提升四十七中学。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清华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下一篇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

标签

暂无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