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百科  > 所属分类  >  生物动物   

红梅花雀

红梅花雀,学名为Amandava amandava,隶属于梅花雀科,红梅花雀属。这类小型鸟类体型适中,体长在9至10厘米,体重约7至8克。其性别在外观上有所区别,雄鸟和雌鸟颜色各异。雄鸟在繁殖期全身呈现朱红色,肩背、两胁、腰以及两翼上点缀着均匀的白色小点。雌鸟则上体为淡褐色,腰部和尾上覆羽为红色,其他部分为灰皮黄色,白色点斑较少,散布在两翼。

红梅花雀主要生活在南亚和东南亚,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稻田、草地及芦苇地等地,同时也见于稀树灌木丛、草丛、果园和村庄附近。

2016年10月,该物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入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无危(LC)。至2023年,它也被列入中国《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红梅花雀因其优美的形态和缤纷的羽毛颜色,常被作为观赏鸟饲养。由于人工饲养历史悠久,培育的品种繁多,深受人们喜爱。

目录

形态特征 编辑本段

红梅花雀体型小巧,雄鸟繁殖羽的头部、颈部和喉部为红色,眼先和眼周为暗褐色,眼下有白色斑纹。喙红色,嘴峰长度约为8至8.5毫米。雌鸟的眼先和眼周为黑色,头部侧边为灰褐色,颏部为黄白色。雄鸟在冬季结束后的羽毛颜色与雌鸟相似。

分布栖息 编辑本段

红梅花雀主要分布在南亚和东南亚,包括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婆罗洲和菲律宾等地区,欧洲法国、英国、比利时等地也有其踪迹。在中国,它分布在云南南部、海南岛以及贵州南部,广东和香港地区也有记录。

红梅花雀的觅食行为主要针对植物种子,也吃谷物和小虫。它们常集群在灌丛、农田和芦苇丛中觅食,有时也会到地面上觅食。关于其社群行为,文章中未提供详细信息。

生活习性 编辑本段

社群鸟类红梅花雀偏好群居生活,常见于由十几只到几十只组成的群体,有时甚至可达数百只。它们会与麻雀或鸦类混合成群。在群体中,红梅花雀会聚在一起交流,站立在两根垂直柱子间,利用强壮的爪子稳固自身,并能够灵活地伸展腿部。

交流方面,红梅花雀的鸣叫声尖锐,包括“吱吱”和“啾啾”声,当幼鸟面临威胁时,它们的叫声会更高。受到干扰时,红梅花雀会齐齐起飞,翅膀快速有力地扇动,在空中紧密聚集。受到惊吓时,它们会左右摆动尾巴,并向下倾斜。

红梅花雀红梅花雀

在繁殖季节,红梅花雀实行一夫一妻制。雄鸟会衔着草茎,竖起羽毛,通过歌唱和跳跃来吸引雌鸟,同时它们的鲜艳红色羽毛也是吸引力的来源。繁殖期从8月持续至次年1月,一年可能繁殖两窝。它们通常在草丛覆盖的灌木枝或芦苇茎上筑巢,巢穴由雌雄共同构建,雌鸟承担主要任务。巢穴呈椭圆形或圆形,入口短小,以细草、花梗、草茎等材料建造,内衬柔软的植物纤维和羽毛。

每窝产卵4至7枚,卵色白无斑。孵化期大约半个月,由雌雄共同孵化,白天轮流,夜间主要由雌鸟负责。双方共同喂养雏鸟,若雌鸟在第一胎幼鸟能够独立前再次产卵,雄鸟将承担喂养任务。育雏期约30天,雏鸟会通过张开嘴并抖动翅膀的行为来请求食物。如果巢附近有其他鸟类过于接近,红梅花雀的父母会展现出攻击性。

作为观赏鸟,红梅花雀因其美丽的形态和丰富的羽毛色彩而受到青睐,有着悠久的人工饲养历史和多样的品种。但它们不耐寒,在冬季和春季需要特别注意保温,减少水浴,避免冷风直吹,并补充粉料或食物如鸡蛋、小米、面包虫等。保护这一物种同样重要。

物种保护 编辑本段

红梅花雀的全球种群规模尚未得到精确统计,但数据显示其数量呈现稳定增长。由于在中国境内的分布范围相对有限,该物种的种群数量较为稀少。在台湾,其种群估计大约有10,000对引进的繁殖个体,而在日本,这一数字介于100至10,000对之间。2016年10月,红梅花雀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列为无危(LC)等级。到了2023年,该物种已被纳入中国《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灰喜鹊    下一篇 穆婷婷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