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城拍打
通城拍打是拍打舞表现渔民喜获丰收的舞蹈。舞者扮为渔夫,作乘船姿态,随“安旦”节奏用手掌拍打胳膊、双腿及胸部两胁,表达喜悦之情。其动作激烈,情绪欢快。
历史起源 编辑本段
通城县位于湘鄂赣三省交界的山区,自古以来就是瑶汉杂居之地。经国家瑶学会考证,今湖北通城及其龙窖山地区,曾为“瑶人出世武
昌府”的发祥之地,瑶族先民的祖居地,是全球300万瑶胞的精神家园。他们大量的历史、民俗文化,与当地汉民族文化交织在一起,产生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汉瑶文化。元末明初,瑶胞举族南迁后,起源久远,融冶了瑶汉文化元素的《通城拍打舞》(拍打歌),至今还由这里的汉民族后裔以原生态的风貌传承着,山野农舍,或一人用拳掌交错拍打大腿,或两人、多人互摸互打,自娱自乐;他们哼唱山歌小调,以拍打身体为伴奏,边打、边拍、边唱、边放牛、边嬉戏,悠然自得;喜庆活动中,男男女女,成群成对,拍打起舞,享受人生;每逢农闲,大人陪伴小孩,边打、边摸、边唱:“一只手来打,一只手来摸,只打三下,不准打多,有人打得着,快拿酒来喝”等童谣;“干完活,歇歇火,拍拍打打呀咿子哟。
我拍你,你拍我,拍走辛苦就快活。拍拍打打真高兴,叫声伙计涨点劲。攒劲拍得事事顺,今天走个桃花运……”则是关于拍打舞的民谚。1987年,通城县文化馆创作干部任卓辉到石南镇、大坪乡一带采风,看到民间艺人胡瑞清即兴表演的一段拍打舞,被这种别具乡土风情的舞蹈所吸引。他开始广泛搜集,提炼失散在通城民间的拍打舞动作,汇集整理了一套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拍打舞蹈语汇,为拍打舞的传承打下了坚实基础,使濒临失传的民间拍打舞得以新生。
演变过程 编辑本段
“今天看到的通城《拍打舞》,是在原《拍打舞》基础上,先后三次对舞蹈语汇、音乐元素和表演形式进行修改提炼而来的。 ”通城县文体局相关负责人吴志奇介绍说。最原始的《拍打舞》是一个或多个人边唱边拍,拍手、拍身体和对拍,且多限于单拍和双拍,拍打动作仅四五个。
1988年,通城县文化馆组织人员,对拍打舞进行提炼和创新。拍打动作增加到10多个,创造出单腿拍、双腿拍、站着拍、坐着拍、躺着拍,并增加了拍打部位,如拍胸、拍肩、拍腰、拍臀部。 2007年,县文体局请来省群众艺术馆国家一级编导向雪芳,并成立编导小组,对拍打舞的舞蹈语汇进行提炼。风格上更加凸显瑶族特色,拍打的同时增加了跳跃动作。如男子单拍时,增加了中国古典舞中的马步、跨腿,使舞蹈更具阳刚之气。女子单拍时,增加了腰部倾斜和胯前拍打,使舞蹈更加秀美,显示出女性的灵秀韵味。此外,还增加了上肩技巧,女子坐在男子肩上,男子抱着女子,在空中对拍,增加了舞蹈的立体感。为参加第八届中国民间艺术节,县文体局邀请省、市、县相关专家,对舞蹈语汇进行了一次大型创作。总导演向雪芳在前两次基础上,创作出更加丰富的舞蹈语汇,旨在突出江南俊秀之美的艺术效果。如:男女一体,面向一方,四只手相拍,宛若千手小观音;男女对拍脸,体现“情”字;男把女抱在胸前,女拍男的背部,体现“痴”字;男女对抱,女下腰拍男腹部,体现“爱”字;男把女抱着翻一个圈,体现“思”字。并在前两个版本基础上,对拍打舞的舞台形式进行了较大改动。经过多次创作,对拍打动作进行规范,舞蹈音乐更加动听,风格上也给予了定向,使舞蹈介于原生态与现代之间,更具民族特色和艺术观赏性。
社会发展 编辑本段
“拍打舞具有浓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对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具有独特的作用。通城拍打舞适合于广场展演和舞台表演,深受观众的喜爱,具有广阔的前景。 ”通城县文体局局长宋旺龙对通城《拍打舞》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通城《拍打舞》自1988年获省首届民间音乐舞蹈电视大赛金奖后,县文体局将其作为通城文化精品来打造。集中人力和财力,先后三次对《拍打舞》进行加工提炼,使其绽放出新的光彩。
2008年,县文化馆安排了两期拍打舞培训班,对通城各乡镇、文化站干部和拍打舞爱好者100多人集中培训,收到了不错的效果。现在,通城已有学校开设拍打舞课;在社区和广场,也经常有人跳拍打舞健身。家住湘汉社区的胡女士是一位“拍打舞迷”,闲暇时间经常和邻居们切磋“舞艺”。“我学的是健美操版本拍打舞,刚学的时候觉得很累,后来感觉越跳越有劲,越拍越有味。”胡女士边拍边跳兴味盎然。
据悉,通城《拍打舞》继参加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展演夺得金奖后,正全力冲刺2011年揭晓的山花奖。
舞蹈介绍 编辑本段
通城拍打舞是在通城民间流传的以手互相拍打自娱自乐的零散舞蹈动作加工提炼而成的。隶属汉族山区民间舞蹈,为楚文化范畴,自清初以来在鄂南山区流传,后渐渐失传,如今仅在通城县石南镇、大柱乡窥见。舞蹈的主要内容是男人以拍打胸脯,女人以拍打手臂为主导动作,然后再加以扩展变化,拍手、拍肩、拍背甚至拍脸、膝、臂等,有的躺着拍、坐着拍、跪着拍、站着拍、舞着拍,拍打贯穿始终。1988年,由该县文化局精心编排的《拍打舞》参加湖北省首届民间歌舞电视大奖赛,一举荣获金奖,同年随同湖北省民间艺术团赴民主德国访问演出。2007年,通城《拍打舞》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列入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舞蹈特色 编辑本段
通城“拍打舞”原名“拍打歌”,自明清以来流传于通城,由当地民间流传的以手互相拍打自娱自乐的原生态舞蹈发展而来,属汉瑶民族山区民间舞蹈,有吴楚文化特点。舞蹈以男人拍打胸脯、女人拍打手臂为主导动作,再加以扩展变化,拍手、拍肩、拍背甚至拍脸、膝、胯、臂等,有躺着拍、坐着拍、跪着拍、站着拍、舞着拍,拍打贯穿始终。
流行地域 编辑本段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